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饲草料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20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饲草料加工
分类号: S816.34
页数: 2
页码: 263-264
摘要: 卓尼县境内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历来有进行干草调制的习惯。刈割饲草具有保持牧草营养物质,增强适口性,提高饲草料转化率等优点。主要调制方法有阴干、晒干两种。阴干,即将蜡熟期饲草刈割与秸秆草混碾而成,或将刈割的新鲜牧草置于避光、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自然阴干即成;晒干,将刈割的鲜草置于烈日下曝晒,待70%的水分蒸发后,即可贮藏。
关键词: 饲草料加工 饲草料

内容

一、干草调制
  境内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历来有进行干草调制的习惯。刈割饲草具有保持牧草营养物质,增强适口性,提高饲草料转化率等优点。主要调制方法有阴干、晒干两种。阴干,即将蜡熟期饲草刈割与秸秆草混碾而成,或将刈割的新鲜牧草置于避光、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自然阴干即成;晒干,将刈割的鲜草置于烈日下曝晒,待70%的水分蒸发后,即可贮藏。另外,县境内传统的调制青干草饲料方法还有秋季将蜡熟燕麦及其宅混播牧草刈割后,捆成束状,堆垒架置于房顶、架杆上,让其自然干枯,是春季用以对弟、弱、幼畜进行补饲的最好饲草,年平均贮藏量可达2千万公斤。
  二、青贮饲料
  青贮饲料,主要利用各种牧草秸秆和其它带籽实牧草,刈割凉干后,进行混碾粉碎,辅以一定的添加剂,装入窖地沟内,加力夯实,覆盖于上,利用生物发酵原理处理,成为色、味俱佳的优质饲料。主要应用于奶牛、猪及改良畜的补饲,在半农半牧区,特别是农区应用广泛,成效显著,年贮饲量达200万公斤。
  此外,近几年来,境内申藏、阿子滩等地突破传统的青贮饲料模式,逐步向多元化的先进科学的贮饲方向探索发展,进行秸秆氨化饲料的调制获得成功。用以饲喂反刍及偶蹄家畜成效显著。主要制作流程是将粗纤维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加入含氨有机质,发酵即可,年生产饲料100万公斤。
  三、饲草料加工
  当地饲料加工,以县畜牧系统所属加工网点为主,全县共有饲料加工点50多个,年加工生产能力达2千吨左右。
  四、机械加工
  1985年,县草原站所属饲料加工厂,先后配制适应于饲养猪、牛、鸡等混合饲料,年产量250吨。不久,由于饲料来源受市场需求的限制,混合饲料生产出现了困境甚至滑坡停产。1987年,根据全县森林资源状况,从江苏连云港购进年产250吨松叶粉生产设备,用以加工生产松针粉饲料生产线,由于设备质量要求高及产品销路问题而未能大量生产。1989年饲料厂隶属县牧工商公司,不久,饲料生产很不景气,濒于停产。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