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军事设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军事设置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4
页码: 237-240
摘要: 西汉于境内设陇西南部都尉于临洮县治内,率军都尉相当于后代之总兵官,时统兵二千戍守。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陇西彡姐(音先紫)羌房种反,据临洮,右将军冯奉世率任立、韩昌统兵六万讨平。复于临洮驻兵戍守,以临洮县长史统领兵马。
关键词: 卓尼县 军事设置

内容

西汉于境内设陇西南部都尉于临洮县治内,率军都尉相当于后代之总兵官,时统兵二千戍守。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陇西彡姐(音先紫)羌房种反,据临洮,右将军冯奉世率任立、韩昌统兵六万讨平。复于临洮驻兵戍守,以临洮县长史统领兵马。
  东汉由陇西太守兼理南部都尉军事,日常军事由县长史及常驻别部司马代摄,一遇战事,则由太守(都尉行将军职)率兵征战。章帝建初二年,烧当羌攻陷临洮,马防、耿恭统兵救应。后将今县境之军政设置南部都尉及临洮县治所移至索西城(今岷县梅川)。此地驻军由汉军改为羌军,并设戍迷和,成为烧当羌之军事重镇,其西南望曲谷为其屯兵之地,常驻羌兵数万人,与城池呈椅角之势,占据时间长达50年之久。
  东汉阳嘉二年(133年),马贤逐羌收复失地,仍于旧治设陇西南部都尉并临洮县,且驻重兵戍守。由郡守兼任军营校尉、统军司马,设专职别部司马辅佐。
  三国时洮西成为蜀、魏争夺之疆场。县境洮河北岸有魏雍州陇西郡所设洮阳、候和两个驻军据点,统由雍州刺史郭淮节制。魏正始八年(247年),雍凉羌胡叛魏降蜀,姜维出兵接应,与郭淮战于洮西,败郭淮于临洮,遂占洮阳(疑今牛头城)、候和二戍,羌酋率部落徙蜀,洮西南部皆为蜀所有,郭淮退屯狄道。嘉平元年,魏征西将军郭淮率雍州刺史陈泰、南安太守邓艾进军洮水,击退羌兵,据洮水南岸、白水北岸地区,尽收羌地,驻军把守。嘉平五年,姜维率数万人绕道今迭部岀卓尼县境卡车沟,屯兵石营(疑今阳坝石堡城),又自石营进兵围狄道,粮尽不克而还屯石营,留兵镇守。魏公正元年 (254年),蜀姜维自狄道西进拔陇西郡河关、临洮二县,旋即败退不守。景元三年(262年)姜维兵进洮阳,被邓艾破于候和,退居沓中。后邓艾统兵三万自狄道取道今县境趋甘松、沓中攻陷成都。
  西晋,此地属秦州,由州刺史兼领护羌校尉,下分置弓马从事分领各郡县驻军。因陇西郡地处边境,在其滨临洮水之临洮、洮阳诸郡县尤驻以重兵戍守,以防羌戎侵扰。西晋永嘉之乱后,辽东鲜卑族吐谷浑率部1700帐(每帐为一户)远程迁徙洮西,在今县境内整修了洮阳、泥和等城池,作为军事据点,巩固洮水流域统治。直至慕末被赫连定所弑,前后传位达115年。其间除与东晋及十六国之间的大小战争外,其内部亦争斗不息,今县境正处于战争的中心地带,各方军政设置废置无常,尤以吐谷浑军事力量统治期最长。
  前赵时县境驻军为吐谷浑洮阳、泥和二戍,赵陇西郡临洮县治所由原址迁往今岷县,驻军设于今西大寨、南岸西尼沟高石崖等处戍守。
  前秦时驻军退守至今陇西、定西一带,洮河流域大部由吐谷浑军占领,唯候和、狄道等处为前凉军占据,设武始郡驻军戍守。前赵亡,前凉收复河南地,置武街、石门、候和、沸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分界,各设护军校尉率兵把守,其中石门(疑为九巅峡口包舍口古城遗址)、候和两护军似在今临、卓境内。
  西秦乞伏归仁时,卓尼县境又成为东秦州陇西郡临洮县辖地,西秦军驻重兵于此,分别与东晋、后秦、后凉抗衡,成为当时交兵之主要疆场。
  后秦逐吐谷浑于西倾山南,灭西秦,征服了整个洮水流域及白龙江上游地区,由陇西郡守兼领将军镇守,各地分兵设戍。
  北魏太平真君时,曾于县境设郡县建置,同时于旧洮阳、泥和二戍派兵驻守。旋即被西秦攻占,成为双边拉锯之疆场。西秦亡,此地复成为吐谷浑部落、宋、北魏三家争夺之地,直至北魏太和四年(480年),吐谷浑王拾寅派兵占领洮阳。拾寅一面上书北魏朝廷,求派滦阳令,一面多次加固洮阳、泥和二城池,加强兵备,并委任洮西统兵将领, 表明固守之意。
  北周于县境内首置汎潭县,并于此城驻守重兵。武成元年(559年),吐谷浑复陷洮西,屯兵其故地洮阳、候和诸城,被周明帝诏大将军贺兰祥、宇文贵统兵讨伐,攻破吐谷浑,收复洮西军事重镇洮阳、洪和(即候和)二城,贺兰祥于此置博陵郡,分兵镇守。
  隋统一全国后,由于各地纷纷起义,分兵抵抗不及。洮西虽有行政建置,但镇守兵力较历代大为减弱,多由郡县募集民勇自保自守。在今县境附近的行政设置有临洮郡属美相县、临潭县(在今阳坝城)、临洮县(疑在今县境东南之温旗城,有遗址)。郡守自任行军司马,统领属县兵勇镇守各地。
  唐分天下为十道,分置节度使总理兵事,又于州治分驻行军司马及镇将率兵镇守,卓尼县境属陇右道洮州所辖。因其境地处边疆,又屡设重镇屯兵据守。境内曾置驻军安西府,府置折冲都府1人为统军,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为副,另置长史、别将、兵曹各1人, 统兵1千驻扎。军分6团,每团约300人,以校尉统之;团下有队,每队50人,队正统之;队下10人为伙,由伙长统之。安西府驻军后改移洮州城外驻扎,称莫门军。仪凤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了阻击入侵之吐蕃,在洮州西八十里磨禅川(在今县境迭当什村,有遗址)置神策军,派镇将成如谬任军使统兵五千镇守。一遇战事,即由节度使亲临坐镇或由副使增兵援助镇守,唐蕃间许多著名战事就在此周围发生,如开元、天宝间的石堡城之战就持续了数年之久(有八棱碑《石堡城楼颂》为证,曾出土于县境阳坝城)。安史之乱后,河淳尽陷于吐蕃,唐初于此设置的陇右节度使下领的十个军、三个守捉所镇之地俱陷,成为吐蕃进攻中原的后方。
  五代中,此地仍由吐蕃部落军占据。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曾一度收复,升洮州为保顺军,并以保大军节度,检校太尉鲍君福为保顺军节度使、洮都诸州观察使统兵镇守。
  宋代境内均被吐蕃占据,号今临潭县城为临洮城,古阳坝城为铁仞城,驻蕃兵呈椅角之势,为吐蕃在洮西之军事重镇。
  金于今临洮县设临洮路总管府,德顺军节度使治临洮府,领府一、节镇一、防一、刺郡四,大宣二十四年置。太和五年诏临洮置弓箭手4000人,分其兵约千人驻洮州设防。诏巩州通远军节度使置弓箭手4000人,由总管府副都总管统领,辖诸州兵马,加强边境防务。
  元代在洮州设元帅府,由宣慰使都元帅达鲁花赤统兵,都元帅府同知副使佐之,下设洮岷协襄理军务,县境大部属之。至元二十五年,今县境内之藏巴哇一沟,属陕西巩昌路临洮府会川赵土司辖地,曾于此设上、下三磬分土兵戍守。
  明洪武初,置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隶陕西都司。另设洮岷协军事机构,有总兵、副总兵各1员,守备8员。总兵驻岷州,副总兵驻洮州,守备分驻各营,率兵把守关隘。洪武七年,诏令陕西都司所辖诸军三分之二实行屯种。以军队编制为单位,兵5600人为卫,卫辖5千户所,每千户所率兵1120人;下辖百户所,每所率兵112人。所内设总旗两个,各辖小旗5个,每旗11人为一屯,以旗长姓氏为旗名。至今境内尚有此类屯军村名遗存,如温旗、石旗、张旗等。这些屯种者,农时为民,战时为军,与当地番民聚居。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卓尼番族头目些地内附,被封为世袭土指挥佥事(正四品)兼武德将军衔。统理卓尼番族军政事务,军事上受辖于洮岷协总兵,行政上隶属洮州卫。旋即设卓尼军民千户所,些地自任千户。并组织番民仿照屯军模式,将所占领的土地划分为兵马田地,耕种每份田地者出兵1员,马1匹,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共有番兵2000名,轮番当值驻守各处关隘。
  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世宗封第六任土司杨臻为世袭土指挥佥事。其在任中统兵修筑了各处暗门、石木栅等关隘设施,并始派土兵戍守,又于嘉靖十七年修筑卓尼城池。
  清康熙十四年六月,封卓尼第九任土司杨朝梁为洮岷协副将,额设云骑尉1员,土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7员,率土兵2000名,并屡调其率番兵镇压各处反叛。
  清雍正初,置卓尼堡,隶洮州营统辖。卓尼土司自任卓尼堡领军头目。时洮州厅旧洮堡营设中军都司1员,千总2员,把总4员,马兵292名,步兵364名,守城军士300名,官马28匹,兵马292匹。雍正二年,新募马兵39名,步兵77名,守兵46名,兵马39匹。至雍正末年裁为马兵55名,步兵73名,守兵110名,马20匹,共238名。
  清代归河州镇统辖的洮岷协镇、标二营并城守营的设置为:
  洮州厅城守营驻副将1员,游击2员,都司6员,千总7员,把总9员,经制外员23员,额外外委20员,马步守兵等3375名,其中马兵851名,步兵986名,备战兵974名,守兵1538名,有马851.匹。
  旧洮州营设副将1员,中军都司1员,把总3员,兵738名。分驻卓尼堡土指挥千总1员,把总2员,外委7员,马兵500名,步兵1500名。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卓尼第十八任土司杨作霖领得兵部号纸,其番兵2000名正式成为兵部编制,按期供给粮饷。土司自任土副将,统番族马兵500名,步兵1500名。随时听从征调,并担负当地关隘的戍守。
  民国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委任卓尼第十九任土司杨积庆为河州南路巡防马步十三营统领,洮岷路游击司令,洮岷路保安司令等军职,所率部兵中由中央军事机构的控制数仍为马(骑)兵500名,步兵1500名,但实际拥有的兵力以一户一兵、一马、一枪计,总数就达11600余名,且均为骑兵。据民国26年粗略统计:吃“兵马田地”的户数(不包括东房子)就超过了1万户,其中除专职军官均有“一马三件”(即长、短枪、大刀)的良好装备外。1万番兵共拥有长短武器7000余支,分3个藏兵团编制。成为甘肃南部一支强悍的军事力量。担负着境内卓尼、临潭诸地及各关隘间的防守任务。
  1937年博峪事变后.土司杨积庆被害,洮岷路藏兵势力减弱,民国甘肃省主席贺耀祖授意岷县专员胡守谦改编了原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将原设之八大处撤销。后委任第二十任土司杨复兴为洮岷路保安司令,下属警卫营及3个团的兵力约5000余人,报部兵额仍为2000名。
  1949年9月,卓尼和平起义,改原军队编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军区卓尼民兵司令部,仍由杨复兴任司令,中共派代表兼任政委,民兵仅留直属特务连,其余遣散回家务农。从此正式废除了卓尼沿袭六百年的“兵马田地”义务兵制。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机构

卓尼军民千户所
相关机构
旧洮堡营
相关机构
洮州厅城守营
相关机构
旧洮州营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