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09
颗粒名称: 地理志
分类号: K291
页数: 32
页码: 35-66
摘要: 卓尼县辖疆域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87公里,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3%;林地面积1711.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59%;草地面积332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1.32%;城乡居民用地1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32%;交通用地26.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5%;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55%;难利用土地面积91.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9%。
关键词: 卓尼县 地理志

内容

卓尼县辖疆域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87公里,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3%;林地面积1711.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59%;草地面积332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1.32%;城乡居民用地1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32%;交通用地26.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5%;水域面积3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55%;难利用土地面积91.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9%。
  根据地理位置和流域结构,全县可划分为4个地理类区:
  南部洮河区位于县境南部,包括柳林镇、刀告、尼巴、卡车、纳浪、大族、木耳7个乡的全部和扎古录乡的部分。区内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折合48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7&62万亩;林地面积187.33万亩;其它用地7.03万亩;分别各占区内总面积的2.7%、57.3%、38.54%、1.46%。区内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9.79%。
  冶木河羊沙河区位于县境北部,包括康多、恰盖、杓哇三乡。区内总面积1070.9平方公里,折160.58万亩。其中有耕地面积3.0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07.94万亩;林地面积45.82万亩;其它用地3.78万亩;分别各占区内总面积的1.89%、67.22%、28.53%、2.36%。区内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9.75%。
  东部新洮区包括藏巴哇、洮砚、柏林3乡,区内总面积427.48平方公里,折合64.12万亩,其中有耕地面积3.32万亩;草场面积36.8万亩;林地面积20.93万亩;其它面积3.07万亩,分别各占区内总面积的5.18%、57.39%、32.64%、4.79%。区内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89%。
  西部诸河沟区位于县境西部,境内有临潭县“插花地”两块。区内面积包括完冒、阿子滩、申藏三乡的全部和扎古录乡的部分,总面积681.3平方公里,折102.2万亩,其中有耕地面积13.34万亩;草场面积75.14万亩;林地面积2.66万亩;其它面积11.06万亩,分别各占区内总面积的13.05%、73.52%、2.5%、10.83%。区内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2.57%。
  第二章地貌地质
  第一节地貌
  县境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在2000米至4920米之间,相对高差2920米。县境南部以华儿干山、光盖山等山峰构成的迭山山脉呈东西走向,是卓尼和迭部县的界山。其主峰扎伊克嘎海拔高达4920米, 是整个县境地势的屋脊。迭山以北均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重峦叠嶂,沟谷纵横。区内除海拔在3600米以上部分为裸露的岩石外,其余均为茂密的森林和沟谷山地草场,植被覆盖良好。洮河沿岸的河谷地带,形成许多冲积滩地。县境中部有斜藏大山、大石山等山峰呈东西走向耸立中央,是县境西北部诸水的发源地。地貌以高原丘陵为主,地形呈平缓高山沼泽地,间以沟谷山地,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最高海拔4000米。区内植被以牧草为主,间或有小片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北部由威当山、花岩山、白石山、庙花山等山峰形成北部屏障。羊沙河、冶木河下游一带切割较深,构成支离破碎的高山地貌, 多悬崖峭壁,河谷两岸绝壁矗立呈峡谷地带,植被覆盖较好。东部藏巴哇地区海拔最低处仅2000米,由白石山、候旗大山等山峰与陇南山地相接,地形错综复杂,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除白石山上部海拔3200米以上为裸露的岩石外,其余地区植被覆盖良好。
  根据县境地形地貌特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基岩裸露的冰蚀高山在迭山山脉、白石山山脉上部。海拔在3600米以上有冰川侵蚀遗迹,坡度陡峻,基岩裸露、流石遍布。
  平原化的高山剥蚀面在康多主沟冶木河上游一带,连接甘南草原,海拔3000米左右。山岗低平浑圆,切割微弱,地形平缓,间以10。以上的起伏。
  水系轻度至中度切割的中山在准平原的山地剥蚀面基础上,经流水长年切割形成的沟壑,坡地分布广,是县境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特征。
  第二节地质
  县境地质划分属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亦称为西秦岭。在甘肃境内次级构造划分属北秦岭褶带南部,以三叠系为主体的复向斜展布为其主要特征。地层中除缺失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外,其它时代地层出露基本齐全。以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发育厚度巨大,主要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地层褶皱剧烈,皱曲现象发育普遍,地层倾斜度一般为30。,中生界缺失侏罗系;白垩系湖相沉积仅见于县境南部光盖山局部范围。第四系广布于洮河两岸高阶地及河、沟谷内,以黄土状亚砂土和冲洪积砂卵砾石的分布为特点。
  县境南部迭山一线,山顶有上中石炭统出露,裸露岩石呈巨厚块状灰岩,结晶灰岩,底部为砂砾岩,上部含殛石结核。在中石炭统出露的岩石中还夹杂少量页岩、砂岩。南麓地区全呈厚层一块状的灰岩结晶灰岩,部分地区有泥盆系中统海相碳酸盐岩夹碎砂屑岩出露。
  在洮河南岸地区的迭山中部地段,均为下三叠统出露,呈海相砂岩、板岩,底部有薄层灰岩。洮河沿岸及迭山脚下的沟谷地域,则均为中三叠统出露,呈海相砂岩、板岩、灰岩。其中在卡车、纳浪两段,有第四系上更新统的冲洪积层出露。
  县境西部的完冒、申藏、阿子滩地区有下第三系的含砾粗砂岩岀露。其中在完冒地区还夹有数处华力西期的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与这一地区紧邻的恰盖地区,有局部平移断层和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呈下二叠统和下石炭统、下三叠统的交叉出露,区内还有上第三系的砂质泥岩、砂岩、砾岩出露。这一区域,是县境内地质结构较复杂的一个板块。其下石炭统出露的岩石为砂岩、砂质页岩、夹砾岩、砾状灰岩夹中基性火山岩。下二叠统出露为海相砂岩,板岩,局部夹中性火山岩。下三叠统出露亦为海相砂岩板岩,底部为薄层灰岩。
  在县境北部的康多、杓哇地区,沿山顶呈一顺断层,有中二叠统和下二叠统出露,有伟晶岩脉和闪长岩脉,还有燕山早期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出露。局部地区有泥盆系上统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出露,这一地质带延伸经临潭羊沙后跨洮河直达县境新洮地区。在康多北部与临潭八角交界处,还有石炭系中统碳酸盐岩、碎屑岩夹煤线出露。此外,还有上第三系的砂质泥岩、砂岩、砾岩出露。
  东部新洮地区,从北至南依次为下三叠统海相砂岩板岩薄层灰岩出露,混杂部分中石炭统的砂岩页岩、灰岩结晶灰岩;有下二叠统的海相砂岩、板岩、灰岩、局部夹中性火山岩。在藏巴哇乡境内,还有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出露,在与岷县接壤的洮砚乡杜家川附近,有下第三系的含砾粗砂岩和下石炭统的中基性火山岩出露。在洮砚乡境内有两条逆断层,其间夹上泥盆统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和下石炭统的板岩、砾岩、砂状灰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出露。
  第三节土壤
  县境内由于地形复杂,切割深,海拔相对高度较大,土壤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明显。由于气候条件和人类长期活动的差异,使土壤分布复杂交错,种类繁多。
  土层分布的地区多为农区,据1983年初步调查,全县耕作土壤有7个土属,22个土种。
  黑麻土占耕地的22.14%,分布面积72607亩。是县境耕地土壤中的主要土种。其养分含量有机质占3.06%,全氮0.20%,速效磷0.872mg/百克,速效钾35.00mg/百克。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米至3000米之间,遍布全县各乡(镇)。有机质含量达到二级标准, 肥力丰厚,属一级土壤。白土占耕地的11.50%,分布面积37904亩,养分含量有机质占1.41%,全氮占0.184%,速效磷1.12mg/百克,速效钾318ppm。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米至2700米之间的洮河沿岸地区。
  黑白土占耕地的9.9%,分布面积32133亩,养分含量有机质占2.13%,全氮占2.145%,速效磷6.98ppm,速效钾350ppm。主要分布在半高山地区海拔高度在2800米左右的扎古录、申藏、刀告、柏林、柳林等地。
  黑砂土占耕地的9.64%,分布面积31608亩。养分含量有机质占3.05%,全氮占0.29%,速效磷17.5ppm,速效钾282ppm。
  黑土占耕地的9.27%,分布面积30395亩。养分含量有机质占8.01%,全氮占0.533%,速效磷6.55ppm,速效钾346ppm。主要分布于海拔2899米至3000米以上的大族山区及扎古录、刀告、尼巴、申藏、完冒等地。
  黑红土占耕地的12.66%,分布面积41510亩。养分含量有机质占1.08%,全氮占0.579%,速效磷6.11ppm,速效钾128ppm。主要分布在草岔沟、卓逊沟一带。
  黄土占耕地的4.6%,分布面积15279亩。养分含量有机质占2.45%,全氮占0.153%,速效磷3.49ppm,速效钾89ppm。主要分布在纳浪、拉力沟等地。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全氮达到三级土壤标准,速效磷达到五级标准,钾达到四级标准。
  黑沙土占耕地的4.4%,分布面积14427亩。养分含量有机质占4.95%,全氮占0.28%,速效磷36ppm,速效钾700ppm。主要分布在海拔2900米左右的疏林地带,土壤肥力充足,达到一至二级土壤标准。
  其它14个土种分布面积51380亩,占耕地的15.67%。这些土种是:大黑土、黑绵砂土、黑白砂土、黑油土、红砂土、红粘土、红土、红麻土、白砂土、黄白土、青土、鸡粪土、白麻土、白沙土等。分布比较零散,肥力低下。
  通过科学常规分析,全县耕作土壤中养分平均含量是:有机质3.82%,全氮0.18%, 速效磷13ppm,速效钾336ppm。土壤养分含量标准分级详见下表:
  土壤养分含量标准分级表
  林地土壤基腐殖质含量高,一般有粒化层,呈团状或粒状土结构。其土种大致有五个类型。一、褐色森林土
  是境内有林地带最主要的土类,它可分3个亚类。
  淋溶褐土是发育在阴坡云杉林和云杉林被杨、桦及灌丛所长期更替的林下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湿润肥沃,腐殖质淋溶现象显著,层次明显,盐基代换量不高,剖面底层有程度不同的碳酸钙淀积。
  碳酸盐褐土多分布于半阴、半阳坡的灌丛或草类桧柏林下,腐殖质层薄,持水量低,土壤较干燥,肥力差。土壤剖面的不同深度均有次生石灰新生体或石灰反应,土壤结构松散,多受冲刷,全剖面呈微碱性反应。
  典型褐土分布在低山阴坡和半阴半阳坡,是发育在云杉、油松林、松栋林及其被杨、桦和灌丛所长期更替的林下土壤,土壤较干燥,肥沃,碳酸盐含量丰富,淀积层的粘粒较多,土壤呈微碱性反应。
  二、棕色森林土
  是发育在高山、亚高山冷杉和云、冷杉混交林下的土壤,其亚类有:
  灰化棕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阴坡杜鹃冷杉和苔藓冷杉林下。
  酸性棕色森林土是在高海拔冷杉林遭到破坏后向草甸化转化的过渡性土壤。其特点是:有不明显的黑泥炭化层次。全剖面有潜育现象和潜育层次,棕色心土层不明显,呈酸性反应。由于受潜育及所产生的某些有毒(亚烘)物质影响,土壤肥力有所降低。
  中性棕色森林土分布于酸性棕色森林土与淋溶褐土的接壤地带,主要植被为冷杉林及云冷杉混交林。在冶木河上游黑河河谷两岸阴坡的崩积石冷杉林下分布较集中,该处面积为大块崩积闪长花岗岩,土壤主要发育在石块间隙处,在石块表面除苔藓外,仅有很薄的一层土壤。
  三、山地栗钙土
  在县境分布的亚类主要是暗栗钙土,是发育在低海拔阳坡、半阳坡灌丛草坡下的土壤。表层深栗色,厚约30至50厘米,表层以下不同深度均有石灰结核和白色菌系体,心土层浅褐色,土壤干燥,肥力具中等,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一般为粒状及块状结构,土粒多松散。
  四、山地草甸草原土
  主要分布在阳坡、半阳坡的中上部及山地上部无林地带,具有良好的草被,土壤表层草根盘结,表层土厚30至60厘米,黑褐色有良好稳定的团粒结构,剖面自上而下由弱碳酸盐反应至强碳酸盐反应,土壤为中性或微酸性。
  五、山地草甸土
  分布于阴坡森林上限以上及山地剥蚀面上,具有厚达10厘米以上的黑色腐殖质层,淋溶强烈,有沼泽化及潜育现象,有多而稳定的团粒结构,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土壤持水力强。
  第三章山川
  第一节山脉
  卓尼境内山峦起伏,雪岭连绵,山脉仅有一条,即西倾山脉。究其原本,属昆仑中支巴颜喀拉山余脉,又是秦岭山脉的西段。是黄河、长江水系的区段界山,又是这两大水系中各自主要支流洮河与白龙江的分水岭。西倾山脉自青海延伸于甘肃境内后即析为三支,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三支山系均延伸至卓尼境内。
  南支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伸入甘南境内,经夏河、碌曲而入县境,成为卓尼与南邻迭部县之间的界山,其总名称叫迭山,从西向东的主要山峰依次有:鲁给克(海拔3826米)、阿米达勒山(3836米)、德隆伊嘎玛(4092米)、华尔干山(3931米)、姜欠杂日干(3860米)、割瓦隆(4162米)、达尼扎果(4458米)、光盖山(4700米)、久波隆(4663米)、扎伊克(4920米),还有卡拉麻盖山、晒个日化山、桑布梁等。
  《洮州厅志》载:“洮地名山以西倾山为宗,大川以洮河为长。若叠桑巴山(即迭山)、花儿干山、光盖山皆一山”。光盖山的东西两侧石崖,对峙高数百米,形若石门,中隔一水沟,相距200米之遥。因左右两石山峰顶部高低远观齐平,相对之面如刀切斧劈, 故名“石门”。《洮州厅志》又载:“石门山在县南百余里,两山相对如门,山南即古迭州”。这里曾是古代河、洮、兰、会诸州通往宕、阶、松、茂诸地的交通孔道。迭山山系自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全为裸露的岩石,终年白雪皑皑。其石门山原为古洮州的“石门金锁”景地,与“迭山横雪”分别为洮州八景之一。西倾南支诸山沟谷亦是县境内主要的林业区,有丰富广袤的森林资源,由西向东分别分布在扎古录、尼巴、卡车、大族、木耳、纳浪等乡境内。
  中支沿洮河北岸经夏河、碌曲、卓尼、临潭后进入岷县境内,此山系较南支平缓, 山峰高度明显不及南支,海拔均在4000米以下,沟谷较多,且甚复杂,大体为东西走向。在县境内的主要山峰由西向东依次有:腊利大山,主峰冬日阿海拔高3802米;斜藏大山主峰高3971米;台欠日主峰高4004米;扎尕那主峰美日高3994米;长岭坡主峰高3644米;兔石山高3523米;大石山高3513米;后山坡主峰高3526米;白石山高3356米;业力大山高3533米等。中支诸山大多浑圆坦荡,缓坡低山连亘延绵,水源充足,牧草丰茂, 是县境内绝佳的天然牧场。其中除腊利大山是与夏河县的界山,露骨山是与临潭县、渭源县的界山外,其余诸山均分别分布在完冒、阿子滩、恰盖、申藏、柏林等5乡境内。
  北支经夏河县境后伸入卓尼,是县境北部的天然屏障。自西向东有威当山海拔高4062米;围子山高3719米;白石山3908米;达哇勒干高3542米;保儿子山高3566米;尖石山高3786米;哥尔隆卡山高4045米;花岩山高3419米;白石山高3926米;侯旗大山高3888米;露骨山高3941米入漳县境。北支山系属甘南、临夏、定西诸州(地)的界山。山之阳为沃野千里土质肥美的草原,海拔3000米以上为裸露的石岩,高入云表,冬夏积雪难消。与和政、康乐交界处的保儿子山、花岩山、白石山等山系,旧亦称露骨山。宋王韶征河州,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所经之地“山径陡峻狭隘,释马徒行”者即此。西倾北支的诸山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县境康多乡境内,东段在县境藏巴哇乡境内,两段山区的森林分布面积分别居全县第二、第三位。
  在县境内的群山峻岭之中,还存在许多自然洞穴,这些洞穴多分布在沟谷石崖中,奇形怪状,各有特色,是发展卓尼旅游业的一大天然优势资源,也是县境地形地貌中的一大特色。这些洞穴,以石洞为主,土洞次之。洞穴大多远离村寨,多在地形复杂的深谷险崖间。
  第二节河流
  卓尼属黄河水系的主要支流洮河流域,属洮河中游区。境内河流以干流洮河为轴线, 大小支流网系呈放射状分布。干流洮河由西向东分两段贯穿县境,流经距离174公里。境内较大的支流有26条,总长854公里。河网密度0.16公里/平方公里,总流域面积5214平方公里,径流总量14.46亿立方米。由于山脉、沟谷等地理条件的限制,县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又分别形成许多小型的水系网。
  一、水系网
  县境内由北至南可分为以下六个小水系:冶木河水系、羊沙河水系、巴都河水系、车巴沟水系、卡车沟水系、大峪沟水系。其余尚有不少直接流入干流洮河的小支流,有完冒沟河、拉扎河、录竹河、木耳河、博峪河、纳浪河、西尼沟河、峡地河、柳林河等,不包括在以上水系网内。
  冶木河水系位于县境最北边,北以围子山、白石山成为与洮河另一支流倒流河的分水岭。轴心河即冶木河,由南北两源汇成,南源称黑河,北源称连珠河,南以扎尕梁与羊沙河水系为界,汇集本县康多、杓哇两乡的尼克江沟、哇浪沟、路崖沟、连珠沟、水磨沟的大小支流12条河水,集水面积1333平方公里。
  羊沙河水系南以斜藏大山为分水岭。轴心河为羊沙河,汇集恰盖乡境内恰盖沟、角缠沟、怀隆多、土桥、达藏、东沟、八达、脑索等沟的大小支流11条,集水面积590平方公里。
  巴都河水系位于县境最东端,北以白石山、侯旗大山为分水岭;东以露骨山、业力大山与漳河分水。轴心河即巴都河,分南、中、北三源,南源头在柏林乡花滩村的业力大山西麓;中源头在藏巴哇乡卡布沟内;北源头在藏巴哇乡上扎村露骨山西麓,有大小支流5条,集水面积306平方公里。车巴沟水系位于县境西南部,西以鲁给克与碌曲诸水为界,南以花尔干山与长江水系白龙江分水;东以脑日塔山梁与卡车沟水系分水。轴心河为车巴河,汇集勒保希沟、江车沟、石巴沟、石矿沟、郭卓沟等大小支流28条,集水面积1076平方公里。
  卡车沟水系位于县境南部,南以光盖山为分水岭,东以色树纳主峰与大峪河水系为界。轴心河为卡车河。汇集卡车沟、色树纳沟、车路沟、大力沟、石鲁纳沟等大小支流15条,集水面积650平方公里。
  大峪沟水系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以桑布梁为分水岭,南以迭山为分水岭,轴心河即大峪河,汇集尼尕沟、八十沟、旗堡沟、燕麦地沟、桑布沟、头沟等大小支流17条,集水面积782平方公里。
  二、干流
  县境内的干流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全长550公里,流经县境距离等于它全长的三分之一。
  洮河,藏语名为“碌曲”,意译为“龙水”或“神水”,发源于今碌曲县西南西倾山和它的支脉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初分南北两源,北源名代富桑雄曲,以李恰如山上的水源为主,南源出于西倾山北麓,称恰青河,藏语称代桑曲。两河汇合后流经李恰如牧场附近又汇入野马滩河以后才称为洮河。在流经碌曲、夏河县境后,于扎古录乡安果儿村流入卓尼境内。洮河自进入县境后,两岸稍显开阔,但也有不少石眨和山咀的阻拦,使河道弯曲陡折,河水左冲右突,在两岸形成了大片的冲积平原。据水文资料记载:洮河在卓尼县附近常水期河宽64米,深1.20米;枯水期河宽55米,水深0.8米; 洪水期河宽88米,水深2.35米,流速每秒1米。洮河于县境纳浪乡西尼沟村的高石崖出境入岷县界。此段在县境内流经125.6公里,区间流域面积3680.5平方公里。
  洮河在流经岷县县城后,掉头北去,于洮砚乡石旗村复入县境,流经洮砚、藏巴哇两乡辖地后,在藏巴哇乡九巅峡口的柳林村出境。此段河长48.4公里,区间流域面积809.1平方公里。洮河的这段河道变深变窄,呈峡谷地带。区间的水文资料记载:石旗村附近常水期河宽44米,深2米,流速每秒1.5米,洪水期河宽55米,深5米,流速每秒3.3米。
  洮河河道沿途的石眨险崖有:柏地旋、仙梯崖、纳尼眨、羊蹄昴、多架山、羊鼻梁山等。主要名峡有:石门峡,在县境东部洮砚乡境内,洮河在峡内的一段充当临卓两县的界河。九巅峡,在县境东部藏巴哇乡境内,距石门峡20余公里。这些石眨、石峡处大多河面紧束,水流湍急,落差大,河道稳定坚固,具有开发水力资源的优越条件。
  洮河的常水期为3月、4月、9月、10月、11月5个月,平均月流量为66.4秒立米。枯水期为1月、2月、12月3个月,平均月流量为36.8秒立米。洪水期为5月、6月、7月、8月4个月,平均月流量为149.8秒立米。洪水期的月流量为常水期的2~3倍、枯水期的4.1倍,年平均月流量91.7秒立米,年径流量28.9亿立米。三、支流
  洮河在县境内的一级支流有26条,总长度为580公里,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依次为;(一)入吾沟河洮河北岸支流,全长29公里,发源于夏河县嘉门关乡的麻木索南。从县境扎古录乡赛如那村入境,从入吾村南集水汇入洮河,总集水面积145平方公里,县境内集水面积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县境内)500万立米。
  (二)录竹沟河洮河南岸支流,全长21.7公里,发源于县境扎古录乡的录竹沟,从强岔村西北注入洮河,集水面积1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900万立米。
  (三)沙冒沟河洮河北岸支流,全长31.4公里,发源于沙冒沟垴的腊利大山南麓,流经县境完冒、扎古录两乡,于扎古录乡地利多村南注入洮河,集水面积12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600万立米。
  (四)完冒沟河洮河北岸支流,全长27.1公里,发源于完冒沟垴的腊利大山南麓,流经县境完冒乡、临潭县插花地亦子多村后复入县境,在扎古录乡碌日岔村东南流注入洮河,集水面积148平方公里(其中属临潭的4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3110万立米。
  (五)车巴河洮河南岸主要支流,发源于县境内的车巴沟垴、华尔干山北麓,它又由尼巴大沟、江车沟、石巴沟、尕扎沟、阴家山河、石矿沟、郭卓沟等支流汇集而成,全长82.8公里,流经县境尼巴、刀告、扎古录三乡辖境,在扎古录乡麻路村北流汇入洮河, 集水面积10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8300万立米。
  (六)达加沟水洮河北岸支流,全长11公里,源于大路石山南麓,流经县境阿子滩乡辖境,南流至峪古村汇入洮河,集水面积30.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万立米。
  (七)菜子沟水洮河北岸支流,全长16.5公里,发源于斜藏大山西麓的阿盖村附近,在流经县境阿子滩乡辖境后,于下阿子滩村进入临潭县古战乡境,复又入县境阿子滩乡境,南流过潘园村注入洮河。集水面积124平方公里,其中县境内81.5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径流量2360万立米。
  (八)拉扎河洮河北岸主要支流,全长22公里,源于斜藏大山与腊利大山交汇处, 东南流经申藏乡境后于上卓洛村南流入临潭县卓洛乡辖境经临潭县政府驻地旧城后从安步族村复入卡车乡辖境,于拉扎河口南流汇入洮河。集水面积152平方公里,在县境内11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00万立米。
  (九)卡车河洮河南岸主要支流,全长43.4公里。主流源于光盖山主峰久波隆北麓,由卡车沟、诺莫、纳沟、车路沟、色树纳、郭扎等沟水汇流而成,在卡车乡境内北流注入洮河。集水面积5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0500万立米。
  (+)羊升沟水洮河北岸支流,全长14.6公里,发源于申藏乡小沟村境内,向南流经小沟村后进入临潭县长川乡境内,又南流至羊升村出境后复入县境内,在大族乡奋大村附近汇入洮河。集水面积70平方公里,县境内38.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260万立米。
  (十一)拉力沟水洮河南岸支流,全长20.7公里。发源于县境内光盖山系的分支色树纳主峰的北麓,北流至大族乡拉力沟门村北汇入洮河,集水面积104.7平方公里,多年径流量2720万立米。
  (十二)卓尼沟水洮河南岸支流,全长约5公里,发源于卓尼沟坡,在木耳乡卓尼沟村东北流入洮河,集水面积11.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10万立米。
  (十三)羊永沟水洮河北岸支流,全长16.5公里,发源于申藏乡目地坡村北,向南流经目地坡村后进入临潭县羊永乡境内,又南流经该乡辖地孙家磨村后岀境复入柳林镇辖地,在奋盖村西注入洮河。集水面积109.3平方公里,在县境内3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970万立米。
  (十四)木耳沟水洮河南岸支流,全长14公里,发源于木耳乡境内的杂萨络北麓,北流经木耳沟后于木耳村东注入洮河。集水面积35.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80万立米。
  (十五)西路沟水洮河北岸支流,全长26公里,发源于县境内申藏乡辖地卓逊沟垴,东南流经下旦藏村后南流入临潭县刘顺乡境,于宋家庄村出境,复入县境,又南流至木耳乡寺古多村西汇入洮河。集水面积86.7平方公里,在县境内46.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470万立米。
  (十六)博峪沟水洮河南岸支流,全长16公里,发源于县境内博峪大沟垴,北流至木耳乡博峪村西注入洮河。集水面积5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520万立米。
  (十七)大峪河洮河南岸主要支流,全长81公里,发源于县境内迭山主峰扎伊克嘎北麓,分东西两源,东源称尼玛沟水,西源称八十沟水,分支极多,部分细支抵达迭部县边境。除东西两源水外,大峪河还汇集了尼嘎沟、阿角沟、旗步沟、桑布沟诸水,北流经木耳乡辖地大峪沟后于多坝村北汇入洮河。总集水面积782平方公里,在县境内65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8500万立米。
  (十八)新堡沟水洮河北岸主要支流,全长30公里,发源于申藏乡卓逊东沟,东流经3公里后即入临潭县境,东南流经新城、扁都、新堡三乡辖境后注入洮河。在县境内集水面积仅9.4平方公里。
  (十九)纳浪沟水洮河南岸支流,全长约10公里,由县境内纳浪沟等四沟水源汇成,北流至纳浪乡纳浪村注入洮河。集水面积77.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790万立米。
  (二十)西尼沟水洮河南岸主要支流,全长16.2公里,发源于县境内桑布梁北麓, 北流至纳浪乡辖地西尼沟村西注入洮河。集水面积84.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950万立米。
  (二十一)峡地河洮河东岸支流,全长11公里,发源于洮砚乡境内,集麻子湾、坑乍尼、拉扎、铜矿沟诸水,西流至古路沟村注入洮河。集水面积36.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770万立米。
  (二十二)白杨沟水洮河东岸支流,全长7.2公里,发源于洮砚乡境内的青岭山西麓,西北流至下达窝村西注入洮河。集水面积18.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万立米。(二十三)羊沙河洮河西岸主要支流,全长61公里,发源于县境内腊利大山东麓, 东流贯穿恰盖乡全境后于八大台子村东进入临潭县羊沙乡境内,又从该乡舍科村出境,复入县境,从洮砚乡羊沙口村东汇入洮河,总集水面积569平方公里,在县境内3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2500万立米。
  (二十四)巴都河洮河东岸主要支流,全长24公里,分南、中、北三源汇成,均在县境内。南源在柏林乡花滩村附近的业力大山西麓;中源在藏巴哇乡卡布沟垴,也位于业力大山西麓;北源在藏巴哇乡上扎村东的露骨山西麓。三源汇合后向西北流至藏巴哇乡包舍口村注入洮河。集水面积2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190万立米。
  (二十五)柳林沟水洮河东岸支流,全长约10公里,发源于县境内白石山北麓,西流至藏巴哇乡柳林村汇入洮河。集水面积28.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60万立米。
  (二十六)冶木河洮河西岸主要支流,全长约70公里。此河流经夏河、卓尼、临潭、康乐四县辖境。在夏河境内的上游段,称纳沃开曲;从流入康多乡境内到临潭县冶力关乡的中游段,称黑河;从冶力关以下直到康乐县莲麓乡斜角滩汇入洮河的下游段,才称为冶木河。冶木河在县境内汇入了康多乡水磨川河和连珠河及美日山北麓的十余条小支流,从哲赫南克村西入境流经康多、杓哇两乡辖地于光尕村附近岀境,段长22公里。区内集水面积676.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3400万立米。
  第四章气候
  卓尼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寒冷湿润,四季不明。气候特征是:光能不足日照短,热量贫乏温差小,降水充沛不均匀,地高林多湿度大。年日照总量2186小时,年平均温度(柳林地区)4.6C。最高月7月,平均14.8℃ ,最低月1月,平均一7.6℃ , —年温差22.4℃ ,极端最高气温29.4°C (1976年7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23.4℃(1978年1月5日),温度由西南向东北呈递暖趋势。
  由于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云量和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580毫米,最多降水年是1964年,降水767.8毫米;最少降水年1961年,降水462.3毫米。最大降水日是1980年8月2日,一次降水量44.3毫米。本地植被覆盖面大,蒸发量小,地下水丰富,气候湿润。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平均风速1.56米/秒。土壤的封冻和解冻,因坡向和海拔高度的差异而区别,一般低山阳坡11月下旬封冻,次年四月下旬解冻,高山阴坡十月下旬封冻,次年五月下旬解冻。早霜期为九月初,晚霜期为五月中旬,无霜期90至119天。第一节温度
  一、温度年变化
  年平均区温柳林地区(海拔2540米)为4.6℃,申藏、阿子滩地区(海拔2810米)为3.2°C。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根据1961年至1980年间的资料分析,柳林镇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979年是5.1℃,最低的19.76年是3.8℃。申藏、阿子滩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973年是3.8℃。申藏、阿子滩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973年是3.6℃,最低的1976年是2.5℃。年季变化的最大差值1.0℃至1.3°C。
  卓尼县年月平均气温表单位℃
  二、温度月旬变化
  境内各地的气温均以7月为最高,1月为最低。柳林地区最高月平均气温14.8℃,最低月平均气温为一7.6℃ ,平均年较差22.4℃ ;申藏、阿子滩地区最高月平均气温13.2℃, 最低月平均气温一8.4℃,平均年较差21.6°C。
  柳林地区一年中的3~10月,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4月至10月的月平均气温在5℃以上,6月至9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申藏、阿子滩地区一年中4月至10月的月平均气温在5°C以上。有3个月(6月至8月)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上。
  旬平均气温柳林地区一年中以8月上旬为最高,达15.3℃ ,1月上旬最低,为一8.2℃。3月中旬至11月上旬,有24个旬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占全年总旬数的67%。4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有19个旬的平均气温在5°C以上,占全年总旬数的53%。5月下旬至9月中旬,有12个旬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上,占全年总旬数的33%。7月下旬至8月上旬仅有两个旬平均气温在15℃以上;申藏、阿子滩年平均气温7月下旬最高为13.8℃,1月上、中旬最低,为一8.8℃。3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有23个旬平均气温在0℃以上,占全年总旬数的64%。4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有17个旬平均气温在5℃以上,占全年总旬数的47%。6月中旬至9月上旬,有9个旬的平均气温在10℃以上,占全年总旬数的35%。
  三、气温日较差
  柳林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8℃,申藏、阿子滩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3.8℃。
  卓尼县各月气温平均日较差单位℃
  四、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境内月平均最高气温以7月为最高,达21.℃。6、8月略低,分别是19.7℃和20.8℃。月平均最低气温是1月份,为一15.6℃,12月和2月略低,分别为一12.9℃和-11.9°C。
  卓尼县月平均最高和月平均最低气温表单位℃柳林地区从1974至1978年的五年观测资料看,最高气温是1976年7月23日,高达22.94°C ,最低气温是1978年1月5日,为一23.4°C。
  第二节降水
  县境内年降水量不均匀,一般多集中在5至10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而另6个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6%。降水量的趋势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洮河以南, 由于植被覆盖良好,年降水量均大于600毫米。车巴、卡车、大峪等几条河的上游地区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洮河北岸森林植被较好的北山地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其中扎尕梁一带沼泽地的年降水量可达700毫米。无森林植被或覆盖较差的地区,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申藏、阿子滩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是县境的相对少雨区。据1961年至1980年的资料记载:柳林地区年最多降水量为767.8毫米(1964年),年最少降水量为462.3毫米(1961年)。申藏、阿子滩地区年最多降水量为668.6毫米(1964年),最少降水量为383.2毫米(1961年)。
  卓尼县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
  县境受蒙古冷高压的影响和西北干冷空气的控制,冬季半年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夏季半年,尤其是盛夏7、8月间,受西太平洋热带高气压西伸及印度洋气温西南气流的输送,使空气较湿润,降水集中而充沛。每年8月下旬降水最大,12月中旬、1月上旬降水量最小。
  1977年6月15日至28日,是县境内最长的连续降水日,历时14天,总降水量达420.9毫米。
  1976年6月15日至24日 ,降水10天,降水量64.0毫米。1978年3月24日至4月2日,连续降水7天。降水量33毫米。
  申藏、阿子滩地区在1971年11月9日至1972年2月3日长达87天无降水日的现象,是县境内最长的无降水持续日数。
  卓尼县年平均降小雨125次,中雨15次,大雨2次。1980年8月2日,最大降水量为44.3毫米。
  柳林地区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单位:毫米
  卓尼县春季第一场透雨平均降雨日期是4月19日。最早在4月2日,最迟在5月29日。80%保证率日期为5月8日。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降雨略早。
  卓尼县春季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保证率
  卓尼县自1961年至1980年间,共出现52次连阴雨降水天气,平均每年2.6次。1979年最多出现过7次,1972年、1977年这两年未出现连阴雨天气。1975年是卓尼历史上风调雨顺的年份,春季无春旱,秋季无低温岀现,又无连阴雨天气。
  第三节曰照
  县境全年日照时数2186.5小时,比在同一纬度上的青海曲麻莱日照少477.8小时。
  据纬度计算,县境日照时数应为4308小时,由于受降水、云量、沙尘、山大沟深等因素的影响,日照百分比减少了49%,岀现了光能不足的显著特征。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为204.3小时,平均每天6.6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为65.7小时。平均每天5.9小时。
  县境4月至8月份,总日照时数为968.9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44%,平均每天6.3小时。卓尼县全年各月日照时数和百分比
  卓尼总辐射为119.3千卡/厘米。申藏、阿子滩地区的年总辐射为123.21千卡/厘米,比河川区的柳林地区多3.2%。月总辐射最大值岀现在5、6、7月,柳林地区为13.2千卡/厘米,申藏、阿子滩地区为13.42千卡/厘米。月总辐射最小值岀现在12月份,柳林地区为6.29千卡/厘米,申藏、阿子滩地区为6.29千卡/厘米。
  第五章物产资源
  第一节植物
  一、农作物资源
  粮食作物有青稞、蚕豆、小麦、大麦、燕麦、豌豆、洋芋、扁豆等。其中以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
  经济作物有油籽、蔓菁、大芥、胡麻、大麻、向日葵等。
  蔬菜作物主要有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菜瓜、莲花菜、菊芋(俗称洋姜)、刀豆、芫荽、萬笋、黄花等。近年来,大力发展温室种植,引进了辣椒、黄瓜、西红柿等品种。
  果类种植果类有梨、苹果、桃、杏、核桃、李子、樱桃、草莓、林檎等品种。野生果类有酸梨、野杏、毛桃、苞瑙、山樱桃、沙棘、草莓等。
  二、草场资源
  (一)牧草种类共有草类69科253属788种,其中可食性牧草408种,占草类总数的51.77%,有禾本科牧草35属120种;豆科草类13属38种;莎草科类6属46种及其它杂草类。
  (二)草场类型全县共有可利用草场面积478万亩,占全县总草地面积498万亩的96%。按其地理、植被情况,基本可分为6种类型:
  灌丛草甸草场是县境内主要的草场,约166万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34.7%。主要分布在疏林迹地、森林边缘及林带以上的亚高山地区。
  亚高山草甸草场分布在县境内海拔在3200米至3900米之间的山地阴坡,总面积约127万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6.6%。这类草场的植物种类丰富,草群密集,株杆低矮,是县境内天然的优质草场。
  森林草甸草场主要分布在洮河南岸的卡车沟、拉力沟、大峪沟、纳浪沟等河谷地带暗针叶林带的山地阳坡,一般海拔在2500米至3500米之间,以山背和山谷为界,与针叶林混交分布,总面积约141万亩,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29.5%。
  草原化草甸草场分布在县境东部和西部的河谷阳坡上,分布面积约33万亩,仅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6.9%。
  草原草场类分布在县境洮砚、藏巴哇一带的低山阳坡,一般海拔为2100米至2500米。分布面积3.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0.7%。
  疏林草地分布面积7.5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6%。
  三、森林资源
  全县共有林地面积256.7万亩,森林覆盖率34.6%,活立木蓄积量1571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木材5万立方米,是甘肃省内的主要木材产地之一。
  (一)森林类型由于卓尼地域处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的交汇地区,境内海拔高差变化较大,地形错综复杂,适应多种森林植被的生长。县内天然森林主要有: 高寒常绿革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寒温性针叶林、温性松林和落叶阔叶林等植被类型。高寒常绿革叶灌丛和高寒落叶灌丛与高寒草甸构成亚高山灌丛草甸带。云杉、冷杉针叶林和油松、华山松为主的温性松林,以及杨、桦、栋为主的阔叶林,构成山地森林植被, 基本分布在山地的阴坡与分布于阳坡的草本植被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镶嵌特点。
  高寒常绿革叶灌丛位于亚高山针叶林线之上,海拔水平高度在3800米至4200米之间,分布在县境内洮河南岸、北山一带的亚高山地带。建群植物主要是杜鹃属的一些种, 群落外貌单调,基本由灌木层和苔藓层组成。
  落叶阔叶灌丛在县境内分布也很广泛,分为高寒落叶灌丛和温性落叶灌丛两类。高寒落叶灌丛主要分布在亚高山。温性落叶灌丛则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的低山、中山地带,并且多系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群落。落叶灌丛建群种的区系成分比较复杂,主要群系有鲜卑花群系、金腊梅灌丛、锦鸡儿灌丛、高山柳灌丛、绣线菊灌丛、蔷薇灌丛、枸子灌丛、小柏灌丛和沙棘灌丛等。
  县境森林植被的主体是寒温性针叶林,其次是温性松林和落叶阔叶林。占县境辖地总面积58.5%的洮河南岸的山地阴坡,最适宜寒温性针叶林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冷杉得到充分发育,成为卓尼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另外,以油松和华山松为代表的温性松林和以栋类、杨、桦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在县境东部的洮砚、藏巴哇及北山恰盖、康多等地区也有广泛分布。县境寒温性针叶林的建群种是北温带分布的云杉、冷杉及圆柏属的一些种,其中冷杉林的多数建群种属于我国特有成分或青藏高原东缘典型的特有针叶树种。云杉林的建群有青海云杉、青杆云杉,还有温性松林的建群种。油松是我国华北——西北的特有成分;华山松则属于中国——喜马拉雅山成分;辽东栎是我国北方的代表落叶树种;白桦和山杨为东亚成分;红桦则为我国特有成分。县内的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而且有地区特色。森林植被的主要群系有红杉林、冷杉林、秦岭冷杉林、青海云杉林、紫果云杉林、油松林、华山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牛皮桦林、圆柏林、刺柏林、红桦林等。
  (二)树种资源县境森林垂直分布明显,一般分布在山岭阴坡一面。海拔2600米至3500米之间为亚高山暗针叶林带;2600米以下为针阔叶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带。树种资源可分为针叶和阔叶两类,共计19科31属100种,其中天然乔木27种。
  四、食用山珍资源
  (-)含淀粉类
  蕨菜多年生草本,凤尾蕨科蕨属植物。其幼菜茎叶卷曲如小儿拳,是上等山珍,味鲜可口,营养价值极高,既可鲜食,又便于腌制。经盐渍的蕨菜色泽翠绿,茎叶鲜嫩。全县每年可出口200万公斤左右。
  蕨菜在县境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长在海拔2700米以下的疏林、草坡上,不仅可食用、亦可入药。
  蕨麻学名鹅绒委陵菜,又称人参果、长寿果,多年生草本,属蔷薇科鹅绒委陵草属。根肥厚,呈纺锤状,块根味甜美,含淀粉、糖类和蛋白质,营养丰富,既可鲜食,又可制干或磨为粉食之,具有健脾益胃,益气补血诸功能。蕨麻在县内分布很广,产区面积约50万亩,凡海拔3200米以下的河谷平滩,阴湿草地上均有生长,春秋采挖。以春季萌芽前采挖的质量最佳。
  (二)食用菌类
  羊肚菌别名羊肚蘑、羊肚菜、狼肚菜。属马鞍菌科羊肚菌属,其子实体似球形、卵形和圆锥形。羊肚菌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湿润地带,特别适应在针阔叶林区的草甸、山谷冲积扇、林间空旷地、森林采伐滑道边缘等处生长,广泛分布于县境洮河南岸林区和东部阔叶林区。羊肚菌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营养丰富,香气宜人,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是一种既无污染又富于营养疗效的天然滋补佳品。
  黑木耳担子菌纲黑木耳科黑木耳属,其形似人耳,故名。黑木耳湿润时半透明微呈褐色,胶质,内面平滑,外面密生柔软短毛,干燥后呈革质,色呈黑褐。黑木耳野生于一些阔叶林的枯死干枝上。近年多以栋类的青冈、桦木、极木的木屑与木棒上进行人工培育。县境所产多为野生,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落叶阔叶林带。
  黑木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烹制各类美味佳肴的高级佐料,是绝佳的保健食品。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活血、补脑强心、镇静止痛的功效。
  除以上山珍外,县境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中还有珠牙蓼、鬼擎灯、鹿角菜、薇菜、酥油磨菇、松花蘑菇等近百种可食用的山珍。
  第二节动物
  一、饲养动物品种资源
  家畜有牦牛、黄牛、藏绵羊、普通绵羊、山羊、马、驴、骡、猪、藏獒、兔等。
  家禽有鸡、鸭、鹅、鸽子等。
  其它有鱼、蜜蜂等。
  卓尼经济以牧为主,饲养家畜以牛、羊为主。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牛存栏11.8万头,其中牦牛7万头;犏牛3.8万头;黄牛1万头;马0.6万匹;驴0.11万匹;骡0.12万匹;羊12.2万只,其中绵羊7.8万只,山羊4.4万只;猪2.9万口;禽蛋产量138.92吨;蜂蜜产量21.11吨。
  县境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草地辽阔,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牧草丰茂。大部分牧场海拔偏高、气候偏冷,夏秋多雨阴湿,冬春多风干燥,枯草期长。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依照本地的生态条件,经过辛勤劳动,培育和发展岀了具有适应环境和一定经济价值的传统畜种,为卓尼的牧业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主要传统品种有:
  牦牛是藏族群众在高寒生态环境中饲养驯化而形成的特有牛种,在县内广有分布,年存栏数占全县饲养牛总数的59.32%。牦牛的特点是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不仅生产营养丰富的乳类食品和鲜嫩美味的肉类食品,还生产皮、毛等工业原料,而且是牧区人骑乘和驮运的役畜,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藏羊分布在县境内的完冒、恰盖、车巴沟、柏林等地,主要分山谷型和草地型。藏羊和牦牛成为卓尼草原畜牧业经济的两大支柱,藏羊的年存栏数多在8万只左右,占羊总数的60%。藏羊体大毛长膘肥,产毛、岀肉率高,一只成年羯羊岀肉约30公斤左右, 年产毛1公斤以上。
  蕨麻猪是一种高寒农牧区放牧饲养的小型传统猪种,分布于县境内的完冒、沙冒、恰盖沟、车巴沟一带牧区。蕨麻猪体型矮小,机警灵敏,喜结群,头窄长呈锥形,嘴长而尖,犬齿发达。以食草根和蕨麻为主,故称其名。蕨麻猪当年育肥,可宰肉20公斤左右,具有皮薄肉嫩,瘦肉多诸特点。除鲜食外,可作腊肉多年存放,色味鲜美。
  山羊 ,分布于扎古录、洮砚、藏巴哇等地。是县境内具有肉、乳、皮、绒、毛等多种生产性能的传统畜种,具有繁殖快,生活适应能力强,喜攀登石山峭壁采食灌丛枝叶的习性。最适合县境大部分林区草场放牧饲养。每只成年山羊可宰肉15〜20公斤,年产毛0.5公斤,冬季结冰期膘肥肉美,素有“冰楂堀黠草芽鸡”之称誉。
  黑紫羔羊系山谷型藏羊的一种优良裘皮用羊,分布于县境洮砚、藏巴哇、柏林乡。具有被毛柔软,毛尖黑亮,毛根黑紫色,花纹紧密等特点。裘皮吸热保暖,经济耐穿,颇受消费者欢迎。二、野生动物品种资源
  县境内植被类型繁多,给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有陆栖脊椎动物,水栖脊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按类别区分,有下列动物品种:
  (一)鱼类有岷山高原鳅、黄河高原鳅、中华裂腹鱼、厚唇裸垂唇鱼(俗名“石花鱼”)、黄河裸裂尻鱼等。
  (二)两栖类山溪鲵(俗称接骨丹)、中国林蛙、花背蟾蜍、岷山大蟾蜍、西藏短齿蟾等。
  (三)爬行类蛇、草蜥、壁虎。
  (四)鸟类有小鹘鹏、黑颈鹘鹏、苍鹭、大白鹭、夜鹭、豆雁、斑头雁、大天鹅、赤麻鸭、绿翅鸭、赤膀鸭、白眉鸭、红头潜鸭、莺、苍鹰、雀鹰、大鸯、金雕、白肩雕、秃鹫、胡兀鹫、黑鹳、斑尾棒鸡、雪鹑、藏雪鸡、雉鹑、血雉(俗名柳鸡)、蓝马鸡、雉鸡(野鸡)、黄脚三趾鹑、金眶鹤、环嘴鹏、岩鸽、山斑鸠、四声杜鹃、大杜鹃、小杜鹃、戴胜、黑枕绿啄木鸟、黑啄木鸟、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云雀、岩燕、家燕、黄头鹤鹄、灰鹘磚、田鹦、林鹦、树鹦、粉红胸鹦、长尾山椒鸟、棕背伯劳、灰背伯劳、北掠鸟、黑头噪鸦、灰喜鹊、喜鹊、红嘴山鸦、寒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河鸟、鹤鹤、领岩鹦、鸭岩鹦、棕胸岩鹦、褐红背岩鹦、红点额、蓝点额、红肋蓝尾鸭、黑喉红尾鸠、蓝额红尾鸭、白喉红毛鸭、红腹红尾鸭、红尾水鸭、翅够、黑候石鹏、沙鹏、白顶鹏、白顶溪鹄、黑灰头鸩、白腹鸩、棕背鸩、赤颈鸩、山噪鹘、黑额山噪鹃、花背噪鹘、橙翅噪鹳、褐头雀鹘、白眶雀鹘、黄腹柳莺、棕腹柳莺、褐柳莺、棕眉柳莺、黄眉柳莺、黄腰柳莺、暗绿柳莺、戴菊、花形雀莺、绣胸蓝(姬)網、灰蓝(姬)鹤、大山雀、黑蔻山雀、褐冠山雀、褐头山雀、黑头码、红翅旋壁雀、暗绿绣眠、树麻雀、山麻雀、金翅雀、林岑雀、大朱雀、酒红朱雀、红眉朱雀、白眉朱雀、普通朱雀、北朱雀、斑翅朱雀、长尾雀、赤胸灰雀、白翅蜡嘴雀、黄喉鸭、灰头鸥、灰眉岩鸥、小鸥、原鸽、白鹘鹄等150余种。
  (五)哺乳类有草兔、木耳鼠兔、红耳鼠兔、旱獭、覇鼠、仓鼠、田鼠、高山辭、洮州绒鼠、小家鼠、林姬鼠、社鼠、褐家鼠、林跳鼠、狼、豺、狐、青鼬、石貂、水獭、金猫、獪稠、雪豹、金钱豹、林麝、马麝、骞、马鹿、梅花鹿、羚牛、苏门羚、青羊、野猪、灌猪、黑熊、棕熊、藏原羚等50余种。
  珍禽异兽
  在县境内栖息的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
  黑鹳属动物学鹳形目鹳科,当地俗称“水老鸦”,形状象鹤,但不唳。羽毛黑色发亮,嘴长而直,栖息在河、溪、沼泽近旁,捕食鱼、虾。是珍稀的观赏动物,在县境洮河沿岸及东部藏巴哇地区的山溪边时有发现。
  金钱豹食肉目猫科,因其黄褐色毛上布满均匀的金钱状黑色斑点,故得其名。分布在县境内温性松林和落叶阔叶林区,虽有固定巢穴而不长期定居,时常随捕猎对象而转移,性凶猛,毛色斑烂似虎,是珍稀的观赏动物。皮可制衣及装饰品,肉及骨可入药,与虎骨有同等效能,因其多年来为害畜牧业,所以屡遭牧民猎捕,现存数极少。
  雪豹别名艾叶豹、荷叶豹,俗称“草豹子”,毛呈暗白色、布满黑斑。栖居在县境内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裸露带雪线附近。多在空旷多岩石及草原地带活动捕食,有固定巢穴居于岩洞中。雪豹毛色美观,是珍稀的观赏动物,毛密而柔软,可制作高级衣料及装饰品,全骨可代虎骨入药,近年来存数剧减。
  鬣羚别名苏门羚、明鬃羊。俗称山宇、沙架(藏语)、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羚属。又因其全身具有牛、羚、驴、鹿部分特征,故亦称曰“四不象”。分布于县境内的高山密林, 主要活动在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在石崖下或大树下栖居,无固定栖所,食草、树叶及菌类。鬣羚皮毛绒厚,是珍贵的裘皮原料,肉味美可食。
  在县境内的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一类保护的还有金雕、胡兀鹫、斑尾棒榛鸡等。
  受国家二类保护的动物有:
  毛冠鹿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因其额部有一簇马蹄形黑色长毛故名。雄有角、但不分枝,体毛暗褐色。分布在县境内的林缘及落叶灌丛地带,晨昏出外觅食,白天隐息,无固定栖所,常在石崖下或茂密的灌丛中栖息,是珍贵的观赏动物,皮可制革,肉可食。
  蓝马鸡又名马鸡、角鸡,属鸡形目雉体羽多呈灰蓝色,尾中央两对羽枝分散如马尾,故称马鸡。主要栖息在云杉林的林间空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偶尔也在裸岩地区出现。蓝马鸡在县境内分布较广,是稀有的观赏鸟类,肉微酸可食,羽尾可做装饰品。
  麝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俗称香子、香獐。雄麝在腹部生殖腺前有麝香腺或称香囊,其分泌物即珍贵药材麝香。麝在县内分布较广,栖居于干灌丛、阔叶林及沙棘灌丛地带,喜食草及桦、柳树叶,栖所不固定。其种类有林麝和马麝两种。皮毛可做褥垫,肉可食。
  雪鸡分暗腹雪鸡和淡腹雪鸡两种,因其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裸岩、荒漠或半灌丛地带的雪线附近,故称曰雪鸡。大多分布在县境内北山及洸河南岸诸山的裸岩地区,其毛色美观,是稀有的观赏鸟类。又因其啄食多种药用植物茎叶种子,其肉具有治疗多种妇科疾病的功效。
  县境内栖息的野生动物中受国家二类保护的动物还有:棕熊、水獭、兔逊、金猫、猞猁 、马鹿、大天鹅、猎隼、血雉(柳鸡)、藏原羚、石貂等。
  栖息于县境内受国家三类保护的动物有:
  黑熊、貂猫、黄羊、莺、苍鹰、环颈雉等。
  灰冠鸦雀栖息在洮河南岸低山灌丛地带,是由原苏联生物学家宝它宁和别列绕夫斯克于1884-1887年在中国考察期间在卓尼卡车乡发现的,并于当时猎取标本一只,现藏原苏联自然博物馆。近年由甘肃省生物学专家王香亭教授论证,认定为世界珍稀鸟种。
  第三节矿藏
  县境内有较丰富的地下矿藏,已探明的有:铁、铜、铅、锌、汞、锑、金、银、傢、煤、砷、大理石、石灰石、洮砚石、石膏等。一、黑色金属矿藏
  县境黑色金属矿藏以铁矿为主,多呈矽卡岩型,已探明的小矿床有两处。
  宝石山铁矿:位于县境康多乡境内,区内东经103。26'00",北纬35。5'30"。矿体产于下二叠统底部大理岩间的灰黑色含矿红柱石角岩中,严格受角岩控制。矿体呈长带状、层状、透镜状,含铁角岩出露长1000余米,厚约10〜60米,共有矿体9个,长30〜120米,厚2~60米。矿石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品位20〜30%,最高达41.92%,初查储量88.5万吨。
  大牛圈铁矿:位于县境内康多乡窗儿山西南4.4公里处,区内东经103。20,30〃,北纬35。9'47〃。矿体产于下二叠统灰岩与闪长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和大理岩中,矿体呈透镜状,由两个彼此平行的矿体组成,矿体长110米,厚2.2-6.75米。矿石为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夹少量黄铜矿,铁品位38.7〜50%,最高达60.63%,初査储量98.98万吨,均未开采利用。
  二、有色金属矿藏
  铜矿已探明矿点三处:
  光尕沟铜砷矿:属中低温热液型,品位在50〜60%之间,位于县境杓哇乡光尕沟内,蕴藏量不详,尚未开采利用。
  鸦子沟铜矿:属沉积型砂岩铜矿。产于上泥盆统灰绿色砂岩及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中,金属矿物主要为孔雀石、黄铁矿,黄铜矿多呈薄膜状和星点状,附于岩石裂隙两侧,矿点位于卓尼洮砚乡境内的鸦子沟内,1958年曾开采。
  下达勿铜矿:属石英脉型矿化点,与卡隆台——秋峪山铜砂岩型铜矿带相连,有矿化点十余处,矿点位于县境洮砚乡洮河东岸的下达勿村附近,矿石品位偏低,蕴藏量较少,目前尚未开采。
  铅锌矿是县境的优势矿种之一,矿床成因类型属火山沉积后期热液再造型。主要分布在县境中北部恰盖乡境内,以下拉地、窑沟两个中型铅锌矿床为代表矿点。
  下拉地铅锌矿:位于北山恰盖乡下拉地附近,区内东经103。34'58〃,北纬34。47'27"。矿体产在火山沉积旋回的顶部,分两个含矿层,上含矿层白云质泥灰岩,白云岩;下含矿层夹在凝灰质板岩和蚀变玄武岩中。共有矿体47个,其中以13号矿体规模最大,长900米,最厚25米,呈似层状,最大延伸430米,矿石矿物以方铅矿为主,次为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铅平均品位2.15%,锌2.53%,银24.4克/吨,已探明储量铅11.91万吨,锌808吨。
  窑沟铅锌矿:位于县境恰盖乡东沟门村南5公里处,区内东经103。29'30"〜103。31'45",北纬34°46'20"〜34。47'15〃。矿体产于D岩组中部,少数产在D岩组地层中。共有矿体55个,其中以22号矿体规模最大,长583.5米,最厚达29.2米,控制垂深385米;次为2号矿体长455米,最厚18.33米,控制垂深330米;矿体呈似层状、扁豆状,其它矿体呈脉状、囊状。规模小,且分散。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银
  黝铜矿、磁黄铁矿,平均品位锌1.09%,铅1.29%,详査储量铅90493.01吨,锌14863.07吨,目前尚未开采。
  汞矿是卓尼又一优势矿种之一,已探明中型矿床一处。
  西沟河汞矿:位于县境申藏乡境内的大族村附近,区内东经103。32'48",北纬34。44'53"。矿体产于下二叠统石英砂岩和黑色砂质板岩中,共有矿体8个,长80-100米,最长达150米,最大厚度为5〜6米,含矿体呈条带状、扁豆状及不规则状、串珠状,矿体形态受容矿层制约,但含矿层位很稳定,形态、品位变化大。第1和第8号矿体上部较富,向下变贫,第2、4、5、6,7号上部较贫,向下略有增高之趋势,矿石矿物为辰砂,汞平均品位0.38%,初探汞储量283.5吨,目前尚未开采。
  银、镓矿县境的银及银镓矿已探明者为窑沟、下拉地两处铅锌矿的伴生矿种。其中窑沟铅锌矿中伴生银矿的详査储量为92.61吨,品位一般11-14克/吨,最高达36-52克/吨,下拉地铅锌矿银初探储量118吨、傢储量55.3吨,银平均品位24.42克/吨。
  三、非金属矿藏
  硫铁矿县内硫铁矿资源已探明的两处矿点仍为与窑沟、下拉地两处铅锌矿共生和伴生。其中:窑沟硫铁矿与铅锌矿共生,其成因仍属火山沉积后期热液再造矿床。共有矿体55个,呈囊状、扁豆状,受地层断裂控制,具一定层位。矿石有含铅锌硫铁矿石、含铜硫铁矿石、硫铁矿石,品位硫25.28%(表外10.05%),已经详査探明储量为31.3万吨,另有表外28.7万吨,均未开采利用。下拉地硫铁矿与铅锌矿床伴生,共有矿体47个,矿石有闪锌硫铁矿石、方铅硫铁矿石、硫铁矿石,硫平均品位18.37%,初勘硫储量20万吨,尚未开采利用。
  水泥石灰岩在县境内储量颇丰,主要分布在申藏、恰盖、藏巴哇等地,初勘储量在10亿吨以上。
  煤矿卓尼辖境属北秦岭含煤区的一部分,北与靖远——景泰含煤区相邻,南与陇南含煤区相连。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区内有小煤点两处,但含煤性差,岀露面积很小,煤层不稳定,多呈鸡窝状或小扁豆状,基本上属于煤线。煤区西北端煤点为锅麻滩煤点,位于县境康多乡境内,所产煤质属中——低硫暗煤或无烟煤,煤层很薄。含煤区东端煤点位于县境东部藏巴哇乡境内的鸡儿沟煤点,所产煤质、含量均与锅麻滩相近, 当属同一地质形成层上二叠统。鸡儿沟煤点曾在1958年开采,所采煤炭供当时大炼钢铁之用,煤质燃力颇佳。
  洮砚石卓尼的洮砚石料属一大优势矿种。矿带位于县境东部洮砚、柏林、藏巴哇三乡境内,石料蕴藏表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是全国三大名砚之一洮砚的制作原料,是卓尼的资源优势之一。
  除以上几种非金属矿物外,县境内还蕴藏有陶土、冰洲石、大理石、石膏、粗玉、红土等建筑材料的丰富资源,亟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第四节名贵药材
  由于县境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又与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吻交,再加境内植被覆盖良好,森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介于寒温带之间,降水多、湿度大等优越条件,特别适应多处中草药的生长和许多珍稀动物的栖息。这些名贵药材资源也是卓尼经济的一大优势。
  一、野生中草药
  秦艽植物学名大叶龙胆,别名大叶秦艽、卜萝、左秦艽等。是龙胆科龙胆属植物,根须入药,具有祛风除湿、通络舒筋、抗菌消炎的作用。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分布在县境内海拔3600米以下的灌丛草甸草场,面积极广,约120万亩,春秋均可采挖。
  大黄生物学名唐古特大黄,别名将军。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根粗壮,黄色,内含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等成分,入药有泻热、通便、破积导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溃疡穿孔、食积便秘、跌打损伤、瘀血诸症。质优且分布面广,多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区,草坡、林缘、灌木丛下、石崖缝隙等都有生长,秋末采挖。全县年产量3万公斤左右。
  细辛别名华细辛、细参。属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根茎节密集,根上生有黄白色须根,有强烈辛辣味,全身入药。有解表祛寒、温肺脉沉、化痰、止痛开窍的作用。主治风寒入里,发热风寒引起的头痛、浑身痛、肺寒咳嗽、鼻炎、皮炎、外伤等症。多生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下、溪边、草丛中,分布于县境木耳、纳浪、藏巴哇、洮砚等乡境内,产区面积约6万亩,年储量4万公斤,年收购量3〜5千公斤,夏秋可采挖。
  黄芪学名膜荚黄芪,别名条芪、箭杆花、北黄芪等,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 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外皮土黄色,根入药。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排浓、利水消肿、补中益气等功效。主治肢体倦怠、面色萎黄、饮食无味、崩漏、泄泻、脱肛、小便不利、糖尿病及贫血等症。主要分布在县境的藏巴哇、柏林、洮砚、纳浪、木耳、卡车等乡境内,凡在海拔2700米以下的山地阳坡、地埂、灌丛等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都有生长,产区面积约10万亩,总储量22万公斤。县内所产黄罠根粗壮而修长,木质纤维较少,倍受药材市场的青睐。
  柴胡学名狭叶柴胡,别名软柴胡、香柴胡。伞形科柴胡属,多年生草本,根细长圆锥形,棕褐色,有香气,药用其根,春秋采挖。具有解热开瘀,舒肝止痛、和表解里,升举中阴等功能。主治感冒发热、肝气瘀结、头晕目眩、急慢性肝炎等症。在县境的17个乡(镇)均有分布,产区面积65万亩。总储量5万公斤。县内柴胡因质量上乘而走俏国内外药材市场,属一优势资源。
  赤芍学名草芍药,别名山芍药,臭牡丹。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根肥大,圆柱形,有分枝,药用其根,春秋采挖。具有活血散瘀,凉血消痛的作用。主治胸膈痛、疮毒痛肿、热病、斑疹、血瘀经闭等症。县境内海拔在2000-3500米之间的灌丛林边、草坡中均有生长,产区面积约50万亩,年储量10万公斤以上。卓尼赤芍因药用成分量高纯而驰名中药界。
  款冬花学名款冬,又名冬花。菊科款冬属,根茎细长,横生,顶生头状花序,黄色,花蕾紫红色,药用其花蕾,在冬至前后采挖。有润肺止咳、清痰下气之功能。主治急慢性气管炎等症。该药多生长于湿沙土、阴坡湿沟、林缘灌丛中。县境海拔2700米以下地区均有分布,为一特有品种资源,产区面积约3万亩,年产量约7千公斤。
  丹参别名紫丹参、赤参、血参、红根等。唇形科丹参属,多年生草本,根多分枝, 圆形外皮朱红色,药用其根。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排浓生肌、安神等功能。主治经血涩少、闭经腹痛、急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等症。丹参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下的小灌木林和草丛中,分布于县境内的所有乡(镇),产区面积50万亩,年产量可达1.5万公斤。县境所产丹参具有根粗须少、粉质足等特点。
  鹿蹄草别名鹿寿草、鹿衔草、冬绿。是鹿蹄草科鹿蹄草属,多年生草本,药用全草,全年可采。入药具有补肾阴、强筋骨、祛风湿、止血等功效。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肾虚腰痛、阳痿、吐血、外伤出血、蛇咬伤、痢疾等症。县内产区面积15万亩,年产7万公斤。
  鬼臼鬼臼又名桃耳七、羊泡蛋、蒿果儿。小槃科鬼臼属,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 须根发达,药用其根茎,春秋采挖。具有止痛、镇静、解毒、抑癌等功能。主治跌打损伤,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症,对恶性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鬼臼在县境各地均有分布,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阳坡灌丛,产区面积达15万亩,总储量10万公斤,年产量可达5万公斤。
  冬虫草亦称冬虫夏草,为肉座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生蝙蝠蛾科昆虫绿蝙蝠蛾的幼虫尸体。外观为从虫体头部长岀子座后形成一种虫菌复合的独特药材。虫体形状如蚕,长3〜6厘米,粗0.4-0.7厘米,外表土黄色,背部有横皱纹。腹面有8对足痕。春末夏初抽苗时采挖。县境内的冬虫草分布较广,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左右的高寒山地、草甸及苔藓带。入药有补肺益精、壮阳健肾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多汗、阳痿遗精等症,亦为高级滋补品。
  在县境野生的中草药中还有升麻、川贝母、羌活、草河车、甘草、猪苓、红芪、天南星、铁棒棰、党参、祖师麻、刺五加、五味子、半夏、麦冬等共800余种,分属132科。
  二、动物药材
  县境动物药材资源共有30余种,其中尤以麝香、牛黄、鹿茸、豹骨、山溪鲵等为驰名中外的珍稀名贵药材。
  麝香是鹿科动物雄麝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多栖息于多岩石的生针叶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县境内广有分布。麝香药材鲜时呈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紫红色瓣粒或粉末,有强烈的特异香气,味辛性温,入心、肝、脾经。有开窍、避秽、通络、散瘀的奇异功能,是中医临床急救和常用的中成药原料,被誉为“中药三宝”之一。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
  鹿茸是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尚未骨化的幼角。鹿在县境内的亚高山疏林区栖息,现存数较少。鹿茸有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的功能。主治虚劳羸瘦、精神倦怠、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诸症。
  牛黄为牛的胆囊、胆管中的结石,又称胆黄。有卵形、方形、圆三角形等。颗粒直径在0.5〜3厘米左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细腻而有光泽。牛黄是珍贵药品之一,价值贵如黄金。药用有醒脑镇惊、强心降压、保肝利胆、杀菌消炎、生血利尿等功能。常用于生产急救药、小儿药和治疗高温高热的特效药。常与麝香、犀角共配生产“安宫牛黄丸”、“犀黄丸”、“救心丸”、“保心丸”、“再造丸”等名贵中药。天然牛黄产量较少,县内的各种牛类都偶有生产,但不敷药用。近年大力推广牛黄人工培植技术,采用外科手术,在牛体胆囊内人为造成病灶,现已取得产品,产量颇为可观。
  山溪鲵两栖类鲵科,俗名接骨丹、娃娃鱼,外形与大鲵极相似,但体形很小,仅10厘米左右,具有补血、接骨、滋生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等症。分布于县境内山泉小溪中。
  除以上几种外县境还有多种野生动物肌体药材资源,较名贵的有:熊胆、豹骨、龙骨、雪鸡、藏鸽、鹿肾、鹿血等。
  三、人工栽培种植药材
  县境人工栽培药材中以当归、党参最为驰名。
  当归因县境与岷县接壤,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均与岷县相近,所产当归个大质实,质佳量丰,是货真价实的岷当归。县内纳浪、木耳、柳林、洮砚、藏巴哇、柏林等与岷县接壤的乡(镇)都有种植,且栽培历史悠久。当归全根入药,特效于妇科各症。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瘟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痿痹、眩晕、赤痢后重、跌打损伤等症。'
  党参县境党参的野生资源相当丰富,所产党参有“狮子头”、“蛤蟆头”等品种,质量上乘,驰名中外。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保护植被,开始人工栽培党参,品种有“纹党”“条党”两种,但规模不大,均属小面积栽培。
  党参的药用价值很高,有补中益气、补血生津的特异功能,也属高级滋补品之一。县境除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外,气候、土壤等条件也非常适应人工栽培,这一优势资源潜力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除以上两种外,还在试验培植大黄、黄芪、羌活等野生中草药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大黄,已开始小面积栽培,前景颇为可观。
  第五节水力
  卓尼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洮河及其支流水系密布全境,河网密度0.16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5166平方公里,构成了县境地表水资源的基本规模。全县多年地表水资源总量14.461亿立方米,其中洮河第一段卓尼县片地表水资源总量10.895亿立方米,第二段卓尼县片地表水资源量为3.56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66亿立方米。地下理论蕴藏量13336万千瓦,可开发量1.7595万千瓦,已开发量0.1535万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72%。地下水资源总量5.43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模数11.55万立米/年平方公里。
  县境大部分河流无污染源,均为一级水质。地表、地下水的PH值、总硬度等指标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只有县境东部与漳县接壤处的部分山泉磺低氟高,人畜饮用后易引起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等地方病,近年来分点进行病区改水工程已卓见成效。洮河在县城附近区段稍有污染,污染源一是废水注入,二是沿岸垃圾堆积,急需改观。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旱灾
  由于卓尼距海远,海拔高,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地形复杂,自然植被分布差异很大,降水变率大,分布又不均匀。所以,旱涝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水利设施不足,抗灾能力弱,又有“靠天吃饭”传统陋习的影响,旱涝常给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干旱灾害是卓尼农牧业生产中的大敌。是由于大气环流、台风活动和小地形的影响而造成阶段性的少雨。按其时空分布特征,可分为春旱、伏旱、冬旱。
  春旱一般出现在4~6月份。这时正处在农作物岀苗、分藥、抽穗,天然牧草返青生长阶段。春旱的结果可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春乏期的牲畜大量死损,影响抓膘。县境春旱的机率约占3/5,即五年中就有三年春旱。以1976-1980年的资料来看,其中的1978、1979两年为重灾年,1980年为轻灾年。
  伏旱一般出现在夏至以后到立秋的这段时间里。伏旱的危害次于春旱,出现机率也小,十年中仅有一年伏旱。三伏时节正是全县大部分农区的小麦、青稞趋于成熟期,急需充足的日照。只有少数豆类、油料作物正在生长。所以伏旱只能造成全县农作物小面积的减产。
  冬旱出现在当年11月份至次年1月份。冬旱的危害主要是形成长阶段无降雪的干燥空气,空气失去自然净化的调节,造成各种人畜传染病流行。土壤表层的水份大量蒸发,对春季的农作物播种和牧草返青有极大的影响。冬旱在县境岀现的机率随着森林等植被的减少而越来越频繁。据1985-1990年的资料来看,每年冬三个月的降水量均在14毫米以下,仅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2.39%,五年连续岀现冬旱。建国后,最严重的两次冬旱是:1980年12月中旬至1981年1月下旬,洮河沿岸地区长达40天无降雪。1971年则更甚,从11月9日直至次年2月3日,全县大部分地区长达87天无降雪,造成了1972年的灾年。
  第二节洪涝
  洪涝灾害是由于降水强度和降水日数的过于集中造成的。出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夏秋大(暴)雨,一种是秋季连阴雨。
  一、大(暴)雨
  由于县境地形复杂,山大沟深,大部分地区地面裸露或植被覆盖率极小。故大暴雨的危害比较严重,轻则造成农作物和牧草倒伏、茎杆折断、水土流失,重则形成山洪暴发,冲毁道路、桥梁、河坝、农田、村庄,冲走人畜,给人民和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大(暴)雨一般出现在4~10月份,以50年代最频繁,十年内平均每年3次以上,以1953年最多为5次,造成的损失也最惨重。次为60年代,平均每年也在3次以上。尤以1960、1964、1967诸年的灾情为严重。70年代最少,每年不足2次,以1976年较严重,共岀现小区域性的大(暴)雨3次。80年代的大(暴)雨出现次数又有回升,年平均2.5次以上。特别是1987、1988、1989连续三年的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无情地洗劫了卓尼县城及其周围的村庄,1988年7月6日20时10分的大(暴)雨,持续30分钟,降雨量达60毫米。20时40分左右,位于县城北部的上卓沟、冰角沟、所藏沟三条沟内的山洪几乎同时爆发,洪水裹挟着大批的泥石咆哮而下,毁墙掀屋。上卓沟洪峰流量最高时达150-160立方米/秒。造成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洗劫后,县城内的主街道阻塞,泥石砂堆积达8.4万立方米,磨盘大的石块层层叠叠,上百年的大树被掀翻,沿街的楼房从二楼的窗户中走路,柳林镇435间民房片瓦无存,县委、政府大院、城关粮站、洮河林业局、县医院等单位的办公楼及家属院内,全部成为一片2米多深的泥浆沼泽,其状令人惨不忍睹。在这次洪水灾害中丧生的共42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年仅6个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75万元。与此同时,县境内的大族、阿子滩、卡车三乡也遭到程度不同的洪水袭击。
  大(暴)雨形成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县境洮河北岸的沟谷地区,这些小河沟的集水面积广阔,且流域内山坡陡峭,大部分为光山秃岭,植被涵水性极差,每逢降水过于集中、强度加大,山洪即发。加之近年来区内植被的人为破坏,垦荒掘石,泥沙裸露,更加剧了灾害程度。
  二、秋季连阴雨
  秋季连阴雨对全县的农、牧业生产亦有较大的危害,它直接影响农作物和牧草的成熟与及时收获、打碾、秋耕工作。主要集中出现在8〜9月份。出现的机率也较频繁,每年2~3次,每次最少连续降雨4天以上,(其中间隔一天,且为阴天者,亦作连续计算)。据1976〜1980年的统计数,五年中共出现连阴雨10次,年平均2次,一次最长连续日数为9天,一次最大降水量78.3毫米。秋季连阴雨的降水面积较大,它不象大 (暴)雨那样只是部分或局部地区的降水,一般为区域性的降水,所以,受灾面积也较广。
  第三节冰雹
  冰雹是卓尼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来势猛,强度大,轻则打伤作物、牧草的茎叶穗果,重则打毁作物,颗粒无收,打伤打死人畜,且经常伴有暴风雨,易引起洪涝灾害, 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最大。
  全县平均年降雹日数为6〜9天,多集中在5、6、7三个月,4月与8、9月次之。据1976〜1980年累计降雹日数统计:4月平均0.4天,5月1天,6月1.8天,7月0.8天,8月0.6天,9月1天,10月0.4天,5年累计11天,每年平均2.2天,以6月份最为集中。县境冰雹的走向大多从西北向东南移动,主要路线大致相同,当地有“雹走老路”的说法。雹云的宽度约5公里左右,长约1〜2百公里,即“雹走一条线”。冰雹在县境内通常有三条线路:
  第一条从甘青边界东南行经碌曲县境,从县境尼巴乡入境,越华尔干山入川北若尔盖境,年平均降雹次数为9~12次。这条线路的降雹对县境危害性不大,受灾区域仅尼巴乡部分牧区。
  第二条也从甘青边界西倾山起雹云,经夏河、碌曲两县的博拉、阿拉地区,从县境扎古录、完冒两乡入境,途经扎古录、完冒、阿子滩、刀告、尼巴、卡车、大族、柳林、木耳、纳浪后入岷县、迭部境内。这条雹线年平均降雹9次左右,对县境农牧区均有严重危害,被灾面积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这条雹线的降雹来势虽然很猛,但由于沿沟谷呈东南走向,容易受河谷暖气流的缓冲而逐渐减弱,大多数行至洮河南岸时,于光盖山、迭山等处消失。
  第三条路线的雹云发自冶力关附近的太子山、庙花山、莲花山、白石山等处,行进走向从西北至东南,年平均降雹6次左右。这一降雹带的东西边沿经县境藏巴哇、洮砚、柏林、康多、杓哇、恰盖、申藏、柳林、木耳等乡境后进大峪、卡车沟,亦越光盖山后入迭部境。此雹带的中心受灾区是临潭县的冶力关、羊沙、石门、陈旗、羊永、长川、新城等乡。县境受灾区虽然处于边缘地带,但均为全县重点农业区,受灾面积虽小而损失惨重。尤其是这条线路途经处的植被很差,最易同时爆发山洪,灾上加灾。
  冰雹危害大小与冰雹强度有关,而冰雹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雹粒大小、降雹密度及持续时间。据资料记载:全县的平均降雹时间每次为10分钟,最长达40分钟。雹粒一般有黄豆、蚕豆大,个别冰雹有核桃、鸡蛋大小的,但密度较小,一般积雹不深,个别强雹灾可使地面积雹20厘米以上,据近20年的资料统计:县境申藏、阿子滩地区累计降雹196次,平均每年有降雹日9.8次,最多的1973年,降雹日达17次。最早的降雹日出现在3月27日,最晚的降雹日出现在10月30日。建国以来受冰雹灾害最重、涉及面积最广的是1977年5〜6月,连续3次降雹,涉及9个公社的31个大队135个自然村,受灾面积45923亩,其中11665亩农田绝收,全县该年平均每亩单产减产30公斤左右。
  第四节寒潮霜冻
  一、寒潮
  主要指春寒。县境春寒的出现约在3〜4月。由于极地冷空气的侵袭,造成在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的低温天气。春夏寒常伴随着大风雪,对牧区的危害尤为严重,它可造成牛羊的成批死亡,给青苗出土、果树开花等带来影响。
  如1982年5月10日〜12日出现的晚春寒潮,48小时内平均气温下降11.2℃,同时伴有大暴雪,积雪深度达30厘米左右,结果使全县大牲畜死损2734头,羊死损8647只,正值花期的果类绝收。据20年资料统计:全县出现的寒潮天气累计59次,每年平均3次,其中有2次是春寒。降温次数最少的是1971、1973、1975三年;降温次数最多的是1979年,全年岀现寒潮降温9次,其中伴有大风雪的强降温3次。
  二、霜冻
  霜冻亦是危害县境农牧业生产的气候灾害之一。春霜冻的平均日期为5月24日,最早结束日期为1972年的4月17日,最迟结束日期为1.969年的6月14日,变幅相差58天。秋霜冻最早岀现的日期为1968年的8月18日,最迟为1980年的10月9日,变幅相差51天。全县最长无霜期为1973年的158天,最短无霜期为1968年的85天,变幅相差73天。全县平均无霜期为119天。
  霜冻发生的时间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在县境内海拔较低而植被良好的山区无霜期长,春霜结束早,秋霜出现迟;在海拔较高而植被覆盖差的开阔地域无霜期短,春霜结束迟,秋霜来临早,霜冻对农牧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也大于其它地区。
  第五节地震
  地震为群害之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强烈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常常在地表造成隆起和沉陷,一瞬间山崩地裂,河水倒流,楼倒屋塌,人畜伤亡……,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由于卓尼地质属秦岭古生代褶皱地带,地层褶皱剧烈,断裂现象比较发育,在县境内就有五条较大的断裂带分布。
  第一条在县境南部沿光盖山、岷山形成的山字型构造压型断裂带;
  第二条是在县境中部经完冒、申藏和临潭县所辖的新城、扁都、龙元等地延伸至岷县境内的联合弧型构造压型断裂带;
  第三条是由申藏延伸至洮砚的纬向构造体系的压扭性断裂带;
  第四条是县境北部经恰盖延伸至东部洮砚、柏林的山字型构造压型断裂带;第五条是县境北部经康多、杓哇地区纬向构造体系压扭性断裂带。
  这五条断裂带由于受地壳长年运动的作用,将会是县境内地震能量积聚的温床,再加上卓尼正好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大断裂带之中,地震构造格局受其严格控制,地壳活动频繁。历史上有明确记载以卓尼为震中的大地震就不下数十次。如:
  公元前193年2月(汉惠帝二年),以北纬35。4',东经103。9,为震中,发生6〜7级大地震,震中当在县境的恰盖、完冒一带。
  (据中华点校本《汉书•五行志》卷27下载:“汉惠帝二年正月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
  公元前47年4月19日,在北纬35。9'、东经104。7'为震中的地区,发生6级地震。震中边缘波及县境藏巴哇、柏林地区。(据《汉书•五行志》载:元帝初元二年二月戊午地震于陇西郡……,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岀”。)
  839年(唐开成四年),以北纬34。4',东经104°0’为震中,发生6〜7级地震,震中在县境东南部洮河河谷地带。
  (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开成四年……自是国中地震裂,山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鼠食稼,人饥,疫死者相枕藉。部廊间闻輦声,人相惊。”)
  1477年11月19日(明成化十三年),以北纬34。7',东经104°9/为震中,发生5.5级地震。震中在县境内东部洮砚、柏林一带。
  (据《明实录》载:“成化十三年闰二月癸卯,临洮、巩昌二府地震有声,城有颓者。”)
  1573年1月10日(明隆庆六年),以北纬34。4',东经104°0'为震中,发生6级地震,震裂度8~9级,震中在县境纳浪附近与岷县的接壤地区。
  (据《明实录》载:“隆庆六年十二月己未,巩昌府地震,岷州尤甚,声响如雷,城墙楼台、官民房屋十倒八九,塌死人畜不计其数,居民陈学房前,摇出红水一穴。”)
  1622年10月26日(明天启二年),以北纬35。4',东经103。9'为震中,发生5.5级地震,震中区在县境康多围当山一带。
  (据《明实录》载:“天启二年九月廿二日临洮地震,摇倒房屋,压伤民命。”)
  1631年7月21日(明崇祯四年),以北纬35。2',东经104。3'为震中,发生5.5级地震,震中区波及县境东部边缘地带。
  (据《明实录》载:“崇祯四年六月乙丑,临、巩二府地震坏庐舍,损民畜。”)
  1765年5月1日(清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二日),以北纬35。3',东经103。9'为震中,发生5级地震,震中区波及县境康多、杓哇、恰盖、洮砚、藏巴哇地区。
  (据《清史稿》载:“狄道川南乡、宗石等三庄,于三月十二日卯刻地震。”)
  1837年9月24日~10月9日(清道光十七年),在北纬34。6',东经103。7'地域发生6级地震,余震持续15天之久,震中区正处县境内的洮砚、柏林、藏巴哇一带。
  (据《清实录》记载:“道光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初九日,洮州厅东乡之占旗寨等处,岷州北乡蔡家崖处先后间次地震,远近轻重不一,内洮州厅被震村庄共计三百九十八户,摇坍房屋九百四十一间,压毙男女大小二十九名口,……”此次地震在《中国强地震简目》震中标为岷县、临潭间,《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标为卓尼)。1936年2月7日(民国25年)在北纬35。0,,东经103。25',发生6级地震,震裂度9。。极震区西起黄花山、窗儿山一带,东到花崖山,沿县境康多境内的锅麻滩呈北西向延伸,长轴20公里,短轴5.5公里。本次震中区为无居民高山区,山崩地裂,灾情极其严重。窗儿山下土台子一带裂缝最多,宽3~5市尺,长10余丈,崩塌痕迹至今可见,花湾、锅麻滩石山开裂延伸数里。东湾白石山山崩亦很严重,裂缝宽大,人不可跃。文献记载曰;“卓尼美武新寺、扎油寺、土房大庄、水磨川等地,有倒旧房者,房屋普遍裂缝。当江口、威当山、嘎苏沟、上加岭、上寺坝、龙沟等地岩石崩落较多,伤人畜”云云。
  新中国成立后,县境内虽也发生过数十次地震,多数属余震波及,其中有十余次属震中区,但因震级均在3级以下,未形成危害。如1970年发生的两次2.8级地震,1980年发生的2.4级地震,1982年发生的2.4级地震,1988年发生的1.8级地震和1990年发生的2级地震等。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部洮河区
相关地名
冶木河羊沙河区
相关地名
东部新洮区
相关地名
西部诸河沟区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冶木河水系
相关实物
羊沙河水系
相关实物
巴都河水系
相关实物
车巴沟水系
相关实物
卡车沟水系
相关实物
大峪沟水系
相关实物
录竹沟
相关实物
入吾沟河
相关实物
沙冒沟
相关实物
完冒沟河
相关实物
车巴河
相关实物
达加沟水
相关实物
菜子沟水
相关实物
拉扎河
相关实物
卡车河
相关实物
羊升沟水
相关实物
拉力沟水
相关实物
卓尼沟水
相关实物
羊永沟水
相关实物
木耳沟水
相关实物
西路沟水
相关实物
博峪沟水
相关实物
大峪河
相关实物
新堡沟水
相关实物
纳浪沟水
相关实物
西尼沟水
相关实物
峡地河
相关实物
白杨沟水
相关实物
羊沙河
相关实物
巴都河
相关实物
柳林沟水
相关实物
冶木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