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甘南农民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甘南农民起义
分类号: E294.2
页数: 3
页码: 244-246
摘要: 民国年间,甘南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抓兵征粮、苛捐杂税的残酷压榨,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人的领导和组织下,爆发了一场由汉、回、藏、东乡、保辈、土、撒拉等各族民众参加,为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而进行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起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甘南农民起义。
关键词: 军事事件 甘南农民起义

内容

民国年间,甘南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抓兵征粮、苛捐杂税的残酷压榨,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人的领导和组织下,爆发了一场由汉、回、藏、东乡、保辈、土、撒拉等各族民众参加,为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而进行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起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甘南农民起义。
  民国30年(1941),在卓尼水磨川寺学经的活佛怀来仓•金巴加木措(人称肋巴佛),在康多、杓哇一带组织了一个“措登措哇”(七部落组织),参加的有当地藏族、土族青壮年韩东主、韩加措、金尼直、尼尕、塔斗塔勤、罗赛、鲁达拉、年旦增(外号“辣椒”营长)等。秘密联络卓尼北山“洪布”(土官)杨麻周,以备后援。肋巴佛和冶力关的汪鼎臣、八角的任效周(人称“任大”)相友好,他们经常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和河州地区的乌福善等互相往来,频繁接触,结为志同道合的战友,并利用民间组织哥老会头目汪鼎臣、黄建伟(人称黄点名成)、任效周等人,在临潭冶力关、八角、甘沟、羊沙、足古川一带活动,吸收当地群众和逃荒难民参加反抗运动。为了得到武器,还结识了国民党驻武都骑兵独立营营长张英杰(临夏和政人,哥老会成员,人称东张)的支持。张英杰以筹办军饷为名,派下属柳连副在冶力关开“军风号木行”与肋巴佛的“措登措哇”相互来往。民国31年(1942),肋巴佛的“措登措哇”组织日益壮大,影响面越来越广。在此形势下,肋巴佛率领当地农牧民喊出了“官逼哩,民反哩,家家门上钉板哩”(指钉门牌)的口号。于是年农历腊月二十一日晚,在临洮苟家滩召开了秘密会议,参加的有王仲甲、马福善、肖焕章和肋巴佛的代表年旦增等。约定在民国32年 (1943)农历二月二日宣布起义。
  民国32年(1943)年1月,王仲甲在临洮衙下集附近秘密活动。临洮西乡边家湾回、汉人民在马福善的领导下,在卧龙寺起义,喊出:“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若要不反,免粮免款”的口号。相继临洮县紫松乡农民在王仲甲、肖焕章等率领下掀起“抗粮、保命、反贪污”的起义,在甘肃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是年农历二月二十日,肋巴佛配合王、马两路起义军,率领48名藏、土族青壮年,以朝拜常爷池为名,在冶力关与汪鼎臣、黄建伟密商急速举事事宜。正在此时,八角任效周、康乐杨家河王万一等率起义农民来冶力关。二十二日,各地义军3000多人在冶力关聚会,并号召冶力关、斜角滩、足古川和甘沟的农民也积极参加起义军。农历二月二十日,手执大刀、长矛、镰刀、斧头、棍棒的各族农牧民在常爷庙杀牲祭旗后,在泉滩召开了誓师大会。会上推举肋巴佛为司令,汪鼎臣、任效周、黄建伟、王万一为副司令,分编为两个师:第一师师长任效周,副师长王三(八角人);第二师师长汪鼎臣,副师长王万一(康乐线家湾人)。姜希廉、丁易姓成、马子良、赵秉德分别为团长;吴吉昌、杨茂清、邢生贵等为营长。任效周代表司令部宣布的起义宗旨是:“反对国民党,接洽共产党,抗日反蒋”。部署是:“先打新城,后入武都接张英杰,然后去延安投靠共产党”。由于起义军大都是由饥寒交迫的农牧民组成,所以又叫“饥民团”。其时,东乡族人马木哥(人称眼窝司令)也在宁定(广河)巴洋沟宣布起义后,前来冶力关与肋巴佛会合。二月二十四日,起义军向临潭县城(新城)开进,当晚进驻甘沟、羊沙后,遂选拔了精干青壮年300多人为先锋,由肋巴佛率领直奔新城。至二十五日拂晓,先锋队随赶“早营”(即赶早集)的人进入城内,包围了县政府。当时,临潭县长徐文英刚刚起床,闻枪声大作,偕夫人各持手枪,上房顶顽抗。驻守县城的保安队和警察听到枪声后,胡乱打了几枪,便逃之夭夭。徐文英夫妇见势不妙,冲出县府向城南方向逃窜,至南门庙被起义军击毙。同时被处决的还有国民党临潭县党部书记长赵廷栋,邮政局长苟克俭等。义军打开监牢,放岀囚犯,对城内居民则秋毫无犯。起义军攻克新城后,随即撤离县城,开往石拉路、大桥关山区进行短时间的休整,同时发动临潭东南乡一带的饥民参加起义队伍,其中力量较强大的有王旗王子寿率领的300多人,石门沟窦巨川率领的200多人,起义军迅速壮大至4000余人。1943年农历三月初一日,起义军从石拉路、大桥关出发,经阎家寺、马旗沟,向岷县挺进,途中与岷县保安队发生了一场残酷的遭遇战,迫使义军撤到了梨园、磨沟一带。次日,一部分突破石门口封锁到达甘沟;一部分越大岭山回到冶力关,然后经康乐王子沟、斜角滩渡洮河到门楼寺峡城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率领的起义军会师。会师后,起义军正式命名“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提出的纲领是:
  1.甘肃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战到底!
  2.纳不起粮,缴不起款,雇不起壮丁的人一起团结起来,打倒谷正伦、朱绍良!
  3.被虐待而死亡的壮丁家属团结起来,打到兰州,报仇雪恨!
  4.甘肃人民誓死不作亡国奴,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
  5.打倒贪污无能的政府,建立廉洁清明的政府!
  6.铲除虐待壮丁的兵役机关!
  7.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8.甘肃各族人民永远再不受贪官污吏的挑拨离间,互相残杀!
  至此,起义军声威大振,各地人民自备马匹、武器,前来投军者不绝于道,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万多人,涉及临潭、卓尼等十多个县。
  民国32年(1943)4月中旬,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人的领导下,向武都进发,途中发出讨伐国民党的檄文。随之沿九巅峡经新堡、柏林、中寨,包围了岷县梅川镇。随后又绕道申都、闾井继续南下,在途中消灭守军一个连,缴获步枪数十支,在铁厂缴获机枪两挺,步枪百余支,子弹15000余发。义军主力在宕昌稍事休息后,顺利通过良功,入武都林坝,张英杰、王德一(称“王阴阳”)率部起义与主力军会合,计划夺取武都。国民党闻讯后从陕西调来第七师、第十二师和五十九师,向起义军疯狂进攻。十万起义军在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前,只好放弃攻占武都的计划,从甘泉镇等地撤出,向草川崖挺进。
  民国32年(1943)6月上旬,起义军在草川崖召开了各路领导人参加的“草川崖会议”。会上决定分兵三路,向延安进发。王仲甲、郭化如为右路,张英杰为左路,刘鸣、肋巴佛、肖焕章为中路。
  草川崖会议后,起义军中各种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各路军不能协同作战,出现了各自为阵的分裂倾向,个别领导人严重脱离群众,相互猜疑和嫉妒,农民思乡情绪抬头,士气日趋低落。是年六月,起义军在敌人追击下,退到礼县桃坪,经旋水到武山滩歌镇,后又至岷县,在蒲麻梁与保安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缴获机枪两挺,步枪20支,扫清了重返洮河流域道路上的障碍,继续向会川罗家磨撤退,这时起义军队伍减员至1万多人。次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半夜,张英杰投降了敌人。敌五十九师、七师等三个师,围攻起义军,起义军浴血战斗,伤亡惨重,主力被再次冲散,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难以统一行动而分散。农历五月,义军留守部队的黄建伟部听到起义军大队回师洮河一带时,急速率部沿河布防迎接大军渡河。过河后,起义大军马福善部驻康乐阿古山一带,在潘家集、何家山等地分散潜伏,停止活动,保存实力,以图再起。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轰动西北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暂告结束。
  这次起义,前后达7个月之久,波及20多个县,参加的有七、八个民族,人数最多时达10万以上,是具有民族联合阵线性质的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声威震撼了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与进攻,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战争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