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地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3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地震
分类号: P315
页数: 3
页码: 63-66
摘要: 地震为群害之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常常在地表造成隆起和沉陷,一瞬间山崩地裂,河水倒流,楼倒屋塌,人畜伤亡……,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由于卓尼地质属秦岭古生代褶皱地带,地层褶皱剧烈,断裂现象比较发育,在县境内就有五条较大的断裂带分布。
关键词: 卓尼县 地震

内容

地震为群害之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常常在地表造成隆起和沉陷,一瞬间山崩地裂,河水倒流,楼倒屋塌,人畜伤亡……,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由于卓尼地质属秦岭古生代褶皱地带,地层褶皱剧烈,断裂现象比较发育,在县境内就有五条较大的断裂带分布。
  第一条在县境南部沿光盖山、岷山形成的山字型构造压型断裂带;
  第二条是在县境中部经完冒、申藏和临潭县所辖的新城、扁都、龙元等地延伸至岷县境内的联合弧型构造压型断裂带;
  第三条是由申藏延伸至洮砚的纬向构造体系的压扭性断裂带;
  第四条是县境北部经恰盖延伸至东部洮砚、柏林的山字型构造压型断裂带;第五条是县境北部经康多、杓哇地区纬向构造体系压扭性断裂带。
  这五条断裂带由于受地壳长年运动的作用,将会是县境内地震能量积聚的温床,再加上卓尼正好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大断裂带之中,地震构造格局受其严格控制,地壳活动频繁。历史上有明确记载以卓尼为震中的大地震就不下数十次。如:
  公元前193年2月(汉惠帝二年),以北纬35。4',东经103。9,为震中,发生6〜7级大地震,震中当在县境的恰盖、完冒一带。
  (据中华点校本《汉书•五行志》卷27下载:“汉惠帝二年正月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
  公元前47年4月19日,在北纬35。9'、东经104。7'为震中的地区,发生6级地震。震中边缘波及县境藏巴哇、柏林地区。(据《汉书•五行志》载:元帝初元二年二月戊午地震于陇西郡……,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岀”。)
  839年(唐开成四年),以北纬34。4',东经104°0’为震中,发生6〜7级地震,震中在县境东南部洮河河谷地带。
  (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开成四年……自是国中地震裂,山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饥,疫死者相枕藉。部廊间闻輦声,人相惊。”)
  1477年11月19日(明成化十三年),以北纬34。7',东经104°9/为震中,发生5.5级地震。震中在县境内东部洮砚、柏林一带。
  (据《明实录》载:“成化十三年闰二月癸卯,临洮、巩昌二府地震有声,城有颓者。”)
  1573年1月10日(明隆庆六年),以北纬34。4',东经104°0'为震中,发生6级地震,震裂度8~9级,震中在县境纳浪附近与岷县的接壤地区。
  (据《明实录》载:“隆庆六年十二月己未,巩昌府地震,岷州尤甚,声响如雷,城墙楼台、官民房屋十倒八九,塌死人畜不计其数,居民陈学房前,摇出红水一穴。”)
  1622年10月26日(明天启二年),以北纬35。4',东经103。9'为震中,发生5.5级地震,震中区在县境康多围当山一带。
  (据《明实录》载:“天启二年九月廿二日临洮地震,摇倒房屋,压伤民命。”)
  1631年7月21日(明崇祯四年),以北纬35。2',东经104。3'为震中,发生5.5级地震,震中区波及县境东部边缘地带。
  (据《明实录》载:“崇祯四年六月乙丑,临、巩二府地震坏庐舍,损民畜。”)
  1765年5月1日(清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二日),以北纬35。3',东经103。9'为震中,发生5级地震,震中区波及县境康多、杓哇、恰盖、洮砚、藏巴哇地区。
  (据《清史稿》载:“狄道川南乡、宗石等三庄,于三月十二日卯刻地震。”)
  1837年9月24日~10月9日(清道光十七年),在北纬34。6',东经103。7'地域发生6级地震,余震持续15天之久,震中区正处县境内的洮砚、柏林、藏巴哇一带。
  (据《清实录》记载:“道光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初九日,洮州厅东乡之占旗寨等处,岷州北乡蔡家崖处先后间次地震,远近轻重不一,内洮州厅被震村庄共计三百九十八户,摇坍房屋九百四十一间,压毙男女大小二十九名口,……”此次地震在《中国强地震简目》震中标为岷县、临潭间,《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标为卓尼)。1936年2月7日(民国25年)在北纬35。0,,东经103。25',发生6级地震,震裂度9。。极震区西起黄花山、窗儿山一带,东到花崖山,沿县境康多境内的锅麻滩呈北西向延伸,长轴20公里,短轴5.5公里。本次震中区为无居民高山区,山崩地裂,灾情极其严重。窗儿山下土台子一带裂缝最多,宽3~5市尺,长10余丈,崩塌痕迹至今可见,花湾、锅麻滩石山开裂延伸数里。东湾白石山山崩亦很严重,裂缝宽大,人不可跃。文献记载曰;“卓尼美武新寺、扎油寺、土房大庄、水磨川等地,有倒旧房者,房屋普遍裂缝。当江口、威当山、嘎苏沟、上加岭、上寺坝、龙沟等地岩石崩落较多,伤人畜”云云。
  新中国成立后,县境内虽也发生过数十次地震,多数属余震波及,其中有十余次属震中区,但因震级均在3级以下,未形成危害。如1970年发生的两次2.8级地震,1980年发生的2.4级地震,1982年发生的2.4级地震,1988年发生的1.8级地震和1990年发生的2级地震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