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军事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军事设施
分类号: E248
页数: 3
页码: 241-242
摘要: 本文介绍卓尼县境内各时期建设的军事设施。
关键词: 卓尼县 军事设施

内容

—、边墙
  境内留有残存的墩台边墙遗址,西端从峪古墩起,经足子、甘布塔东北延伸至临潭境内的八角山顶越康乐县景古城与临洮县境内秦长城遗址(秦襄王长城)吻接;西端连接河、洮二州交界的边墙向西北延伸至枹罕境内黄河渡口与秦始皇时长城遗址吻接。据《循化志》、《导河县志》、《洮州卫志》等记载,这段边墙均在“古址上筑就”,通称其为“明代边墙”。筑于明嘉靖十一年十二月(1533年1月),中经达架、甘布塔、官洛、俄藏、土桥、边古壕、石墩7个暗门后与河州俺陇关相接,全长118公里。其间凭山堑壕,筑有木、石栅关隘20余处,历代均由卓尼土司族兵把守,为宋明时的重要军事要塞。
  二、古城
  卓尼古城
  始筑于明嘉靖十七年,城廓依山跨河酷似船形,故又名“船城”,为卓尼历代土司的统治中心,明清间曾是地方官员及僧侣谒觐、朝圣者往返之道口。清末民初时曾数经兵燹。位于卓尼县人民政府驻地柳林镇。
  阳坝古城
  位于县境卡车乡阳坝村古洮州通往松潘、迭州大道的咽喉地段。其城东、西、北三面环水,城廓凭岗连川,唯南垣有一径可通。北岸有烽燧与之相望,遥成倚角之势。此城为境内历史较长之古城,疑为秦汉临洮县城,南北朝及隋末唐初汎潭、临潭县治所,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古代军事重镇。
  迭当什古城
  位于县境扎古录乡迭当什村,城廓座落在村后三阶台地上,东西北三面环绕洮水。据此城方位,构筑形式及出土遗物初步考证为唐代古城,拟为天宝十三载神策军驻地。
  牛头城
  位于县境阿子滩乡和临潭县古战乡交界之处。因城廓北宽南窄呈牛头状故名。此城据考为吐谷浑所筑之洮阳戍,亦为秦汉以来的洮阳城,历代曾设洮州于此。与其东10里之旧城(今临潭县城)共为古代洮阳之军事重镇。
  温旗古城
  位于境内洮河南岸纳浪乡温旗村,古城廓依山临水,北垣距洮河岸仅40米。古城修筑年代不详,据当地村民传说,温旗古城是洮州最古的城池。据遗址调查证明,此城当为洮河南岸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城。历年岀土遗存中有早期陶器、贝币、秦汉古钱币,亦有唐宋时期的文化混杂交错。
  包舍口古城
  位于县境藏巴哇乡包舍口村。遗址有规模较大的城址和“校场”。似为前凉五屯护军中之石门护军驻地。其城北即是闻名的九巅峡天险,峡口与峡中又有峡城、桥道堡与之相呼应,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军事要防,北宋王韶收熙河时曾于此分兵进军洮州。
  此外民间传说而至今尚未査清遗址的古城还有:扎古录境内之八什卡古城、卡车沟内的大城、西尼沟古城、故宁人县城等十余座。
  三、碉堡
  境内有历代所筑碉堡近百个,大部无迹可寻。这些碉堡分清同治之乱村民避乱时所筑和民国24,25年国民党中央19军奉命堵截红军北上抗日时所筑及土司为防守领地所筑3类。
  土司藏兵所筑堡子(亦称卡子)今存4处:
  西尼沟堡
  位于境内西尼沟村西北处的石咀上,建于民国17年,堡楼残墙为九边形筒状,每面宽2.8米,顶围26米,高3.6米,北面开口,距地面2.8米处皆有枪眼。内底直径6.9米,墙角厚90厘米,顶厚50厘米,夯层厚3~7厘米,以红、白、黑三种土质夯筑而成。堡楼周围有宽1.5米、长11米的掩体工事(即战壕)遗址残存,古道路痕迹也较明显。此堡建于清同治年间,土堡附近的堡楼山下小板子村东南建有卡房子(兵营)。守兵主要是纳麻那旗兵,遇有特殊情况,则调遣大峪旗、冬禾索旗旗兵增援驻守。
  力赛上湾堡
  位于力赛村东南1华里、现岷麻公路41.5公里处,海拔2550米,其东南临力赛眨,悬崖陡山肖,脚下洮水滚滚,居高临下,地势险要。主卡工事修筑在通往纳麻那的通道上,遗址尚存(房子已坍废)。卡子为一半圆形平台,东西长19米,南北宽15.4米,西南部依大山,半圆周的边缘为掩体工事,掘土为壕,有穿堂、炮台、枪眼等。战壕残高1.3米,穿堂洞宽50厘米,高80厘米,壕宽80厘米。与西尼沟堡属同时代建造。
  石媳妇碉楼
  位于木耳乡博峪村西。是卓尼土司兵退博峪衙门为防守而于民国17年(1928年)所修。此处洮水自北折而趋东,转弯处有巨石兀立于崖岸间,名“石媳妇”碉楼,势颇险扼。洮岷路保安司令部迁至博峪后,筑碉楼于其上,与彼岸西路沟口相对,18年战乱时,回军曾由此隔河攻袭博峪,被藏兵凭险击退。
  营盘山碉堡
  位于境内柳林镇东北1公里的营盘山顶海拔2700米处。呈梯形状九面土堡,外围44.5米;残高3.6米,墙厚0.6米,墙面直径12米,夯层0.15米,枪眼上下2层,残墙长29.5米。
  境内筑于清同治前后的堡子还有:草岔沟堡、坑乍堡、西尼沟东堡、大板子堡、羊化堡、纳浪堡、九巅峡桥道旧堡、藏巴哇旧堡(滴流水堡)、新堡(学校堡)、车路沟大崖堡等。
  筑于民国年间的碉堡有:宗石咀堡、九巅峡桥道新堡、燕子坪堡、嘛呢梁堡、藏巴哇新堡(碉堡)、柏林口堡、贾家圈黑堡、藏王坟白堡、卡日山堡、纳儿双堡、小湾堡、杜家川堡、石旗堡、丁朵双堡、卡固钟鼓山堡、卡达拉堡、沙札坪堡、出路山堡、尕台子堡、峨吾多堡、东石沟堡、牙地堡、东刀告堡、英采窝堡等。
  四、关隘烽燧
  境内关隘从明代后由卓尼杨土司驻兵戍守,号称5大暗门25隘口(其中包括原迭部境内隘口11处)。
  暗门5座:达架、甘布塔、官洛、俄藏、土桥(其余暗门分别由咎土司、着逊土司及旧洮堡营戍守)。
  隘口13处:些藏、扯巴、卡车沟、拉力沟、迭当什、木耳、大峪沟、大扎、纳浪、驼洛、峪古、官洛、木耳当。
  境内还有许多烽墩遗址。这些墩台是古代用来巡视瞭望敌情的,多数筑置在距军事驻地附近视野宽阔的山顶、山岗等制高点上,军情紧急时派兵巡视,以烟火为信号传递军情。如分布在牛头城周围的就有峪古墩、甘布塔前山墩、后山墩、达架墩、包家大顶墩、官洛墩、俄藏墩等。分布在迭当什古城周围的有柏地墩、八什卡墩、地令多墩、强岔墩、雅路寺墩、录儿岔墩等。分布在阳坝城周围的有:拉札河口墩、撇乍山墩、巴木山墩、北山墩、录巴寺墩等。分布在温旗古城周围的有:羊化墩、朝勿墩、秦关墩、总寨墩、马旗梁墩(以上3墩在临潭县境内)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作品

墩台边墙遗址
相关作品
卓尼古城
相关作品
阳坝古城
相关作品
迭当什古城
相关作品
牛头城
相关作品
温旗古城
相关作品
包舍口古城
相关作品
西尼沟堡
相关作品
力赛上湾堡
相关作品
石媳妇碉楼
相关作品
营盘山碉堡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