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62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人民生活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4
页码: 195-1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碌曲县的经济计划与管理的人民生活,自1996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碌曲县 经济计划 人民生活

内容

自1996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发展的两大历史机遇,认真实施“5211”发展战略(牧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生态美县,开放带动、项目拉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转变观念,发挥优势,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全县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小康。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085万元,是1996年5487万元的8.7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290万元,是1996年2020万元的6.1倍;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907万元,是1996年257.6万元的22.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39元,是1996年的1008元的3.3倍。
  一、衣着变化
  碌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以上。藏族人民的衣着世代以藏袍为主,但牧区与半农半牧区稍有差别。县域西南西北部牧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牧民无论男女四季皆穿宽大的羊皮长袍。白天束以腰带便可行走、干活,夜晚解去腰带,两襟对叠铺于地上,就如同睡袋,便可做卧具,非常实用。但缝制皮袍的羊皮,是牧民自己手工鞣制,皮板硬且沉重。东南部洮河沿岸半农半牧区虽普遍仍以藏袍为主,但为使劳作方便,早已向轻便型服装发展,春夏之季有穿着称为“惹拉”的挂里布袍,也有穿着大襟羔皮布面短袄者。改革开放初期,这种衣着尚很普遍。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物资的丰富多样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这种着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纺织仿羊皮(俗称“人造毛”)的出现,极大地改善藏袍缝制基础材料,克服传统藏袍笨重而怕水的缺点。仿羊皮附以各色面料,既轻便又华丽。这种藏袍在碌曲农牧区一时成为一种时尚。如今冬、春、秋三季各色羽绒服、皮夹克穿着也很普遍,男女皆穿。下穿轻便藏袍,两袖系于腰间,上穿羽绒服、夹克衫,穿着舒适,活动自如。为骑行摩托车方便,类似空军服的皮衣皮裤也在青年人中极为流行。近年来,县城及其周边的藏族妇女在夏季里时兴穿着一种称“包拉”的藏服,它是源于西藏拉萨地区的女式藏装,近似旗袍,齐踝长裙带马甲,配以长袖衬衫,尽显女性之窈窕。各式藏装面料也从单一的化纤或棉布逐渐改变为多样的缎、呢、毛料、氆氇等高档面料,衬衫则多以丝、绸等缝制。
  二、饮食变化
  碌曲县农牧区藏族仍以糌粑为主食。尤其是牧区,糌粑作为祖祖辈辈的传统主食,不可或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牧区缺糌粑面,半农半牧区缺酥油,吃一碗酥油、曲拉(提取乳油后的奶渣)齐全的糌粑,也成为一种奢侈。当时牧区多以磨细的曲拉,来填补粮食的不足。而半农半牧区却以“达拉”(提取乳油后的酸奶)替代酥油。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得到改观,农牧区均可吃到“三味”俱全的糌粑。1998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碌曲县于次年7月全面开放粮油市场,供应充足。农牧民对主食的选择更加宽裕,饮食条件也在向多元化转变。如今农牧民的餐桌之上除藏包、酸奶、蕨麻米饭、手抓羊肉等藏餐主食以外,面条、面片、面包、烤饼及各种时令瓜果蔬菜、酒品饮料也已进入寻常牧民家庭。
  三、住所变迁
  碌曲县牧区在改革开放以前,牧民的住所条件极其简陋。一年四季逐水草而牧,随牛羊搬迁是主要的生活方式。所以世代只有自制的牛毛帐篷是唯一遮风挡雨的住所。牛毛帐篷虽然成本较低,又搬迁简便,但帐底四面漏风,天晴时帐内闷热无比,如遇雷阵雨,帐内便是蒙蒙细雨,瞬间打湿所有物品。唯在冬季牧场,建有简陋的土棚房,低矮且潮湿。俗称“冬窝子”,也确如其名,仅以草皮带土垒墙,平搭以胳膊粗的木椽,上覆茅草之类再培土即为屋顶,类似窝棚。为改善牧民的居住条件,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倡和动员游牧民定居,并试点建设了一些定居点项目。200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全面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一处处极具民族特色的牧民新村,一座座红砖红瓦或平顶定居房在草原上建起,屋内设施完全按牧民生活习惯设计布置。新村内道路、路灯、小广场、健身器材、花园绿化带等公共设施齐全。草原牧场所用帐篷也在逐渐更新,大部分牧民已用上了保暖、隔热、防雨、承雪、防燃的新式帐篷,这种帐篷搭建时不再用木椽等做支架,而是用长短不一的空芯钢管相互套接,即轻便耐用,又便于拆卸、运输。帐篷里还用上了折叠床、便携式太阳能光伏电源,不但有电照明,而且还能看电视、放电影,用电茶壶、电褥子等。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工程,也让定居点上的牧民群众普遍用上电脑、洗衣机、电磁炉等现代化设施,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牧区生产生活更加方便的同时,还能在游牧过程中享受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与此同时,最初固定的座机电话也逐渐发展成能移动拨打的电话,款式也是从最初的大、厚、重型逐渐发展到灵巧轻便型,从按键到触屏,从单一的打电话、发短信到能上网聊天,能发微信、视频的全智能多功能复合型电话。
  洮河沿岸半农半牧区房屋皆为传统的藏式土木结构平顶房,村庄多依山傍水而建。改革开放初,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农牧民或翻新或重新修建住房,但当时条件所限,并无多大改善。199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逐年实施易地搬迁、灾后重建、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风貌改造等建设项目,使半农半牧区住房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村内有沙化或水泥硬化的道路,还在玛尼房或玛尼堆附近修建休闲小广场,并安装座椅,搭建凉棚等各种公共设施。新修的房屋大都是木结构藏式雕花前檐,基本都安装有玻璃暖棚,屋顶多覆以瓦或彩钢楞板。外观和内饰都今非昔比,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四、行旅变迁
  藏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过去多以马、牛代步。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碌曲县农牧民的出行条件也在逐渐演进。摩托车作为便捷快速的单人现代化交通工具,首先在农牧区成为时尚。因为操作简单和对道路的适应性较强,用它既能放牧又可出行,一时取代了上千年的传统交通工具——马匹。与摩托车同时出现的还有“兰拖”,即兰州拖拉机厂生产的三轮拖拉机。这种小型运输工具马力强劲,速度快,既能装载少量货物,又可搭乘多人,在当时交通还不太便利的农牧区非常实用。2000年以后,随着县乡公路、乡村公路、村村通、牧道等交通设施建设,使得农牧区道路四通八达,而且道路路面基本硬化,交通之优越,前所未有。所以农牧区交通工具也在向舒适型发展,各种轿车和实用的皮卡车已经在农牧区非常普遍。农牧民群众早上出门时,将牛羊放入自家草场,然后进城办事,晚上回家时再将牛羊收拢入圈。生活轻松,出行自如。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上限1996年,下限至2010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区划、畜牧业、农林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粮油购销、供销、招商引资、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管理、城乡建设、国土管理碌曲县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