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动物
分类号: J522.2
页数: 3
页码: 53-55
摘要: 卓尼经济以牧为主,饲养家畜以牛、羊为主。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牛存栏11.8万头,其中牦牛7万头;犏牛3.8万头;黄牛1万头;马0.6万匹;驴0.11万匹;骡0.12万匹;羊12.2万只,其中绵羊7.8万只,山羊4.4万只;猪2.9万口;禽蛋产量138.92吨;蜂蜜产量21.11吨。
关键词: 卓尼县 动物资源

内容

一、饲养动物品种资源
  家畜有牦牛、黄牛、藏绵羊、普通绵羊、山羊、马、驴、骡、猪、藏獒、兔等。
  家禽有鸡、鸭、鹅、鸽子等。
  其它有鱼、蜜蜂等。
  卓尼经济以牧为主,饲养家畜以牛、羊为主。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牛存栏11.8万头,其中牦牛7万头;犏牛3.8万头;黄牛1万头;马0.6万匹;驴0.11万匹;骡0.12万匹;羊12.2万只,其中绵羊7.8万只,山羊4.4万只;猪2.9万口;禽蛋产量138.92吨;蜂蜜产量21.11吨。
  县境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草地辽阔,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牧草丰茂。大部分牧场海拔偏高、气候偏冷,夏秋多雨阴湿,冬春多风干燥,枯草期长。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依照本地的生态条件,经过辛勤劳动,培育和发展岀了具有适应环境和一定经济价值的传统畜种,为卓尼的牧业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主要传统品种有:
  牦牛是藏族群众在高寒生态环境中饲养驯化而形成的特有牛种,在县内广有分布,年存栏数占全县饲养牛总数的59.32%。牦牛的特点是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不仅生产营养丰富的乳类食品和鲜嫩美味的肉类食品,还生产皮、毛等工业原料,而且是牧区人骑乘和驮运的役畜,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藏羊分布在县境内的完冒、恰盖、车巴沟、柏林等地,主要分山谷型和草地型。藏羊和牦牛成为卓尼草原畜牧业经济的两大支柱,藏羊的年存栏数多在8万只左右,占羊总数的60%。藏羊体大毛长膘肥,产毛、岀肉率高,一只成年羯羊岀肉约30公斤左右, 年产毛1公斤以上。
  蕨麻猪是一种高寒农牧区放牧饲养的小型传统猪种,分布于县境内的完冒、沙冒、恰盖沟、车巴沟一带牧区。蕨麻猪体型矮小,机警灵敏,喜结群,头窄长呈锥形,嘴长而尖,犬齿发达。以食草根和蕨麻为主,故称其名。蕨麻猪当年育肥,可宰肉20公斤左右,具有皮薄肉嫩,瘦肉多诸特点。除鲜食外,可作腊肉多年存放,色味鲜美。
  山羊 ,分布于扎古录、洮砚、藏巴哇等地。是县境内具有肉、乳、皮、绒、毛等多种生产性能的传统畜种,具有繁殖快,生活适应能力强,喜攀登石山峭壁采食灌丛枝叶的习性。最适合县境大部分林区草场放牧饲养。每只成年山羊可宰肉15〜20公斤,年产毛0.5公斤,冬季结冰期膘肥肉美,素有“冰楂堀黠草芽鸡”之称誉。
  黑紫羔羊系山谷型藏羊的一种优良裘皮用羊,分布于县境洮砚、藏巴哇、柏林乡。具有被毛柔软,毛尖黑亮,毛根黑紫色,花纹紧密等特点。裘皮吸热保暖,经济耐穿,颇受消费者欢迎。二、野生动物品种资源
  县境内植被类型繁多,给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有陆栖脊椎动物,水栖脊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按类别区分,有下列动物品种:
  (一)鱼类有岷山高原鳅、黄河高原鳅、中华裂腹鱼、厚唇裸垂唇鱼(俗名“石花鱼”)、黄河裸裂尻鱼等。
  (二)两栖类山溪鲵(俗称接骨丹)、中国林蛙、花背蟾蜍、岷山大蟾蜍、西藏短齿蟾等。
  (三)爬行类蛇、草蜥、壁虎。
  (四)鸟类有小鹘鹏、黑颈鹘鹏、苍鹭、大白鹭、夜鹭、豆雁、斑头雁、大天鹅、赤麻鸭、绿翅鸭、赤膀鸭、白眉鸭、红头潜鸭、莺、苍鹰、雀鹰、大鸯、金雕、白肩雕、秃鹫、胡兀鹫、黑鹳、斑尾棒鸡、雪鹑、藏雪鸡、雉鹑、血雉(俗名柳鸡)、蓝马鸡、雉鸡(野鸡)、黄脚三趾鹑、金眶鹤、环嘴鹏、岩鸽、山斑鸠、四声杜鹃、大杜鹃、小杜鹃、戴胜、黑枕绿啄木鸟、黑啄木鸟、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云雀、岩燕、家燕、黄头鹤鹄、灰鹘磚、田鹦、林鹦、树鹦、粉红胸鹦、长尾山椒鸟、棕背伯劳、灰背伯劳、北掠鸟、黑头噪鸦、灰喜鹊、喜鹊、红嘴山鸦、寒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河鸟、鹤鹤、领岩鹦、鸭岩鹦、棕胸岩鹦、褐红背岩鹦、红点额、蓝点额、红肋蓝尾鸭、黑喉红尾鸠、蓝额红尾鸭、白喉红毛鸭、红腹红尾鸭、红尾水鸭、翅够、黑候石鹏、沙鹏、白顶鹏、白顶溪鹄、黑灰头鸩、白腹鸩、棕背鸩、赤颈鸩、山噪鹘、黑额山噪鹃、花背噪鹘、橙翅噪鹳、褐头雀鹘、白眶雀鹘、黄腹柳莺、棕腹柳莺、褐柳莺、棕眉柳莺、黄眉柳莺、黄腰柳莺、暗绿柳莺、戴菊、花形雀莺、绣胸蓝(姬)網、灰蓝(姬)鹤、大山雀、黑蔻山雀、褐冠山雀、褐头山雀、黑头码、红翅旋壁雀、暗绿绣眠、树麻雀、山麻雀、金翅雀、林岑雀、大朱雀、酒红朱雀、红眉朱雀、白眉朱雀、普通朱雀、北朱雀、斑翅朱雀、长尾雀、赤胸灰雀、白翅蜡嘴雀、黄喉鸭、灰头鸥、灰眉岩鸥、小鸥、原鸽、白鹘鹄等150余种。
  (五)哺乳类有草兔、木耳鼠兔、红耳鼠兔、旱獭、覇鼠、仓鼠、田鼠、高山辭、洮州绒鼠、小家鼠、林姬鼠、社鼠、褐家鼠、林跳鼠、狼、豺、狐、青鼬、石貂、水獭、金猫、獪稠、雪豹、金钱豹、林麝、马麝、骞、马鹿、梅花鹿、羚牛、苏门羚、青羊、野猪、灌猪、黑熊、棕熊、藏原羚等50余种。
  珍禽异兽
  在县境内栖息的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
  黑鹳属动物学鹳形目鹳科,当地俗称“水老鸦”,形状象鹤,但不唳。羽毛黑色发亮,嘴长而直,栖息在河、溪、沼泽近旁,捕食鱼、虾。是珍稀的观赏动物,在县境洮河沿岸及东部藏巴哇地区的山溪边时有发现。
  金钱豹食肉目猫科,因其黄褐色毛上布满均匀的金钱状黑色斑点,故得其名。分布在县境内温性松林和落叶阔叶林区,虽有固定巢穴而不长期定居,时常随捕猎对象而转移,性凶猛,毛色斑烂似虎,是珍稀的观赏动物。皮可制衣及装饰品,肉及骨可入药,与虎骨有同等效能,因其多年来为害畜牧业,所以屡遭牧民猎捕,现存数极少。
  雪豹别名艾叶豹、荷叶豹,俗称“草豹子”,毛呈暗白色、布满黑斑。栖居在县境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裸露带雪线附近。多在空旷多岩石及草原地带活动捕食,有固定巢穴居于岩洞中。雪豹毛色美观,是珍稀的观赏动物,毛密而柔软,可制作高级衣料及装饰品,全骨可代虎骨入药,近年来存数剧减。
  鬣羚别名苏门羚、明鬃羊。俗称山宇、沙架(藏语)、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羚属。又因其全身具有牛、羚、驴、鹿部分特征,故亦称曰“四不象”。分布于县境内的高山密林, 主要活动在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在石崖下或大树下栖居,无固定栖所,食草、树叶及菌类。鬣羚皮毛绒厚,是珍贵的裘皮原料,肉味美可食。
  在县境内的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一类保护的还有金雕、胡兀鹫、斑尾棒榛鸡等。
  受国家二类保护的动物有:
  毛冠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因其额部有一簇马蹄形黑色长毛故名。雄有角、但不分枝,体毛暗褐色。分布在县境内的林缘及落叶灌丛地带,晨昏出外觅食,白天隐息,无固定栖所,常在石崖下或茂密的灌丛中栖息,是珍贵的观赏动物,皮可制革,肉可食。
  蓝马鸡又名马鸡、角鸡,属鸡形目雉体羽多呈灰蓝色,尾中央两对羽枝分散如马尾,故称马鸡。主要栖息在云杉林的林间空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偶尔也在裸岩地区出现。蓝马鸡在县境内分布较广,是稀有的观赏鸟类,肉微酸可食,羽尾可做装饰品。
  麝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俗称香子、香獐。雄麝在腹部生殖腺前有麝香腺或称香囊,其分泌物即珍贵药材麝香。麝在县内分布较广,栖居于干灌丛、阔叶林及沙棘灌丛地带,喜食草及桦、柳树叶,栖所不固定。其种类有林麝和马麝两种。皮毛可做褥垫,肉可食。
  雪鸡分暗腹雪鸡和淡腹雪鸡两种,因其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裸岩、荒漠或半灌丛地带的雪线附近,故称曰雪鸡。大多分布在县境内北山及洸河南岸诸山的裸岩地区,其毛色美观,是稀有的观赏鸟类。又因其啄食多种药用植物茎叶种子,其肉具有治疗多种妇科疾病的功效。
  县境内栖息的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二类保护的动物还有:棕熊、水獭、兔逊、金猫、猞猁 、马鹿、大天鹅、猎隼、血雉(柳鸡)、藏原羚、石貂等。
  栖息于县境内受国家三类保护的动物有:
  黑熊、貂猫、黄羊、莺、苍鹰、环颈雉等。
  灰冠鸦雀栖息在洮河南岸低山灌丛地带,是由原苏联生物学家宝它宁和别列绕夫斯克于1884-1887年在中国考察期间在卓尼卡车乡发现的,并于当时猎取标本一只,现藏原苏联自然博物馆。近年由甘肃省生物学专家王香亭教授论证,认定为世界珍稀鸟种。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