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草场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草场资源
分类号: S812.5
页数: 2
页码: 260-261
摘要: 卓尼县境内地理位置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天然草场资源分布广阔。全县共有草场面积4984973亩,占总面积的61.32%,其中可利用面积4804009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6.30%,其中迭部、夏河等邻县借用290000亩,县境实际利用面积4514900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3.96%。
关键词: 草场资源 草原建设

内容

境内地理位置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天然草场资源分布广阔。全县共有草场面积4984973亩,占总面积的61.32%,其中可利用面积4804009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6.30%,其中迭部、夏河等邻县借用290000亩,县境实际利用面积4514900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3.96%。复杂的地理构造和气候特征构成了不同的草场类型,按地域和植被特征以及植物类型可分为:
  一、灌丛草甸草场类
  境内灌丛草甸草场分布相对较广,总面积为1693987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4.55%。大部分分布在气候湿润的地区,土层较厚,土壤富含有机质,植物种群丰富。位于海拔3200一3600米之间的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年平均可亩产青草约233.2公斤,每6.26亩可养一只羊。海拔3600米以上,植被则多以杜鹃属植物覆盖。其它灌木很少,间以草本植物,年亩产青草238.56公斤,每6.14亩可养一只羊。地处亚高山带的低山丘陵缓坡、河谷、浅滩等地,广泛分布着以金露梅为优势的落叶灌丛草甸和部分草本植物,年平均亩产青草303公斤,每4.3亩可养一只羊。
  二、亚高山草甸草场类
  亚高山草甸草场分布在海拔3200一3900米之间的山询阴坡,其上缘多为高山裸石或石流。总面积为1272711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6.5%。在寒冷湿润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草本植被,具有植物种数丰富,草群密集,低矮,盖度大,层次不明显,生草化程度高等特点,适宜放牧,耐放性强。年平均亩产青草175公斤,平均8.34亩可养一只羊。植物以莎草科为主,间以中生密丛禾草、根茎丛草和多种杂类草等构成了整体亚高山草甸草场规模,为县内天然草场之冠。三、森林草甸草场类
  境内森林草甸草场主要分布在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新堡河、车巴沟、大峪沟、卡车沟、西民沟、纳浪沟等河谷暗针叶林地带,海拔2500一3000米之间的山地阳坡,与针叶林镶嵌分布,多以山脊和山谷为界,层次明显。由于受森林涵养性气候影响,降水量充沛,湿度大,主要以淋溶黑钙土组成,有机质含量丰富,湿润肥沃。短柄草和野青茅是草场植被的主要建群种,亚优势种主要有密生苔、杂类草种等。面积1417232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9.5%,年平均亩产可食青草212.3公斤,每6.88亩可养一只羊。
  由于草场大部分被森林面积割为大小不等的独立块面,且坡度较大,又无牧道,不宜进行群牧,草场利用率较低。
  四、草原化草甸草场类
  境内草原化草甸草场分布范围小,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一2600米之间的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坡度在30。左右的阳坡地带,气候相对温暖干燥,生态植被以旱中生植物为主,间有灌木和小灌木丛生,生产能力较低。总面积为329482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6.85%。年平均亩产青草100〜200公斤之间,每10〜20亩可养一只羊。
  五、草原草场类
  草原草场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2100一2500米之间的东北部和东部洮砚、新堡、康多、恰盖等地的低山阳坡之间,气温干燥,草场热量条件好,但降水量相对较少。喜暖旱生植物为本地区建群植物系列,本氏针茅为优势种,亚优势种有灌木亚菊、四花苔等。此外,黄土高原的干草原植物种也循河谷深入本境。总面积为36228亩,占草场总面积的0.75%,年平均亩产青草115.5公斤,平均每12.64亩可养一只羊。
  六、疏林草地草场类
  境内大面积天然林之间,分布着林被覆盖率小于0.3左右的疏林草场和林窗草场,总面积为1464811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0%,草场植被灌木小于40%,年平均亩产青草240公斤,每6.8亩可养一只羊。
  全县各类草场年平均亩产青草鲜重473.53公斤,总贮草量达213751.87公斤,利用率46.6%,其中可利用贮草量99614.88公斤。此外,其它可利用草场617234亩,年平均产草量466.24公斤。总贮草量28777.64公斤,利用率30%,可利用饲草量8633.29公斤,利用饲草总量108248.17公斤;折合干草总量35721.90公斤,理论载畜量为65.25万个羊单位。
  天然草场面积中,改良草场面积为34600亩,占0.72%,人工草场20800亩,占0.43%,围栏草场22000亩,占0.46%。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专题

灌丛草甸草场类
相关专题
森林草甸草场类
相关专题
草原草场类
相关专题
疏林草地草场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