第三节 草原的合理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0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草原的合理利用
分类号: S812.5
页数: 1
页码: 268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卓尼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注重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场资源的保护和建设,进行大面积草原灭鼠,建立人工草场,草场围栏i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提倡种草养畜,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和畜群结构,加大出栏等,缓解了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原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 草原利用 草原管理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牲畜数量少,草畜矛盾不突出,草原利用环境宽松,基本处于自由放牧状态,但其间掠夺式的草原经营方式时有发生,如历次草山纠纷的形成无不与此有关。
  境内复杂的地理构造生态环境和草场分布,从客观上形成了对草原不同的利用方式。纯牧区,主要利用和经营秋季、冬春季和夏季牧场,统称三季牧场;夏秋两季主要在较远的地方逐水草放牧,也称游牧。冬春季节在固定的地区打圈围栏定居称冬窝子。实行白天牧出,晚上牧回,除特殊灾害给牲畜进行少量补饲外,其余主要以放牧为主。
  农、林、牧兼营的半农半牧区,主要利用天然草场实行全年放牧,同时也利用和兼营冬、春、夏、秋四季牧场。夏秋两季实行远牧,尽量选择高山水草茂盛地区。冬春两季在居民点附近,选择地势低洼、避风向阳处放牧。此外,冬春还需对母、老、幼、弱畜进行一定数量的补饲。综上所述,对草原合理利用的整体效应是通过按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草原环境实行交替轮牧,促使草场植被及时恢复。
  农区主要以舍饲为主,间以零星放牧和贮草补饲相结合。
  自1970年以来,全县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牲畜数量逐年增加,草畜矛盾日趋突出。个别地区对草场进行掠夺式经营时有出现,合理利用草原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出现了滑坡,草原退化日趋明显,优良牧草减少,灌丛、毒草增多,鼠害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在草原大量采挖药材,铲草皮烧生灰等,人为的对草原生态植被进行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畜牧业生产,注重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场资源的保护和建设,进行大面积草原灭鼠,建立人工草场,草场围栏i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提倡种草养畜,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和畜群结构,加大出栏等,缓解了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原的合理利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