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灾情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灾情救济
分类号: D632.1
页数: 2
页码: 149-150
摘要: 卓尼县境总体自然生态构成每年农历四月和八月的霜冻,五至七月冰雹,春夏之交干旱,夏末秋初的雨涝形成了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招致粮食减产,牲畜死亡,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疾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互助、救济和节约渡荒的生产自救”方针,平稳的过渡了屡次灾害。
关键词: 民政工作 灾情救济

内容

县境总体自然生态构成每年农历四月和八月的霜冻,五至七月冰雹,春夏之交干旱,夏末秋初的雨涝形成了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招致粮食减产,牲畜死亡,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
  民国16年(1927年)大旱,境内农区田禾枯槁,颗粒无收,牧区牲畜饿死大半翌年复遭雹灾,粮食减产十之八九。入冬牧区瘟疫流行,牲畜死亡严重。盼国民政府和地方土官赈济无望,灾区广大人民群众只有通过抢收、补种、挖野菜、扫麦穗等进行生产自救。有的远走他乡逃荒,有的死于饥饿和疾病。
  民国33年(1944),甘肃省政府按灾区曾拨发卓尼“青黄不接时民食救济赈款”200000元(旧券),人均约87元国币。民国35年(1946年),境内发生雹灾、虫害,受灾人口5382人,发放救灾赈款1399000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疾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互助、救济和节约渡荒的生产自救”方针,平稳的过渡了屡次灾害。1952年发放灾情救济款458778320元(旧币)。1953年6月至8月,境内柳林、洮南、沈北、北山、录竹等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干旱、霜冻、冰雹以及洪水和病虫灾害,受灾群众1451户,767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8469亩,其中14347亩农田颗粒无收,死亡损失大小牲畜450头(匹、只),冲毁民房66间,死亡5人。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人力深入灾区慰问,并鼓励群众抢收、补种,开展生产自救,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发放救灾款80000元, 发放贷款55000元。同年10月为柳林区发放救灾款8500万元(旧币)。1950一1953年共计发放救灾救济款200923.9万元(旧币),实物折价款908.5万元(旧币),鞋225双,毛巾500条,衣服273套,马33匹。1956年4~9月间,沈北、北山、新堡、插岗、录竹、洮南、柳林、下迭等8个区先后遭到冰雹、洪水、霜冻袭击,受灾群众687户,230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149亩,其中重灾29365亩。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筹集发放救灾款2.8万多元,为灾区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突岀困难。1987一1989年,柳林地区连续三年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洪氷灾害,直接经济损失675万元,县委县政府积极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抗灾抢险,筹集社会各界赈济款185.3万元及时发放到位,解决了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平稳渡过了难关。1988年7月,县城及柳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483间房屋倒塌,1124间房屋沦为危房,死亡41人。灾情发生后,得到国际友人的援助,日本捐助赈济款7.5万美元(合人民币25万元),为受灾群众修建住房96间,解决了20户无家可归灾民的困难。
  卓尼县历年发放救灾款一览表单位:元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