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口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13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人口普查
分类号: C924.254.2
页数: 2
页码: 194-195
摘要: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对卓尼县人口分布进行了调査,共査出全县有总户数10681户,总人口85389人,其中男39300人,女46089人,少数民族68418人。
关键词: 卓尼县 人口普查

内容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对全县人口分布进行了调查,共查出全县有总户数10681户,总人口85389人,其中男39300人,女46089人,少数民族68418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国标准时间为6月15日24时。根据甘肃省“甘南人口普查提前半月进行"的指示,县委、县人委作了统一部署,于5月21日成立了卓尼县人口普查办公室,随之人口普查全面展开。在普查人口中,同时对商品粮居民户口、机关户口等进行了反复清查和核对,对查出的冒领、充购粮食、粮票及人死不注销户口等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和处理,同时还纠正了基层个别社队虚报、漏报人口等现象,核实了人口数据。普查结果:全县共计10618户,49140人,男23681人,女25459人,少数民族2637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为1882年7月1日零时。依照国务院国发(1980)48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州关于搞好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县委、县政府于1981年7月成立了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32人,随之,全县16个公社亦先后成立了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1981年8月,对城关公社唐东川大队和县直54个机关单位共705户,3814人,进行了户口整顿试点。整顿中,逐户逐人逐项进行核对,使人口、户口簿、户口底簿、粮油供应证“四证对口”。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各基层派出所会同乡(镇)对农村户口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健全了农村户口登记簿。本次共整顿14090户,77470人,其中:有户无人的175人,有人无户的115户,超计划生育未报户口的1240人,因其它原因未入户的395人,自流人口14人,重登户口的118人,应注销而未注销户口的111人。为第三次人口普查打下了基础,在全县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共抽调普查员615人。经普查验收,全县共有13792户,78993人,其中男39907人,女39086人,性别比为102.18:100,少数民族人口为46738人。1989年8月18日,根据甘政发(1989)92号文件,省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1989)01号文件及州政府传真电报精神,县政府成立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在县统计局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秘书组、普查统计组、编码资料组、联络行政组。全县17个乡(镇)亦先后成立了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共抽调普查员654人。经普查验收,全县共有16267户,87241人,其中男44377人,女42864人。性别比为103.53:100,少数民族人口55061人。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