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间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975
颗粒名称: 四、民间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3
页码: 481-483
摘要: 本节记述了碌曲县的文化艺术的民间文化艺术,包括锅庄舞、羌姆、勒、拉伊、南木特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碌曲县 文化 民间文化

内容

锅庄舞 “锅庄”为藏语译音,按安多藏语方言,可译为“郭尔召”更为贴切。“郭尔”为“圆圈、旋转”之意,“召”即“舞蹈”。“锅庄”意为圆圈舞,是流传在藏族地区的一种古老歌舞,在碌曲县境内也广为流行。表演形式是男女围成圆圈,歌舞同步进行,女士动作小而含蓄,男士动作大而奔放。基本手势是随步伐而自然摆动,规范后,有前后甩手、单手甩袖、双手绕花等动作。锅庄舞刚开始时动作平缓,舞姿矫健豪迈,曲调深情委婉,进行到中间时,舞步和曲调逐步加快,转为中板舞,舞姿粗犷奔放,曲调激昂热烈,结束时加快板舞,挥舞衣袖,飞腾旋转,热情激荡,进入舞蹈的高潮阶段。锅庄的内容多以颂扬生活、祝福父母、热爱家乡为主,人员可多可少,十人,数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均可以进行表演。
  羌姆 为藏语译音,动词,意为“跳舞”,已逐渐演化为“法舞”的专用名词。羌姆是藏传佛教各寺院每年法会的主要活动,碌曲亦然。羌姆,俗称跳神,是一种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主要有《毛兰木羌姆欠》《夏羌(羌姆)》《时轮羌姆》等,《毛兰木羌姆欠》是每年正月十五法会的法舞,《时轮羌姆》是在每年三月十五法会期的法舞,《羌姆》是每年七月初法会的法舞。《毛兰木羌姆欠》为全寺僧人参与,信众云集,活动场面较大。
  勒 藏语译音,意为酒歌,每逢节日聚会或喜庆时演唱,有独唱或对唱,歌词内容丰富,词语华丽,以赞颂祝福祈愿为主要内容。演唱时,为助兴而特邀的歌手手持哈达酒具,站在聚会场正中,纵情放歌。其歌词有固定的,也可以根据聚会内容即兴创编。如在喜庆聚会中的勒《唱歌要在众人中唱》,歌词大意是:“唱歌要在大佛前唱,虔诚地磕着响头唱;唱歌要在首领前唱,恭敬地献着哈达唱;唱歌要在众人中唱,欢快地沿着舞场唱。”
  拉伊 为藏语译音,“拉”即“山岭”,又有“野外、避开众人处”之意,“伊”即“民歌、曲调”。因此可译为山歌、情歌。拉伊曲调高亢,其内容多为歌颂爱情,多在田野牧场唱,唱时要远离帐篷和长辈。曲调悠扬动听,歌词生动浪漫。如《可爱的杜鹃鸟》歌词大意是:“可爱的杜鹃鸟啊!没有你的歌唱,我难辨冬夏的交替。可爱的姑娘啊!没有你的陪伴,我难捱思念的焦虑。”
  南木特 是指藏戏,也称安多藏戏。系藏语译音,是传记、故事之意。顾名思义,“南木特”戏是以历史人物或者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民族英雄为素材,具有生动情节、完整结构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在艺术手法上,它综合传统寺院法舞和民间歌舞艺术,以唱为主,并以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鼓、钹、号等寺院法器为伴奏,综合传统寺院法舞和民间歌舞艺术,构成有说有唱、有歌有舞,有完整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
  “南木特”很早就传入碌曲,20世纪50年代初在双岔、阿拉就有不少村戏班子,双岔乡旺藏寺活佛依拉久美在二地、九尼村排演,他组织的藏戏演出队先后排练出传统藏戏《智美更登》《松赞干布》《诺桑王子》等完整的演出剧目。现存完整的手抄剧本有5本(3个红皮本和2个绿皮本)。藏戏班子民间艺人有48人,其中有12名女演员。演出人员中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年仅8岁,藏戏班子有鼓、锣、笛、海螺等多种乐器和道具,12箱演出服饰,至今保存完好。2005年,南木特被列入甘肃省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之一。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上限1996年,下限至2010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区划、畜牧业、农林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粮油购销、供销、招商引资、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管理、城乡建设、国土管理碌曲县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