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其他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政协志1956-2012》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115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其他工作
分类号: D628.42
页数: 7
页码: 118-124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6年~2012年甘肃省碌曲县政协委员会工作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作 政协 碌曲县

内容

一、名誉校长
  全国人大代表、碌曲县政协常委依拉久美,是双岔旺藏寺院活佛、双岔中心学区名誉校长,他开创了碌曲县扫盲教育的路子。首先,因地制宜在双岔乡二地村办扫盲班,他把学员按接受能力编为甲、乙两个班。采用农忙少学、农闲集中学的方法,并亲自制定教学计划,学习守则等规章。通过两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员基本脱盲,其中14人取得了藏文单科证书。随之他又将扫盲班推广到久尼、尕尔加两村,期间不顾70高龄,每日往返七公里山路,坚持授课。他说“我做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常委,党和人民给予了我很高的荣誉,我能在晚年为人民做点有益的工作,就满足了”。在双岔二地村扫盲班的带动下,全县4乡1场11个村先后举办了扫盲班。如今扫盲班中的村干部一些已被录用为国家干部。与此同时,在担任双岔中心学区名誉校长后四处奔波,宣传动员群众集资办学,1996年争取资金12万元,修建了面积为360平方米了双岔乡中心小学教学楼,受到碌曲县人民政府的表章奖励。
  碌曲县政协副主席奇桑盖,是郎木寺赛赤寺院活佛、阿拉中心学区名誉校长。他不顾身体有病经常深入帐圈走村串户,发挥自身优势,召开各种会议动员群众送子女上学,他说“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这个民族就没有前途”。他经常深入学校了解儿童入学情况,积极宣传《义务教育法》,说服家长,动员学龄儿童入学,使碌曲县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得到提高。还积极带头向县藏族教育基金会捐款。更为可贵的是县政协召开十一届一次常委会期间、他听说碌曲县藏中寄宿生生活困难时,亲自到藏中捐助人民币一万元,表现出了他对民族教育事业的一片深情厚意。
  碌曲县政协常委、西仓寺院僧人桑木智,是西仓中心学区名誉校长。他以一个僧人和长者的襟怀任劳任怨动员广大群众送子女上学,为支教助学、扫盲等工作孜孜不倦,受到当地群众的尊敬和好评。在西仓中心小学搬迁中,为落实新校址,他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深入群众作了大量工作,使学校于1997年7月顺利开工修建。在施工期间他亲自坚守现场,寸步不离严把质量关。新校舍建成后师生吃水发生困难,他拿出300元钱打了一口水井。同时,他还积极向省、州有关部门为学校争取资金3万元,省教委对他这种为民族教育不懈努力的精神感动地说“喇嘛为教育事业争取资金你是第一个!”桑木智还经常协同县、乡部门到各村组织没有文化的青壮年参加扫盲活动,在西仓寺院内设了两个扫盲班,先后使150余人脱盲,为动员群众积极送子女入学经常翻山越岭,如今西仓中心小学的学生由1998年的125人增加到296人。阿克桑木智是一位爱国爱教,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好僧人,他连续三年被碌曲县委评为“优秀名誉校长”。
  多年来,先后有32位政协常委、委员担任名誉校长,充分发挥群众基础好、联系面广的优势,不遗余力发动群众,教育引导群众,有效促进了适龄儿童入学,学校管理、经费援助、寄宿生生活补助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碌曲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奉献爱心
  多年来,政协碌曲县委员会机关及广大政协委员心系群众、心系教育、心系灾区,帮助弱势群体,帮助受灾人民,在任何“急、难、险、重”的时刻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了绵薄之力,发扬了优良传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8年碌曲县成立了藏族教育基金会领导小组,发放了倡议书,号召全县各族人民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关怀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协各界委员,特别是宗教界担任名誉校长的委员,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带头捐资2875元,奇桑盖、依位久美各捐资1000元。才巴郎杰副主席捐资500元。多松多、旺藏、毛日、拉仁关四个寺院共捐资420元。一些委员还协助当地政府办教育,出主意、想办法,制定管理的有关措施,就如何进一步搞好民族教育,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1999年,县政协常委卡西岗玛为郎木寺学校捐资1000元。县政协委员东尕为贡巴学校捐款2000元。
  2000年,县政协副主席杨旦多方走动,争取经费70000元,给尕海学校38间教室安装了玻璃太阳能采暖设施,委员东尕为贡巴学校捐桌凳,资助贫困生的事迹在全县传为佳话。政协干部职工为帮扶对象电塘小学捐助财物累计达5000多元。县政协机关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政协副主席奇桑盖捐资1000元,机关职工捐款2120元。
  2001年,县政协副主席奇桑盖给县藏族中学资助10000元人民币,用于学校寄宿生生活补助。
  2001年,机关“三讲”期间开展送温暖活动,县政协机关给郎木寺乡17户特困家庭两次送去面粉、大米等慰问品价值约3000多元。“学教”活动中,再次向联系点郎木村10户贫困家庭捐款捐物达2000多元。
  2002年3月,县政协领导班子5人先后两次深入到10户贫困家庭了解情况,并为每户送去200元的面粉和大米等生活用品。
  2003年“非典”防治期间,县政协委员踊跃捐款13600元,其中:县政协常委依拉久美、县政协委员谢银锁各捐款1000元。
  2004年,县政协在得知玛艾镇中心小学学前班缺课桌凳的情况后捐资1000元,江合仓等玛艾村的政协委员捐资4300元。在县妇联开展的“关爱教育、奉献真情、救助女童”的捐款活动中,政协机关干部职工捐资1200元。
  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牵动着广大政协委员的心,5月16日,政协委员东尕带头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元。政协机关向灾区捐款5000元,政协委员和机关职工捐款10000元,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向灾区捐助特殊党费7000元。
  2010年4月22日,县政协及时组织了为青海玉树灾区捐款活动,向全县政协委员发出了《致广大政协委员在玉树抗震救灾中的一封信》,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共捐款10000余元。8月22日,及时组织开展了为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捐款活动,印发了《致全县政协委员在舟曲抗洪救灾工作中的一封信》,在积极倡议下,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员向灾区捐款13700元。
  2012年,政协机关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联系村解决帮扶资金2万元,维修了办公用房,干部职工先后为联系户送去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1.6万元。
  多年来,政协碌曲县委员会及广大政协委员还通过各项教育实践和宣传活动,向各界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约12万元。
  在组织委员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同时,县政协还多次争取到外籍社会人士对碌曲的援助。2008年,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投资25万港币(折合人民币221950元)捐建了青科小学学生宿舍。2009年9月25日,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主席、福建省政协委员、香港辉健集团董事长陈勇生先生在拉仁关乡擦可河学校,参加了蔡其雄先生捐建的“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蔡其雄希望小学”剪彩仪式,并捐款25万港币(折合人民币221950元);9月26日,在西仓乡贡去乎小学参加了“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明珠希望小学”落成典礼,并捐款30万港币。2011年7月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为西仓寺院文化班捐款29万元人民币,2012年9月为西仓乡中心小学、拉仁关乡唐科小学捐款60万港币(折合人民币57万兀)。
  三、调解纠纷
  碌曲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南与四川省阿坝自治州若尔盖县毗邻,西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赛尔龙乡接壤,北与本州夏河县科才、牙利吉、麦西等乡连接,东西与本州卓尼县尼巴乡交界。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对草原、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行政区域边界争议也不断增加,群众为争夺草原发生械斗致死人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也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调处行政区域界线的争议是关系到碌曲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草山边界及民事纠纷,是牧区群众中最易发生的矛盾,如果不及时调处,直接关系到地区之间、群众之间的团结,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对此,县政协几届委员会紧紧围绕难点热点问题,从长冶久安的大局出发,以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已任,凭借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在群众中的信誉和威望,并同他们及时做好群众之间的工作,对苗头性的问题主动出面做好疏通、引导和说服工作,努力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对已发生的事件,积极主动配合县委、政府做好调解工作。多年来,先后参与调处重大草山纠纷63起,各类民事纠纷146起,为维护碌曲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几起重大省界流血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甘肃省碌曲县拉仁关、尕海乡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安拉让(夏尔子沟)地区的边界草山争议,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条界线发生过多次较大的纠纷,尤其是1988年的“7.16”事件和1991年的“9.7”事件最为严重,为了妥善解决安拉让(夏尔沟)地区的草山边界纠纷问题,县政协副主席才巴郎杰,常委才项、桑木智等及时赶赴现场,安抚群众,稳定情绪,为化解矛盾、消除积怨,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让群众明白边界稳定是有利于双方生产生活的道理。
  为了妥善解决碌曲县拉仁关乡、尕海乡和河南县赛尔龙乡在安拉让(夏尔子沟)地区的边界草山问题,甘、青两省政府按照双方群众的意愿和州、县政府的要求,邀请贡唐仓副主席全权处理。1992年1月6日至21日,贡唐仓副主席主持两县群众代表,在兰州经反复做工作协商,达成了《关于调处甘肃省碌曲县拉仁关乡、尕海乡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在安拉让(夏尔子沟)地区的边界草山问题协议书》,最终于1992年6月通过边界围网,使该地区的纠纷彻底得到解决,人民安居乐业。
  (二)碌曲县郎木寺乡波海村与四川若尔盖县降扎村之间因苟日村群众违犯“成都协议”强行越界放牧。自1995年以来,先后发生了1995年的“8.14”,1996年的“5.08”和1997年的“10.9”三起特大流血事件。事件发生后,县政协副主席奇桑盖,常委安贡、万千,委员杨旦、尕藏益西等积极赶赴现场,协助县委、县政府做群众工作,稳定了群众情绪,缓和了矛盾,控制了事态的发展,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再次发生。根据甘南、阿坝两州1995年8月会议纪要精神,在维护“成都协议”的前提下委托阿坝州政协副主席俏合西仓活佛和碌曲县阿拉乡牧民绕巴、若尔盖县洒日乡牧民扎考等人以民间形式调处波海与苟日村之间的纠纷。为促成这次民间调处,县政协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动员民间有威望的老人和郎木寺寺管会等各方力量做群众工作,为民间调处圆满成功创造了条件。调解人员经过三个多月(1998年2月9日至1998年5月28日)的艰辛工作,最终达成协议“地界为拉艾克卡分水岭,直到国家产生决定”。至此,彻底解决了双方历时三年多的几起重大流血事件以及多年困扰碌曲县边界社会稳定,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跨省边界纠纷。
  (三)阿拉乡境内的丁古寺和田多村,由于历史上不同属一个部落,自1993年就丁古寺寺址问题产生过激烈的矛盾,时间长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县政协副主席奇桑盖、委员杨旦曾多次亲临现场为双方群众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说和调解。县委统战部部长祁若普同志也率工作组进入丁古寺开展调解。经多方努力,终于园满解决,受到干部群众和僧众的好评,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四)2003年,双岔乡毛日村达日神山被毁事件发生后,县政协主席斗绕多次深入群众,和民族宗教界委员一同了解情况,做了大量疏导感化工作,平息了事态。
  同年,郎木寺乡波海村与四川若尔盖县布渥沧发生致死人命的重大民事纠纷,政协副主席杨旦和安贡、万千委员协助公安机关,从法律政策角度多方劝导调解,有效预防了极端行为的再次发生。这一年,县政协委员老绕、达尕、尕藏益西等配合乡政府调处民事纠纷30余起,对牧区的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对外宣传
  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和争取在外藏胞回归家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共同愿望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也是统一战线的一项神圣职责。1982年以来,县政协抓紧有利时机,因势利导,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活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协委员中与外有联系的关系,而且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了解与外有关系的人士的情况,吸收和组织更多的人参加这一工作。并且针对各种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外宣传国内大好形势,宣传党的政策,激发台湾各界人士和在外藏胞的爱国、思乡、怀旧之情,促使他们早日回国,使他们在台、在外为促进祖国统一而做贡献。
  通过政策宣传和党的感召,1986年,原阿拉乡牧民看召一家6口人从印度回归,县政协在县委统战部和县政府、宗教局的协助下,进行了定居安置工作。看召被安排为选政协常委,其长女安排县中学任教。如此作为,对争取国外藏胞早日回归祖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政协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宣传,更离不开全社会广泛支持。多年来,政协碌曲县委员会把有关文件翻译成藏文印发给委员的同时,积极鼓励通讯骨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政协工作和委员参政议政成果,先后编发《情况反映》92期、《工作简讯》223期、《会刊》171期、各类活动简报498期,进一步扩大了政协的社会影响,起到了对外宣传的明显成效。

知识出处

碌曲政协志1956-2012

《碌曲政协志1956-2012》

本书记载了碌曲县57年来历史进程中,历届政协委员会在中共碌曲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致力于全县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全过程,记述了碌曲建政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政协的政事活动和政协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及县政协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的历程,很好地总结了建国64年来碌曲政协的工作。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