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五 文史资料选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政协志1956-2012》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1179
颗粒名称: 附录五 文史资料选编
分类号: K05
页数: 18
页码: 304-3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文史资料选编的情况。其中包括郎木赛赤寺院历史概况、拉仁关清真寺活动点概况、回忆录等。
关键词: 碌曲县 文史资料 选编

内容

郎木赛赤寺院历史概况
  政协碌曲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组
  1988年12月26日
  郎木寺,又名达合仓拉姆赛赤寺,全称为格丹学智拜维格珠维琅(即具喜论修莲花盛方符),位于甘、青、川三省接壤地带的白龙江发源地“障吉”地方,赛赤寺院未建之前,其地为青海河南蒙旗王爷之属地,建寺后因地处“达合仓拉姆”(虎穴仙女),亦随之称为拉姆寺后变音为郎木寺。
  郎木寺地方,沿白龙江而下东延四川省若尔盖县热河当坝、江岔、迭部、舟曲;南出若尔盖到阿坝;西至河南蒙旗到黄南州;北到碌曲至合作(甘南州首府)。在经济上因地处三省交界地,过往群众繁多,相互在此易物,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商业贸易之地,在宗教上又因甘肃有郎木赛赤寺院,四川有格尔地寺院,两大寺院所在,还有回族的清真寺,各民族信教、求神、洗礼的场所具全,寺庙布满狭谷。是一个藏、回、汉民族杂居区,加之回族群众善于经商,他们乘三省信教群众“朝佛”之际,交易物资繁荣市场,给宗教的盛行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宗教活动的重大节日更是人山人海,市场繁荣,物资丰富。
  该寺的创建人是西藏甘丹寺院第53任法台嘉参桑盖,他于藏历第十一个卯土马年(公元1678年)生于碌曲县双岔乡曲库尔,即尕定郭。
  嘉参桑盖十一岁出家为僧,27岁(公元1704年)赴拉萨学法,入哲蚌寺院郭芒扎仓·第一世嘉木样大师、法台华秀俄项宗哲等为师,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通达显密二宗及十明学中的有关学科,声誉遍及前后藏诸地。曾任过公务周拉、哲蚌等好多寺院的法台,后担任丹赤哇及夏芒然堪布(芒然堪布、主管给寺内僧众供饭事宜)各8年。正当他在西藏为圣教和众生广弘佛法,大作善事之际,应青海河南蒙旗王爷旦增旺秀之请,于藏历第三个卯土龙年(公元1748年)前往安多地区创建郎木赛赤寺院,直止现在的第五世转世活佛罗布藏南木吉·龙仁桑盖为止,共逾时240年。
  赛赤寺院设有扎仓(即学院)四所:特三木浪哇(闻思学院);吉巴扎仓(天文学院);丁古扎仓(地理学院);曼巴扎仓(医学院)。
  设有大小经堂4座,佛殿16座(其中昂欠佛殿8座),护神殿1座。昂欠19座:赛赤昂欠;措合欠堪布;丁古堪布;吉巴堪布;吉巴吉哇昂欠;丁古吉哇昂欠;曼巴吉哇昂欠;岗玛昂欠;措合欠吉欠昂欠;巴西哇公玛昂欠;巴西哇尕玛昂欠;先扎昂欠;加纳化昂欠;东乔巴昂欠;卡西昂欠;奇桑盖昂欠;乔科拆给昂欠;东赤布昂欠;僧保昂欠。
  赛赤寺院据1958年统计有活佛23位,即:
  奇桑盖、吉干、卡希、渗布、吉给、加纳化、岗玛智够、占巴、先扎、夏不准、马希昂公玛、马希昂物合玛、慈知木、乔科尕尔藏、达哇知化、加木样知化、九麦加木措、多仁巴智够、依拉久美、智够俄项、旦巴达尔吉、麻勇智够、云旦。
  赛赤寺院历任温布11任;堪布70多人次。
  历任温布名次:
  第一任温布嘉参当智布;第二任温布奇桑盖;第三任温布华尔旦僧盖;第四任温布措合帕僧盖;第五任温布索南木僧盖;第六任温布宗哲僧盖;第七任温布香巴僧盖;第八任温布三木旦僧盖;第九任温布九麦僧盖;第十任温布格尔理僧盖;第十一任温布旦增僧盖。
  赛赤寺院所属小寺院13座,即:
  阿拉丁古寺院;双岔旺藏寺院;阿拉吉仓寺院;迭部县吾乎丁岗寺院;四川若尔盖县扎勒劳盖寺院;四川若尔盖县当岔折合秀岗寺院;巴西昂俄合玛寺院;四川麦西格尔茂寺院;四川兰哇扎希青培兰寺院;夏河县麦西乡买加寺院;夏河县加门关乡吉里寺院;西仓乡贡去乎宋提岗寺院(后合并到西仓新寺);甘南合作寺院。
  赛赤寺院所属部落:
  郎木寺乡的尕尔娘、贡巴、波海、吉柯河、仁尕玛;
  双岔农牧区六部落,即:农区:旺藏、宁巴、湿巴;牧区:色日旺藏、宁巴、湿巴。
  阿拉五部落,即:玛尕、立池、九欠、加吾尕、八尔扎、牙日、吾乎扎、博拉、拉也九村。
  合作四部落21村:中吉部落、郭尔宗部落、五买部落、旦增部落。21村日娘6村、日赛14村、红郭村,夏河县的博拉、麦西乡的麦加,西仓乡的多拉、贡去乎。
  四川若尔盖县的江岔、重日拉得五部落:占哇闹焦、塔日、公阿、拆楞巴。
  四川若尔盖县四部落:热合当坝、夏米、兰哇、布勿藏。
  郎木赛赤寺院的创建:
  公元1747年嘉参桑盖应青海河南蒙旗王爷旦增旺秀赴拉萨“朝拜”晋见七世达赖之际,指名邀请担任格丹赤哇的嘉参桑盖到安多地区创建寺院。在达赖的应允下,当时年事已达七十高龄的赤哇嘉参,于1747年5月4日从拉萨动身,于同年8月11日到达青海河南蒙旗王爷府,王爷在大蒙古包内设盛大宴会为嘉参桑盖洗尘迎接。嘉参桑盖在王爷府短期修整后,前往夏河拉卜楞寺院诵经、朝佛。到达拉卜楞寺院后,二世嘉木样、季美旺吾和黄更登在大经堂亲临接待,嘉参桑盖给嘉木样赠送佛衣一套,并在拉卜楞寺院逗留七天,后又返青海王爷府,诵经讲经及了解掌握创建寺院前的一切筹备工作达五月之余。直至次年1748年3月他与王爷旦增旺秀二人共同从王爷府动身,前往江岔热水泉、拉姆等地,扎下帐蓬,住在甘、青、川三省交界地,拉姆耐地方的前边查看地形,选择“吉地”,经过反复查看,最后定夺在“障吉”地方(后变名为“达合仓拉姆”)。在施主青海蒙旗王爷旦增旺秀的大力资助下,开始创建郎木寺院。与此同时,蒙旗王爷旦增旺秀将西至莫藏,东至拉艾的草场(地盘)赠送给寺院管辖和放牧牲畜,并给寺院送派了管家,赠送了大量的牲畜并附带特吉七户群众。寺址定夺后,四川的兰哇、夏米、布勿藏、热合当坝四部落选派头人阿扎、华尔贡,代表四部落前来拉姆表示,寺院建成后僧众的生活及寺院所花的费用由他们来负担,同时愿给寺院选送一批和尚。故嘉参桑盖于1748年前往上述四部落一面弘法,一边给各部落头人通报寺院的筹建情况。
  1749年4月嘉参桑盖应合作寺院之邀请,赴合作寺院弘法,当时合作寺院主持人格勒合加木措,活佛翟头合格尔欠,召集各方负责人商议将合作寺院及其所属部落全归属嘉参桑盖。同时经格勒合加木措和翟头合格尔欠的请求,于同年4月4日在合作寺院成立了“哲学院”,并向合作寺院委任了赛赤寺的第一任堪布外日黄勒特东木坚参,并为合作寺院取名为“格尔丹祁郎”寺院,并制定和完善了合作寺院的寺规、寺法。
  1751年应卓尼土司莫合宋公保之请,赴卓尼弘法和会见土司,卓尼土司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接待了嘉参桑盖,嘉参桑盖向土司通报赛赤寺院的筹建情况,土司也积极大力支持嘉参桑盖在拉姆建筑寺院,为了表示诚意,将其所辖的阿拉丁古寺院连同所属五部落(九村)和江岔、占巴寺院及所属部落(江岔、占巴当时属卓尼管辖)一并归属拉姆赛赤寺院管辖,并赠送卓尼禅定寺第一次印刷的《甘珠尔》佛经108部,同时给拉姆赛赤寺院选送和尚20名。
  1752年在经师俄哇七俊加木措的协助下拉姆赛赤寺院小经堂建成,并在同年10月7日成立了“哲学院”,并取名拉姆赛赤寺院为“格丹学智拜维格珠维郎”。同时,确定第一任堪布由嘉参桑盖亲自兼任,在“哲学院”成立的大会上青海蒙旗王爷亲临祝贺,同时,还给寺院选送了一批和尚,1756年9月15日嘉参桑盖圆寂,享年79岁。
  1757年9月26日第二世赛赤罗布藏嘉木参桑盖转世,1763年(七岁)迎至赛赤寺院,由主持寺院的堪布俄哇七俊加木措主持,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和座床典礼,由罗布藏希日布坚参授业为师。1781年拉姆赛赤寺院大经殿落成,同时在大经师智化帕吉的协助下创建了吉巴扎仓(天文学院),又于1847年创建了“华尔贡扎仓”(印刷学院),1849年罗布藏嘉木参桑盖圆寂,享年93岁。
  1854年10月14日第三世赛赤嘉洛华旦增桑盖转世,因拉姆赛赤寺院与属寺合作寺院在迎接第三世赛赤问题上发生矛盾,在请示当时主持拉姆赛赤寺院的活佛差道的同意下,先将三世赛赤迎接到合作寺院,然后再由合作寺院接到拉姆赛赤寺院,但是还未接到拉姆赛赤寺院,三世赛赤就于1876年12月4日园寂,时年23岁。
  1877年9月22日第四世赛赤罗布藏旦增桑盖转世,1880年(时年四岁)迎至拉姆赛赤寺院,1883年(时年七岁)由主持拉姆赛赤寺院的堪布(待继续考证)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礼仪式。1904年在第四世赛赤的主持下,建立了“丁古扎仓”(地理学院),并开始了“丁古给昂”(时轮灌顶法)的宣讲。1939年9月2日,罗布藏旦增桑盖园寂,享年63岁。
  1938年7月5日第五世赛赤罗布藏南木吉·龙仁桑盖转世。1942年6月1日隆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迎接和座床典礼。1953年建立了“曼巴扎仓”(医学院)。直至1958年8月反封建斗争开始,拉姆赛赤寺院的一切活动停止,共从事佛教活动210年,至此拉姆赛赤寺院全部建筑也就绪,入寺和尚594人,全寺共占地面积132.84平方米。赛赤寺院僧众精修显密二宗,严以守戒,勤以禅修,讲诧佛法,钻研大小五明学,成材著名学者有:道丹俄项热巴、格勒合加措、仲哇拉嘛桑盖等多人,并著有以显宗、大小五明为内容的巨著数部。寺内供奉的佛像、佛塔、佛经主要有:第一世赛赤佛嘉参桑盖的肉身灵塔,甚有感应,从印度、尼泊尔、蒙古及内地迎请的用金、银、铜、珊瑚制成的佛像约4千余尊,最高的约8米,同时还有宗喀巴大师自血绘制的卷轴佛像一幅;另还有刺绣佛像800余幅。用金汁、银汁写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套,所藏经卷超过万卷,有木刻经板6千余块,高约4.5米的银制佛塔一座,用其他各种材料建造的大小佛塔70余座。其他的供器供具等不胜枚举,但由于反封建斗争的开始,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经殿被拆除,文物被破坏,僧众被还俗,僧舍被拆除。文化大革命中赛赤寺院亦同遭破坏,各种建筑物全部被拆除,所藏各种文物古迹都遭失散,无法考证。自1980年9月22日批准开放以来,收集各种文物古迹寥寥无几。
  历世赛赤活佛略传
  第一世赛赤嘉参桑盖,于1678年(藏历第十一个卯土马年)生于碌曲县双岔乡曲科尕定郭地方,父名才让扎西,母名年毛茂加合。11岁被双岔活佛达温巴慈智木桑盖授沙弥戒,出家为僧,取法名嘉参桑盖,后经青禾堪布的推荐,27岁(公元1704年)到西藏拉萨深造。到西藏后先求教于雍巴卡木参被拒绝,后经班禅五世罗布藏依西的指点,到哲蚌寺院郭芒扎仓(学院)深造,被当时在哲蚌寺院深造的第一世加木样华秀俄项宗哲收为徒弟。在该院深造11年(时年39岁),学完了“五部大论”(尕吾切布俄),即:释量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俱舍论、毗奈耶论。(这五部大论是格鲁派僧侣学习的主要典籍)。“东吾”《大乘宝要仪论》,又名《集径论》,“俄合”、咒、密咒、总持咒,“柔耐”小五明处(即:历算、诗学、词藻、声韵学、戏剧)等经典。在正月毛兰姆会上由达赖主持的试期答辩莅会上,对嘉参桑盖由拉萨三大寺院的高级经师和知识渊博的僧侣进行了质询,经反复质询答辩,最后评为成绩优秀者。在此由班禅罗卜藏依西授比丘戒(格隆,取得正式僧尼资格)。嗣后,由达赖主持召集,格尔丹、色拉、哲蚌三大寺院的高级经师赤更登彭次合、赤华尔旦智化等人,对嘉参桑盖进行毕业考核答辩,由于学业优秀又被评为第一名。据此,达赖委托嘉参桑盖为公务周拉寺院赤哇,任期三年。45岁又到哲蚌寺院“华尔旦道吉扎仓”深造,49岁“吉巴扎仓”任喇嘛三年。52岁任“吉巴扎仓”格尔旦、夏再两大寺院堪布历时三年。55岁取得了格尔丹赛赤第五十四任佛位(历时8年)。60岁时应拉萨卡木道蒲花拉折合也折吾够罗卜藏旦巴、瓦索折吾够、土能木汗等大活佛的要求讲解了“拉木忍切木拜右”,昂道吉缠哇、木扎甲岔等经典。嗣后,格尔丹寺院有一尊自然形成的“祁甲让像”(法王阎罗王)佛像,但在其伸出的舌头中间有一裂缝无人敢做修复,嘉参桑盖在位后,即对此做了精心细致的修复。此事轰动了整个拉萨,影响极大,传说极佳。与此同时,在任职期间,他主持了拉萨三大寺院的各种讲经及其他各种佛事活动。63岁在任夏也堪布时编篡了《甘珠尔》的目录。由于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通达显密二宗及十明学中的有关学科,声誉遍及前后藏诸地。正当他在西藏为圣教和众生广弘佛法,大作善事之际,青海河南蒙旗王爷旦增旺秀,赴拉萨晋见七世达赖尕尔藏加木措,在晋见时旦增旺秀向达赖提出请求,要求达赖委派赤哇嘉参桑盖到阿木道地区开创寺院。达赖表示,赤哇嘉参已在拉萨取得了赛赤高级佛位,按贯例,只能在拉萨任位,不能派往外地。既然你提出请求,你可否与赤哇嘉参商议,如他本人同意前往我也同意,只是我不能先定。后经王爷旦增旺秀与赤哇嘉参桑盖商议,他接受了王爷之请,同意来阿木道地区开创寺院,广弘佛法,大作善事。在他70高龄时,由达赖批准来阿木道地区,并给赤哇嘉参桑盖派发委任状和大印(由于原物失散无法考证)。同时赠送佛衣一套,讲经用具一套,于1747年5月4日从拉萨动身,同年8月11日到达青海王爷府,与其同行的高级喇嘛有外日土道坚参等数人,和牧民吾巴等七户群众。到达青海王爷府后,王爷旦增旺秀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迎接仪式,并将其所辖之达合仓拉姆、三木岔、卡不如合等地赠送给嘉参桑盖,归寺院所属。并赠送牛马羊数千头(只匹)供寺院所用。同时赠送象牙一对、大鹏爪一双、虎皮蒙古包一座,豹皮蒙古包一座(及蒙古包内的全部陈设)。佛衣一套,及金、银、财宝、珊瑚、绸缎等近万件。嘉参桑盖在王爷府作暂短停留后,于1747年秋应夏河拉卜楞寺院第二世嘉木样季美旺吾之邀请,带领随从人员赴夏河弘法、诵经。第二世嘉木样在大经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由嘉木样和黄藏更登亲自主持嘉参桑盖的弘法,给群众摸顶、诵经达七天之久。与此同时,嘉参桑盖向嘉木样敬献佛衣一套。在夏河的弘法,诵经活动结束后,嘉参桑盖即返青海王爷府,弘法、诵经及筹备创建寺院的工作,直至1748年3月与施主蒙旗王爷旦增旺秀二人,动身前往江岔、热水泉等地。当到达拉姆后他们即扎下帐蓬,住下细细察看,据传当他的坐骑走到现寺院地址时,坐骑卧倒在地不走了。经查此地称“障吉”(意三咀中间)。故赛赤寺院地址就定夺在此,开始创建。在此,四川的夏米、兰哇、布勿藏、热河当坝四部落闻悉,嘉参桑盖要在达合仓拉姆创建寺院,即推荐头人阿扎、花尔贡代表上述四部落,来拉姆向嘉参桑盖表示:寺院建成后和尚的生活及寺院花费的物款,由他们负担,并愿选送20名和尚。彼此互通了情况,建立了关系。此后不之,嘉参桑盖又前往四川夏米四部落弘法。
  1748年4月应合作寺院之邀请,赴合作寺院弘扬佛法。当时合作寺院管家格勒合加木措,活佛翟头合格尔欠召集各方负责人商议,愿将合作寺院及所属部落全部归属嘉参桑盖。同时,经格勒合加木措和翟头合格尔欠的请求,于同年4月4日在合作寺院建立了“哲学院”,并向合作寺院委托了第一任堪布、外日黄勒特东坚参,主管寺院一切。同时正式确定合作寺院为“格尔旦祁浪”寺院,制定和完善了该寺的寺规、寺法。
  1751年嘉参桑盖应卓尼土司之请,赴卓尼会见土司莫合宋公保,并弘扬佛法,同时通报拉姆赛赤寺院的修建情况,莫合宋公保在卓尼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通过交谈,公保对嘉参桑盖十分敬佩,也积极支持嘉参桑盖在达合仓拉姆修建赛赤寺院。同时,将其所属之阿拉丁古寺院及所属五部落赠嘉参桑盖所属,并赠送卓尼禅定寺保存的第一次印刷的《甘珠尔》佛经108部。
  1752年达合仓拉姆赛赤寺院小经堂建成,并于同年10月7日在俄哇七俊加木措的协助下建立了“哲学院”,并确定赛赤寺院全名为“格尔旦希智拜维格珠维郎”。为祝贺赛赤寺院的建成和“哲学院”的建立,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蒙旗王爷旦增旺秀选送了20名和尚入寺。嗣后,嘉参桑盖又赴阿木去乎、合作、吉仓、拉仁关、西仓牧区等地宣扬佛法,大行善事,返回拉姆赛赤寺院后,做了大量细致的经典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著作了“桑地”(密集。汇集密乘道果,全部密秘要意之法)全智(来吾俄哇延金哲哇)等经典,后又赴阿坝、乔科、夏米、兰哇、唐科、差库等地。1756年9月15日嘉参桑盖园寂,享年79岁。
  第二世赛赤罗布藏嘉参桑盖,于1757年9月26日转世于夏河县博拉村宗哇仓家,父亲名叫结户夏木,母亲名叫结合毛夏木,经主持寺院的堪布俄哇其俊加木措认定为转世灵童。七岁时(1763年),由俄哇其俊加木措主持迎进赛赤寺院,同时举行了迎接仪式,参加迎接的有青海河南蒙旗王爷及青海蒙旗僧众和四川若尔盖十二部落僧众,合作、双岔、阿拉农牧区等蒙、汉、藏群众万余人。罗布藏嘉参桑盖进寺后,在经师罗布藏希日布坚参的指导下,主学哲学,到11岁就能作诗,16岁时著作了一部“哲哇、哲麦、闹吾、江献”经典。并开始修建赛赤寺院大经殿。到1881年用一万多两银子终于把大经殿落成。1782年(26岁时)赴西藏拉萨朝拜,在拉萨哲蚌寺院郭芒扎仓深造。在1783年的正月毛兰节上罗布藏嘉参桑盖向第八世达赖嘉华嘉木措敬献优马五百匹、布匹、绸缎、金银财宝等数千万件(元),并给格尔丹、色拉、哲蚌三大寺院供了饭,同时给每个僧众又赏了银两。在郭芒扎仓深造期间,在经师郭芒扎仓堪布华、尕尔藏艾智布的指导下,攻读五部大论(“释量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俱舍论”、“毗奈耶论”),在学完上述五部大论后,经考核答辩,第八世达赖嘉华嘉木措授于罗布藏嘉参桑盖万智达(博士职称的证书)。1788年(32岁时),从拉萨返回时,第八世达赖向其颁发大印一枚(原物失散),并赠送陈香木释迦牟尼佛像一尊,经卷和其他物资一部,返回后于1805年(时年49岁),前往四川布勿藏格尔茂地方修建寺院一座,并在拉萨请回的高级经师智化帕尔吉的协助下,于1842年建立了“吉巴扎仓”(印刷学院)。1914年在合作路过吉仓时(吉仓寺院也旧属拉姆赛赤寺院管辖),因事与当事的寺院管家发生矛盾,同年离开拉姆赛赤寺院,去属寺合作寺院,在合作寺院久居达30余年。在罗布藏嘉参桑盖离开赛赤寺院期间,由旦巴卓麦活佛主持寺院一切。1848年4月11日从合作寺院返回拉姆赛赤寺院,逗留10余天后前往四川夏米、兰哇、唐科、布勿藏、热河当坝等地弘法、诵经,于1748年8月22日返回途中经热河当坝尼玛龙地方时,罗布藏嘉参桑盖园寂,享年93岁。
  第三世赛赤嘉洛华旦增桑盖,于1854年10月14日转世于青海黄南州循化县,父金巴加木措,母交毛塔。经拉姆赛赤寺院主持寺院的活佛差道认定为转世灵童,这一消息被合作寺院得悉,要将嘉洛华旦增桑盖迎接到合作寺院。为此两寺发生矛盾,后经请示主持寺院的活佛差道同意,先将转世灵童迎接至合作寺院,然后转接到拉姆赛赤寺,但还没有来得急接到拉姆赛赤寺院,嘉洛华旦增桑盖就于1876年12月4日在合作寺院园寂了,时年23岁。
  第四世赛赤罗布藏旦增桑盖,于1877年9月22日转世于夏河县博拉村宗哇仓,父楞本扎西,母卓玛草。经秀旦拉哇法师认定为转世灵童,于1880年四岁时迎接到拉姆赛赤寺院。1883年七岁时举行了隆重的受戒仪式,并取法名罗布藏旦增桑盖,拜罗藏然不吉为师,开始学经。直至19岁(1885年),经罗布藏旦巴旺秀、慈智木蓬次合主持受“格隆”(具足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并开始攻读;“丁古给昂”(时轮灌顶法),“木扎甲岔”,“道吉缠哇”(金刚肆四十二),“仁俊甲扎”(故如大宝生处,宝生喻发心)等经典。1897年(21岁)创建了“乔巴”四供(即:外供、内供、密供、真实供)。1898年(22岁)在寺院闭门静修一年。1904年(28岁)建立了“丁古扎仓”(地理学院),并在拉姆赛赤寺院召集有万人参加的“时轮灌顶法”大会,声势浩大,在僧俗群众中影响较大。1906年至1907年(31—32岁时),应双岔、阿拉寺院和群众的请求,赴上述两地广弘佛法,大作善事,并到俄合五部落挨户走访,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在此期间又著作了一套“松本”,后又因迭部、玛曲乔科、齐哈玛、阿万仓、四川夏米、兰哇、唐科等地群众的邀请,赴上述各地为广大僧众广弘佛法,大作善事,于1939年8月2日在尕肉尼地方(今尕海秀哇)园寂,享年63岁。
  第五世赛赤罗布藏南木吉龙仁桑盖,于1938年7月5日转世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热河当坝尕尔果村,父希日布嘉参,母帮姆。经秀旦拉哇法师认定为四世赛赤的转世灵童。五岁时(1942年农历6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沿途迎接的有卓尼、青海、若尔盖、迭部、马尔康等地群众,西道堂、国民堂临潭县政府、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均派代表祝贺,与会者约三万余人,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国民党甘肃省政府还送了“金匾”。从龙仁桑盖家夏季牧场的门口布置着一条用小石子在道路两旁辅设的直至拉姆赛赤寺院大经堂门前的道路,长达约50华里,并在沿途设立了许许多多的歇脚和饮茶点。迎进寺院后,由杨旦热不吉主持受戒为僧,并拜杨旦热不吉为师,取法名罗布藏南木吉龙仁桑盖,同时开始学经和教理。攻读了“柔耐”(小五明处,即:历算、诗学、词藻、声韵学、戏剧)、“哲学”。七岁(1944年)由拉毛罗布藏慈智木嘉木措受“格斯”戒(“求寂”,即新受戒僧所遵守之教规)。在次年正月毛兰木法会上,按贯例在他的佛位上宣读了“傲哇”(一切善行回向菩萨)、毛兰木(愿菠罗密多,原为一切有情修行、菠罗密多永不中断)、旦帕玛等经。正月十五日又宣讲了“玛尼龙”、“傲主七些”《加行指导,普贤上师言教集》等经。因当时龙仁桑盖年龄小,宣讲口才流利,宣讲清晰,参加法会的万余群众深感聪明过人,是难得的天才。七岁至十一岁传授了“丁果给昂”(时轮灌顶法)全部经典,并读完了“木岔东缠”、“旺尕”(授权、听讲、教法)、“吉昂”(给予加持,允许有修,诵授某一本尊议轨之权)、“赤隆”(灌顶、传授和教导)、“实俄合”(嘱托、教授和教诚之意)全部经典。11岁(1948年)应萨木岔头人阿才之请,赴萨木岔牧区深入每家每户弘法、诵经(这是他入佛位后的第一次佛事活动),阿才及群众的布施有牛马1000余头(匹),布匹、绸缎、银元等数千万元(件)。15岁(1952年)又到萨木岔地区举行了盛大的“丁果给昂”(时轮灌顶)大法会,听众达万余人,秩序井然。当时在三木岔牧区的活佛尕莫智够,向龙仁桑盖敬献银制的“曼智”和部分银元、银宝及“格宋头旦”、佛座垫、靠背垫、绸缎、虎、豹、水獭皮等物数百件,酥油100包(约1万余斤)及大茶等物,牛马近七百头(匹)。同年又赴萨木岔农区弘法、诵经,群众布施近万白洋。龙仁桑盖将群众施行的布施,全部施赠给萨木岔旺藏寺院修建大经堂。15至18岁(1955年)前往阿拉麦加、吉仓、博拉、迭部、江岔、巴西、无柯河、折合干木昂、扎日、阿吉、足盖道玛、万云、包玛、乔科、夏米、兰哇、唐科、哇希、布勿藏、热河当坝等地弘法、诵经,大作善事。同年又应先扎活佛的请求,在赛赤寺院内举行了“时轮灌顶”法会,法会后向龙仁桑盖赠送了牛羊马匹、金银财宝等物无计其数。1957年5月4日,龙仁桑盖赴拉萨哲蚌寺院郭芒扎仓深造,拜郭芒堪布落合旦吉为师,主读哲学帕信。与此同时晋见了达赖,并敬献银宝100个及虎、豹、水獭皮和其他物资一批。同时给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院供了饭,又给每个僧众赠送了钱,还给甘丹寺院的“祁甲”(阎罗王)佛像,敬献佛衣一套。1958年学完毕业即返拉姆,同年7月到达赛赤寺院。1953年3月建立了“曼巴扎仓”(医学院)。
  1958年6月反封建斗争开始,郎木赛赤寺院的封建特权制度被彻底废除。运动后期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大部分僧舍被拆除,大部分僧众还俗,宗教活动基本停止。龙仁桑盖于1960年元月被选为碌曲县政协常委、副主席;1965年4月任甘南州政协常委;1979年至1980年3月被任甘肃省佛协常委理事、州政协常委;1980年4月至今任甘肃省政协委员、省佛协常委理事、甘南州政协常委、副主席、州佛协副会长。
  拉仁关清真寺活动点概况
  政协碌曲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宣传委员会
  2007年8月29日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国伊期兰教西道堂以穆斯林“马玛”制度的组织形式在甘肃临潭创建后,为了争取到广阔的生存与活动的空间,便派人在临潭以外的许多地方谋求发展。绿水青山、林草茂盛、幅员辽阔的洮河上游便成为西道堂初创时选择的重要发展目标。西道堂是一个以宗教信仰维系人心,坚持经济、文化、教育协调发展,共同生活,共建家园,共创幸福的穆斯林宗教团体,其人员外出活动都对所依的集体组织负有一定的使命感,他们在外的活动不管是做工经商或投身公务,不光是为了谋取个人生活,而主要则为了开拓发展西道堂的集体事业。
  西道堂赴洮河上游的广大流域工作的人员多半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初期规模较小,四处流动,无固定住所,大都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进行一些小本买卖,互通有无,生意虽小,但却广交了朋友,并给远离内地的藏族人民在生活所需方面带去许多实惠和方便,因而西道堂的经商人员在卫藏地区普遍受到欢迎,也获得了群众的信赖。
  碌曲是临潭西部的邻县,清末民初属甘肃的洮州厅辖区,故两地频繁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西道堂的经商者们便利用这种历史形成的民族和睦往来的优势,来扎根于藏族人民群众之中。丁四巴是最先到达拉仁关的西道堂教民。拉仁关的地理位置和秀美风光使丁四巴非常喜爱这个地方,加之这里有一个佛事盛行,僧侣众多的佛教寺院,俗人朝拜也是常年不绝。丁四巴的生意在所需日增的情况下前景看好。丁四巴本人正值年盛,精力充佩,能吃苦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当时就居住在西仓红保囊欠处,由于广泛的接触又有很好的人缘关系。这些关系,促使他萌生了以拉仁关为中心,建立藏区贸易定居点的设想,以期改变成年累月在风雨严寒中奔波行走的困窘境况。丁四巴的想法得到西道堂总部几位经理的赞同和支持,拉仁关寺院的活佛、管家和部落头人们也同意了丁四巴的要求。1914年(民国八年)丁四巴在拉仁关正式建立了西道堂固定的贸易活动中心和宗教活动场所,他在拉仁关的经济活动在不断的运行中规模日益扩大,同时对藏区民族经济,丰富广大僧俗民众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丁四巴人手不够,便由临潭西道堂派来人员充实壮大他的经商队伍。这些走进卫藏一带的西道堂群众,都是有良好教养,待人宽厚,坚守信仰的本分穆斯林。在拉仁关住地,首次有了这批经商者履行五时拜功的活动场所,从而把伊斯兰文明的文化气息带进了遥远的高山深谷和草原腹地。
  西道堂拉仁关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立,也为增进和巩固西道堂与藏区人民之间的长期交往架起了一道友谊的桥梁。西道堂的马明仁、敏志道二位教长都来拉仁关并久住在此。拉仁关与拉卜楞寺嘉木样大师、贡唐仓、德哇仓活佛、黄正清及地方首领等都有过友好的互访和密切来往,共同书写了回藏友谊史话的新篇章。
  马明仁、敏志道教长在拉仁关期间做了不少消除部落纠纷、和睦团结、繁荣经济的好事实事,丁四巴之兄丁佑布和他的后辈儿孙们精诚竭力,为拉仁关清真寺的各项工作付出了更大的辛劳,代表清真寺参与过许多重要的社会活动,在广大藏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争得了好的声誉。1931年(明国二十年)马明仁率丁佑布等人前往四川阿坝与麦仓头人洽谈,确立了永久贸易关系,建立了经营商号。1934年发生唐隆郭哇与双岔部落头人之间的矛盾争斗,形势比较严重,敏志道教长得悉此一情况,带领丁佑布、马复林、马仁山等从中劝解斡旋,并通过与夏河黄正清共同努力,在邓宝珊将军主持下,适时化解了矛盾,维护了藏区安宁。解放前发生的唐隆郭哇与国民党鲁大昌之间的冲突,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鲁军足迹未涉洮河上游,藏族群众避免了一场洗劫与流血的灾难。
  五十年代初期,丁四巴手下迁居的人员越来越多了,根据实际需求,于1950年第二次扩建了五时拜功的活动场所。同年拉仁关佛教寺院一经堂修建落成,拉仁关清真寺派人祝贺,寺院僧众表示感谢,并携带礼物看望了在回民村修养治病的敏志道教长。1953年西仓区人民政府成立,拉仁关西道堂回民村全体教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识大体顾大局,为政府派人当翻译、向导、买粮草,特别是在平息马良土匪在当地恶势力时,敏志道教长权衡利弊,决定委派丁正辉(舍木素)丁正昌(丁亥克)兄弟二人不顾个人安危劝降马良股匪向政府投降,不再与人民为敌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54年开始由丁正辉第一次参加政协会议至1957年去逝,1958年由丁亥克参加每年的政协会议并由他主持清真寺的各项活动至文化大革命。1986年拉仁关寺院再次进行“文革”后落实了宗教政策之际的寺院重建,回民村去代表表示庆贺。2000年7月德哇仓文殊院在夏河拉卜楞建成,拉仁关回民宗教活动场所赠送锦旗表示祝贺。锦旗上写“爱国爱教,礼乐有情”。1996年碌曲县政协常委拉仁关寺院唐让活佛园寂,回民村派代表前去吊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世班禅来碌曲视察访问,拉仁关清真寺负责人去县城专程看望了大师。班禅副委员长非常喜欢与拉仁关穆斯林的这次会晤,热情勉励他们努力建设家乡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987年在西道堂现任教长哈吉.敏生光关心下,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拉仁关回民村宗教活动场所得以重建,礼拜大殿由原来的三间扩建为五间,古典造型,庄严朴素,飞檐翘角,优雅玲珑。在蓝天白云下的广袤草原上,别具风采,与近在咫尺的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和谐并存,展现出两种文化在交相辉映中和谐相处。回民村礼拜殿建成后,拉仁关佛教寺院的僧俗代表专程表达了他们祝贺的诚意,嘉木样大师、黄正清、德哇仓等藏族政教要人也曾来拉仁关视察过新建的穆斯林清真寺,接见了管理人员,阿訇和回族群众,并关切地询问了穆斯林生产、生活方面的一些情况。贡唐仓活佛对拉仁关回民村的宗教活动场所也给予过多次关心,回族群众受到很大的安慰和鼓舞,为此当贡唐仓在1989年来碌曲时,拉仁关穆斯林都自愿地怀着感激的心情去拜会问候他。
  拉仁关伊斯兰宗教活动场所的初建者是丁四巴。马明仁、敏志道、敏生光三位教长都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和帮助。丁正辉、丁正昌兄弟继承和发扬前辈业绩,不断发展壮大,活动场所的各项管理逐步走上了正轨。
  1981年至1989年由丁全来任管委会主任。丁全来在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0年至1993年由丁士昌(丁存个)任管委会主任,丁士昌身体力行,勤俭节约,使清真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礼拜活动也趋于正常。
  1994年至今仍由丁全来任管委会主任,在他们的努力下把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工作搞得井然有序。其影响和知名度也在不断扩大,千里草原上高高矗立起来的那一弯新月使不少人在多少有点神秘的感觉中产生了对绿色衬托下的清真寺和穆斯林宗教功修及其日常生活进行深入探索的好奇心。1994年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会同全国各地研究回族、伊斯兰教问题的16位著名专家学者考察了拉仁关回民村的宗教活动场所,为其留下了深刻印象,评价甚高。之后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考察访问络绎不绝,国内有中国伊协、宁夏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江苏省行政学院、南京大学、甘肃民研所、西北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国际上也有学者欣然而往者。1998年日本的高桥健太郎与其他三位学者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到拉仁关进行学术考察。高桥看到伊斯兰宗教活动场所的主体建筑清真寺与佛教诸大学院同在一处,各展丰姿意趣盎然的美妙景象时,赞不绝口地说:“这是民族团结、信仰互尊、社会稳定的象征”,时任碌曲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才巴郎杰在清真寺接见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日本朋友。
  拉仁关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历任开学阿訇有丁良栋、敏生兰、汉语文教师敏伟成。丁良栋、敏生兰主持宗教活动时,在敏志道教长倡导下,在经堂教育中增加了汉文化和历史、地埋知识的学习。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没有放弃对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古老的经堂教育与新式教育、现代教育有机结合的初步尝试,并取得成功。在洮河之滨草地深入的封闭天地里飘拂着中西文化融汇而成的美妙韵律,为我国的教育园地增开了一朵绚丽之花。
  拉仁关伊斯兰宗教活动场所现任开学阿訇丁温地,为人谦和厚道,爱国爱教、忠于职守,群众口碑皆有所褒。
  回忆录
  口述:才巴郎杰组稿:石龙
  我叫才巴郎杰,男,藏族,生于1937年5月4日,碌曲县拉仁关唐禾村人。解放前系青禾十二部落世袭土官,藏文初中文化。
  1954年4月在西仓区政府参加工作,1952年任甘南藏族自治区各族各界联谊会主席团成员,后任甘南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甘南藏区访问团来碌曲访问时,赠于我的纪念章保存至今。1955年6月在碌曲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为副县长,1956年10月至1958年6月任政协碌曲县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8月曾当选为中央青年联合会委员,1960年至1968年4月在省、州政治学校学习,1968年至1982年12月下放回乡劳动,1982年12月县政协恢复工作后,任县政协副主席,1998年1月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曾任政协甘肃省第一、二、六、七、八届委员会委员,政协甘南州第六、七、八届委员会常委。我今年已七十二岁高龄,回顾甘肃政协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作为一名民族上层人士,深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英明,尤其是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我们甘南藏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我从1955年曾先后担任政协甘肃省第一、二、六、七、八届委员会委员,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一、二、六、七、八届委员会的工作,现回忆参加政协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时的情景,记得那是1955年的11月份,碌曲刚建政不久,接到上级通知要我和当时的副县长旦增僧盖(郎木赛赤官家)去参加政协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我们到了州上才知道参加政协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的还有夏河的黄祥(政协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副主席),相佐金巴(州政协副主席)、毛兰木(夏河县政协副秘书长),卓尼的杨丹珠(州政协副主席)、玛曲的尕尔藏,舟曲的韩九麦(县政协副主席)、州上带队的干部是宋全信汉族(州委统战部干事)。那时兰郎公路修通不久,交通不发达,我们一行坐着大卡车,到了省城兰州,住宿在兰州饭店。政协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会场设在兰州饭店中苏友谊大厅内。当时我十七岁,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大型会议还是第一次,心情比较紧张,主席台上就坐的各位领导我一个也不认识,会议议程也记不清楚了。总之,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政协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会议的甘南藏区委员许多都已去世。
  我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州政协常委、县政协副主席。回顾甘肃各级人民政协所走过的历程,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
  1958年甘南藏区发生武装叛乱,当时由于自己才20岁,年纪轻,加上文化水平不高,对共产党的政策不了解,因此,也参加了叛乱。平叛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我们参加叛乱人员进行宽大处理,我先后参加了为期8年的省州政治学校的学习,通过这8年的政治学习,才使我深知那场叛乱不是民族之间引发的矛盾,而是封建农奴制与人民民主专政之间的矛盾。回想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我们甘南藏区也未能幸免,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宗教政策等各个方面造成重大损失。
  从1970年起我被拘留5个月后,以封建牧主带“帽子”下放回家劳动,至1980年被平反,1982年12月恢复县政协副主席职务和州人大代表资格。1978年我们党迎来了历史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我们国家的发展走上正确轨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转移符合亿万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作为一个古稀之年的民族上层人士,我从内心深处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真心拥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积极拥护党的路线,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配合县委、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协助省、州领导和县委、政府调处省际、县际、县内各种矛盾纠纷40多件,调处重大民事案件纠纷27件。在全县牧民群众和藏传佛教寺院开展爱国爱教,反分裂宣传活动,维护了地方社会政治稳定。2006年我被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受西藏“3.14”事件的影响,我县相继也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我作为一名受党教育50多年的县级老干部,对发生这样的事件内心感到非常痛心和难过。
  在县委和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积极协助州、县工作组深入拉仁关乡境内的各个牧村、寺院,向一些不明真像的僧人、群众进行劝说、讲道理、讲党的政策,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教育,使事态得到平息,没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今年是我们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生日,也是我们人民政协事业蓬勃发展的六十年,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走过的伟大里程,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五十多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组织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各族各界民主人士加入到党的统一战线组织和各级政府部门,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协助党在甘南地区建立和巩固了政权,并为改变甘南的落后面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下,碌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原载于2009年《甘肃省政协六十年》)

知识出处

碌曲政协志1956-2012

《碌曲政协志1956-2012》

本书记载了碌曲县57年来历史进程中,历届政协委员会在中共碌曲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致力于全县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全过程,记述了碌曲建政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政协的政事活动和政协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及县政协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的历程,很好地总结了建国64年来碌曲政协的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