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4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33
页码: 77-109
摘要: 本章记述了碌曲县的畜牧业做了内容介绍,包括牧业经济、机构、畜种、草原、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畜禽疫病防治、结构调整及效益。
关键词: 碌曲县 畜牧业 地方经济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管理机构
  碌曲县畜牧兽医局 1996年时,畜牧局所属机构有畜牧兽医工作站、草原工作站、农牧业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站和李恰如种畜场4个业务单位和7个乡级畜牧兽医站。2007年进行兽医体制改革后更名为碌曲县畜牧兽医局,增加了兽医行政职能。1988年12月,新成立碌曲县草原监理站。2007年,将畜牧兽医工作站分设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渔业工作和动物卫生监督所,所属机构增至7个。其中,动物卫生监督所和草原监理站为管理机构;草原工作站、农牧业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站、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渔业工作站和李恰如种畜场为服务机构。2010年,畜牧兽医局机关编制为13名。其中,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5名,机关后勤事业编制1名。科级领导职数6名(其中局长1名,党委书记1名,纪委书记1名,副局长3名)。
  动物卫生监督所 动物卫生监督所成立于2007年,为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行政执法单位,正科级建制,核定编制18人,科级领导职数3人(所长1名,副所长2名)。内设办公室、监督股、兽医股和检疫股。
  草原监理站 草原监理站成立于1988年,与草原工作站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10年2月,碌曲县草原监理站单设,为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行政执法单位,副科级建制,领导职数2人(站长1人,副站长1人)。(前志失遗)
  二、服务机构
  草原工作站 碌曲县草原工作站是隶属于碌曲县畜牧兽医局的全额事业单位。碌曲县草原工作站的前身为碌曲县农牧业技术服务站,为科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草原建设股、草原植物保护股、预测预报股和财务股。2010年,有职工1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畜牧师5人,助理畜牧师1人。
  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2007年,动物疫控中心设立,为正科级建制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5人。其中,科级职数3人(所长1人,副所长2人)。下设办公室、监督股、兽医股、检疫股和基层兽医体系机构(即七乡镇畜牧兽医站)。
  畜牧渔业工作站 畜牧渔业工作站成立于2007年,为副科级建制的事业单位,核定编制7人。2010年,有职工1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3人,工勤人员1人。主要承担畜种改良、渔业市场管理与资源保护工作。
  农牧业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站 碌曲县农牧业集体经济经营管理站为股级单位,隶属于县畜牧兽医局。单位编制数8人,实有职工12人。
  国有李恰如种畜场李恰如种畜场是碌曲县唯一的国有种畜场,场内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2001年6月,落实家庭承包经营制时,将草场划分为105个份额分别承包给场内牧工,累计承包牛羊5457头(只),承包草场面积11333公顷。该场有管理人员15人,其中,科级干部3人,技术人员4人,其他人员8人。全场牧户61户,共300人。其中,牧工45人。
  三、队伍建设
  1996年,碌曲县畜牧系统有职工76人,其中行政干部12人,专业技术人员36人,工勤人员6人,具有本科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人,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1人;2010年,全系统有职工132人,其中公务员12人,参照公务员25人,事业单位职工95人;研究生及本科学历2人,大中专以上学历123人,初、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是45∶29∶2,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技术人员比例有所增加。
  第二节 畜种
  一、优良畜种
  碌曲县作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纯牧业县之一,有许多优良畜种。主要有牦牛、藏羊、河曲马、蕨麻猪。
  牦牛 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适应性极好,不可替代的牛种。牦牛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头较大,额短而宽,并稍显突起。成年牦牛平均体高:公牛126.5厘米,母牛107.45厘米。母牛泌乳期为170天左右,日均挤奶1.8千克。牦牛是乳、肉、皮、毛兼用的牛种,也是高寒草原骑乘和驮运的重要役畜,在碌曲畜牧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牦牛与黄牛杂交的后代雄性不育,所以本品种选育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广大牧区有生产犏牛的习惯,有计划地扩大犏牛生产量和采用先进的畜牧技术,提高犏牛的质量是提高牦牛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根据碌曲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牦牛的体尺指数、生物学特性等因素,确定肉乳兼用的选育方向较为理想。牦牛6月龄以前的营养水平和初情受配受胎的月龄、终生繁活率、产乳量都有极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强幼牛培育是搞好牦牛选育工作的关键措施。幼牛、母牛越冬补饲,提供棚圈,减少热能损失和掉膘幅度,对胎犊发育和母牛来年发情都十分重要。2010年,全县共有牦牛21.36万头,出栏牛3.6万头,出栏率17%。
  藏羊 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羊种之一,碌曲县的藏羊以乔科羊为主。藏羊是粗毛羊种,体质结实,四肢端正,躯体近似于长方形。公母羊均有角,公羊平均体高71.7厘米,平均体重58.7千克;母羊平均体高69.6厘米,平均体重46.9千克。公母混群饲放,幼畜不断奶不隔离,老幼不分群。藏羊1.5岁开始发情,体况较佳者即可受配受胎,一般羊只2.5岁开始配种,繁殖年限4—5年,每年一胎,每胎一羔,双羔率极低,仅为偶见。一般7—9月配种,12月开始产羔。绝大多数母羊在没有棚圈设施的草地上产羔,新生羔产下即能站立行走,寻母哺乳,成年母羊母性良好,育羔力强。2010年,全县共有藏羊51.31万只,出栏15.78万只,出栏率31%。
  河曲马 是我国的优良地方马种之一。河曲马对高寒阴湿、气候多变,海拔高、气压低的恶劣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体质结实,挽乘兼用,能跨越4000米以上的高山,抗病能力强,发病率低,毛色以黑、青、栗居多。成年公马平均体高为137.2厘米,平均体重为346.3千克;成年母马平均体高为132.5厘米,平均体重为330.9千克。
  河曲马作为一个地方优良品种,须进行本品种选育。历来群牧本交,公母马比例1∶10—15,一般是两年一胎或三年两胎,最高繁殖成活率为74.2%,最低为39.2%,幼驹成活率88%—99%。2010年,全县共有河曲马3883匹。
  蕨麻猪 是一种小型原始地方猪种,蕨麻猪体型矮小,机智灵敏,合群性强,耐粗放管理,易于高寒山区放牧饲养。成年公猪平均体高44.7厘米,平均体重33.3千克;成年母猪平均体高47.4厘米,平均体重35.4千克,一般一年产两窝或两年产三窝猪仔。蕨麻猪生长缓慢,脂肪沉积少,皮薄肉细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10年底,全县共存栏猪5793口。
  二、畜种改良
  1996年以来,碌曲重点开展牦牛、藏羊的本品种选育。2006年碌曲县邀请有关专家召开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牲畜新品种引进繁育等4个“十一五”规划初审会议,在认真研究分析甘南牦牛、藏羊,牲畜良种引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牲畜改良引进繁育的系统方案,为加快全州畜种改良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8年,引进半血野牦牛杂交改良当地牛1938头,本品种选育改良牛1.3万头、羊2万多只;在牧区、半农半牧区积极引进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牛羊良种1000多头(只),杂交改良当地牛羊3千头(只)。2009年杂交改良牦牛、藏羊800头(只),人工授精1000多头(只),成活率95%。2010年杂交改良牦牛、藏羊1200头(只),人工授精1500头(只)。
  第三节 草原
  一、草场资源
  碌曲县草场面积39.34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5.77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90.93%。海拔高度2900—3483米,气候特征属内陆性高寒气候,日照强烈,降温频繁,灾害性天气多、强度大;年降水量平均650毫米。牧草生长期约155天,青饲期121天,枯黄期210天。按草场资源的类、组、型三级分类系统,可将全县天然草场分为6类9组13型。按全县草场资源类型可分为林间草甸、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沼泽化草甸。从各类草场每平方米样方的饱和度来看有林间草甸35种,灌丛草甸27种,亚高山草甸67种,沼泽草甸39种。此外,人工种植的饲草料作物主要有青稞、箭舌豌豆、油菜、芜菁、苜蓿和燕麦。
  二、牧草品质
  根据全国草场资源等级和牧草适口性、利用率和营养成分,可将碌曲县的草场等级划分为二、三、四3个等,无一、五等,二、三、四、五、六、七6个级,无一、八级。草场质量:二等草场为133567.46公顷,占草场可利用总面积37.34%;三等草场为161630.8公顷,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45.19%;四等草场为62531.73公顷,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17.84%,中、上等草场占83.54%。根据全县草场产草量:亩产鲜草400—800千克的二、三级草场利用面积为80756.33公顷,占草场可利用面积22.57%%;以亩产鲜草300—400千克的四、五级面积最大,达264832.07公顷,占草场可利用面积的74.04%;亩产100—200千克的六、七级草场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3.39%。全县天然牧草有67科,253属,630种,其中可食牧草568种,占90.16%。
  三、草场利用
  根据地形和牲畜的习惯,碌曲县草场的利用主要为轮牧方式。即:冬春、夏秋两季轮牧。全县除西仓、双岔、阿拉三个半农半牧区外,玛艾、拉仁关、尕海、郎木寺和李恰如牧场都普遍采用这种轮牧方式。每年农历十月陆续将畜群搬入冬春牧场放牧并适当补饲,第二年5月又将畜群转迁到夏秋牧场放牧抓膘。碌曲草场总面积39.34万公顷,其中,冬春季草场面积20.0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0.86%,夏秋季牧场19.3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9.14%,人工种植草场面积1285公顷,占总面积的0.32%;草场中退化草场1.26万公顷,鼠虫害草场1.1万公顷,分别占草场总面积的3.2%和2.8%。
  四、草场载畜量
  2010年底全县有各类牲畜71.56万头(只、匹、口),折合157.03万个羊单位,碌曲县有可利用草场面积35.77万公顷。据草原资源调查结果,平均亩产鲜草364.4千克,全年总贮草量为19.55亿千克。牧草利用率按70%计,全年可用贮草量为13.69亿千克。按《全国重点牧区草场资源调查大纲》规定,每个羊单位日食青草4千克,年需青草1460千克,理论载畜量为937574个羊单位。
  五、草原灾害
  鼠虫灾害 危害碌曲草原的鼠虫害主要有四类:中华鼢鼠、达乌尔鼠兔、高原旱獭和草原毛虫。中华鼢鼠打洞掘土,啃食牧草根系;达乌尔鼠兔打洞掘土,采食牧草,对牧草的生长造成极大的破坏,使牧草生长面积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和草场凹凸不平,草原破坏率达50%以上,使大面积优良草地变成黑土滩;草原毛虫取食牧草幼嫩茎叶,影响牧草生长,严重妨碍畜牧业发展。中华鼢鼠、达乌尔鼠兔主要分布在尕海、郎木寺和拉仁关等乡镇的草场上,鼠害严重危害草场面积达62266.67公顷,中度危害面积达到15333.33公顷;鼠兔密度1—10只/公顷以上,鼢鼠密度0.5—1只/公顷以上,土丘覆盖密度53%以上,虫害发生时,80—100只/平方米,严重时达到200—250只/平方米。
  草原火灾 碌曲县是甘南州的纯牧业县之一,草场面积大,草原防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国务院《草原防火条例》《甘南州草原防火条例》的规定,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为草原防火期。1996—2001年,碌曲草原牧区未发生过重大火灾,2002年以来,碌曲县发生以下5起草原IV级火灾。
  2002年3月18日,尕海乡其尕、阿才等三户牧民所在草场失火,造成33.33公顷冬季草场贮备的近20万千克饲草料被烧尽,失火原因为阿某倾倒炉灰,余火经风吹燃点燃该处草场。经乡政府组织人员扑救,火势得以及时控制,经县草原监理人员现场勘验,按照火灾造成的损失,根据《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第六款规定,依法对阿某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阿某对其尕等3户牧户造成的损失予以相应赔偿。
  2002年11月6日16时30分,尕海乡加仓大队213国道边发生草原火灾,形成约600米长、150米宽的失火带,涉及加仓三队的桑吉加、卡毛、周忠尕、早绕、拉毛草等5户牧民群众的草场,过火面积达9.33公顷,使5户牧民的近17010千克越冬牧草饲料被燃烧殆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103元。在县公安局干警、县草原监理人员和周边牧民群众的自发奋力扑救下,大火被及时扑灭。后经现场查验,失火原因为桑某某野外煨桑用火不慎而引起。按照火灾造成的损失,根据《草原法》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第六款规定,依法对桑某某予以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同时使其承担火灾造成的所有经济损失。
  2004年3月17日13时45分,玛艾镇加格村4组所在的隆崆沟发生草原火灾,草场过火面积达55.33公顷,为牧民久丑的夏季草场。失火原因是该处草场灌木丛生,影响到畜群正常放牧,久丑自行烧荒所致。火灾被及时扑灭后,玛艾镇有关领导和县草原监理人员现场对其予以批评教育。
  2005年12月4日17时许,玛艾镇加格村一组牧户看召的冬季草场发生草原火灾,过火面积达20公顷。失火原因为野外用火不慎所致,由于扑救及时,未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2010年1月21日17时40分,碌曲县尕海乡秀哇三队一处冬季草场突然失火,火情发生后,县畜牧局草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火情调查工作组,进行现场取证调查,由县公安人员以及县畜牧兽医局、县草原站专业技术人员、周边群众380人组成扑火队立即开展扑救工作;州草原防火办及州草原监理站组织人员也赶赴现场支援。经过近3个小时的扑救,火情全面扑灭。经初步核查,这次草原火灾过火面积达87.7公顷,受灾牧户13户、69人,各类牲畜1952头(只、匹),未造成人员牲畜伤亡。据估算火灾造成该地点网围栏2400米损坏,每米15元,计3.6万元,冬春季贮草全部烧毁,共计损失14.92万千克干草,每千克干草按1.2元计算,损失17.9万元,以上两项损失共计21.5万元。按照《国务院草原防火条例》规定,属草原重大火灾。
  2010年12月5日,在国道213线371千米处,尕海乡尕秀村发生草原火灾,草场过火面积为8.4公顷,失火草场涉及4户牧民。因扑救及时,未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六、治虫灭鼠
  1996年以来,碌曲县把草原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利用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人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草原鼠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累计治虫灭鼠面积达55.67万公顷,灭效达90%以上。
  根据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甘南州2009年草原鼠害综合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印发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09年草原鼠害综合防治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2009年,碌曲县在尕海乡实施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主要以地下鼠和地上鼠防治为主。通过组合应用物理、生物、生态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建设县级草原鼠害综合防治示范点4.6万公顷。示范点设在尕海乡的尕秀村、秀哇村、加仓村。建设规模为人工捕捉1.48万公顷,招鹰灭鼠3.6万公顷(栽植招鹰架1800个),生物毒素灭鼠1.5万公顷,补播牧草0.54万公顷。
  七、项目建设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碌曲县先后实施了牧区示范工程、“三化”草场综合治理建设、草原防火站建设、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等项目。
  1996年,碌曲县率先在玛艾镇推行草场承包试点工作,效果显著。到1999年,完成了玛艾、拉仁关、尕海、郎木寺四个纯牧业乡镇27万公顷草场的承包工作。2003—2004年,西仓、双岔、阿拉三个半农半牧区7.92万公顷草场全部承包到户,全县共承包各类草场34.92万公顷,参与草原承包的牧户为4395户,14604人。
  针对畜牧业草畜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等实际,碌曲县于1995年提出建设“碌曲县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议书,得到省、州畜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5年,农业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农牧计发〔1995〕188号文件确定该项目。1996年7月,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甘肃省畜牧局下发甘牧字〔1996〕115号文件,明确项目计划、资金和生产指标。1996—1998年之间,碌曲县在全县各乡实施的牧区示范工程,有效带动“围栏、住房、种草、棚舍、良繁、疫防”六化家庭牧场建设,推动草场承包到户的落实,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和牧区经济繁荣。工程总投资为200万元,完成草地围栏2.67万公顷,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1333.33公顷,当年生草籽基地66.67公顷,新建草原监理工作用房10间,投放优良种羊50只,自行设计制造活动式注射栏20个,活动式药浴池7个,修建水泥制式药浴池3处。同时配备各种仪器设备70台件,工作用车2辆。
  1999—2000年,碌曲县实施的“三化”草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该项目重点对郎木寺、尕海等地的“三化”草场实施围栏封育、补播改良、施肥除莠、治虫灭鼠、干旱草场灌溉等综合治理工作,治理面积达1.5万公顷。
  2003—2007年,碌曲县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带动草地畜牧业生态经济效益和农牧村社会效益的整体提升。该项目共完成退牧还草各项任务34.67万公顷,其中,禁牧5.67万公顷,休牧28.33万公顷,划区轮牧666.67公顷,补播改良1.33万公顷。总投资129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390万元,地方配套与群众自筹3510万元。工程涉及全县7个乡镇、24个行政村、5777户、33901人。
  2002—2004年,实施的碌曲县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总投资1445万元,建设总任务1.4万公顷,其中,草场围栏改良任务面积0.6万公顷,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面积666.67公顷,鼠虫害草场治理面积0.73万公顷。实际完成面积1.69万公顷,超额完成0.29万公顷,占项目计划的121.03%。实施项目以来显示出极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区内草原初级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平均产草量达到8589千克/公顷,较治理前提高了57.14%。项目区牧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360.7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481.5万元,增长了33.5%;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400元增加到2003年的3150元,项目投入产出比为1∶2.27。
  2007—2008年,实施的碌曲县草原防火站建设项目,总投资205.93万元。该项目包括建设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423平方米,购置草原防火运兵车3辆,野外宿营车1辆,摩托车6辆,购置防扑火和通讯保障等设备、机具1726台(套,件),占地面积400平方米。
  八、草场承包
  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加快草原建设的决定》《(碌曲县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进一步规范草场流转的通知》和《碌曲县开展草原承包经营规范化实施方案》,碌曲县于1996年开始着手草场承包工作。期间,碌曲县草场承包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具体研究和安排部署该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及时跟进,督促进度。到1996年底,玛艾乡完成7.6万公顷的草场承包到户任务和6666.67公顷、38.26万米的草场围栏建设任务,853户、1959间牧民建房,664户、44万平方米畜圈建设也同时启动。人工种草38.5公顷。至此,玛艾乡的草场全部承包到664户、3700牧民群众手里,占全乡总牧户的98.4%。1997年,根据州上规划分3年实施草场承包的总体要求,碌曲县尕海乡、郎木寺乡被重点列入草场承包建设。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落实完善尕海、郎木寺两乡草场承包责任制、加快草业建设步伐的安排意见》,在年初工作会议上作具体部署,结合两乡实际制定6个行政村的草场承包方案。到1997年12月底,尕海乡秀哇村和加仓村共计承包草场面积26146.67公顷;完成围栏339734米,围栏面积6666.67公顷。由于诸多原因,尕海尕秀村和郎木寺乡4个村未完成划包任务。1998年,郎木寺、拉仁关两乡被列入草场承包重点,当年完成;双岔、西仓、阿拉3个半农半牧区于2008年完成。全县承包草场总面积34.92万公顷,承包总户4434户,建立草场档案5359卷,颁发草原使用证5359本。流转草场总面积6230.13公顷,占承包草场总面积的1.78%;流转草场牧户421户,占牧户总数的10.7%。其中,尕海乡流转草场1638.73公顷,占流转草场总面积的26.25%;郎木寺镇流转草场1059.33公顷,占流转草场总面积的17%;拉仁关乡流转草场1094.67公顷,占流转草场总面积的17.6%;玛艾镇流转草场1705.33公顷,占流转草场总面积的27.4%;西仓乡流转草场732公顷,占流转草场总面积的11.75%。
  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草场进行流转。全县以转包形式流转草场的有158户,以转让形式流转草场的有109户,以合作形式流转草场的有138户,分别占流转户数的37.5%、25.9%、32.8%,其中流转期限在3年以下和3年以上(包括3年)的户数分别占流转户数的61%和39%。流转户中,进城的占35.6%,从事牧工的占25%,其他占39.4%。
  2010年,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草场承包细化工作。完成郎木寺镇尕尔娘村草场承包工作,尕尔娘村83户422人,草场总面积0.68万公顷,承包面积0.51万公顷。
  西仓乡承包各类草场2.37万公顷,绘制草场承包底图一幅1张,绘制蓝图5张,填写各类表格631张,颁发《草场使用证》175本。2010年,进一步细化西仓乡新寺村草场承包工作,全村206户,1191人,草场面积1.26万公顷,可利用场面积1.09万公顷,已全部承包到户。
  双岔乡承包各类草场2.83万公顷,占75.9%,绘制草场承包底图一幅1张,绘制蓝图6张,填写各类表格1030张,颁发《草场使用证》125本。亚藏、洛措等有争议区未承包。
  阿拉乡承包各类草场1万公顷,占70%,承包户数324户,2332人,绘制草场承包底图一幅1张,绘制蓝图5张,填写各类表格789张,颁发《草场使用证》58本。草场有争议区未承包。2010年,进一步细化阿拉乡田多村草场承包工作,全村共67户,487人,共有草场0.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0.37万公顷,全部承包到户或联户。
  九、草原管理
  1996年以来,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开展草原法律法规宣传、执法检查监督、违法纠处等活动,为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草原起到了积极作用。共出动宣传车24车次,出动宣传人员6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藏汉文)2400余份,宣传横幅12幅;举办草原法律法规培训班12期,参加培训人员150余人;共受理和查处草原权属纠纷案件8起;调解处理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5起;对在草场上施工作业的8家企业进行实地勘验记载与办理审核审批手续,按照草原征占用审批办法,进行登记并上报主管部门;严查乱挖乱砍滥伐滥采违法行为,共查堵采挖人员256人次,没收采挖工具235件,拆除帐篷20顶。
  十、饲草料种植与加工
  碌曲县饲草料种植基地主要集中在双岔乡。双岔乡属半农半牧区,海拔2950米,自然条件适宜,适合饲草料生长。2009年,在双岔乡建立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共66.67公顷,为试验及野生驯化示范点;2010年,辐射带动碌曲县其他半农半牧乡,各乡村逐年扩大种植生产面积,阿拉、双岔、拉仁关、西仓、玛艾的200多农牧户种植面积达到666.67公顷,并建立晾晒棚1200平方米,加工场地及库房360平方米,逐步达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2010年,总投资840万元,开始以发展牧户规模种植为主,种植133.33公顷紫花苜蓿。在西仓、双岔、阿拉选择紫花苜蓿种植示范户100户:新寺村40户、博拉村30户和毛日村30户,每户种植紫花苜蓿1.33公顷。另外,每村购置20套(台)农机具;每户推广1处青贮氨化窖。
  碌曲县瑞丰公司也称碌曲县瑞丰饲草料种植加工基地,成立于2008年8月20日。公司位于双岔乡毛日村,是本村牧民拉毛加联合其他6户牧户出资30万元注册的一家集饲草料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也是碌曲县第一家饲草料种植加工的民营企业。基地具有优质高产、相对集中连片的人工饲草种植133.33公顷,年产青干草1000吨,农牧民亩均增收150元。基地以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全力推进“一特四化”,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的,推行“公司+基地+科技研发+农牧民经济合作社+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008年底,甘南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全力推进“一特四化”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意见》后,碌曲县瑞丰公司深入实施“一特四化”和“农牧互补”战略,在县政府和畜牧等部门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租赁、承包其他牧户的耕地进行优质牧草种植工作。2009年,投资91万元(州级扶持资金25万元,县级扶持资金31万元,自筹资金35万元),建成瑞丰饲草料种植加工基地规模建设,修建晾晒场13334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250平方米),库房400平方米,配置割草机2台、拖拉机3台、安装饲草料粉碎设备1套。当年,该基地优质牧草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68.33公顷,其中毛日35.33公顷,青禾8公顷,贡去乎25公顷,平均产草量约300千克。收购当年优质牧草30吨。2010年,扩建人工饲草料基地33.33公顷,建成一座日加工草产品1—2吨的综合加工厂,面积800平方米,配套修建贮草棚600平方米的1处,600平方米的成品堆草库1座,修建5处青贮氨化窖。补贴购置牧草收割机2台、碎草机1台、打捆机1台。
  第四节 牧业经济
  一、畜牧业经济
  1996—2010年,碌曲县畜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县各类牲畜年末存栏71.6万头只。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25.91%、27.92%、26.43%,产仔148779头只,成活率84.4%,成畜保活率93.5%;全县肉、奶、毛等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913吨、15600吨、495吨,畜牧业总产值144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39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
  1996—2010年,碌曲县结合有关项目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15年内,共完成围栏36.333万公顷,建成各类牲畜棚圈1768座,牧民住房1652户,人畜饮水工程74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畜产品经营
  2008年,碌曲县投资20万元,分别在拉仁关乡唐科村和尕海乡秀哇村建成活畜交易市场。每个活畜交易市场占地面积0.27公顷,可以同时容纳1000多头(只)牛羊,交易市场内修建60平方米的住房4间,200平方米的畜圈5间,装卸台1处,四周建有空心砖围墙。地处国道213线附近的秀哇活畜交易市场,不但交通便利,而且草原广阔,牲畜肥壮,周边又与拉仁关、郎木寺、玛艾等纯牧业乡镇相邻,货源充足,活畜流通数量大,市场交易潜力及前景乐观。
  甘肃大河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牦牛、藏羊肉制品及附属产品。公司拥有两条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机械化牛羊屠宰、加工生产线,屠宰加工厂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年肉类生产能力达8000吨,拥有2000吨的冷藏库,完全能够满足深加工产品的原料肉需求。2009年,公司对屠宰加工厂车间、库房、设备和产品深加工车间等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了原料加工能力。甘肃省轻纺工业设计院总体设计规划,将建设日处理能力600平方米的污水处理站、日产66.15平方米的沼气站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打造现代化无污染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业企业。
  第五节 畜牧产业基地建设
  一、牛羊育肥基地建设
  2007—2010年,碌曲县共建设牛羊育肥基地2处;牛羊育肥小区6个,其中2个藏羊养殖小区,2个牛羊育肥小区和2个奶牛养殖小区。6个小区共修建标准化暖棚481座、41740平方米;进驻养殖牧户481户,投入资金1135.6万元。已累计育肥出栏牲畜约8200余头(只),产生经济效益约1156万元,户均2.72万元;带动牧民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2007年,碌曲县自筹资金203万元,在阿拉乡和县城分别建成2处牛羊育肥基地。两个基地占地面积约1.6公顷,修建暖棚64座6400平方米;配套修建15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64间;15平方米的饲草料储藏室64间,门卫和兽防室4间,大门两座。
  2009年,在尕海乡尕秀村、秀哇村和玛艾镇红科村分别建设3个牛羊育肥小区。3个小区总投资559.8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9万元,占投资的60.55%,群众自筹220.88万元,占投资的39.45%。共建成标准化育肥暖棚228座22040平方米。分别在尕海乡尕秀村联户牧场上建设1个牛育肥小区,修建标准为120平方米/座的标准化牛用暖棚71座,8520平方米;在尕海乡秀哇村牧民定居点修建1个牛育肥小区,共修建标准为120平方米/座的标准化牛用暖棚24座,2880平方米;在玛艾镇红科村牧民定居点修建1个羊育肥小区,共修建标准为80平方米/座的标准化羊用暖棚133座,10640平方米。
  《碌曲县2010年度牛羊育肥小区建设项目》共建设标准化育肥暖棚253座2476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75.7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27万元,占投资的60%,群众自筹217.72万元,占投资的40%。其中牛育肥小区1个,修建120平方米/座的标准化牛用暖棚113座,13560平方米;羊育肥小区2个,共修建80平方米/座的标准化羊用暖棚140座,11200平方米。
  《碌曲县2010年度奶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在双岔乡毛日村建设奶牛养殖小区1个,集中修建标准为120平方米/座的牛用暖棚125座、15000平方米,完成投资571.12万元。
  《碌曲县2010年度农牧户养殖设施建设项目》分别在尕海乡、郎木寺镇、双岔乡、阿拉乡和拉仁关乡共修建标准为80平方米/座的牛用暖棚413座、33040平方米,种植饲草料295公顷,完成投资774万元。
  二、草产业基地建设
  布局规划碌曲县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设立在牧区尕海乡的加仓村和秀哇村,玛艾镇的花格村和玛艾村,半农半牧区的阿拉乡的吉扎村、双岔乡青禾村,西仓乡的团结村、耿萨村。项目建设种植任务为1866.67公顷,其中,多年生饲草基地800公顷,籽种繁育基地266.67公顷,当年生饲草种植基地533.33公顷,示范户140户,籽种繁育基地133.33公顷,示范户60户,紫花苜蓿籽种繁育基地133.33公顷,示范户40户。
  在牧区种植多年生饲草料基地800公顷,籽种繁育基地266.67公顷。其中种植多年生饲草基地加仓村、秀哇村、花格村、玛艾村各200公顷,籽种繁育基地加仓村、秀哇村、花格村、玛艾村各66.67公顷。
  在半农半牧区双岔乡青禾村饲草种植基地800公顷,示范户40户,每户5公顷,籽种繁育基地46.67公顷,示范户20户,每户2.33公顷。阿拉乡吉扎村饲草种植133.33公顷,示范户50户,每户2.67公顷,籽种繁育基地40公顷,示范户20户,每户2公顷。西仓乡的团结村种植饲草料基地200公顷,示范户50户,每户4公顷,根萨村种植紫花苜蓿籽种基地133.33公顷,示范户40户,每户3.33公顷。
  草产业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在2年内建成以碌曲畜牧部门和各乡村示范户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首先培训新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开辟销售渠道,在牧区推广草产业开发中的良种,良法等配套技术,积极探索高蛋白饲草在碌曲县开发利用途径。加强信息交流,完善信息体系建设。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牧民在不同的时期调整种植品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应用先进技术成果,准确掌握市场变化的发展趋势,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协作、沟通。
  基地建设年度进展2004年,主要完成西仓乡耿萨村紫花苜蓿籽种繁育基地133.33公顷,调运草种25吨,尿素5吨。种植地点选择,专业户确定,租赁合同和种植合同鉴定,机械购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相继跟进。共完成投资596万元,占总投资50.2%。
  2005年,主要完成尕海乡加仓村、秀哇村;玛艾镇的花格村和玛艾村多年生饲草料基地任务800公顷,各村200公顷。完成投资264万元,占总投资22.2%。
  2006年,主要完成尕海乡加仓村、秀哇村和玛艾镇花格、玛艾村多年生饲草籽种繁育基地任务266.67公顷,各村66.67公顷。完成投资88万元,占总投资7.4%。
  2007年,主要完成双岔乡的青禾村,阿拉乡的吉扎村,西仓村的团结村当年生饲草基地种植任务533.33公顷。其中:青禾村200公顷,吉扎村133.33公顷,团结村200公顷。完成投资192万元,占总投资的16.2%。
  2008年,主要完成双岔乡的青禾村,阿拉乡的吉扎村,西仓乡的团结村当年生饲草籽种繁育基地种植任务133.33公顷。其中:青禾村46.67公顷,吉扎村40公顷,团结村46.67公顷。完成投资48万元,占总投资的4%。
  2009年,在双岔乡毛日村新建人工饲草料种植基地66.67公顷。以种植紫花苜蓿和燕麦为主。同时建设晾晒场250平方米;建设库房450平方米;对基地部分人工草地进行围栏。购置机械主要有:拖拉机2台、兰拖1台、榨油机1套、粉碎机1台、变压器1套。
  2010年,在瑞丰饲草料基地种植饲草料133.33公顷。其中紫花苜蓿53.33公顷,其他80公顷。加工生产饲草料20吨。
  三、奶牛养殖基地建设
  阿拉乡良种奶牛基地项目2007年,在阿拉乡吉扎、田多、博拉等村新建了良种奶牛基地,购置奶牛125头,户均3头。引进良种奶牛2000元/头,总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0%,即800元/头,共10万元;群众自筹60%,即1200元/头,共15万元。
  2010年,奶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根据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奶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碌曲县黄河流域两乡需建奶牛养殖小区1处。按碌曲县2010年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项目以双岔乡、阿拉乡为扶持重点,结合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奶牛养殖小区1个,共建设奶牛饲养暖棚125座,具体为:碌曲县双岔乡毛日村民小组奶牛养殖小区1个(其中集中小区建设暖棚40座)。双岔乡恰日村民小组、电唐村民小组、阿拉乡田后村民小组建设暖棚85座。本项目总投资为571.1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10万元,群众自筹161.12万元。根据地域,碌曲毛日村民小组为犏雌牛养殖小区,犏雌牛养殖小区40户年纯收入61.6万元。
  第六节 畜禽疫病防治
  一、疫病防治
  畜禽传染病是危害碌曲畜牧业的主要疾病。全县已确诊的传染病有26种,其中人畜共患病5种,马传染病有4种,牛传染病有7种,羊传染病有5种,猪传染病有4种。
  (一)重大疫病防治
  口蹄疫 藏语称“咔擦、穆擦”,为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的皮肤形成水泡、溃疡。1996—2010年在碌曲县尕海、郎木寺、玛艾乡镇局部地区发生过。防治措施:通过“两强一打”工作措施,全县每年调运和发放口蹄疫苗达200万毫升以上,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5%以上,其中应免牲畜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70%以上。
  牛巴氏杆菌病 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藏语“格赫”,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发病,高热、肺炎,有时有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器官广泛出血。1996—2010年之间“牛出败”没有较大面积流行,在碌曲县波海、察科河一带牧户中呈零星散发。通过在易发“牛出败”疫情的地方注射疫苗,“牛出败”做到可防可控。
  猪瘟 俗称“烂肠瘟”,是由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疫病,急性以败血症,慢性以纤维坏死性肠炎、肾脏针状充血,呈弥漫性出血,回肠黏膜增厚,形成纽扣状特征。1996—2010年之间在双岔乡和阿拉乡偶有零星散发,近年来通过注射猪瘟疫苗,猪瘟得到有效控制。
  碌曲县动物防疫工作人员每年进行春秋两次预防免疫注射。疫苗注射时做到“一严、二准、三集中、三到场、四不漏”。牲畜每年注射口蹄疫双介苗122万头,牛、羊、猪免疫率达到100%,耳标配佩戴率95%。其中,2010年共调运各口蹄疫双介苗122万毫升,注射牛42万头、羊80万只、猪0.28万口(各类疫苗调运、免疫注射情况及数量,打耳标及建档)各类牲畜耳标配佩戴率95%。并成立碌曲县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由主管畜牧的副县长担任总指挥,畜牧局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担任副总指挥,并在畜牧局下设指挥部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防疫机构的成立,标志着碌曲县把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重要工作当中。2004年,随着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成立碌曲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及办公室,派专人全天候监测尕海湖等地区候鸟动态。
  (二)其他牲畜疫病防治
  布鲁氏杆菌病 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的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生殖器和胎膜发炎,造成母畜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呈地方性流行。1996—2010年在碌曲县贡巴、加仓一带呈零星散发。县动物疫控中心和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常年有人坐诊,通过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宣传工作,通过采取“四个及时”(及时出诊、及时淘汰可疑病畜、及时消毒灭源、及时无害化处理动物尸体)措施,使布病得到有效控制。
  寄生虫病 经调查,碌曲县共有各类家畜寄生虫40属(种),其中,绦虫类8种,吸虫类有4属(种),焦虫类1种,线虫类15属(种),蜘蛛、昆虫类12属(种)。
  据郎木寺、尕海、玛艾、西仓、拉仁关、阿拉6乡镇绵羊抽样调查发现,绵羊寄生虫共有29种;据西仓乡山羊抽样调查,发现山羊寄生虫共有14种;据郎木寺、尕海、玛艾、拉仁关4乡及李恰如种畜场牛抽样调查,寄生虫共有12属(种);据玛艾乡加格村蕨麻猪抽样调查猪的寄生虫共有6属(种)。
  1996年以来,牧区春、秋两季的计划性驱虫工作已成为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使用一批新特药物——抗蠕敏、虫克星、驱虫王、林丹乳油、倍硫磷等,使畜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严重危害碌曲县家畜的6种寄生虫病大为减轻。
  二、动物检疫
  2006年之前,碌曲县动物检疫工作隶属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监督管理,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每年抽调专人,开展监督检疫工作,每年检疫活畜2万多头只,畜产品7万千克。2007年以后隶属县畜牧兽医局分管,动物检疫工作由动物卫生监督所具体担任。动物卫生监督所实有职工25人,其中常年从事市场监督和产地、公路运输检疫工作的人员8人。2007—2010年,累计市场检疫牛肉35700千克,羊肉90490千克,猪肉79032千克;产地检疫活牛17635头,活羊24548只,生猪153口,马12匹;屠宰检疫牛2340头,羊8253只,羊下水2000千克。公路动物监督检查站共监督检查活牛35396头,活羊71720只,生猪8925口,马351匹,牛皮39290张,羊皮4610张,羊毛30吨,乳酪5961吨,酥油548吨。同时,对郎木寺等重点乡镇派专人开展定期监督检疫工作。
  三、藏兽医
  藏兽医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畜禽疫病防治过程中吸取藏医和中医的精华,结合地方畜禽疫病特点发展而来的。藏兽医诊断家畜疾病,主要仍是以“龙”“赤巴”“白干”三大纲要的理论为依据,运用望、问、闻、切的方法,收集有关资料,结合中兽医理论的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等进行分析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主要矛盾,判明病在何脏何腑,属于三大纲要中的哪一类,是过盛还是不及,是顺还是逆,是热性病还是寒性病。在这一基础上,为拟订治疗原则,选方用药提出依据。藏兽医治疗家畜疾病的主要手段为中草药和针灸术。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藏兽医传承的缺失,在实际工作中没能真正发挥出防病治病的作用,甚至很多有效的藏兽医施治手段和兽药验方被埋没或失传。2000年以来,碌曲县在临床诊治中开始采用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施治手段,对临床治疗起到一定作用,受到群众的认可。
  附:常用的藏药驱虫验方
  一号验方:黑水草乌(藏语赞斗)500克,石菖蒲1000克,奇林翠雀250克,柯子2000克,麝香25克,木香500克,上药均为细末,泡于85.5斤白酒中备用。剂量:0.5毫升/千克体重。投药方法:瘤胃注射。驱治效果:马歇尔线虫47.1%,仰口线虫79.8%,食道口线虫65.5%,但对捻转血矛线虫作用不显著,对奥斯特他线虫,细颈线虫,毛首线虫及绦虫无效。
  二号验方:槟榔10克,马钱子10克,刺柏10克,文木香10克,上药均为细末,泡于1.5斤白酒15天备用。剂量:1.5毫升/千克体重。投药方法:瘤胃注射。驱虫效果:仰口线虫95.7%,食道口线虫86.2%,细颈线虫70.5%,马歇尔线虫51.6%,奥斯特他线虫50.8%,对捻转血矛线虫作用不显著,对毛首线虫及绦虫无效。
  三号验方:草乌10克,曼荆子50克,柯子40克,石菖蒲20克,木香10克,麝香0.5克,上药均为细末,备用。剂量:0.2克/千克体重。投药方法:灌服。驱虫效果:仰口线虫100%,毛首线虫99.2%,细颈线虫95.4%,食道口线虫70%,捻转血矛线虫44.4%,马歇尔线虫41.3%,对奥斯特他线虫及绦虫无效。
  四号验方:槟榔10克,马钱子10克,巴豆5克,硫酸铜10克,上药均为细末,备用。剂量:0.3克/千克体重。投药方法:灌服。驱虫效果:绦虫100%、仰口线虫92%,毛首线虫73.2%,细颈线虫71%,食道口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奥斯特他线虫、马歇尔线虫无效。
  犊牛拉稀(腹泻)验方:大蒜瓣30克,锅烟末30克,食盐25克。制法:将大蒜瓣捣绒,锅烟末、食盐碾细混合调匀,制成6丸。用法:每次内服一丸,一天服两次。
  藏兽医对常见急难病症的紧急施治:
  鼻出血:用明矾水冲洗后,以人头发烧灰,吹入鼻孔内。
  狼咬伤:创伤周围烧烙后,按外伤治疗。
  难产:让难产母牛卧倒,后躯垫高,将胎牛推回骨盆腔,矫正胎位后进行助产。
  子宫脱出:首先将脱出部分用稀薄盐水洗涤干净,整复回去后,用牛毛绳紧捆后腹部(月欠部)进行固定。
  脱肛(直肠脱出):将脱出部分洗干净后,用山螺丝(陆地贝壳软体动物)烧灰,以酥油(或猪油)制成软膏状,涂擦患部,每日两次。
  第七节 结构调整及效益
  一、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1996—2010年,碌曲县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畜牧业为目标,利用藏区政策、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黄河项目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肉羊产业等扶持项目实施的良好机遇,加快良种繁育、龙头企业建设和养殖业发展,使农牧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一)实施农牧互补战略
  农牧互补是一条符合碌曲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2004年,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有利于提高农牧业的整体效益。坚持以草为本,农牧结合,促进纯牧区畜牧业和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互补发展,整体上壮大全县农牧业经济规模。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达到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目的。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有利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在半农半牧区种草养畜,既可转移牧区牲畜,减轻天然草场压力,维护草畜平衡,又能通过舍饲圈养、育肥等办法解决四季均衡出栏的问题,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有利于加快工业强县进程。通过发展反季节畜牧业对主要草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为加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发展草畜产品加工业。
  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重点工作是:
  1.大力发展种草业。把发展种草业作为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中心工作来抓。半农半牧区要抓紧建立高产优质饲料基地,扩大玉米、油菜、豆类等优质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积极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等技术,大幅度压缩高山、半高山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通过退耕还草,扩大种草面积,重点发展优质饲草生产。纯牧区要加大天然草场的保护与建设力度,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推进依法治牧、以草定畜,认真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积极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基本解决干旱草场的人畜饮水困难,恢复和提高天然草原的产草能力和生态功能。
  2.大力发展饲草料加工业。把饲草料加工业作为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突破口来抓。以青贮、氨化、捆裹、打包、草粉加工为主进行饲草加工;以配合饲料、颗粒饲料为主进行饲料加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等中介组织从事草产业,与农牧民签订合同,实行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定点加工、定向销售。
  3.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纯牧区要进一步加强“六化”家庭牧场建设,努力实现半舍饲养殖,提高适龄母畜比例和产仔成活率,突出牧区繁育,强化畜牧业基础,巩固扩大牛羊肉生产基地。半农半牧区要结合种草,积极推行舍饲圈养,突出暖棚养畜;以培育规模养殖场、种草养畜大户、专业养殖小区等方式,集中连片建设规模化牛羊育肥基地、绒山羊养殖基地。
  4.大力发展畜产品流通企业和加工业。积极探索建立实现农牧互补流通中介组织的有效形式,培育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等,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建立和规范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化解市场风险能力。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畜产品加工企业,先引导、扶持,后发展、规范,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
  5.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和原则,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方面,应大力扶持和培育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方面的龙头企业,增强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根据城市郊区、半农半牧区、纯牧区的实际情况,按照规划,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农牧民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基地建设。围绕四大产业基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格局。
  6.全面推进科技兴牧。积极建设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加大畜种改良力度,推广暖棚育肥、饲料配方、疫病防治等技术,加大对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帮助农牧民掌握1—2项种草养畜技术。
  7.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创新。进一步理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对乡级科技服务体系要实行县、乡结合,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放开搞活科技服务单位和技术人员,鼓励科技人员承包项目或领办科技实体,围绕兴办实体搞服务。
  8.加强畜产品生产安全。按照优良畜种和无公害草、畜产品生产规范、产地环境和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建立无公害草、畜产品生产基地,突出抓好“两强一打”等动物防疫检疫措施,尽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依法加大对种畜、兽药、饲料的监管力度,确保畜产品安全。
  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政策措施是:
  1.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农牧民发展草畜产业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草畜产业化经营,使农牧民成为投入的主体。
  2.实行项目统筹。积极论证上报争取农牧互补方面的项目,并实行项目业主制。
  3.加强金融扶持。商业银行要将支持饲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信贷服务,及时满足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4.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办的重点饲草料加工和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要落实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科技服务组织兴办的经营服务实体,要落实减半征收营业税政策;对种草、养殖专业户,要落实免征农牧业税政策;对发展初期的种草户和养殖大户,要落实免征两年农业税政策和免征两年牧业税政策。
  5.坚持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按照投资和种草养畜的主体是农牧民,一方面防止误导,另一方面避免造成损失,从实际出发,选点抓点,积极培植、培育,树立典型,推广典型,以典型引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牧互补战略的顺利实施。
  农牧互补战略的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抓实农牧互补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2.加强项目规划和管理。县、乡镇要制定草产业、牛羊育肥业、毛绒业、奶产业项目试点规划和全面规划。严格项目管理,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管理制度,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
  3.落实部门责任。涉农部门都要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服务,为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4.建立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种草、养畜指标和资金落实指标纳入农牧村经济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兑现奖罚。
  (二)具体实施情况
  碌曲县大力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各种专业协会和专业养殖户,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能力。在全县7乡镇发展16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3个州级示范社,成立落措村牦牛养殖协会、郎木村发展经济资金互助协会、尕秀村酥油协会、唐科村牛羊协会、尕秀村牛羊协会5个促进畜产品交易流通的中介组织,参与带动农牧户约4700余户。
  从2009年开始,在尕海乡尕秀、秀哇村,郎木寺镇波海、贡巴、郎木村,拉仁关乡唐科、玛日、则岔村等8个村共发展953个牦牛繁育专业户、60个联户牧场,巩固完善畜种畜群结构调整结果,牦牛存栏达10.26万头,占牲畜总数的73.3%以上,能繁母牛比例达到65.2%以上,每年的繁成率在35%以上;在玛艾镇红科、花格村,西仓乡新寺、唐龙多村等4个村共发展529个藏羊繁育专业户、14个联户牧场巩固完善畜种畜群结构调整结果,藏羊存栏10.06万只,占牲畜总数的90.1%以上,能繁母羊比例达到82.3%以上,每年的繁成率在90%以上,年末存栏藏羊冬春季圈养补饲常态化;在双岔乡毛日村、洛措村,阿拉乡田多村、吉扎村淘汰山羊、蕨麻猪等杂畜、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成果,共培育541户犏雌牛养殖专业户,养殖犏雌牛8514头。利用李恰如种畜场良种繁育基地的作用,实施“碌曲县牦牛改良五年计划”,组建核心群。以李恰如种公畜基地为依托,辐射碌曲、迭部、合作等县市,开展牦牛本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工作。同时,在尕海乡和郎木寺镇进行种畜交换,扩大良种种畜的覆盖面。
  2008—2010年累计投入农牧互补专项资金3943.78万元,足额落实到试点村和专业户,用于畜群畜种结构调整等专业化布局。同时,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强资金支持力度,为全县农牧户提供贷款金额达8884万元,用于良种引进、暖棚建设和购置畜牧业生产资料等,解决农牧民群众在生产当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信息化、服务设施配套化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唐科、秀哇、尕秀等地活畜交易市场。碌曲县“三江源”(洮河源)活畜暨农畜产品交易中心集活畜交易、农畜产品综合展销、市场信息服务于一体,目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牛年交易量预计达到12万头,羊30万只,皮张8万张,畜产品5600吨。郎木寺镇贡巴村的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暨活畜交易市场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年底投入使用。届时,贡巴村253户群众可增加收入1.94万元。在人口集中的玛艾镇、郎木寺镇和双岔乡建立酥油、曲拉、鲜奶、皮毛等畜产品专业市场以及饲料、网围栏、牲畜用盐等生产资料市场,全方位服务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推行农牧户+企业+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开展畜牧业订单生产按照就近销售的原则,积极组织养殖大户、联户牧场、专业合作社与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合同。
  每年举办各类农牧民群众科技养畜实用技术培训班,使每个自然村都有“科技明白人”和科技养畜示范户,提高农牧民的创业和就业技能。
  三、畜牧业经济效益
  碌曲县牧民收入来源仍然是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组成部分,劳务输出及其他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很小。根据2008年县统计局对全县农牧村住户调查点农牧民家庭346人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人均全年总收入为2973元,其中畜牧业收入为2414元,工资性收入为506元,其他收入为53元;人均全年总支出为2030元,其中生产性支出178元,生活性支出1852元。
  1996年以来,碌曲县牧业产值增幅较大,全县牧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1996年,草场承包前,全县牧业产值为3410.2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541元;2000年,全县牧业产值为4311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3元;牧业增加值比1996年增加26%,年均递增6.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1996年增长30%,年均递增7.5%。2005年全县牧业产值为5782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84元;牧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加34%,年均递增6.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14%,年均递增2.8%。到2009年,碌曲完成牧业增加值达12937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0元,牧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加123.7%,年均递增24.7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长29.6%,年均递增6%。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上限1996年,下限至2010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区划、畜牧业、农林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粮油购销、供销、招商引资、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管理、城乡建设、国土管理碌曲县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