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卓尼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30000007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G254.3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辖地5419.68平方公里,分设1镇16乡,97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居民以藏族为主,共有藏、汉、土族人口87241人,其中藏族人口53448人,占总人口的61.2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
关键词: 概述 描述

内容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辖地5419.68平方公里,分设1镇16乡,97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居民以藏族为主,共有藏、汉、土族人口87241人,其中藏族人口53448人,占总人口的61.2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
  卓尼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偏僻地方。县境的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2。46,〜104。02',北纬34°10‘〜35°10,之间,正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轴心。县境辖地与甘肃西南的四川、青海相邻,历代曾分期隶属于雍、秦、陇诸地及陕西、甘肃辖领。今县地与四川及甘肃的4州(地)10县为邻,东有岷县、漳县(定西属县);北有渭源(定西属县)、康乐、和政(临夏州属县);西有夏河、碌曲(甘南州属县);南有若尔盖(四川阿坝州属县)、迭部(甘南州属县);中与近邻临潭县环接。从其四邻及所处地域,卓尼应为一四通八达之经贸繁荣地带,其实相反,其历来就是有名的偏僻边隅,其间山大沟深,舟车不通。又处历代建置中的省、州边缘地带,兵家必争,战事纷繁,天灾人祸经年不断。且由封建土司政教合一制度统辖500余年,封疆自守,不与外界往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才使卓尼打开了门户。
  卓尼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从现存的各类资料分析,洮河流域很早就是人类的栖息发祥地之一,在流经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两岸,密布着古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和历代大小城堡遗迹,并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但由于此地自唐末以后文化事业的衰落,不重视历史资料的积累保存,所以在祖国千百年的历史文献和文明史中,虽曾占据一席之地,但浩瀚的史料中很少有对其地的精确考证。此地悠久的民族渊源,废置无常的建置沿革在史料中仅有一些凤毛麟角般稀罕的零星记载。(二)
  卓尼既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又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县境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其间发育出大量苍翠的山峰、清澈的河流,在绿水青山间分布广袤的森林和草原,还间有平坦肥沃的河谷冲积滩地,气候虽较高寒,但宜农宜牧,且有林渔工矿之利,为全县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县共拥有草山(地)498.5万亩,大多为中低山草甸草场,草场植被共计69科253属788种,其中可食牧草408种,占总数的51.77%;存栏牲畜最多时可达29万余头,其中尤以车巴沟的犏牛、北山的牦牛、完冒等地的藏羊、蕨麻猪、新洮地区的山羊(特别是紫羔羊)为当地优秀的传统畜种而最为驰名。境内原有山川耕地32万余亩,人均3.7亩,全县转牧后经退耕种草、城乡建设用地等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至1990年仅剩16.2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86亩,农作物品种有青稞、小麦、蚕豆、油籽等。境内还有林地256.7万亩,森林原覆盖率为34.8%,近年来由于滥砍乱伐,覆盖率下降至26%,树种多为高山耐寒暗针叶林,以云、冷杉及松柏属为主,亦有阔叶树种桦、杨、柳、椴、栋等树种共19科31属100种。森林资源为当地的环境净化、水土保持、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又为卓尼的林业生产储备了丰富的木材和林副产品资源。全县活立木蓄积量1573.42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木材2173立方米,森林中伴生的林副产品资源也有极丰富的潜力,有极富营养价值的菌类、蕨类植物;有名贵中药材和许多属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的珍禽异兽。境内还蕴藏着金、银、铜、铁、铅、锌、汞、大理石、洮砚石等金属、非金属矿藏,为卓尼的经济发展储备了丰富的宝藏。以洮河为轴心的大小河流辐射全部县境,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地表水资源总量达14.461亿立方米,丰富的水力资源不仅滋润着境内的森林、草场等植被的茂盛生长,又有灌溉、发电之利,理论蕴藏量183.86万千瓦。
  卓尼又是久负盛名的洮砚产地。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并称中国三大名砚,从北宋起即闻名于世,为文人墨士争觅之珍宝,历来享有“洮州石贵双赵璧"、“端溪歙州无此色”的美誉。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载:“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得之为无价之宝。”著名诗人、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张文潜、晁无咎等亦对洮砚屡加赞赏,有许多诗赋名句留世。
  洮砚石料出产于县境洮砚乡纳儿村与达窝村之间喇嘛崖临水的半崖中的岩石夹层内,有宋、明数代所采掘的老坑遗址,也有清代以后及近现代采石者所掘之新洞窟。洞内石料为制砚之珍品,其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风漪、雾霭。制成之砚下墨既快又细,发墨生光;石质温润而呵之成珠,贮墨砚中,经月不涸不腐。其石表带有金黄、白玉色油脂状石膘者更为名贵,故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的赞语。还有暗红紫石,色泽亦佳,胜过端溪石色。洮砚制作工艺更为考究,讲究底盖一体,天然石形。图案均由透雕技法制成,立体感极强。传统图案多以龙凤、花鸟取胜,造型生动,构思奇巧。近年又兴起精美包装,以便携带,是绝佳的旅游纪念品。洮砚石料矿带在县境内的分布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石质以喇嘛崖所产最佳。砚工集中分布在洮砚乡所属的30余个自然村中,近年又成立了县、乡洮砚艺术厂社。全县年产石料30余吨,雕刻砚台5000余方。
  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环境,历来并未赐予当地人民以富裕生活。千百年来,聚居此地的藏、汉、土诸族人民在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束缚和陈旧愚昧的风俗习惯制约下,长期过着贫穷艰辛的生活。农牧业生产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靠天养畜的原始境地。种地的“漫天一把籽,春秋地里去两次”的耕作方式,使亩产量长期徘徊在百斤左右。放牧的“驮着帐篷长年走,吃的牧主草,挡的牧主牛”,到头来贫苦牧民仍落得一无所有。丰富的森林、矿产也因科学技术落后、交通闭塞等原因而无法开采利用,所以说,卓尼又是个不发达的经济落后的贫穷地方。
  (三)
  卓尼还是一个沉积着丰富浓郁的民间文化遗产和具有光辉斗争历史的地方。这里汇集着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遗产。遗存着新石器、青铜器时期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的遗址和大批古墓葬;有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及各少数民族政权所建筑的城堡、边墙、烽燧、墩台遗址和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千百年来聚居于此地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遗留下淳朴浓郁的民俗民风。这些民间文艺的沉积,充分证明了卓尼各族人民的聪慧睿智。
  卓尼人民从古至今就有向黑暗统治势力作斗争的光辉历史。从唐宋时期的羌族、吐谷浑、吐蕃,到明初洮州藏族十八部落反抗朝廷的武装斗争,反映了广大藏族人民盼求光明、自由,反抗压迫剥削的顽强精神。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县境后,更为当地播下了革命火种,涌现了肋巴佛等革命志士领导藏、汉、土族人民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可歌可泣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光辉事迹,还流传着许多宗教上层人士积极支持革命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与广大人民团结战斗,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又与封建残余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剿匪建政、铲烟禁毒、平息叛乱的战斗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尼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卓尼的山山水水。勤劳勇敢的藏、汉、土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团结奋进,当家作主,一改往日愚昧守旧的面貌,各行各业突飞猛进,正在奋力挣脱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封建桎梏,勇敢地革除落后于时代的陈俗陋习,取得了各条战线的胜利。
  截止1990年,全县全面实现了农转牧,畜牧业生产在向草原建设、畜群改良、加速商品化的方向发展。牲畜存栏总数达到了27.7万余头(匹、只),与1981年相比,牲畜总增率达到25%,出栏率达到了28.35%,实现牧业总产值2317.34万元;种草面积达72499亩。农业生产亦同时得到发展,在退耕还牧等耕地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却达到14064.98吨,接近于未退耕前的总产水平,粮食亩产达到118公斤,约是解放前的3倍。农业总产值1366.71万元,比解放初期翻了两番。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近年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多方引进技术、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深化改革,调整企业管理体制,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增加到28个,工业总产值达470万元,比1979年增长8倍,平均发展速度为129.2%,乡镇企业也由1978年的105个发展到508个,从业劳动力人数达2765人。
  水电、交通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多年来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兴修各种类型的电站20余处,装机总容量1535千瓦,完成农电线路367.3公里,通电村数超过半数,农村用电总量超过了1500万千瓦/小时。于1990年开始,在洮河上筹建装机容量7500千瓦的多架山电站,计划3~4年建成发电。著名的九巅峡水利枢纽工程也正在勘测中。自1985年以来,通过“民工建勤”、“以工代赈”方式,改造修筑县乡公路55公里,新建公路桥梁6座,防护工程140余处,从根本上保证了全县17个乡(镇)76%以上村寨的公路交通运输,彻底结束了千百年来卓尼人民长期依靠人背畜驮的运输历史。
  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42所,与解放前仅有的3所小学相比,增加了近50倍,在校学生891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74.1%,巩固率达到了86.2%,合格率22.8%。建立寄宿制学校7所,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有34所。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壮大到711人,其中有少数民族教师385人。
  农牧区医疗条件也相应改善,医疗保健机构日趋完善,各种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至1990年底全县有医疗保健机构19个,医疗队伍发展到181人。电视广播新闻事业也正处普及阶段,且逐年向边远山区发展,10年中,先后在县城及基层11个乡建起了12座电视差转台和5座卫星地面接收站,使全县76%以上的乡村农牧民看上了电视。
  40年来,全县人民在中共卓尼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行各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保持和发扬了历史上各民族精诚团结、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勤劳勇敢的卓尼人民正在满怀信心、扬长避短、再展宏图。

知识出处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

《卓尼县志》是卓尼县地方史志编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民族宗教政策为依据,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编纂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亦是卓尼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其上限力求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0年底,个别分志因资料占有实际情况而略有参差。本志综合志、记、传、图、表、录为一体,以志为主,附以图表传记。记事用语体文记述。力求资料翔实准确,详今略古,立足当代。本志以现代社会分工和地方特点为依据谋卷析章,由专志、章、节三层构成,部分节下设目。横排竖写,一贯到底。志首设概述、大事记纵摄全书,志中设专志31卷分门别类,志尾设附录辑杂拾萃。古代纪年、地名、职官等称谓,均依当时历史习惯。历代年号后注明公元纪年;当代事件均用现行公元纪年、职称及标准地名。人物传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卓尼籍有重大影响的已故知名人士,对在本地具有重要业绩的外籍已故知名人士一并立传,以卒年为序排列。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收录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为卓尼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人物表中收录卓尼籍 在外地工作的副县级以上军政人物和外籍高级专业技术人物及部分英雄模范 人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