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旅游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54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旅游业
分类号: F592.742
页数: 8
页码: 144-151
摘要: 本章记述了碌曲县旅游发展的情况,包含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景区、景点建设等。
关键词: 旅游 经济发展 碌曲县

内容

第一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一、旅游资源及开发
  碌曲县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国道213线贯穿县境,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自然景观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藏文化魅力独特。有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尕海湖,1982年被评为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1998年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内栖息着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黑颈鹤、丹顶鹤、天鹅、赤麻鸭等80多种候鸟;有集雪山、草地、河流、湖泊、石林、森林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则岔石林,1998年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郎木寺,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魅力名镇”20强;藏传佛教名寺——郎木寺院早就享誉海内外。还有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在安多藏区享有较高声誉的西仓寺院以及晒佛、跳法舞、供酥油灯转香巴、金刚大法会等宗教活动和插箭节、娘乃节、香浪节、揉扎节、燃灯节等众多的民俗传统节日。碌曲重点围绕郎木寺寺院、西仓寺院、多松多寺院等重点文物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碌曲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进行深度研究,注重收集民间传说、整理相关典故、提炼开发主题、规划开发方向,赋予旅游业深厚的文化信息,从而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加大新景点——李恰如天池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旅游产业发展
  1996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碌曲县旅游发展紧紧围绕“三抓”(抓宣传、抓建设,抓管理)、“七结合”(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相结合,国家投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景区建设与县城建设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长远规制与当前工作相结合,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旅游企业与景区群众相结合),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出生态旅游优势,通过树立则岔石林旅游品牌,开通县城至则岔、县城至郎木寺两条旅游热线,建设则岔、尕海、郎木寺3个景点,并以则岔石林为龙头,全力开发郎木寺和尕海湖景区,发展壮大碌曲石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郎木寺宾馆,完成尕海湖保护工程旅游产业。同时,加快县城内旅游宾馆、饭店的建设和改造升级,发动群众建立家庭旅游接待点,开展多点服务。并发展跨县、跨行业、跨地区的景区景点旅游线路开发,发挥规模效益,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到2010年底,碌曲已基本具备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县,旅游业形成支柱产业,旅游综合收入在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逐年上升。
  三、旅游发展规划
  自1996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碌曲县实施“旅游富县”战略,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把富集的自然资源变成富民强县的旅游产业,突出藏区人文和生态特色,打造“九色香巴拉——高原明珠碌曲”旅游文化品牌。2005年,碌曲县坚持规划为先导,制订《碌曲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规划》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郎木寺、则岔石林、尕海湖三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景区基础服务功能,提高旅游业市场竞争力,带动周边村庄全方位发展,让更多的农牧民分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成果,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规划》要求为实施品牌形象创新战略,围绕郎木寺、则岔、尕海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碌曲藏文化与秀美自然风光天人合一的主题旅游形象。深度发掘宗教文化游、草原生态游、自驾车探奇游等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创新和有机整合包装,实行差异化经营,使旅游品牌得到提高和升值,形成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旅游产品。同时加强跨区域的旅游开发合作,强化市场宣传营销,借助周围旅游精品线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发展过境旅游,不断延伸旅游链,努力把碌曲旅游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安多藏传佛教旅游目的地和甘南州重要的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目的地。
  在实施步骤上,采取以人文和自然精品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线,优先开发郎木寺旅游区和则岔石林旅游区,深入发掘和充分展示丰富的藏族宗教文化和独特的藏区自然景观,着力打造碌曲旅游品牌形象。后续开发尕海湿地、洮河上游等片区,拓展旅游产品线,逐步建立形象突出、配置合理、优势明显的旅游产业布局。
  通过《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使碌曲县旅游从小到大,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主导产业。并且,借旅游开发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旅游发展带来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促进全县经济的大发展。同时,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的同步发展,进一步加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为当地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形成支持碌曲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各项具体措施,使旅游业发展成为碌曲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景区、景点建设
  2000年以来,郎木寺景区基础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总投资为986.9万元。总用地面积13825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1382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4079平方米(包含一栋3层服务用房、一栋137.66平方米的1层旅游厕所、1处停车数量为98辆的旅游停车场),基底面积1851.86平方米。工程位于碌曲县郎木寺景区入口处,东侧为兰郎公路,整个建筑朝西南布置。平面呈“回”字形,建筑主体高度13.2米。首层高度为3.9米,主要设置旅游信息综合展示区、接待及其服务用房;二至三层层高均为3.6米,二层为办公、娱乐及其服务用房;三层为住宿及其服务用房。建筑内部共设封闭楼梯2部。一层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在建筑风格和形式上体现民族内涵深厚的建筑形象,同时建筑形式上根据地域环境,与周边建筑有一定的呼应。
  第三节 建设项目
  根据2005年制定的《碌曲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所列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则岔石林游客服务中心、多功能体育场、则岔石林旅游景区和郎木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在2010年以后才逐步开工实施。
  第四节 旅游服务与管理
  一、管理机构
  碌曲县旅游事业管理局成立于1994年。2003年8月,更名为文体旅游局,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县旅游局编制11名(事业编制)。科级领导干部3名,其中,局长1名(兼党支部书记),副局长2名。
  二、行业管理
  2003年以来,碌曲县文体旅游局制定《碌曲县旅游景区车辆管理制度》《旅游景区停车场管理制度》《则岔石林风景区马匹出租管理办法》《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景区消防安全制度》《则岔石林风景区护林防火管理制度》《景区高峰期旅游安全处置制度和措施》《景区安全巡查制度》。
  后又制定出台《尕海景区游船管理办法》《景区餐厅卫生管理制度》《景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景区厕所管理制度》等。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方面,旅游系统职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碌曲县旅游局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30项工作制度。使碌曲县旅游行业管理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2008年后,景区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风景管理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制度》《局职工培训制度》《旅游投诉制度》《景区导游服务管理制度》《“农牧家乐”管理办法》等。在环境与保护工作中,制定《尕海湖景区珍稀鸟类保护法》《则岔石林景区古树名木保护制度》,使生态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
  三、旅游宣传
  印制有景区景点图案的门票、旅游指南、旅游宣传画册、折页、光碟、手提袋和纸杯,在宾馆饭店设立旅游纪念品发放点和咨询台。邀请省级专家学者考察景点和旅游线路,宣传碌曲自然风光、旅游景点、人文景观,组织本县知名人士编写并出版《畅游神龙河》和《碌曲史话》系列旅游丛书。在知名报纸、旅游刊物撰写宣传文章,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加盟“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网站,开发“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在改版升级“碌曲旅游网”的基础上,开通“碌曲旅游官方微博”“碌曲旅游官方微信”,及时发布各类旅游信息,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咨询服务平台。组织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旅交会、主题活动,组织举办“锅庄舞大赛暨香浪节活动”“首届魅力碌曲旅游摄影大赛”活动和“甘肃原生民歌歌手大赛”活动,邀请自驾游团体、旅游爱好者前来采风踩线。挖掘、整理、发挥民间工匠和老艺人的特种技艺,提高特色商品、土特产品、纪念品的制作开发能力,在资金、技术、工艺、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横向联系,促进商品设计、研制生产和市场销售,并在县城建立具有研制、生产、销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商品基地,扶持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构建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销售服务网络。
  四、旅游服务
  则岔石林游客服务中心,是碌曲县旅游业服务的主要机构,隶属于碌曲县旅游局,向游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服务,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需求。则岔石林游客服务中心联系、协调本县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公司、旅行社及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单位、机构,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服务项目主要有在旅游景区景点,为游客代订“农牧家乐”及宾馆客房住宿;代理各类交通票务和景区景点门票;推介景区精品旅游线路;团体、散客跟踪服务;展销旅游纪念商品;受理旅游投诉;提供旅游救援帮助;预订“农牧家乐”及商务、餐饮;提供景区景点导游服务;提供文艺娱乐和礼仪接待演出等多项事务。
  以游客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其他配套机构和设施,陆续建成。其中,秀隆扎西大酒店,以及旅游接待中心、娱乐中心、则岔艺术团、商业街等各类宾馆、酒店共35家,其中星级宾馆、酒店2家,日住宿接待能力为909人。另外,景区建有“农牧家乐”81家,其中星级“农牧家乐”9家,日接待能力810人。民间经营服务项目有马队驿站、餐饮、娱乐、购物、车辆出租等为游客旅游提供便捷。
  五、旅游线路
  二日游线路 则岔、郎木寺。第一天:从兰州赴则岔(397千米),午餐后,下午3点赴景区观光,住则岔,观看篝火晚会、藏族歌舞表演。第二天:早餐后赴郎木寺(73千米),沿途欣赏原始草原风貌,参观郎木寺院、游览白龙江源头,午餐后返兰州,途中游览尕海湖。
  尕海、玛曲。第一天:从兰州赴尕海(369千米),观赏尕海候鸟,游览尕海湖,午餐后赴玛曲,游览玛曲草原,住玛曲。第二天:游览玛曲天下黄河第一湾,午餐后返兰州。
  三日游线路 拉卜楞寺、郎木寺、则岔。第一天:从兰州赴夏河(236千米),午餐后参观拉卜楞寺、贡唐宝塔、桑科草原,住夏河。第二天:早餐后赴郎木寺(183千米),参观郎木寺、仙女洞、白龙江源头等,后赴则岔(73千米),沿途欣赏原始草原风貌,住则岔。第三天:上午游览则岔石林,下午返兰州(334千米),沿途游览西仓寺院。
  黄河首曲、郎木寺、则岔石林。第一天:从兰州赴玛曲,途经尕海湖(369千米),下午游览天下黄河第一湾、天下黄河第一桥、格萨尔广场等黄河首曲风光,住玛曲。第二天:赴郎木寺,途中参观大水泉、虹鳟鱼养殖场(65千米),参观郎木寺,下午赴则岔(73千米),沿途欣赏原始草原风貌,住则岔。第三天:上午游览则岔石林,下午沿途参观西仓寺、九层佛阁,晚返回兰州(334千米)。
  四日游线路第一天:从兰州赴夏河(236千米),参观达尔宗湖、拉卜楞寺、贡唐宝塔,住夏河。第二天:早餐后赴玛曲(200千米),途经尕海湖,下午游览首曲草原风光、天下黄河第一湾等,住玛曲。第三天:早餐后赴郎木寺(65千米),参观郎木寺,后赴则岔(73千米),沿途欣赏原始草原风貌,住则岔。第四天:上午游览则岔,途中参观西仓寺院、九层佛阁,下午返兰州(334千米)。
  六、旅游收益
  1996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后,碌曲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兴县与富民并重的原则,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于郎木寺景区、则岔石林景区、尕海湖景区、西仓寺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加大旅游宣传,重点塑造“中国魅力名镇——郎木寺”“高原圣湖——尕海湖”“人间仙境——则岔石林”等旅游品牌,构建以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宗教朝拜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把碌曲打造成高原特色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最佳户外旅行目的地。同时,碌曲县委、县政府通过“走出去”宣传推介,“引进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聚焦碌曲,了解碌曲,使碌曲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碌曲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和景区的开放开发,不仅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带动和促进碌曲县其他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2003年时,碌曲县有宾馆8家,接待游客3.46万人,日平均接待游客94.79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84.43万元;2004年,碌曲县有宾馆9家,接待游客11.01万人次,日平均接待游客301.75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368.15万元;2005年,碌曲县有宾馆10家,接待游客15.63万人次,日平均接待游客428.32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984.2万元;2006年,碌曲县有宾馆12家,其中一星级宾馆2家,接待游客8.77万人次,日平均接待游客240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27.7万元;2007年,碌曲县有宾馆14家(其中,一星级宾馆2家,农家乐8家),接待游客22.6万人次,日平均接待游客617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85万元;2008年,由于受“5·12”汶川地震冲击影响,碌曲县的旅游业受到重创,使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锐减。全年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日平均接待游客66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74万元。面对突发事件对旅游业造成的严重影响,甘南州委、州政府下发《关于扎实推进全州旅游第二次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碌曲县下发《关于扎实推进全县旅游第二次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25条要求,对复苏碌曲旅游业起到积极作用。2009年,碌曲县全年接待游客1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472.4万元。到2010年,接待游客1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137.4万元,旅游收入比上年增加3472万元。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上限1996年,下限至2010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区划、畜牧业、农林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粮油购销、供销、招商引资、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管理、城乡建设、国土管理碌曲县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