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住所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626
颗粒名称: 三、住所变迁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3
页码: 196-1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碌曲县的经济计划与管理的人民生活的住所变迁,碌曲县牧区在改革开放以前,牧民的住所条件极其简陋。一年四季逐水草而牧,随牛羊搬迁是主要的生活方式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碌曲县 人民生活 住所变迁

内容

碌曲县牧区在改革开放以前,牧民的住所条件极其简陋。一年四季逐水草而牧,随牛羊搬迁是主要的生活方式。所以世代只有自制的牛毛帐篷是唯一遮风挡雨的住所。牛毛帐篷虽然成本较低,又搬迁简便,但帐底四面漏风,天晴时帐内闷热无比,如遇雷阵雨,帐内便是蒙蒙细雨,瞬间打湿所有物品。唯在冬季牧场,建有简陋的土棚房,低矮且潮湿。俗称“冬窝子”,也确如其名,仅以草皮带土垒墙,平搭以胳膊粗的木椽,上覆茅草之类再培土即为屋顶,类似窝棚。为改善牧民的居住条件,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倡和动员游牧民定居,并试点建设了一些定居点项目。200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全面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一处处极具民族特色的牧民新村,一座座红砖红瓦或平顶定居房在草原上建起,屋内设施完全按牧民生活习惯设计布置。新村内道路、路灯、小广场、健身器材、花园绿化带等公共设施齐全。草原牧场所用帐篷也在逐渐更新,大部分牧民已用上了保暖、隔热、防雨、承雪、防燃的新式帐篷,这种帐篷搭建时不再用木椽等做支架,而是用长短不一的空芯钢管相互套接,即轻便耐用,又便于拆卸、运输。帐篷里还用上了折叠床、便携式太阳能光伏电源,不但有电照明,而且还能看电视、放电影,用电茶壶、电褥子等。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工程,也让定居点上的牧民群众普遍用上电脑、洗衣机、电磁炉等现代化设施,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牧区生产生活更加方便的同时,还能在游牧过程中享受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与此同时,最初固定的座机电话也逐渐发展成能移动拨打的电话,款式也是从最初的大、厚、重型逐渐发展到灵巧轻便型,从按键到触屏,从单一的打电话、发短信到能上网聊天,能发微信、视频的全智能多功能复合型电话。
  洮河沿岸半农半牧区房屋皆为传统的藏式土木结构平顶房,村庄多依山傍水而建。改革开放初,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农牧民或翻新或重新修建住房,但当时条件所限,并无多大改善。199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逐年实施易地搬迁、灾后重建、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风貌改造等建设项目,使半农半牧区住房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村内有沙化或水泥硬化的道路,还在玛尼房或玛尼堆附近修建休闲小广场,并安装座椅,搭建凉棚等各种公共设施。新修的房屋大都是木结构藏式雕花前檐,基本都安装有玻璃暖棚,屋顶多覆以瓦或彩钢楞板。外观和内饰都今非昔比,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上限1996年,下限至2010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区划、畜牧业、农林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粮油购销、供销、招商引资、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管理、城乡建设、国土管理碌曲县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