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7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296.7
页数: 3
页码: 242-244
摘要: 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其前身即为土司所统领的军事机构,其兵力仍以部落民兵为主要武装力量,编制及名称稍有变更。民国18年(1929年),冯玉祥任命杨积庆为洮岷路游击司令,隶属西北边防督办。民国26年(1937年)“博峪事变”后,农历九月初由国民党中央委员田昆山等根据卓尼所辖四十八旗藏汉群众的要求和临潭、岷县、西固、武都方面的意见,并与杨氏家族协商,经省政府批准,任命杨积庆次子杨复兴(班马旺秀)继任洮岷路保安司令。
关键词: 卓尼县 地方武装

内容

第一节部落民兵
  卓尼部落民兵的形成可追溯至唐代吐蕃军队的侵入时期。吐蕃东征,遣其精锐九部驻扎于今县境一带,与唐朝分庭抗礼。长期驻扎此地的军卒在征服融合当地土著民族后逐渐演变为大小部落。吐蕃政权崩溃后,这些部落纷纷自立,互相兼并各不统属。各部落的男丁大多具有骁勇善战的军队素质,更为弱肉强食的时局所迫,部落民兵亦成为保存自己、扩展地盘的中坚力量。明初卓尼族头目内附时,亦将所统辖民按统兵实力上报朝廷,受封职衔也以军职为主。土司内附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巩固统治地位,更加强了部落民兵的扩充,首先将所占据之土地定制为“兵马田地”。按户分成份,耕种者无所有权,首要条件即让耕户按每份田地岀兵1人,马1匹,兵器1件(后来改进为步枪),担负土司的军事劳役,实行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寓兵于农的部落民兵制。土司就以部落民兵为工具,以卓尼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张领地。武力征得的土地,又分成块份式兵马田租,给新的耕户,租户仍以前例依附部落民兵组织来保证其使用权。卓尼部落民兵在清代上报兵部的在册兵员为2000名,其中马兵500名,步兵1500名,其实远不止此数。据清光绪间的统计,杨土司所辖48旗520族13000余户属民中,除去少数“采房子”(未吃兵马田地者)不出兵,家无强壮男丁者(亦要岀钱雇兵)和衙门勤杂、警卫、公务人等,至少也可征调1万左右部落民兵。
  明清时土司所辖部落民兵的调动,均受朝廷和洮州卫、厅军事机构的节制,惯例为:遇战事需调藏兵,先由兵部或各行省下达军机公文,由洮州卫、厅会同当地麻奴寺僧纲、临潭昝土司共饬出兵事宜,按出兵规模由麻奴寺马僧纲发旗、昝土司派监军将领后才由杨土司统辖出征。此地民间有“杨家的兵、昝家的将、麻奴寺的旗”传闻沿袭至今。此疑为朝廷实行地方势力互相牵制来限制部落民兵的随意岀兵之法。调兵时马、昝、杨三家联合发岀军令,派专人送抵各旗,按限定之日会齐于指定地点。逢军情急迫时,则以鸡毛令箭形式连夜调齐。部落民兵虽有兵部2000名在册粮饷,但民兵均自带口粮及乘骑饲料,参战粮饷用于土司的再发展费用,或用于战场抚恤等。
  第二节洮岷路保安司令部
  其前身即为土司所统领的军事机构,其兵力仍以部落民兵为主要武装力量,编制及名称稍有变更。民国18年(1929年),冯玉祥任命杨积庆为洮岷路游击司令,隶属西北边防督办。
  所辖藏兵三个支队,共有兵力3000余人(包括部落民兵和常备队)。
  民国21年(1932年),甘肃宣慰使孙蔚如委任卓尼土司杨积庆为洮岷路保安司令,藏兵支队改为团。
  民国26年(1937年)“博峪事变”后,农历九月初由国民党中央委员田昆山等根据卓尼所辖四十八旗藏汉群众的要求和临潭、岷县、西固、武都方面的意见,并与杨氏家族协商,经省政府批准,任命杨积庆次子杨复兴(班马旺秀)继任洮岷路保安司令。其时因其年幼,由其母杨守贞暂行摄政,杨一隽任参谋长,权摄军事。
  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內下辖三个骑兵团。司令部沿袭一般陆军编制,内设“八大处”:
  参谋处:处长一人,参谋二至三人,负责军机。
  秘书处:处长一人,秘书二至三人,负责文牍。
  军需处:处长一人,军需一至二人,负责粮秣。
  政训处:处长一人,政训员一至二人,负责政治宣传。
  军法处:处长一人,军法官一至二人,执行军法。
  军械处:处长一人,军械员一至二人,负责枪支弹药。
  副官处:处长一人,副官三至四人,负责交际事项。
  兰办处:处长一人,(驻兰州办事处)。警卫连:队长一人,兵员相当于步兵一个连(后扩建为保安中队)。担任司令部警卫。
  骑兵团:第一团,兵源从上冶北山等7旗征调。
   第二团,兵源从洮河沿岸征调。
   第三团,兵源从上下迭部、黑番征调。
  每团设团长一人,团副一人,副官一人,以下设营、连、排、班。团、营长要职,皆由与土司有亲缘关系者担任,连、排、班长,仍以旧例由旗长、总管、头人兼任。民国27年,创办卓尼军官教导队,队址为今之柳林小学。
  1947年冬,国民党国防部电调扬复兴上南京陆军大学受训。1948年初,杨复兴毕业回卓尼后,加速扩大武装部队,开办“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军事干部训练班”,与此同时组建了司令部警卫营第一连,由120人组成,每人配发中正式步枪一支,子弹100发,驻大操场(今之民贸公司所在地),由排长赵俊等负责训练。
  1949年6月,又组建警卫营第二连,120人组成,由排长安仁寿负责训练,驻复兴坪,每人配发汉式干巴枪1支,子弹100发。
  警卫营下设机炮排,有小炮、轻重机枪,尚未及配备兵力。
  1949年7月,司令部正式任命杨国华为警卫营中校营长,刘德祥为营副,方忠厚为军需,马驰云为书记官,下辖两个连。1949年9月,洮岷路保安司令率众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卓尼民兵司令部。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