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34
颗粒名称: 建置志
分类号: K291
页数: 30
页码: 67-96
摘要: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在东经102。40,〜104。02',北纬34°10‘,〜35。10,之间。东与定西地区所属岷县、漳县为邻;南与迭部县相接;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睦邻;西与碌曲、夏河县境毗连;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康乐及定西地区渭源县接壤;中部与临潭县环接,两县边界参差交错,互有两块“插花地”。
关键词: 卓尼县 建置志

内容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在东经102。40,〜104。02',北纬34°10‘,〜35。10,之间。东与定西地区所属岷县、漳县为邻;南与迭部县相接;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睦邻;西与碌曲、夏河县境毗连;北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康乐及定西地区渭源县接壤;中部与临潭县环接,两县边界参差交错,互有两块“插花地”。
  卓尼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西距甘南州府合作镇105公里;北距甘肃省府兰州市365公里;东北距首都北京市2178公里。
  第二节疆界
  卓尼地处洮西边隅,历代建置废置频繁,且为羌、戎、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迁徙游牧,疆界游移。又加之宗教、部落间管理上错综复杂的纽带联系,疆界朦胧,变化无常。直至明代卓尼土司臣服于朝廷后,此地政教合一制度管理的范围和习惯界线才得到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承认,亦为交界地域广大民众所遵守,并屡载于史册。
  一、明、清时疆界
  自卓尼土司杨氏于明永乐间内附,并逐渐开拓疆域直至统领四十八旗辖地后,疆界始趋于稳定。其中虽与洮州昝土司、着逊小杨土司、岷州赵、黄土司、会川赵土司、岷州后土司等辖地插花交错,但疆域界线清晰明确,久为当地民众所熟知并严格恪守。
  东界:至关上村西番壕(今又称西湾壕)与岷州、洮州为界。界线东南从小板子村延伸至马烨仓越迭山主峰连接下迭桑巴沟,与岷州赵土司辖地西尼沟、腊子、洛大毗连。(此地原属西固黄土司辖地,后被黄以联姻妆奁馈赠于赵,改土归流后,称归安里。)
  东南界:至博峪铁坝黑番四旗尕地沟城的穷药山顶峰和博峪沟垴的杨家卡子村南分别与四川南坪和文县为界。
  南界:至阿夏沟垴以岷山主峰与四川若尔盖为界。界线延伸西止达拉沟垴,以岷山峰顶与若尔盖为界。
  西界:至塔乍安古儿村西与夏河下巴沟为界,西北至完冒的完科洛村以腊利大山主峰与夏河美武土官辖地为界。
  北界:沿甘青“明代边墙”和河州二十四关中的沙马、思巴、陡石、大小马家滩、麻山、俺陇诸关与河州为界。向东至老噢什旗的卡布村、柏林口村与会川赵土司、岷州攒都沟后土司辖地为界。
  中部与洮州辖地、昝土司辖地交错,许多旗辖族中甚至共有两家属民。除地亩房屋各有所属外,草山、森林亦划分归属,界线明确。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疆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各地行政区划变更,疆界也随之移动,但始终以历史习惯界线为准,国家和有关部门并未重新划界,且在测绘的地图中,明确注明:不作划界依据,而对历史沿袭下来,被各级地方政府及当地群众所承认并遵守的疆界予以承认。卓尼亦遵循这条原则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南随迭部县的分治而将界线缩至迭山一带,东随藏巴哇地区的划入而至黄香沟外甘川公路一带。其余地域因无区划变更而沿袭原疆界。
  东界:自柏林乡业力大山东麓山脚处与漳县塔儿窑村为界;延伸向南至洮砚乡石旗村东与岷县堡子乡为界;又东以洮河与临潭县陈旗乡为邻;又南至西尼沟咀背后高石崖与岷县坎布塔村为界;又南至马烨仓与岷县刹柴沟为界;又南至迭山主峰与迭部县为界。
  南界:自木耳乡阿角沟垴的迭山南麓,以水系源头沿迭山走向至西到石巴沟垴与迭部县为界;又西至尼巴乡江车沟垴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为界。
  西界:自扎古录乡安古儿村西与夏河县下巴沟为界;向南至江车沟垴,以华尔干山与碌曲县为界;向北至完冒乡完科洛村西北与夏河县美武乡为界。
  北界:自康多乡北的保尔子山与和政县为界;向东以花崖山与康乐县为界;又向东至藏巴哇乡柳林村西与渭源县峡城为界;又向东至黄香沟口与渭源县以甘川公路为界。
  中部的完冒、阿子滩、扎古录、申藏、卡车、大族、柳林、木耳、洮砚诸乡(镇)均与临潭县环接,辖境分别与其古占、卓洛、术布、长川、城关、羊永、流顺、新城、陈旗、石门、羊沙、冶力关、八角诸乡(镇)插花为界,呈犬牙交错状。在完冒乡境内,有临潭县亦子多村插花;申藏乡境内有其日乍村插花。
  第二章历虫沿革
  卓尼虽地处边隅,但历史悠久。从洮河沿岸的诸多古文化遗址表明,距今三、四千年前,境内就已有大量的古人类居住生息。从县境最西端的扎古录乡起,直至最东北端的藏巴哇乡止,在全长174公里的洮河南北两岸,分布着诸多齐家文化、辛甸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遗址。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古人类居住群和墓葬群。从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的陶器和石器证明,洮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的支系——自然也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境属临洮县地,归陇西郡所辖。
  西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部,103郡,1314县,县境仍属临洮县地,归凉州刺史部属下陇西郡所辖。
  东汉仍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临洮县所辖。章帝建初二年(77年),居于松茂诸地的烧当羌由望曲谷、洮源涨川出兵两路,包围南部都尉于临洮,汉帝遣车骑将军马防(马援之子)率兵出击,因临洮地险,车骑不便通行,加之羌兵占据洮水之险,马防无奈退兵至今岷县梅川筑索西城,迁南部都尉及临洮县居此。
  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当煎、勒姐羌攻没破羌县(今青海省碾伯县),钟羌复岀望曲谷,沿洮水长驱直入,攻没临洮县。顺帝永建元年(126年),马贤(马防子)与钟羌战于临洮,钟羌降,洮西尽复。阳嘉二年(133年)仍于秦临洮故县置临洮郡临洮县及陇西南部都尉。
  三国县境初属魏雍州地,仍设陇西郡及洮阳县,旋改为秦州陇右郡临洮县,魏雍、秦州为了巩固边防,又于洮水北岸设洮阳(疑为今牛头城)、候和二戍。县境洮水南岸迭山,即为魏(秦州)蜀(益州阴平郡)之界山。两国间的许多拉锯战争就是在此地展开的。蜀汉景耀末年,姜维越今扎尕那出卡车沟占领魏临洮郡治,攻洮阳,与魏将邓艾战于候和。维不胜,由原路退屯沓中(今舟曲县境内)。
  西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仍于洮水南岸故地设陇西郡并领临洮县,又于古洪和城设洮阳县,由秦州陇西郡辖领。
  东晋吐谷浑占据了整个洮西地区,在洮水两岸修筑了很多土城堡戍守。有泥和戍、洮阳城、候和城(即《水经注》洪和城),与之同时,原晋置临洮郡县相继沦陷,县境大部被吐谷浑政权控制。
  十六国县境东北部归前赵陇西郡临洮县辖领。今卓尼、临潭西北部地域仍由吐谷浑占据。
  前秦属河州陇西郡临洮县辖领,西南大部仍属吐谷浑政权领地。后秦末收复洮西诸地,仍于原秦故城设临洮县,收洮阳、洪和诸地归属。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时此地归河州辖领,于原临洮县治设临洮郡,领县汎潭,郡县同治,统领县境洮水流域。
  太和中(477〜499),吐谷浑于境内又重修洮阳、泥和诸城戍守,于原临洮郡城设洮州、。
  北周改西魏汎潭县为临潭县,并于县治置洮阳郡,兼置洮州。并在吐谷浑迷和城附近设旭州。
  隋初废洮、旭二州,改洮阳郡为临洮郡,治美相,领县十一,在今县境周围就有美相、临潭、博陵(今羊永)、宁人(今卓尼附近)等县。后又将博陵、宁人二县合并为当夷县,治所在今临潭县境内。
  唐分天下为十道,县境属陇右道所辖。武德元年(618年)废隋临潭故县,复置博陵郡。二年于美相置洮州。贞观二年(628年)徙洮州及美相治洪和城;贞观五年仍改原美相县为临潭,洮州仍治于洪和城;八年徙洮州治于洮阳川(疑今牛头城)置洮阳城。仍于旧洪和城置美相县,隶洮州。
  开元十七年(729年)废洮州并入岷州,于原州西磨禅川置神策军镇守(今迭当什村有遗址)。开元二十年以临潭置临州,二十七年复改为洮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临洮郡,领临潭(郡县同治)、密恭、美相诸县及安西府。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临洮郡为洮州,仍治啊潭。治所据《元和郡县志》载:“临潭,本隋美相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置,唐贞观四年移美相县于东北洪和城内,五年于州治改置临潭县,其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整个洮西地域均陷于吐蕃,州县俱废,县境均属吐蕃统领。
  五代甘、青一带吐蕃大小部落形成割据局面,吐蕃政权崩溃,出现藏史所谓的 “赛吴"(分裂)时期。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朝廷利用洮州地区蕃汉民众思慕华夏统一的有利时机,派重兵收复洮西,升洮州为保顺军,并以保大军节度,旋即又失。
  此地从唐末至北宋由吐蕃统治长达310年。其中唐末149年(758-907);五代48年 (908〜956);北宋113年(960〜1073)。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洮西,于今临潭县治旧城设洸州,县境属之,隶熙河路。旋即弃之不守。熙宁九年,又于今县境东部设洮山监(史料载为滔山监),辖今岷县以西及县境东部地区。大观二年(1108年)又收复洮西,仍设洮州。三年升洮州为团练州,县境属之。
  北宋时县境除几度数年归宋辖领外,均属吐蕃唃厮啰政权统治。除在今临潭旧城曾号称吐蕃临洮城、宋之洮州外,境内别无建置可考。
  金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族称帝,国号“金”,分天下置十九路。县境属其临洮路洮州所辖。州治仍置于宋团练州旧治(今旧城)。
  元至元初为总制院辖地,隶属于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洮州所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县境大部改属河州路洮州可当县辖地。县境东南边缘的西尼沟等处属岷州;东部的洮砚等处归铁州;藏巴哇一沟则隶属于陕西行省巩昌路临洮府狄道县赵土司所辖,其曾于此设上、中、下三磬分土兵戍守。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军民千户所,县境地域均属之,后于洪武十二年升所建卫,隶陕西都司。又于岷州设洮岷兵备道,兼分巡道,统洮、岷二卫及西固、阶、文三千户所,漳、成二县军务。时县境分属卓尼、旧洮堡二寨。洮州卫治始东移至今临潭县新城。《洮州厅志》载:“洮州古城,有废弃而为荒野者;有开垦而为田亩者(似指今阳坝、旧城古城、牛头城等),故址尚存,然皆非今治也,今治成于大明,故溯城池者, 断自明始”。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朝廷授卓尼吐蕃后裔头人些地为土官指挥佥事,管理部分番族部落。正德四年(1509年),土司旺秀进京晋见,皇帝赐姓名为杨洪,仍袭职土指挥佥事,准卓尼建置军民千户所,实授土千户(《明实录》),准其世袭,隶属洮州卫,由陕西都司巩昌府所辖。
  清清乾隆改卫为厅,土司仍沿明制。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时,卓尼土司辖境除今县境外,还有今迭部全境,舟曲、临潭、岷县部分辖地。东至岷州归安里;南至阶、文、西固及四川松潘;西至洮州作盖;北至河州边墙关隘。号48旗,520族,11599户,46890口。
  中华民国民国2年(1913年),甘肃省政府作出了取缔土司制度的决定,卓尼辖地归临潭县统领。但此时的卓尼土司,至清道光朝以来,已拥有大半个甘南的辖地,不仅使当时的临潭县无法统驭,即就是民国政府改土归流的政策也未动摇其土司的统治地位。
  民国26年(1937年),“博峪事变”爆发,卓尼设治局成立。民国33年(1944年)北山事件中,洮岷路保安司令部接受整编,设治局力量得以加强。第一个非土司制的国家行政建置始在卓尼立足,与兼理军政之洮岷路保安司令部并驾齐驱,隶属于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岷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9月11日,国民党洮岷路保安司令杨复兴率卓尼党、政、军、警起义,实现了和平解放。于9月14日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卓尼设治局、国民党卓尼党部、三青团区队部和参议会等机构。
  1950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卓尼自治区工作委员会和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隶属甘肃省岷县专区。同时,杨复兴宣布在卓尼废除土司制度。
  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县,隶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至今。
  第三章行政区划演变
  第一节土司四十八旗区划
  卓尼自土司统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其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以下七个大的变更阶段。
  一、着藏族部落
  初为游牧部落形式,由部落头人率领,约在元朝初期的中统至元年间(1256〜1264年)自甘、川、青边境附近,经夏河美武(原称为作格曼玛)迁徙到洮州达告铺(今卓尼县申藏乡石山大族北5公里处)暂时定居,所率仅五小部追随。二、十六掌尕区划
  元代末期,着藏族部落头人去朝拜了卓尼寺院,受到萨迦格西的委托和暗示后迁居雷马沟,向寺院辖地靠拢,并将所率五小部中的亲随安插在寺院周围定居,由此在卓尼站住了脚跟。后又收服了附近村寨,将亲随部民称内十二掌尕,收服的村寨称外四掌尕,统称十六掌尕:
  内十二掌尕:文沙、唐尕、岔格、皂日、巴杜、杜盖、召盖、卡赛、格地、骆驼、桃代、桃日。(今分别属柳林镇上城门、唐尕川、寺台子3个村委会所辖)。
  外四掌尕:
  博峪力赛(共辖博峪力赛两个自然村,今属木耳乡);
  木耳杰巴山(共辖木耳、杰巴山、卓尼沟三个自然村,今属木耳乡);
  所藏柳启冰角(共辖六个自然村,今分属木耳乡、柳林镇);
  出路哇路(共辖两个自然村,今属柳林镇)。
  以上十六掌尕多数是头人庄园的庄客和亲随,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小部落组织,是头人发展壮大的嫡系力量。分布在今卓尼县柳林镇、木耳乡境内。
  三、迭部达拉十八族
  明永乐二年(1418年),部落头人些地率领归服的迭部达拉十八族和十六掌尕的属民代表,去朝见明永乐皇帝,受到朝廷的敕封。所征服的十八族只是暂时的,后均反叛,载入户籍贡服土司的仅有下迭的代古旗(今迭部县代古寺周围村寨)。
  四、洮老等九什尕
  什尕本为藏语部落之意,相当于后来的旗制。明万历九年(1581年),第七任土司杨葵明进京朝见皇帝,请洮老、纳浪、朝勿、岗梢、日岔、申札、多坝、迭当、垂巴等九什尕头人共同商议,派代表进京。在接受皇帝召见时,受到皇帝“那些林中生番归属于你”的恩赐。九什尕于此归属土司统辖。其区域相当于今纳浪、木耳、扎古录、申藏、大族等五、六个乡的地域。
  五、初设旗制时区划
  清康熙十五年至二十年间(1676-1681年),第九任土司杨朝梁依靠武力和朝廷的支持,一面尽力扩展管辖地盘,一面整顿管理内务,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依照明代屯军的编制,设旗下为地方基层机构,相当于今天的乡镇。不够设旗的地方仍称什尕或族,均派头人管辖。
  当时,48旗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已设20旗:
  朱扎7旗(即朱扎、上、下朱格、大族、麻路朋地、卡车、破古录7旗,辖地包括今木耳、卡车、大族等乡境)。
  阿冒角缠旗(包括今完冒乡及恰盖上沟)。包吾什旗(今阿子滩乡境)。
  上冶三旗(即杓哇旗、康多旗、日多玛旗,包括今康多、杓哇二乡部分辖地)。
  北山四旗(即日扎完玛旗、恼索旗、土桥旗、麻路旗,包括今恰盖乡全境和康多、杓哇两乡部分辖地)。
  龙的二旗(即岔麻龙的吾旗,沙麻龙住旗,包括今康多、完冒乡部分辖地)。
  当时已纳入土司统辖的什尕和部落还有:
  奋盖族、巴路什尕、塔纳什尕、卓逊什尕、寺沟什尕、力加、革谢坡、老噢什尕、羊沙、安步塘、郭大、代古、申札、迭当、卡车什、达贯、雅贯、巴日什、达加什、甫仓什、拉乌盖仓、术布塘尕、朝入路日、道告三卫、达让哇、大峪什、那麻那等。辖地已包括今卓尼县洮河两岸。
  六、土司四十四旗时区划
  十任土司杨威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出兵收服了迭部沟,依旧制增设旗十三个 (地域包括今迭部县全境)。这十三个旗是:
  当多、曼玛卡松、上迭占岔、西卡玛、华巴、尼巴、斯浪、完绰、达日卡、道日、阿夏、卡巴茹秀、尖尼。
  后又从中分出九个小旗:益哇、哇巴、达拉、拜扎、什巴、尼俄、哇藏、奄子、多力禾。从此,上下迭部号称后山22旗。这些旗下所辖村寨统称为族,以自然村为单位, 每旗下辖数个至十数个族不等。
  迭部归服稳定后,土司杨威即将今卓尼地区的旗和什尕部落归并,重新划分为30个旗,统称前山三十旗:
  口内18旗:纳麻那、大峪沟、冬禾索、老噢什、口子下家人、思吾什、朱扎、大族、麻路朋地、卡车、破古录、上朱格、下朱格,小术布、包吾什、巴龙什、卓逊、他纳。
  口外12旗:车巴沟、迭当、拜来达加、桑旺甫多、善扎、土桥、日班玛、角缠阿科、约沙必拉、杓哇、多麻、岔玛录的吾。
  又将迭部22旗改划归并,称后山14旗。上迭6旗:益哇、哇巴、当多、曼玛卡松、宁巴、麻拉卡什。
  下迭8旗:尖尼、奄子、达拉、卡坝茹秀、沙录哇、阿夏、多力禾、桑巴。
  此时土司“共辖44旗,516族,地跨洮迭二州”(《洮州厅志》)。
  七、黑番四旗
  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十一任土司杨汝松领兵平息了西固(今舟曲县)山后武坪24部黑番抵抗清政府的“反叛”,朝廷将所收复的地盘赐予土司管辖。划分为4旗:阳山、阴山、铁坝、代巴,惯称黑番4旗。
  黑番4旗的归服使卓尼土司的统治区域向南推进了400余里,约达今四川龙安界。形成南北510余里,东西190余里的辖区。共分48旗,16掌尕,642族。各旗所辖村寨详见下表:土司四十八旗所辖族寨续表一续表二第二节卓尼设治局时区划
  卓尼设治局成立于民国26年(1937年)。1944年开始先在洮河沿岸编査保甲,至1945年第一步编查了柳林(镇)、洮南、洮北、北山、录竹及贡巴五乡,名义上废除了旧的旗制和长宪(旗长)、总管、头目,任命了乡(镇)长。第二步在上、下迭部、插岗三乡进行,因遭到插岗、代巴、阳山、阴山四旗群众的反抗,拖延至1946年才编査完成插岗、铁巴二乡;1947年编査完成上、下迭部二乡。全县共编1镇,9乡,85保,890甲,8397户,44732人。
  卓尼设治局乡、镇、保、甲编查表
  说明:人户数中缺贡巴、上迭两乡数据。
  
  保甲编査后的区划归属如下:
  柳林镇:镇址设在寺台子关帝庙内。辖原十六掌尕,纳麻那、大峪沟、冬禾索、老噢什、思吾什、口子下家人诸旗及草岔沟一带。包括今柳林镇、纳浪、木耳2乡1镇及临潭县新堡乡部分区域。
  洮南乡:驻达子多村,辖朱扎七旗,即今大族、卡车2乡全境。
  洮北乡:驻古占川村,辖申藏、甘藏、干布塔一沟、那子卡、官洛、板藏、阿子滩等村,即今申藏、阿子滩、完冒3乡部分地域。
  录竹乡:驻麻路村,辖小术布、包吾什、巴龙什、拜来达加、桑旺甫多、善扎、迭当、它纳、卓逊诸旗。即今扎古录、完冒、阿子滩、申藏4乡部分地域。
  北山乡:驻恰盖寺,辖原北山4旗、上冶3旗、奄住2旗共9旗,即今恰盖、康多、杓哇3乡全部及完冒乡部分地域。
  贡巴乡:驻贡巴寺,辖车巴沟,即今尼巴、刀告2乡全境。插岗乡;驻拱坝村,辖阳山、代巴二旗,即今舟曲县武坪、插岗、博峪、拱坝4乡境。
  铁巴乡:驻铁坝村,辖阴山、铁巴二旗,即今舟曲县铁坝乡全境及大年乡部分。
  上迭乡:驻电尕寺,辖原上迭六旗,即今迭部县益哇、电尕2乡全境。
  下迭乡:驻旺藏寺,辖原下迭八旗,即今迭部县达拉、卡坝、尼傲、旺藏、阿夏、桑巴、多儿7乡全境。
  第三节卓尼藏族自治区时区划
  1951年初,先后给柳林、洮南、录竹、贡巴、北山、洮北、上迭、下迭、插岗派出工作组,作为设区过渡。至1951年底,柳林、洮南、洮北3区率先成立了区公所,辖境与民国时乡属区域相同,并在区级政权下设乡14个。
  1952年5月10日,柳林、洮南、洮北、北山、录竹、贡巴6个区成立区政府。至1953年底,卓尼共有9个区或相当于区级的工作组,14个乡级政权。
  第四节卓尼县初设时区划
  1953年10月,卓尼县正式成立,隶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同年11月21日,,省政府批准将岷县西寨乡的西尼沟划归卓尼;次年4月将会川县新堡区的4个乡划入卓尼辖区。全县在原区制下划分18个乡:柳林(后改为镇)、纳麻那、立洛、卡车、麻录、大族、朱扎、朱盖、木耳、大峪、东升、录坝、团结、盘园、拉扎、沈砚、柏林、新堡。至1956年1月,全县共划分为1镇,9区,17个乡:
  柳林镇原为柳林区一乡,改划后直属县辖。
  柳林区、洮南区、洮北区、新堡区、录竹区(1954年10月,录竹、贡巴二区合并为录竹区)、北山区、上迭区、下迭区、插岗区。
  区辖乡17个:
  柳林区辖:第二乡(博峪)、第三乡(大峪)、第四乡(纳麻那)、第五乡(立洛)。
  洮南区辖:第一乡(卡车)、第二乡(拉扎口)、第三乡(大族)、第四乡(朱扎)、第五乡(朱盖)。
  洮北区辖:第一乡(目的坡)、第二乡(申藏)、第三乡(阿子滩)、第四乡(盘园)。
  新堡区辖:新堡乡、柏林乡、洮砚乡、拉扎乡。
  其余北山、录竹、上迭、下迭,插岗5区未划乡,仍按原旗制区划管辖。直至1957年底,才在此5区改旗划乡27个:尼巴、刀告、麻路、术布、扎古录、恰盖、康多、完冒、杓哇、博峪、拱巴、铁巴、插岗、益哇、当多、哇巴、曼玛卡松、电尕、宁巴、桑巴、尖尼、喃子、达拉、卡巴、沙录哇、阿夏、多力禾。
  1958年初,卓尼根据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和工作需要,撤区并乡。撤销了新堡、柳林、洮南、洸北4个区,并将原属之17个乡合并为8个直属乡:博峪、纳浪、达子多、大族、申藏、阿子滩、洮砚、新堡。区、乡调整后,全县领1镇5区、35乡。
  1958年8月,柳林镇率先建立红星人民公社。11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原有区乡全部建成政社合一的9个人民公社:
  柳林公社(即原柳林镇)。
  洮南公社(驻达子多,辖原洮南区所属地域)。
  波浪公社(驻博峪,辖原柳林区辖地)。
  洮北公社(驻阿子滩,辖原洮北区辖地)。
  上游公社(驻麻路,辖原录竹区辖地)。
  恰盖公社(驻恰盖,辖原北山区辖地)。
  新洮公社(驻新堡,辖原新堡区辖地)。
  上迭公社(驻电尕寺,辖原上迭区辖地)。
  下迭公社(驻旺藏寺,辖原下迭、插岗二区辖地)。
  第五节临、卓两县合并时区划
  1958年12月20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卓尼县建置,与临潭县合并,称“临潭县”。同时将原卓尼所属之下迭、插岗一带划归舟曲县,改称龙迭县。其余上迭及洮河两岸地区划入临潭县,划为11个人民公社:
  柳林、新城、洮阳、新洮、羊永、冶力关、城关、洮北、录竹、北山、上迭。
  第六节卓尼县恢复后的区划
  1962年1月,甘南州又重新划分行政区划,恢复卓尼县建置。全县划分为1镇20乡,84个乡属人民公社,351个生产队。
  即:柳林镇、盘园(后改为那子卡乡)、入吾(后改为扎古录)、沙冒、完冒、尼巴、刀告、柏林、新堡、洮砚、拉扎、纳浪、多坝、木耳、恰盖、康多、杓哇、阿子滩、卡车、大族、申藏乡。
  两县分划时,旧区划有零星变动:卓尼将原属地立洛、三石、小术布等地分别划归临潭县石门乡、术布乡。临潭县亦将原屯军地温旗、羊化、草岔沟等划归卓尼县纳浪乡和柳林镇。
  1965年,卓尼县对所属21个乡(镇)进行了撤并,其中:多坝、木耳合并为木耳乡;沙冒、完冒合并为完冒乡;那子卡、阿子滩合并为阿子滩乡;杓哇、康多合并为康多乡;拉扎、洮砚合并为洮砚乡。撤并后全县辖1镇15乡。
  1968年,改乡级政权为人民公社,全县仍辖16个公社,原区划未变。
  1983年,撤销了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了县人民政府,同时恢复了乡级政权,全县仍辖1镇15乡。
  1985年,新堡乡更名为藏巴哇乡。1986年,分康多乡辖地成立杓哇土族乡。
  至1990年底,全县共辖1镇,16乡,97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
  卓尼县行政区划表续表一续表二续表三
  第四章乡镇概况
  卓尼全县所辖的1镇16乡分布在以下6个历史习惯称谓的地域版块上,这些版块虽非现今行政区划名称,但与历次区划变更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乡镇介绍仍以这些版块划分,并冠以“区”称谓。它们是:县城、东部新洮区、洮河南岸区、洮河北岸区、车巴沟地区、北山。
  第一节县——柳林镇
  柳林镇位于卓尼县境中部,藏语古称卓尼道,现为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境东北与临潭县流顺乡、羊永乡接壤;西临县境大族乡;南与木耳乡隔河相望。全镇辖境地处丘陵河谷地带,海拔最高处(卓尼梁)2968米,最低处(唐尕川)2400米。地理座标东经103。31',北纬34。36'。全镇总面积46.46平方公里;有耕地13562亩;城区面积0.91平方公里。总人口2845户,135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77人。城区现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8.3万平方米,人均6.6平方米。有城区道路7.5公里,其中次高级道路1.5公里。镇辖9个村委会,24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柳林镇亦是卓尼历任土司的定居地和活动中心。行政区划明、清时属土司十六掌尕及朱盖、破古录两旗辖地。中华民国26年设卓尼设治局柳林镇。1950年10月,设卓尼藏族自治区柳林区,1958年撤区并乡时改为柳林镇,1959年1月临卓两县合并后改划为临潭县柳林公社。1962年恢复卓尼县制后改称城关镇,1986年5月改称柳林镇,镇名沿用至今。
  卓尼古城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第六任卓尼土司杨臻主持修筑的。城廓构筑在桃日山和左纳山之间的上卓沟河谷下缘与冲积扇上缘的接合处,座北朝南,偏东15。。整个城廓呈不规则形,东西两端高,中间低,从南北方向平视,酷似船形,故曾名船城。古城南俯洮水,北依阿米日公大山(俗称大山神)。清人曾赞卓尼城曰:“四山环拱,流水穿城,北廓一梵刹,金顶耀目,洮流见底。隔河云山耸翠,烟树苍茫,为古雅川”。城内古柳参天,每至春夏,绿荫蔽日,白絮铺地,镇名亦由此而得。
  县城现有普通中学1所,藏中1所,小学3所;医院3所,病床380张;有影剧院1座,内有座位1050个。城内有商业网点120余个,简易自来水供水站1座,日供水500吨。现有园林绿化面积2.29公顷,覆盖率2.5%。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0年来,柳林镇作为卓尼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城内自下城门到上城门仅250米长的街道上,全是些低矮的建筑物,街道狭窄,且被平行的排洪沟占去一半,主街居西。排洪沟以东为一条仅能错身的人行道,店铺寥寥可数,商业贸易除每年的六月会外,平时萧条冷落。自1953年以来,不断改善市容,加固排洪沟,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卓尼县总结了80年代末数次发生特大洪灾的教训,在省、州的大力支持下,拨巨款彻底改造了城区防洪排水工程,街道随之拓宽,铺设了油渣路面,排洪沟坚固笔直,数座水泥桥代替了过去的无栏杆木桥。市区随着1971年洮河大桥的建成,已跨过洮河南岸向木耳、茁儿两村发展,在河阴又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整齐美观的新市区。今日的柳林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千年古柳的掩映下,身着各式服饰的各族人民熙熙攘攘,穿行于各公司、商店,车水马龙,一派兴旺景象。
  第二节东部新洮区
  位于卓尼县境东部,因其地域被临潭县辖地从中隔断,曾戏称之为卓尼的“东巴基斯坦”。东与漳县接壤;西以洮水与临潭隔河相望;北临渭源县境域;南与岷县相邻。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400米。
  该地历属土司插花辖地,由岷县攒都沟后土司、卓尼杨土司、临潭昝土司、会川赵土司分别辖领。辖地交错插花,甚至在一个自然村里,有两个土司所辖之属民。新中国成立后,这块地域也曾为岷县、会川、卓尼等县所分辖。直至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才因此地藏族户在数量上占优势而统由卓尼县辖领,初设新堡区,辖4乡: 洮砚、拉札、柏林、新堡。1958年撤区并乡,建立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称新洮人民公社。临、卓两县合并后,与临潭属地陈旗、石门、王家坟共称新洮公社。1962年1月卓尼县恢复后,此地设四乡:新堡、洮砚、柏林、拉札。1965年底,洮砚、拉札合并为洮砚乡,区划至今未变。
  一、洮砚乡
  位于县境东部的洮河东岸,以境内产洮河绿石砚而得名。乡人民政府驻哇儿沟村,距县人民政府驻地70公里,有新(城)柏(林)公路东西穿越乡境。东接柏林乡、藏巴哇乡;西与临潭石门乡隔河相望;南连岷县堡子乡。全乡现辖5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1.75平方公里,共1262户638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6人。总人口中藏族人口2731人,占总人口的43%。
  洮砚乡气候温和,温差小,无霜期和日照时数长,有耕地6991亩,森林面积3万余亩,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大豆、洋芋等,是全县主要的产粮区之一。1990年粮食年总产量1099吨,各类牲畜年末存栏17070头(只)。
  自1949年以来,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由建国前的一所小学和零星私医发展到今天,已有九年制学校1所,五年制学校5所,村办学校6所,教职工42人,在校学生65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29人,占总数的50%以上;中心卫生院1所,病床10张。
  此外,在乡政府驻地还成立有基层商店、粮油站、药材收购站、邮电所、广播放大站、变电所、兽医站等单位。
  二、柏林乡
  位于洮砚乡东,乡境南接岷县中寨乡;东接漳县金钟乡;西北与藏巴哇、洮砚两乡相连。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2800米,气候高寒阴湿,降雨多,无霜期仅45天左右。总面积73.62平方公里,其中草山地面积25000多亩,是全县的牧业区之一。有耕地4275亩,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大豆、洋芋;经济作物油菜籽的比重较大,是全县主要油料产地。全乡总人口为741户,3566人,其中藏族人口为918人,占总人口的26%。现辖3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1990年粮食总产量2670吨,油料1025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9393头(只)。
  柏林乡政府驻柏林口村,乡名亦由此而得。乡内除柏林口、牛营寺、古麻河三个自然村原属卓尼杨土司老噢什旗管辖外,其余均属岷县后土司辖地。1953年划归卓尼后,属新堡区柏林乡所辖。全乡现有五年制学校3所,村学2所,教职员工18人,在校学生363人。乡址建有卫生院、商店、邮电所、农行营业所、药材收购站、兽医站等基层单位。有县乡柏(林)——塔(儿窑)公路穿过乡境,东经漳县通陇西;西经洮砚、新城通卓尼。乡政府驻地至卓尼县城93.5公里。
  三、藏巴哇乡
  位于卓尼县境东北端,乡政府驻新堡村。辖地北接渭源县;东连漳县金钟乡;西以洮河与临潭县羊沙乡为界;南与洮砚乡、柏林乡接壤。全乡总面积232.1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现辖6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共有藏汉村民841户,总人口4268人,其中藏族2404人,占总人口的56%以上。
  此地旧称新堡,原属会川赵土司上、中、下三磬辖地。1943年“改土归流”,划给会川县辖领,曾设裕民乡。1954年4月14日正式划归卓尼县,设新堡区新堡乡。该地乡民自称为西藏后藏人后裔,藏语称“藏巴哇”。1983年经批准更乡名新堡为藏巴哇。全乡共有耕地5000亩,1990年粮食总产量903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3274头(只)。
  该乡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大豆为主,并种植当归、油料及栽培各类经济作物。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气候与洮砚乡接近。
  乡内建有九年制学校1所,五年制学校6所,共有教职工33人,在校中小学生62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54人,占总数的72%。并建有县属林场、粮站、供销社、卫生院、法庭等基层单位。向南有8公里支线与柏(林)塔(儿窑)公路相接,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1.5公里。向北有栈道越九巅峡通渭源峡城;向东有林区便道经漳县金钟乡与甘川公路相接。
  第三节洮河南岸区
  位于县境南部的河阴地区。上游从卡车乡寺布车村起,下游到纳浪乡西尼沟村止。其间包括纳浪、木耳、大族、卡车4个乡的辖地。其行政区划虽与洮河北岸区偶有插花,但总以南岸为主。土司统治时期为纳麻那、冬禾索、大峪沟、朱札七旗等所分辖。新中国成立后,设纳浪、博峪两乡隶属于柳林区,设大族、朱札、朱盖、达子多等乡隶属于洮南区。人民公社化时,大族、卡车等地并为洮南公社,纳浪、博峪、木耳并为博浪公社。1962年分县后,曾于此地设五乡;纳浪、多坝、木耳、大族、卡车。1965年底,多坝、木耳合并称木耳乡。
  此地为全县主要产粮区和林区。森林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卡车沟、拉力沟、木耳沟、博峪沟、大峪沟五条沟内的木材更以其蓄积量和材质称雄全县。各沟内纵深处的开阔地带,均为牧草丰茂的优质天然牧场,沿河岸处的冲积滩地,平坦肥沃,极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此地又是全县的主要产粮区和牧业区,牧、农、林兼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一、纳浪乡
  乡政府驻纳浪村,辖地东与岷县接壤;南以迭山与迭部县为界;西与木耳乡相连;北与临潭县总寨乡隔河相望。乡政府西距县城36公里,东距岷县城25公里。境内地势山、川分明,平均海拔2900米,最低处仅2300米左右。
  据《安多政教史》载:“纳浪”是藏语音译,意为“石羊沟”。沟口纳浪村附近出土过许多怪曽头骨。此地乡民乃卓尼古老的土著部族之一,著名的明代“纳邻板尔十八番反叛”者即指此地番民。后被卓尼土司收复曾在此设纳麻那旗。卓尼设治局成立后划给柳林镇所辖。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柳林区四分乡。1953年底,原岷州多纳赵土司辖地归安里西尼沟村划入卓尼属该乡辖领。1962年分县后,又将原洮河北岸辖地郑旗山、总寨旗、秦关山、地纳山、若巴山等6个自然村划归临潭县,同时将南岸的屯军地温旗、羊化两村划给卓尼县隶属该乡。全乡总面积238.06平方公里,现辖7个村委会,30个村民小组,1282户,6569人。其中藏族人口2490人,占38%。
  乡境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为全县主要的产粮区和中草药种植基地,盛产当归、党参及各种野生药材。全乡有耕地7600亩,1990年粮食总产1303吨,当归2500公斤。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1835头(只)。
  现有岷(县)麻(路)公路东西贯穿全境。有九年制学校1所,五年制学校3所,初小4所,教职工42人,在校学生47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05人,占43%。另建有卫生院、粮站、邮电所等基层单位。
  二、木耳乡
  乡政府驻地多坝村,辖区北与临潭县新堡乡隔河相望;南以迭山与迭部县为界;东、西两端分别与纳浪、大族两乡接壤,中部与柳林镇环接插花。乡政府距县城13公里,有岷麻公路东西贯穿乡境。乡址多坝村地理座标为东经103。35',北纬34。33。
  该乡辖境原属卓尼土司冬禾索、大峪沟两旗与博峪力赛掌尕辖地,其博峪村、木耳村、苗儿村历代都曾设过土司衙门。民国26年震惊洮岷的“博峪事变”就爆发在博峪衙门中。新中国成立后,此地建置及区划变更频繁,曾历属柳林镇、多坝乡、木耳乡、洮南公社、博峪乡等分别辖属1965年底,原多坝、木耳两乡合并,乡址设在多坝村,乡名则沿用木耳乡至今。现辖11个村委会,43个村民小组,1384户,7735人,其中藏族3983人,占52%。全乡总面积948.49平方公里,面积与人口在全县各乡镇中均属首位。
  木耳乡辖境地处两岸一沟,以洮河南岸为主,有5个村委会,区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主要的产粮区。洮河北岸有插花的3个村委会,区内山大沟深,农牧兼营。一沟即大峪沟,内有3个村委会,区内森林草场资源丰富,是全县重要的牧、林业基地,再加上大峪河丰富的水力资源,更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县属大峪牧场、多坝电厂及洮局所属之大峪林场均建在此地。全乡共有耕地11700余亩,草场面积85.75万亩,居全县第一位。1990年粮食总产量1306吨。年末牲畜存栏总数17167头(只)。.
  乡境内现有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10所,教职工41人,在校学生387人,其中藏族学生271人,占总数的70%。在乡驻地多坝建有邮电所、农行营业所、卫生院、兽医站、税务所、工商所、法庭等基层单位。多坝已具县内集市雏形,将成为岷麻路途中的一个小镇。
  三、大族乡
  乡人民政府驻麻地卡村,辖区横跨洮河南北两岸。东连柳林镇;西南与卡车乡为邻; 北与临潭县长川乡接壤。有岷合公路经过乡境柯白、坡岔村。乡政府距县城10公里,有便道可通。
  大族乡以原驻阿温仓大族村而得名。历属明、清时杨土司朱札七旗和民国时卓尼设治局洮南乡辖地;1957年撤区并乡时始设大族乡;1958年曾与卡车乡合并为洮南公社; 临、卓两县分置后恢复大族乡建置,乡名沿用至今。乡址于1973年由原址迁往麻地卡村。辖区南岸的拉力沟是全县主要林区之一,有洮河林业局的卡车林场设于此沟口。“拉力沟的木头”与“车巴沟的犏牛”、“喇嘛崖的石头”、“卓尼族的丫头”同为卓尼四最。全乡总面积154.1平方公里。有耕地14728亩,人均3亩有余,人均耕地拥有量居全县第二。辖6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883户,4923人。其中藏族2452人,占总人口的近50%, 回族42人,占1%。
  乡境有森林面积77.85万亩,草山地35.93万亩。广阔的河滩川地适宜小麦、青稞、大豆、洋芋等农作物的生长,山川大量种植小豆、燕麦及油料作物。1990年粮食总产量1150吨,油料130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0371头(只)。
  四、卡车乡
  乡政府驻达子多村,距县城20公里,有岷麻公路东西经过乡境。辖区东连大族乡,南越光盖山与迭部为邻,西北与临潭县术布乡、城关镇接壤。乡名“卡车”为藏语译音, 意为“有大城的沟”或“大城”。此处古为洮迭孔道的咽喉要地,沟中、沟口及附近村落中有数处古城遗址。著名的古城阳坝,就在乡境西端之阳坝村。卡车沟又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三国时蜀、魏间的许多战争,就是以此为进退兵通道的。1958年,曾在沟内修通了卓(尼)电(尕寺)公路,但因无人维修养护而废弃。
  卡车原为卓尼土司朱札七旗辖地,民国设治局时曾在此设洮南乡,撤区后设达子多乡。1962年临、卓分县后改设卡车乡至今。乡境辖地与木耳分布相似,6个村委会中,两个在洮河南岸,两个在沟内,另外两个分布在北岸。总面积649.95平方公里,辖区面积占全县第三位。有耕地7800亩。辖6个村委会,29个村民小组,751户,4345人,其中藏族人口2859人,占总人口的66%,回族81人,约占2%。
  辖区内有丰富的牧业草场资源,是全县的牧业基地之一。卡车沟的木材蓄积量也颇可观,是县内的主要林区之一。1990年粮食总产量562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2739头 (只)。种植农作物以小麦、青稞、大豆为主,油料、洋芋、甜菜次之。乡内有九年制学校1所,五年制学校6所,有教职工46人,在校学生52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26人,占总数的81.3%。设有卫生院、兽医站、商店、药材收购站、邮电所等基层单位。还设有卡车林场下属的苗圃、工段、营业站等。
  第四节车巴沟地区
  位于县境西南部,西与夏河、碌曲两县接壤;南以华尔干山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相邻;东连卡车乡;北接完冒、阿子滩乡。区内设三乡,地域包括车巴沟及沟口洮河南北两岸。原属卓尼土司善扎、迭当、车巴沟、白力达加诸旗分辖。1951年曾于车巴沟内设贡巴区,沟口设录竹区;1954年两区合并,称录竹区,辖区除车巴沟外,还包括今完冒乡。1958年,此地未经土改、初级社、合作化诸过渡阶段,便在原旗制部落的基础上“一步登天”步入了人民公社化,成立了录竹公社。1962年,卓尼县恢复建置后,在此地区的车巴沟内设了尼巴、刀告两乡;沟口设扎古录乡。将北部地域另划了完冒、沙冒两个乡 (现合并为完冒乡,归于洮河北岸区)。
  车巴沟是卓尼县境内最大、最长的一条沟,主沟纵深一百公里左右,沟内森林茂密,草场广袤,是全县最大的牧、林业基地。“车巴沟的犏牛”即是当地的优良传统畜种,是黄牛与牦牛杂交的畜种,以耐力强、体格高大健壮著称,是耕地、拉车的理想役畜。沟内贡巴寺院护林中有闻名全省的优质红柏木树种,其枝叶可制高级熏香,树本木材可与紫檀等香料木材相媲美。水质清澈的车巴河中,自然繁育着名贵鱼种石花鱼和西藏山溪鲵。其水质经国家测定为一级饮用水,是取之不尽的天然矿泉水,其丰富的水力资源已经开发利用,已建成麻路电厂一座,供给方圆五个乡的用电。沟口沿洮河一带大大小小的冲积滩地是肥沃平坦的良田,气候温和,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是全县的产粮区之一。
  一、尼巴乡
  乡人民政府现驻石巴村,尼巴乡名以原驻尼巴村而得名。“尼巴”、“石巴”均为藏语译音,分别意为“阳坡”、“阴坡”。乡政府距县城79公里,有岷麻公路的延伸段——麻 (路)尼(巴)路相通。辖区位于车巴沟上沟,面积占整个车巴沟的一半以上。北与刀告乡相邻;东与卡车乡接壤;西与碌曲县境相连;南临四川省若尔盖县地。总面积769.95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二位。拥有草山地73.63万亩,占全县草场面积的八分之一强,居全县第二位。各类牲畜年存栏3.9万头(只),约占全县牲畜存栏总数的20%,牲畜存栏数居全县第一位。全乡为纯牧区,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地隅偏僻,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是全县有名的贫困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各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关怀下,经过当地藏族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这里已修通了公路,架起了数座钢混桥梁,建立了食宿半供给制的学校,并开设了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讲授的课程。还建立了卫生院、兽医站、分销店等基层服务机构。牧业机械化也正在迅速发展。尼巴乡已从落后贫困的行列中一跃而名列全县各乡镇之前,1990年人均收入居全县第一位。全乡共有676户,4140人, 其中牧业人口4067人。总人口数中除2名回族、16名汉族外,藏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9.6%。拥有耕地2770亩,其中退耕地1735亩,饲料地1035亩。全乡辖4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
  二、刀告乡
  乡政府驻尕贡巴村,距县城67公里。辖区位于车巴沟下沟。南连尼巴乡,北接扎古录乡,乡以原驻地刀告村而得名。“刀告”为藏语译音,意为“石沟”。此地原为土司车巴沟旗辖地,民国时曾属卓尼设治局录竹乡辖领。1953年曾于此设贡巴区,1954年与录竹区合并。1962年卓尼县恢复建置后,始于此设刀告乡。
  全乡总面积305.99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起伏较大,均为纵横交错的沟谷地带,平均海拔3300米左右。境内有广阔的森林和草场,牧林业资源丰富。沟谷河川地带农田肥沃,气候适中,是较理想的牧、农、林业综合发展的基地。全乡有耕地5161亩,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另已退耕1600余亩种植牧草。全乡共辖3个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共535户,3789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780人,占总人口的99.8%。1990年粮食总产量250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6816头(只)。乡境现建有五年制学校3所,在校学生226人,全为藏族。另建有卫生院、分销店、兽医站等服务机构。
  三、扎古录乡
  乡政府驻车巴沟口的麻路村,,距县城53公里。乡名以原驻地扎古录村而得。“扎古录”为藏语译音,意为“石洞沟”,位于乡境之西的洮河北岸。辖区南连刀告乡;西接碌曲、夏河县境;北与完冒、阿子滩乡为邻;东与临潭县术布乡接壤。辖区分布于车巴沟口的洮河南北两岸。原属卓尼土司迭当、白力达加诸旗所辖。民国时曾于此设录竹乡。新中国成立后,于此设录竹区。临、卓两县合并时于此设录竹公社。1962年恢复县制后初设扎古录乡,是年,乡政府从原上游北岸的扎古录村迁至现址,乡名仍沿用旧称。境内有岷麻公路东通县城,跨洮河向北有江可河支线15公里与岷合干线公路相接,距州府合作50余公里。
  乡政府驻地麻路是县境西部仅次于县城的小镇。这里是洮河与其主要支流车巴河的交汇处,也是进车巴沟的必经之路。亦是古近代交通、军事咽喉要地。东可达卓尼、岷县;南越华尔干可达四川若尔盖及迭部县;西与碌曲、夏河两地相通;北可经合作至临夏、兰州;东北经临潭冶力关可达康乐、临洮。近年来,这里已是卓尼、临潭两县西北部诸乡的文化、贸易中心。有洮河林业局的车巴林场建于此,因之又是县境西部的木材集散地。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共有教职工38人,在校中小学生60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52人,占总数的75.2%,驻地建有农行营业所、邮电所、电影队、法庭及工商、税务、公安等基层派出单位。还设有卫生院、兽医站、粮站、商店及饮食服务行业。麻路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风景秀丽优美,交通便利的旅游小镇。
  全乡辖地总面积为258.82平方公里,890户,510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4人。藏族人口3703人,占总人口的73%;回族53人,占1%。有耕地14290亩,人均约近3亩。1990年粮食总产739吨,油料122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4895头(只)。现辖8个村委会,41个村民小组。
  第五节洮河北岸区
  位于县境西北部。西北与夏河县嘉门关、美武乡接壤;南接扎古录乡和临潭县古战乡及城关镇;北以腊利大山系的斜藏大山与北山地域为界;东被临潭辖区隔离。因其地处洮水北岸,曾历设洮北区、洮北公社而沿用旧称。区内现属申藏、阿子滩、完冒三乡的辖地。以阿子滩居中,有岷合干线公路东西横穿全境。
  此地高寒阴湿,属典型的高原性气候,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降雨多,无霜期短,不适应农作物的生长。耕地面积虽然广阔而仅能种植青稞、小豆、洋芋及少量的小麦等耐寒作物。此地的油菜籽产量很高,是全县主要的油料产地。其余大量的面积是低山丘陵地带,均为优质天然牧场,是全县的主要牧业区。
  此地原属卓尼土司包吾什、白力达加、完科、小术布、巴龙什、卓逊等旗所辖。新中国建立后,区划变更频繁,曾历属洮北区、录竹区所分辖,亦与临潭县插花。最多时曾建有5个乡。
  —、申藏乡
  乡政府驻申藏村,距卓尼县城32公里,辖地位于临潭县城北部。1959年1月,临、卓两县合并时曾属临潭县城关公社所辖。1962年1月,仍划归卓尼,设申藏乡,辖区与临潭县城关镇、卓洛、长川、流顺、新城诸乡插花。申藏乡政府驻地距临潭县城仅5公里,两地翘首相望。
  该乡草场资源丰富,牧业发展前途广阔,是全县主要的牧业乡之一。农作物以青稞、油籽为主,小麦成熟期晚,往往遭受霜冻和早雪的危害。交通条件颇为可观,乡政府南5公里处有岷合公路经过;另有县乡临(潭)北(山)公路经乡境通恰盖;东部有新(城)冶(力关)公路经乡境石山大族村。乡内现有五年制小学9所,教职工32人,在校学生45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76人,占总数的82%。
  全乡总面积16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00亩,人均3.33亩。人均拥有耕地量居全县前列。拥有草场面积200600万亩。1990年,粮食总产量1566吨,油料160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4406头(只)。现辖7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1263户,总人口7183人,其中藏族3640人,回族422人,分别占全乡总人口的51%和5.9%,是全县回族居民最多的乡。
  二、阿子滩乡
  乡政府驻古战川村,距县城33公里,有岷合干线公路东西横穿乡境。辖境东与临潭县辖地及卓尼申藏乡插花;西连完冒乡;北倚斜藏大山;南有菜子沟、达架沟直临洮河;中与临潭县古战乡辖地犬牙交错。“阿子滩”乃藏语音译,原为“阿贾塘”,意为“阿贤的川或滩”。据传为吐谷浑王阿才的驻地。乡政府驻地之西约1.5公里处,有村曰阿子滩,分上、下两个自然村,下村之西与古战乡尕路堤村的相交处,有古城堡遗址尚存,据考为吐谷浑所筑,因形似牛头而名牛头城。
  阿子滩乡原为卓尼土司包吾什、白来达加、小术布等旗所辖,民国时卓尼设治局曾于此设洮北乡。新中国成立后,先于今乡址设洮北区。1958年底与临潭合并后称洸北公社。1962年卓尼县恢复后仍于此地设阿子滩、盘园(后改为那子卡)两乡,1965年底,撤裁那子卡乡并入阿子滩乡。
  全乡总面积113.79平方公里,共有人口1176户,6424人,其中藏族5802人,占总数的90.3%。拥有山川地24700亩,人均耕地4亩有余,居全县第一位。但因地势高寒,无霜期短,各类灾害频繁,产量低,仍为全县6个贫困乡之一。现辖7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乡境基层单位有:九年制学校1所,五年制学校9所,教职工54人,在校中小学生81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68人,占总数的95%。还有卫生院、粮站、、邮电所、农行营业所及工商、税务、公安的基层派出单位。1990年粮食总产量1359吨,油料174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总数14807头(只)。
  三、完冒乡
  乡名以乡政府驻地完冒村而得。“完冒”是藏语译音,意为“红色的狐狸”,俗称 “红野狐”。辖区位于县境西北角,与夏河县境接壤。有岷合公路横穿乡境20余公里。乡政府东至县城54公里,西至州府合作51公里。
  此乡辖地原属杨土司北山完科旗和白力达加旗所分辖。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完科洛、俄化隶属北山区;沙冒沟、康木车沟一带属录竹区,当时曾设有区辖乡完科洛、沙冒等。临、卓两县合并后,完科洛、俄化划设洮北公社第五大队;沙冒沟、康木车划设录竹公社第六大队。1962年1月,卓尼县恢复后,此地始设县辖乡完冒、沙冒两乡。1965年底,撤并沙冒、完冒为完冒乡至今。
  全乡总面积271.82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属于典型的高寒阴湿性高原气候,降水多而无霜期短,不适宜农作物生长。拥有耕地12657亩,全部用来种植饲草料。草场面积约38万亩,均为优质草场,牧业发展在全县有明显的优势。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4022头(只),每年向市场出售菜牛200余头,菜羊800余只,鲜奶约7万公斤。现辖5个村委会,21个村民小组,580户,3634人,其中藏族3419人,占总人口的94%。乡境内建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252人,其中藏族学生249人,占总数的98.8%。还建有邮电代办所、分销店、粮站、兽医站等单位。
  第六节北山
  位于县境北部,因其地处西倾余脉北支与中支的群山环抱之中,所以统称此地为 “北山”。此地除南部与县境接壤外,东被临潭县辖地所隔;西以腊利大山冬日阿峰、威当山与夏河为界;北以古河州二十四关中的俺陇、麻山、陡石、思巴、大小马家滩等六关与今临夏州所属之康乐、和政两县为界。
  此地原属卓尼土司北山四旗、上冶三旗辖地。1942-1943年间,在此地曾发生过北山藏兵反抗国民党军队的“北山事件”。该地从此每况日下,畜牧业急剧衰落,牲畜存栏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国民党周体仁军又以“北山事件”为由,祸害此地,敲骨吸髓,数千家牧户家破人亡,财尽畜空,富足兴旺的北山地区自此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曾设北山区,下辖卡维、康多、杓哇、恰盖、日完玛、完科洛等6个区辖乡。临、卓两县合并后,曾将卡维、康多、杓哇划归冶力关公社;将完科洛划归洮北公社;其余恰盖、日完麻与原临潭羊沙合并为北山公社。两县分设后,此地建置三乡:恰盖、康多、杓哇。1965年底,撤并杓哇、康多为康多乡,1986年又分设。
  区内地势复杂,沟壑纵横,峡谷峻峭,低山圆浑开阔。草原、森林、谷地等综合地貌的构成,为此地牧、农、林、工矿业的综合发展蕴藏了丰富的资源。—、恰盖乡
  乡政府驻温布滩村的恰盖寺。乡名以当地由恰格活佛创建之寺院而得。全乡辖区被夹在斜藏大山和美日山之间。南以斜藏大山与申藏乡为界;北跨美日扎尕梁与康多乡接壤;东岀八达脑索沟口与临潭县羊沙乡毗邻。乡境西有临北简易公路,东起乡政府驻地,西经申藏乡至临潭与岷合公路相接。东有北(山)羊(沙)林区便道相通。南距县城卓尼56公里。
  恰盖乡原为卓尼土司北山四旗辖地。民国时卓尼设治局曾于此设北山乡。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山区公所曾驻此地。现辖区由原北山区所辖6乡中的恰盖乡(全部)、完科洛乡 (部分)、日完麻乡(部分)组合而成。1962年初成立县辖恰盖乡至今。
  此地以牧为主,辖境内有县境牧草最丰美的天然牧场。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境内牧民的艰苦奋斗,促使畜牧业飞速发展,现已从民国时期衰落的低谷中一跃而位居全县第二位。199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达29375头(只)。农、林业资源条件也颇优越。森林覆盖面积仅次于洮河南岸林区。全乡总面积590.2平方公里,总人口444户,2881人,其中藏族人口2781人,占总数的97%,另有土族24人,回族1人。有耕地4000亩,草场49万余亩,仅次于木耳、尼巴两乡而位居第三。现辖4个村委会,27个村民小组。
  全乡建有学校10所,在校学生253人,全为少数民族学生。还建有卫生院、兽医站、粮站、分销店、小电站等服务行业机构。
  二、康多乡
  乡政府驻康多寺,乡以寺得名。辖区位于美日、威当、保儿子、围子、花崖诸山中。西与夏河县美仁乡接壤;东与杓哇土族乡毗连;北与康乐、和政两县隔关相望,南以美日山与恰盖乡为邻。有林区便道公路东接新冶公路,距县城卓尼114公里。
  此地原属卓尼土司上冶三旗分辖。民国时曾隶属于设治局北山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北山区卡维、康多两乡所辖。临、卓两县合并后,划归临潭县冶力关公社。两县分设后, 卓尼县于此设康多乡。1965年底,与邻近杓哇乡合并,仍称康多乡。1986年10月,杓哇土族乡分设,以其原辖境属之。
  康多辖区地处冶木河上游,属一小型山谷盆地,气候温和,适应小麦、青稞、大豆、洋芋等农作物生长。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牧草丰美,矿藏丰富,极益农、牧、林、工矿业的综合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因当地牲畜大幅度减少,多靠出租草场收山价作为一项重要经济来源。直到如今,尚有相当一部分山林草场被外州县占用不还。
  全乡总面积443.84平方公里,其中尚存外州县占用80余平方公里。现有实际使用草场面积24万余亩,耕地2758亩。1990年粮食总产量90吨,油料40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4677头(只)。现辖4个村委会、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2户,2043人,其中藏族1883人,占总数的92%。
  乡内现建有学校6所,在校小学生21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4人,占总数的86%。并建有卫生院、粮站、商店、兽医站等基层单位。
  三、杓哇土族乡
  乡政府驻杓哇寺,乡以寺得名。辖区与康多乡紧连,曾屡与康多为一乡所辖,辖地分布于康多沟口之周措湖(常爷池)西南畔。原为卓尼杨土司上冶杓哇旗所辖。1953年后为北山区杓哇乡辖地。1962年分县后仍设杓哇乡,1965年底并入康多乡。1986年10月260,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并报请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杓哇土族乡。
  杓哇土族系全省尚存之吐谷浑后裔,自称其为“土呼家”。因长期脱离大本营,杂居于藏族地区,现已被藏族所同化,除部分保留其方言和独特的服饰、生活风俗习惯外,全部说藏话、使用藏族文字,现存仅549人,分布于今杓哇乡的光尕、大庄等9个自然村寨。全乡总面积约36.5平方公里。拥有草场面积16万亩,耕地5095亩,人均3亩有余。此地牧农兼营,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洋芋为主。1990年粮食总产量353吨;油料30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4802头(只)。现辖2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共有土、藏、汉人口273户,1585人,其中土族549人,占总人口的35%。
  第五章县属农牧场简介
  第一节县属牧场
  一、大峪牧场
  位于县境东南部的大峪沟内,场部建在阿角沟与桑布沟的分岔处,地理座标东经103°36,,北纬34。34'。有林区便道公路北接岷麻路而通县城,场部距县城40余公里。
  大峪牧场初建于1956年,是由甘肃省农垦局投资兴建的,曾征用卓尼县柳林区多坝乡大峪沟草场约15万亩,直辖于省农垦局畜牧处。1966年初移交卓尼县接管,称卓尼县大峪国营牧场,为县辖科级生产单位。1976年2月,改称为卓尼县大峪国营种畜场,变体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1986年又改为卓尼县大峪牧场,为自负盈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
  全场现有牧、职工66人,其中企业管理人员4人,医务工作人员3人,教师2人, 固定牧工43人,临时牧工14人。职工中70%以上为藏族。
  大峪牧场地处迭山北麓,气候高寒阴湿,与沟口洮河沿岸差别很大,海拔在2700〜3500米之间,适应当地优势传统畜种——牦牛的生长。现有草山地15万亩,牧群16个,1990年末牲畜存栏总数为2099头(只),以牛为主,共2076头,其中1827头是牦牛,占总数的88%;犏牛473头,占总数的26%。自建场30余年来,有18年盈利,共向国家上缴利税57万余元。近年来收支相抵, 基本持平。
  二、柏林牧场
  柏林牧场位于县境东部柏林乡境内,辖区东与漳县金钟乡接壤,局部地域与渭源县插花。场部驻于恰布沟与石达滩沟的汇合处。距县城97公里,有柏塔公路穿过牧场牧区。场部仅有便道相通。
  柏林牧场组建于1977年,由州县畜牧部门投资25万元创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县辖科级生产单位。全场1990年底在册牧、职工共31人,其中固定职工5人,临时聘用牧工26人。
  柏林牧场地处白石山、露骨山余脉业力大山周围。山势呈南北走向,海拔在3500-4000米之间。有丰厚的牧草和灌丛,植被保护良好,属优质夭然牧场。全场共有草山地14.5万亩,是全县规模仅次于大峪的县辖牧场。
  1990年年末牲畜存栏总数1418头(只),共分畜群牧点14个,其中牛1279头。占总数的90%,牦牛901头。占牛总数的70%。
  第二节县属农场
  一、郭雅川农场
  位于县城洮河南岸的郭雅川,即今桥南区。场部设在今农副公司竹帘子厂附近。始建于1957年,于1961年停办。一度归县公安局管辖,代作劳改农场。
  1957年11月,卓尼县委决定,在洮河南岸附近开办农场。是年即将被打成右派的11名干部充实为农场临时工人,与原配备的管理人员2名共同开始筹建工作,先修场部座北朝南楼房5间,又将郭雅川、马占那滩及苗儿滩的荒地开垦了约200余亩。至1958年初,农场已初具规模,以生产蔬菜为主,菜种有:包心莲花菜、大白菜、红白萝卜、胡萝卜、芹菜、大葱、蒜、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并兼种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除此而外,还兼办了养鸡、养兔、养鱼等分场。蔬菜、粮食除自给外,还供应县城市场。
  1958年中期,农场人员剧增,大多是被错划、错整而接受改造的干部,还有一批捕获的参叛牧民,都被放在农场改造。这时的农场性质已彻底转变为劳改劳场。农场人员增加后,除耕种蔬菜、粮食外,还办起了造纸、磨面、冶炼等小型企业。人员最多时达300余人。
  1958年3月,甘南州委曾决定将郭雅川农场升格为州属县级农场,并任命了农场场长。
  临、卓两县合并后,郭雅川农场属临潭县所辖,更名为卓尼农场。三年自然灾害后期被迫解散,人员另行安排,土地移交木耳、链儿、唐尕川等邻近社队耕种,房屋、设施等财产移交县公安局和地方财政。二、扎古录“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中期的产物。其中心任务是让干部轮流进行劳动锻炼, 体验生活,其性质即是干部农场。
  扎古录农场的全称是“卓尼县五•七干部学校”,始办于1969年,场部设在原扎古 录公社的麻路村。干校下设两个分校,一个点在麻路村,一个点在扎古录村。第一任校 长是原来的副县长张永君。工作人员由当时的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选派。参加干校劳动学 习的人员大多是当时未进入新领导班子、未安排工作的干部。每期时间长短不定,少则 三个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土地是征用当地生产队的,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于1973 年撤销,土地移交给当地乡村。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