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重大军事事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8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重大军事事件
分类号: E294.2
页数: 8
页码: 244-251
摘要: 本文介绍卓尼县境内给年代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
关键词: 卓尼县 军事事件

内容

第一节甘南农民起义
  民国年间,甘南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国民党政府抓兵征粮、苛捐杂税的残酷压榨,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人的领导和组织下,爆发了一场由汉、回、藏、东乡、保辈、土、撒拉等各族民众参加,为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而进行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起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甘南农民起义。
  民国30年(1941),在卓尼水磨川寺学经的活佛怀来仓•金巴加木措(人称肋巴佛),在康多、杓哇一带组织了一个“措登措哇”(七部落组织),参加的有当地藏族、土族青壮年韩东主、韩加措、金尼直、尼尕、塔斗塔勤、罗赛、鲁达拉、年旦增(外号“辣椒”营长)等。秘密联络卓尼北山“洪布”(土官)杨麻周,以备后援。肋巴佛和冶力关的汪鼎臣、八角的任效周(人称“任大”)相友好,他们经常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和河州地区的乌福善等互相往来,频繁接触,结为志同道合的战友,并利用民间组织哥老会头目汪鼎臣、黄建伟(人称黄点名成)、任效周等人,在临潭冶力关、八角、甘沟、羊沙、足古川一带活动,吸收当地群众和逃荒难民参加反抗运动。为了得到武器,还结识了国民党驻武都骑兵独立营营长张英杰(临夏和政人,哥老会成员,人称东张)的支持。张英杰以筹办军饷为名,派下属柳连副在冶力关开“军风号木行”与肋巴佛的“措登措哇”相互来往。民国31年(1942),肋巴佛的“措登措哇”组织日益壮大,影响面越来越广。在此形势下,肋巴佛率领当地农牧民喊出了“官逼哩,民反哩,家家门上钉板哩”(指钉门牌)的口号。于是年农历腊月二十一日晚,在临洮苟家滩召开了秘密会议,参加的有王仲甲、马福善、肖焕章和肋巴佛的代表年旦增等。约定在民国32年 (1943)农历二月二日宣布起义。
  民国32年(1943)年1月,王仲甲在临洮衙下集附近秘密活动。临洮西乡边家湾回、汉人民在马福善的领导下,在卧龙寺起义,喊出:“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若要不反,免粮免款”的口号。相继临洮县紫松乡农民在王仲甲、肖焕章等率领下掀起“抗粮、保命、反贪污”的起义,在甘肃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是年农历二月二十日,肋巴佛配合王、马两路起义军,率领48名藏、土族青壮年,以朝拜常爷池为名,在冶力关与汪鼎臣、黄建伟密商急速举事事宜。正在此时,八角任效周、康乐杨家河王万一等率起义农民来冶力关。二十二日,各地义军3000多人在冶力关聚会,并号召冶力关、斜角滩、足古川和甘沟的农民也积极参加起义军。农历二月二十日,手执大刀、长矛、镰刀、斧头、棍棒的各族农牧民在常爷庙杀牲祭旗后,在泉滩召开了誓师大会。会上推举肋巴佛为司令,汪鼎臣、任效周、黄建伟、王万一为副司令,分编为两个师:第一师师长任效周,副师长王三(八角人);第二师师长汪鼎臣,副师长王万一(康乐线家湾人)。姜希廉、丁易姓成、马子良、赵秉德分别为团长;吴吉昌、杨茂清、邢生贵等为营长。任效周代表司令部宣布的起义宗旨是:“反对国民党,接洽共产党,抗日反蒋”。部署是:“先打新城,后入武都接张英杰,然后去延安投靠共产党”。由于起义军大都是由饥寒交迫的农牧民组成,所以又叫“饥民团”。其时,东乡族人马木哥(人称眼窝司令)也在宁定(广河)巴洋沟宣布起义后,前来冶力关与肋巴佛会合。二月二十四日,起义军向临潭县城(新城)开进,当晚进驻甘沟、羊沙后,遂选拔了精干青壮年300多人为先锋,由肋巴佛率领直奔新城。至二十五日拂晓,先锋队随赶“早营”(即赶早集)的人进入城内,包围了县政府。当时,临潭县长徐文英刚刚起床,闻枪声大作,偕夫人各持手枪,上房顶顽抗。驻守县城的保安队和警察听到枪声后,胡乱打了几枪,便逃之夭夭。徐文英夫妇见势不妙,冲出县府向城南方向逃窜,至南门庙被起义军击毙。同时被处决的还有国民党临潭县党部书记长赵廷栋,邮政局长苟克俭等。义军打开监牢,放岀囚犯,对城内居民则秋毫无犯。起义军攻克新城后,随即撤离县城,开往石拉路、大桥关山区进行短时间的休整,同时发动临潭东南乡一带的饥民参加起义队伍,其中力量较强大的有王旗王子寿率领的300多人,石门沟窦巨川率领的200多人,起义军迅速壮大至4000余人。1943年农历三月初一日,起义军从石拉路、大桥关出发,经阎家寺、马旗沟,向岷县挺进,途中与岷县保安队发生了一场残酷的遭遇战,迫使义军撤到了梨园、磨沟一带。次日,一部分突破石门口封锁到达甘沟;一部分越大岭山回到冶力关,然后经康乐王子沟、斜角滩渡洮河到门楼寺峡城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克让率领的起义军会师。会师后,起义军正式命名“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提出的纲领是:
  1.甘肃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战到底!
  2.纳不起粮,缴不起款,雇不起壮丁的人一起团结起来,打倒谷正伦、朱绍良!
  3.被虐待而死亡的壮丁家属团结起来,打到兰州,报仇雪恨!
  4.甘肃人民誓死不作亡国奴,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
  5.打倒贪污无能的政府,建立廉洁清明的政府!
  6.铲除虐待壮丁的兵役机关!
  7.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8.甘肃各族人民永远再不受贪官污吏的挑拨离间,互相残杀!
  至此,起义军声威大振,各地人民自备马匹、武器,前来投军者不绝于道,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万多人,涉及临潭、卓尼等十多个县。
  民国32年(1943)4月中旬,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在王仲甲、马福善、肋巴佛等人的领导下,向武都进发,途中发出讨伐国民党的檄文。随之沿九巅峡经新堡、柏林、中寨,包围了岷县梅川镇。随后又绕道申都、闾井继续南下,在途中消灭守军一个连,缴获步枪数十支,在铁厂缴获机枪两挺,步枪百余支,子弹15000余发。义军主力在宕昌稍事休息后,顺利通过良功,入武都林坝,张英杰、王德一(称“王阴阳”)率部起义与主力军会合,计划夺取武都。国民党闻讯后从陕西调来第七师、第十二师和五十九师,向起义军疯狂进攻。十万起义军在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前,只好放弃攻占武都的计划,从甘泉镇等地撤出,向草川崖挺进。
  民国32年(1943)6月上旬,起义军在草川崖召开了各路领导人参加的“草川崖会议”。会上决定分兵三路,向延安进发。王仲甲、郭化如为右路,张英杰为左路,刘鸣、肋巴佛、肖焕章为中路。
  草川崖会议后,起义军中各种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各路军不能协同作战,出现了各自为阵的分裂倾向,个别领导人严重脱离群众,相互猜疑和嫉妒,农民思乡情绪抬头,士气日趋低落。是年六月,起义军在敌人追击下,退到礼县桃坪,经旋水到武山滩歌镇,后又至岷县,在蒲麻梁与保安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缴获机枪两挺,步枪20支,扫清了重返洮河流域道路上的障碍,继续向会川罗家磨撤退,这时起义军队伍减员至1万多人。次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半夜,张英杰投降了敌人。敌五十九师、七师等三个师,围攻起义军,起义军浴血战斗,伤亡惨重,主力被再次冲散,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难以统一行动而分散。农历五月,义军留守部队的黄建伟部听到起义军大队回师洮河一带时,急速率部沿河布防迎接大军渡河。过河后,起义大军马福善部驻康乐阿古山一带,在潘家集、何家山等地分散潜伏,停止活动,保存实力,以图再起。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轰动西北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暂告结束。
  这次起义,前后达7个月之久,波及20多个县,参加的有七、八个民族,人数最多时达10万以上,是具有民族联合阵线性质的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声威震撼了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与进攻,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战争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第二节军事事件
  一、唐宋时期
  公元8世纪初,吐蕃开始东迁,逐渐占领兼并了洮河流域的羌族部落,其间曾发生过许多小规模战事。加剧了唐、蕃相互争夺,战事纷沓,双边关系时睦时离。其间不仅有唐、蕃政权之间的争夺,也有蕃、汉民族及蕃、羌部落间的相互争夺。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向唐求娶公主,被唐拒绝,遂发兵侵入吐谷浑及党项境内,其兵马曾抵达今甘肃南部。仪凤元年(676年),吐蕃军大举进入鄯(治今乐都,包括淳水流域)、廓(治今青海尖扎县北)、河(治今甘肃临夏县西南)、芳(治今甘肃甘南迭部境内)诸州,用武力征服了许多羌族部落。唐王朝为了抵御吐蕃的进攻,于当年以洛州牧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12总管,两路岀讨吐蕃。
  开元二年(714年),唐、蕃虽然签订了“两国地界”盟约。但在盟约结成不久,吐蕃再次侵袭陇右渭州(今甘肃陇西境内)等地。玄宗命左羽林将军、陇右防御使薛讷等率军抵御吐蕃,与之大战于渭州之南,击吐蕃溃败退守洮河以西。从此双方驻守于洮河东西,形成军事对峙局面。
  开元十七年(729年),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率兵深入,攻陷石堡城,(今县境卡车乡阳坝古城)驻兵留守,唐玄宗以其城为振武军,使唐兵活动范围“拓境千里”,给吐蕃造成很大威胁。开元十八年,吐蕃遣使致书求和。
  天宝十二载(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再攻吐蕃洪济桥、大莫门城、石堡城等,“悉收九曲部落”,并在九曲之地设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似在今县境扎古录乡迭当什境内)。
  唐至德元年(756年),吐蕃乘“安史之乱”之机攻陷今甘、青地区的石堡城、百谷城等地。至此,河湟地区全部为吐蕃占据。唐、蕃之间的争夺重点又转到了甘肃的河西及洮水一带。此后,唐、蕃之间在陇山东西和洮水一带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拉锯战。
  会昌年间(841一846年),吐蕃政权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也影响到甘青地区吐蕃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在乞离胡赞普即位不久,吐蕃驻秦州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以反对缔氏家族人当赞普为名,率三个吐蕃部落的万余骑兵,起兵西进,与甘青地区的吐蕃部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尚恐热在洮河流域击败驻守渭州尚思罗所部十万之众,占据洮河流域,自称宰相。
  大中三年(849年),由于陇右各地大量吐蕃兵及部落随尚恐热西进,吐蕃驻秦、原、安乐三州六关的部落官兵归降于唐朝(一说为尚恐热所献)。唐王朝遂派兵西下,陇右各地尽复。与此同时,沙州人张义潮亦趁吐蕃内乱之机,率众起兵,反对吐蕃统治,于是河西各地纷起响应,吐蕃在甘青之统治遂土崩瓦解。
  11世纪初,在河湟地区逐渐形成以唃厮啰为首的政权,拥有雄兵7万,北接西夏,东邻北宋,既是宋、夏的争取对象,也是宋、夏的攻击对象。唃厮啰采取了亲宋抗夏的政策,自景祐年间(1034〜1038年),西夏元昊大举南进,侵入河湟等地区,与唃厮啰展开了争夺。
  熙宁二年(1073年)洮水流域在宋秦凤经略使王韶率大军进逼下,木征以洮河流域地区降宋,宋于此地设洮、河二州。不久王韶再次进兵河州,先取宁定城(今广河),然后绕道踏白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用火攻焚瞎征属部毡帐八千,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降,再次归附于宋。不久,北宋亡,洮河一带遂归于金朝版土。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境内战事迭起。据史载:明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洮州十八番族酋长、三副使等,叛踞纳麟等地。二月戊戌命曹国公李文忠督理河、岷、临、巩军事,与沐英移师于洮州,追斩其魁阿昌失纳等,遂于东笼山南川度如筑城置戍。不数年,番部又起事,在李文忠与沐英等征讨下,大破番兵,尽擒其魁,俘斩人马数万,获牛羊数十万。
  嘉靖八年(1529年),洮州诸番屡攻巩昌。次年二月,先遣总兵刘文等进至洮、岷,以且剿且抚方式迫使东路术舍等31族,西路大录什等13族,岷州西尼沟等15族皆抚。其时,唯东路若笼、西路板尔等15族拒险不服,乃分兵先攻克若笼、板尔二族,其余诸族震慑乞降,被屠戮无算。共抚定70余族,至此洮州获宁。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陕甘提督王辅臣乘吴三桂云南之变,在平凉增兵反清,连陷兰州等地,陕甘为之震动。清廷命甘肃总兵孙思克屯兵边境,加强防范。不久,清兵连克洮州等地。同期,卓尼境内土司杨朝梁起兵攻占术布、欧化、卡加、迭部等地部落24个,还配合官兵平定吴三桂之乱,杨朝梁因功授洮岷协副将。
  清康熙四十八年(1790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西固(今舟曲)杀贼桥藏民杀伤清官兵多人,洮岷协副将张宏印率部镇压,于次年正月初二攻破5族,初五攻破2族,至正月十三日共剿抚34族。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武坪头目二哥带山后岔岗等18族头目何儿等29人投诚。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卓尼土司杨汝松率领藏兵剿抚迭部腊子等19族的反叛,头目根哈等48人投诚归附。
  同治七年十二月,西固黑番起事,由都司刘福升讨平。
  光绪六年三月,卓尼土司所辖黑番瓜子沟一巫师妻于五月地震时生一子,番民奉为活佛,哄动番人朝拜,黑番族部落众人头裹红巾执刀跳神作乱,陈再盖率兵征剿,至巴楞寺等处番队溃走,次日夜破黑松坪巢穴。同年四月,总督左宗棠遣道员刘敖、总兵洮玉遂等率部进剿,生擒哈力古巴等,后镇压。
  三、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卓尼土司辖境铁坝瓜子沟乡民苟占鳌和石彦龙拥立“大耳朵”小孩为“真龙天子”,并自封为左右丞相,土司派杨楹、安维贞等进行镇压,将苟、石缉拿悬头示众,事件平息。
  民国3年(1914年)3月8日,河南白朗义军“公民讨贼军”万余人,经陕、甘向洮岷地区长驱直入,同年5月20日抵岷县,土司杨积庆率领藏兵毁磴虎桥堵截防守。25日白朗义军抵洮州旧城,旧城回民队与卓尼杨土司藏兵会合范家咀进行截击遭惨败,白朗义军返豫。
  民国17年(1928年),西北近代史上著名的“河湟事变”爆发,马仲英在退出河州,转往洮岷一带时,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奉省令派支队长杨锡龄率精锐藏兵驻守土门关,不久失守。10月26日,马仲英率部攻卓尼,杨土司所属藏兵御之于大山神,兵败退河阴,卓尼城陷。马部搜掠数日后撤离卓尼驱兵岷县。11月26日,马仲英部师长马廷贤经卓尼完禾洛遭藏兵伏击,马廷贤逃至岷县,会同马仲英经新城连夜直扑卓尼,卓尼再次遭劫。12月1日杨土司藏兵溃败,退河阴自守。2日,马部沿河追击,陷河阴之苗儿、古雅川、木耳等地,焚烧寺院六处,民房六千余处。
  民国18年(1929年)4月22日,临潭回民马东喜顺聚众作乱,四出杀掠。同年5月2日,洮岷路游击司令杨积庆派支队长杨锡龄率部镇压,12日杨部败于旧城对坡山,14日兵败那子卡,支队参谋长王德杰战死。6月160,马尕喜顺邀康乐回民张彦明率众来旧城,经峪古渡河进入车巴沟,复至卓尼,禅定寺和县城再次遭到烧杀抢掠,驰名中外的《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版毁于火海。
  1929年7月,卓尼土司杨积庆根据刘郁芬、戴靖宇对上庄回民中“形迹可疑之丁壮就地惩处”之电令,借招抚流散回民上庄之机,在临潭使部分上庄回民蒙难,引起社会各界的震惊,伤害了长期和睦相处的回、藏民族之间团结友好的感情。
  博峪事变
  民国26年(1937年),驻岷县国民军师长鲁大昌纠合杨积庆手下团长姬从周、秘书方秉义等人,以杨积庆私通红军的罪名密谋倒杨。农历七月十七日,鲁大昌派兵驻守临潭新堡。七月二十七日,鲁派窦德海、方秉义等带领便衣队40余人,在博峪与姬从周部会合,假借奉上级之命与姬共谋除掉杨积庆。随即与方秉义、安国瑞、常永华及在博峪的大小头目,放岀监犯,杀了杨英,向司令部进攻。当夜,杨积庆突闻枪声大作,急忙将孩子推向炕角,逃出住地,躲避在山神林水磨附近,姬得知后,领兵去山神林搜索。杨在水磨中认为自己部属在寻找,便出来打招呼,姬部随即将杨用乱石击死。此次事变中,杨及长子杨琨夫妇等五人殒命,其余眷属软禁力赛官邸。
  次日,在博峪召开会议,会上宣布了杨积庆私通红军等“八大罪状”,提岀铲除封建土司制度的口号,并成立卓尼临时维持委员会,推举姬从周为主席,方秉义为委员。
  杨积庆被杀后,长宪赵希晋和杨锡龄之长子杨景华等人闻讯后,在禅定寺发岀鸡毛信,调动北山诸旗、朱扎七旗、车巴沟旗藏兵报仇。北山总管杨麻周接鸡毛信,带领精悍藏兵200余人,分两路从麻路巴龙、达子多、草岔沟、上卓尼向卓尼开进,禅定寺僧众及附近藏兵均云集在卓尼洮河两岸。
  农历八月十三日黎明,杨麻周率领武装藏兵数百人,攻破木耳桥,再战石媳妇,克博峪村,姬从周战死,方秉义逃往岷县,击溃只维持了20天的维持委员会。杨麻周派数十人,驻守博峪,追回杨氏财产,并亲自赴力赛接回杨氏大夫人杨守贞等亲属,移居禅定寺僧纲衙门。
  北山事件民国31年(1942年),卓尼北山与夏河美武因草山纠纷,双方发生械斗。临潭保安大队金大队长率保安队前去解决,被北山藏兵误认为美武藏兵,开枪打死10余人。保安队与美武藏兵虽联合向北山藏兵发起进攻,但仍不胜,事态进一步扩大。甘肃省政府派员来卓尼处理,最后以北山向临潭保安队赔偿银元1千元,马15匹,枪15支,虽从此结案,但种下了诱发北山事件的隐患。
  民国32年(1943年)8月,国民党第三军军长周体仁进驻冶力关,主持“清乡北山杨麻周授意部属小头目杨才东等人,组织力量向周体仁部进行袭击,先后共打死打伤周体仁部士兵100余人,警卫部队300多人,其中营长1人,连长2人。事后,岷县专员胡守谦派人包围了禅定寺,将杨麻周等20余人抓获扣押。北山事件经临潭绅士马志青、赵明轩等人岀面调解,最后以:对北山杨麻周罚款白洋10万元作命价;没收杨麻周属地北山一带全部枪支、土炮、刀矛、马匹,将杨一隽、杨麻周等人解省处置。后杨一隽被枪杀于兰州,杨麻周判刑15年,卓尼北山事件才算了结。
  第三节中国工农红军在卓尼
  民国24年(1935)至民国25年(1936),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震撼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民国24年(1935)9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进入时属卓尼辖领的迭部地区。民国25年(1936)9月30日,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撤离临潭羊化桥,两次经过县境。著名的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和临潭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都发生在临、卓地区。
  1935年8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离开川北的巴西,向甘南卓尼土司所辖的迭部挺进,沿包座河,进入达拉沟。9月5日,红一军团越过达拉河到达章拉沟口,经岗岭到达俄界(藏语称“高吉”)村。9月11日,毛泽东率中央直属纵队及三军团在俄界与先期到达的一军团胜利会师,同时发岀敦促《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卷令其即行北上》电文。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了继巴西会议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到会的除政治局成员外,一、三军团的领导人彭德怀等也岀席了会议。
  9月14日,红军先头部队来到迭部地区最大的喇嘛寺院一一旺藏寺,除先头部队外,大部队及中央直属机关均驻于寺内及附近的村庄里休整待命。毛泽东就住在离寺二里路的茨日那村。
  9月15日,司令部命令红军第二师为前卫,第四团为先头部队向岷县前进,鲁大昌奉驻甘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的电令,在岷县一一腊子口一西固(今舟曲县)一线,驻重兵把守,企图凭借腊子口天险,阻止红军北上。9月16日下午4时,红军前卫团经黑朵至黄土梁的灌木丛林直抵腊子口,师部就驻在距腊子口三四里外腊子河下游西岸,由红六连担任主攻任务,翌日凌晨,红军胜利地攻克了腊子口。
  1936年7月13日,中央电示二、四方面军,迅速占领洮岷。22日又电:二、四方面军以迅速出甘南为有利。8月5日,各纵队先头部队开始由包座向甘南挺进。二、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后沿洮河西进,至西尼沟,经纳浪、羊化桥、新堡向临潭县城一一新城开进。徐向前领导的红军总部驻新城,红军一部驻旧城,九军为第三纵队驻羊化桥。8月19日,红军在新城召开了千人大会,颁布了朱德总司令任命李中方为“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司令”的命令和布告,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9月30日凌晨,红军冒雨撤离。
  1935年,中央红军途经卓尼迭部境内时,土司杨积庆不但未按鲁大昌的命令堵截红军,而且秘密让开道路,为红军开仓放粮,支援了红军顺利北上。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经迭部达拉、尼傲、麻牙和腊子等地时,尼傲头人在土司的暗示下协助红军修通了尼傲峡栈道,红军亦给当地藏兵赠枪5支、子弹20余发作为答谢。
  红军占领新城后,土司杨积庆曾秘密遣人星夜向红军首长呈递书信,并赠马4匹、羊10只表示敬意。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