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乡镇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47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乡镇简介
分类号: TU98
页数: 25
页码: 52-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6-2010年碌曲县乡镇简介的具体情况介绍,主要介绍了郎木寺镇、尕海乡、玛艾镇、西仓乡、拉仁关乡、双岔乡、阿拉乡等。
关键词: 碌曲县 建置区划 乡镇区划

内容

一、郎木寺镇
  (一)镇情概况
  郎木寺镇地处西倾山的支脉,地势较高,海拔高度一般在3300米以上,有较开阔的草滩、河谷地带,白龙江横穿境内。属于大陆性气候,高寒阴湿、光照丰富,长冬无夏,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2.3℃,年均降水量633—782毫米,年平均日照2222小时;牧草资源丰富,可利用的草场面积达5.42万公顷;有茂密的松柏林、紫果云杉等针叶林,森林覆盖率15%,区内较好地保持了自然、生态的原始风貌。
  郎木寺镇位于甘肃和四川两省交界处、白龙江畔东南角,西、北分别与本县尕海、拉仁关乡相接,东南与四川若尔盖县红星乡毗邻,距离碌曲县城84千米,距离合作市165千米,是国道213线上甘肃的“南大门”。郎木寺镇紧邻省道313线,是沟通东西方向,西进玛曲,东出迭部、舟曲的交通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郎木寺镇历史悠久。秦汉时期郎木寺属羌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之一。隋唐时期属唐朝廷与吐蕃的战争割据地带。明清时期,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与寺院结合管理的制度,即政教合一制,郎木寺为部落土官头人与寺院喇嘛共同管理,明朝归陕西都司洮州卫地统一管理,清时统归巩昌府、洮州厅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郎木寺为赛赤部落的游牧地。1956年建制成立郎木寺区,1958年与尕海成立跃进人民公社,年底更名为尕海人民公社。1961年称郎木寺乡,实行乡辖公社制度。1966年又更名为长征乡,1968年恢复原名郎木寺乡,成立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公社体制,1984年初恢复乡政府体制。2003年设立郎木寺镇。2006年,设立1个社区,即郎木寺社区。
  郎木寺镇是西北五省区唯一的“中国魅力城镇”,有“东方小瑞士”的美誉。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位欧洲传教士以其在郎木寺的经历见闻编写成的书籍,将郎木寺带进了国际视野,让西方社会知道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每年都有大量的“背包客”来郎木寺旅游,也是从那时起,在英汉大辞典里出现“中国郎木寺”。
  郎木寺镇辖郎木、贡巴、波海、尕尔娘4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其中,郎木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吉科河村民小组、仁贡玛村民小组、加科村民小组、加科卡哇村民小组;贡巴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贡巴一组、贡巴二组、贡巴三组、贡巴四组;波海行政村有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波海一组、波海二组、波海三组、波海四组;尕尔娘行政村无村民小组。
  全镇共有人口813户4065人,农业人口占90.36%、城镇人口占9.64%(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5.7%、藏族占总人口的86.4%、回族占总人口的7.1%、其他民族占总人口的0.8%),人口出生率为0.544%,自然增长率为0.338%,计划生育率为100%。全镇总面积616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42万公顷,草地资源丰富,是一个以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聚集的纯牧业镇。畜牧业是郎木寺镇的经济基础,也是支柱产业。1996年以来,通过实施“六化”家庭牧场、“整村推进”、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等一系列惠民项目的实施,使牧民群众靠天吃饭、逐水草而牧的现状逐步得到改善,现代畜牧业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全镇牲畜存栏量达31302头(只、匹),其中牛存栏14541头,羊存栏16365只,马396匹。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有力地推动全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牧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旅游业是郎木寺镇继畜牧业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郎木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旅游发展前景良好。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郎木寺镇的旅游业和商贸业更加活跃,尤其是旅游旺季游客爆满,带动农牧民群众开办牧家乐、餐饮、茶馆、马队、商铺等旅游服务行业,并且为一部分家庭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平台。截至2010年底,全镇共建宾馆和个体商贸楼643间,计15432平方米,共投入资金达2718.7多万元,其中民间投资达1846.7余万元,郎木寺镇区共有个体商户162户,宾馆27家,餐饮34家。到2010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余人,其中国内游客8.6万余人,国外游客2.4万余人,实现游客综合收入2110万元。
  郎木寺镇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高原小镇。镇内有闻名遐迩的藏传佛教寺院——郎木寺院,独特的红石崖丹霞地貌,酷似欧洲中世纪的古堡,榻板房是郎木寺民居的一大特色,也是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榻板房是一种以木为主,土、木、石相结合的古老建筑物。既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藏汉建筑风格合璧的特征。
  郎木寺镇以其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蜚声海内外,这里四周群山环绕,翠柏掩映,风景如画。2004年郎木寺被甘肃省政府列为全省风景名胜区,被列为甘南州十大王牌景点之一。2005年参加CCTV中国魅力名镇展示活动,进入20强。
  2008年,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郎木寺院的部分建筑不同程度受损,后经中央财政拨款200万元,对寺院进行了加固维修;2010年,建成贡巴村国道213线至钦木曲和牧道,项目共投资35万;通过“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及“5·12”地震重建项目,对全镇820户危旧房进行改造,总投资达752万元。
  (二)行政村简况
  1.郎木村
  郎木村地处甘川交界处,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兰郎公路的终点。平均海拔3480米,年均气温0℃,长江流域的主支流白龙江从境内穿过。畜牧业是郎木村的经济支柱产业。郎木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230户1269人,其中有低保户85户297人(加科13户42人、加科卡哇25户96人、仁贡玛23户75人、吉科科24户84人),5户5人五保户。2010年底,郎木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0名,其中女党员3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其中女1人。全村在校学生有426名,其中建档立卡在校学生是184人。全村草场面积9080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8233公顷),有畜户86户。2010年,各类牲畜存栏25583头(只、匹);郎木村人均纯收入3105元,属全镇贫困村。
  2.贡巴村
  贡巴村位于县境南部,西南距玛曲县68千米,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国道213线横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贡巴村平均海拔3480米,有较开阔的草滩、沼泽地,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全村总面积1.79万公顷,草地面积1.64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43万公顷,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215户1038人(无畜户71户)。截至2010年,全村各类牲畜存栏达28221头(只、匹),其中牦牛有20005头(有能繁母畜13000头,占64.9%),羊8086只,马130匹,牦牛存栏占牲畜总数的71%。牲畜品种以牦牛为主,牧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贡巴村有党员31人。
  3.波海村
  波海村位于县境南部,西南距玛曲县71千米,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波海村平均海拔3480米,有较开阔的草滩、沼泽地,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全村总面积2.3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36万公顷。村委会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291户1378人。2010年,全村各类牲畜存栏达30312头(只、匹),其中牦牛14541头,羊16365只,马396匹。牲畜品种以牦牛为主,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511元。波海村共有正式党员42名,预备党员3名。低保户75户230人。五保户5户5人,低保边缘户67户,高龄老人31人,残疾人52人,其中有残疾证的42人。有1所三年制小学,始建于1974年,占地面积4650平方米。2010年有3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15人(男55人,女60人);专任教师8人。
  4.尕尔娘村
  尕尔娘村地处县境南部,属高山草原区。海拔3300米,年均气温1.1℃,年降水量615.5毫米,年相对无霜期仅19天。省道313线从村旁经过,距郎木寺镇36千米。畜牧业为牧民群众经济收入主要来源,草场总面积为6867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6000公顷。2010年底,全村共77户,人口380人,其中男132人、女168人,总劳动力161人,80岁以上7人,70—79岁11人,60—69岁22人,45—59岁48人,18—44岁169人,17岁以下人口146人。党员21人,低保户23户,贫困户44户203人,参加新农合401人,参加新农保人206人。人均收入2852.74元。肢残、脑残等残疾人14人,其中未办理残疾证10人。全村土木结构住房18户,砖木结构住房51户,其中大部分为空心砖墙体结构。尕尔娘村为纯藏族人口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基本相同。
  二、尕海乡
  (一)乡情概况
  尕海是碌曲县四大纯牧业乡之一,全乡辖尕秀、秀哇、加仓3个行政村,10个村民小组。到2010年底,全乡共有人口961户4551人,草场总面积为10.41万公顷,可利用面积9.32万公顷。201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2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为26.5%,出栏率为27.5%,商品率为26.5%,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650元。全乡于1998年顺利完成一次性草场承包到户工作,2009年,完成了总投资为136万元的尕海乡政府搬迁建设工程。
  尕海乡是甘南州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2015'—102°27',北纬34°08'—34°31',距县城52千米,西距玛曲县52千米,东南距郎木寺40余千米,南北与青海省河南县毗邻,国道213线贯穿全乡,也是兰州—夏河拉卜楞寺—九寨沟、黄龙寺旅游线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
  尕海乡地形开阔平坦,地势较高,滩地平均海拔3479.7米,周围山脉一般都在3800米。山势坡度小,地表起伏不大,南部有郭莽梁,西北耸立阿尼库合山,中部夹有尕海滩、郭莽滩、野马滩、晒银滩四大草滩。尕海滩面积350平方千米,仅次于玛曲县乔科滩。尕海乡地层结构主要为大山岩夹碎岩,富含煤、黄金等矿藏。尕海滩有少许沼泽地,境内有闻名遐迩的高原明珠——尕海湖。
  尕海乡位于青藏高原地带,属高原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各月气温以七月最高,为12℃,一月最低为-9℃,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5℃,年均降水量为781毫米。高海拔、缺氧、寒冷、温差大、强太阳辐射、风大等使这里呈现高寒阴冷,长冬无夏,霜冻、白毛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的气候特征。
  以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尕海乡,具有得天独厚的草场资源。以尕海滩、郭莽滩、野马滩、晒银滩四大草滩为主的尕海草原属高原草甸类,土壤肥沃,牧草种类多达上千种,牲畜可食用的近800种,平均每平方米牧草达40种以上,0.57公顷草场可载1个羊单位,比全国牧场平均高1倍多,被誉为亚洲最优良的草场之一,自2005年开始全乡范围内禁止采挖虫草,有力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由于全乡整体地势整体比较平坦,牧草种类繁多,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大草原景观。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尕海乡境内,被誉为高原名珠的尕海湖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大草原绿茵如毯。因尕海湖风景优美,每年6—8月,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观赏游玩,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深情演唱的歌曲《尕海湖》在湖畔荡漾。
  境内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黄金、煤等。特别是忠曲金矿、尕海煤矿,成为碌曲县经济增长的优势产业。
  (二)行政村简况
  1.秀哇村
  秀哇村位于尕海湖畔,与乡政府相邻。2009年,因村庄处于尕海湖湿地保护核心区,故实施异地搬迁工程,随同乡政府及所属机关单位一起整体搬迁到尕海三岔路口。全村草场总面积4.35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3.73万公顷,人均占草场面积23.14公顷。境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345户1577人。全村有党员53人(预备党员3人),其中男41人、女12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12人,36—45岁的19人,46—55岁的7人,56岁以上的15人;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4人,小学文化程度的49人。
  2005年投资283万元完成秀哇村人畜饮水及节水灌溉工程,尕海湖周边100公顷干旱草场得到灌溉,2300人、2万多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2008年,县发改委在秀哇村实施易地搬迁建设项目,新建牧民定居房100户。定居点户均占地0.07公顷,修建建筑面积为101.38平方米的住宅一套,附带大门、围墙、玻璃暖廊,并根据建设需要,整合水电、交通、“村村通”工程等项目,配套修建定居点供水、供电、村内道路、有线电视等设施,以达到住户基本生活需要。每户投资7.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万元,牧户自筹5万元。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按原有标准又新建了100户定居房,每户投资8.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万元,整合危旧房改造1万元,牧户自筹5万元。并建成畜产品集贸交易市场1处,为促进全乡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2.尕秀村
  尕秀村位于县城南部,尕海乡西北部,距县城23千米。全村草场总面积为3.55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3.19万公顷。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68户,1672人。全村有牧民党员39人,其中女党员6人,村两委班子11人,其中党支部班子6人,村委会班子5人。
  2004年,县政府在尕秀村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先后共建成牧民定居点102户,户均占地0.07公顷,工程总投资达717.64万元,定居点户均投资6.32万元,其中户均国家投资3.32万元,住户每户自筹3万元,整个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每户修建砖木结构住房4间,配套设施有厨房、玻璃暖廊、厕所、围墙、藏式大门,102户定居点全部实现入住。2006年,新建尕秀村小学,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同年,投资20.5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室和村委会,为一幢砖混结构二层带帽藏民族风格的综合楼,建筑面积310平方米。2005年12月尕秀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2006年被列入全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3.加仓村
  加仓村位于县城西南部,尕海乡东部,距县城58千米,距尕海乡政府所在地10千米,国道213线贯穿全村,交通便利。东南与郎木寺镇接壤,西北与拉仁关乡接壤。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人口210户1125人。草场面积2.5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4万公顷。各类牲畜存栏量25783只(匹),人均纯收入3360元,平均海拔3200米。
  全村现有牧民党员45人,其中男37人、女8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
  三、玛艾镇
  (一)镇情概况
  玛艾镇属半农半牧区,全乡辖4个行政村,既玛艾村、华格村、加格村、红科村,16个村民小组,4个镇属机关单位和2个社区居委会。1961年设玛艾乡,196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2003年撤乡建镇,设立玛艾镇。玛艾镇总人口10204人,其中牧业人口5015人,占总人口的49.15%。居民人口5189人,占总人口的50.85%。玛艾镇是一个藏族、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满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族杂居的乡镇。其中,藏族人口7211人,占总数的70.70%。全镇共10个党支部288名党员。全镇总面积970平方千米,草场面积约8.0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7.06万公顷,林地面积1.25万公顷,耕地面积189.93公顷,主要农作物以种植青稞、油菜为主,畜牧业以养殖牦牛、藏羊为主。全镇于1996年顺利完成了一次性草场承包到户工作。2010年末,全镇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各类牲畜存栏16.35万(头、只、匹)。
  玛艾镇即为碌曲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碌曲县城西,洮河北岸,其东邻本县西仓乡,南连尕海乡,西与青海省河南县接壤,北与夏河县毗邻。国道213线和省道贯穿全镇,是兰州—夏河拉卜楞寺—九寨沟旅游线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
  玛艾镇海拔2900—4287米,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周围山脉一般都在300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河谷地带则形成许多冲击滩地,河谷开阔。黄河主要支流洮河贯穿全镇,水流充足,流量稳定,水质清洁,落差集中,地下水蕴藏丰富。
  玛艾镇属于青藏高原气候带高原湿润气候区,冬长夏短,春秋短促,高寒阴湿,年均气温2.3℃,全年无霜期15天,年降水量460—470毫升。
  (二)行政村简况
  1.玛艾村
  玛艾行政村地处碌曲县城关,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254户,总人口1196人。全村面积1.8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71万公顷,平均海拔3300米,各类家畜2.6万只(头、匹)。其中,牛5000余头、羊2万余只、马100多匹。耕地面积63.73公顷,其中耕地类别:青稞31.87公顷、饲料12.75公顷、荒地19.12公顷。全村有党员48人,农牧村低保户69户233人,五保4户4人。
  2.华格村
  华格村辖4个村民小组,距县城1千米,属于城乡接合部,全村牧民272户,人口1369人,其中:老年人136人、学生27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低保户55户179人,一类低保5户22人,二类11户32人,三类26户84人,四类13户41人;五保户3户3人,残疾人51人,孤儿6人。全村党员49人,60岁以上党员10人,预备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两委”班子成员共11人,团支部、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9%。草场总面积2.5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1.87万公顷;林地3769公顷,其中村级集体林地74.27公顷;耕地45.73公顷。草场承包到户率达到98%。至2010年,各类牲畜存栏42865头(只、匹),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行政村。
  3.加格村
  加格行政村辖恰布秀、才高、恰巴、扎科4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牧户201户1065人。其中,恰布秀村民小组54户289人,才高村民小组40户183人,恰巴村民小组43户258人,扎科村民小组77户388人。全村共有草场面积1.84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公顷,林地面积4689公顷,耕地面积80.46公顷。
  4.红科村
  红科行政村距离县城25千米,与夏河县科才乡及青海省河南县毗邻,是玛艾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至2010年时有人口304户1385人,其中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人829人,占全村人口的60.1%;从事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人员及劳务人员5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老年人口1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2.9%;大中小学生3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5.3%;残疾人员3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红科村草场面积1.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7万公顷,牲畜存栏牛9780头、羊40139只,是一个纯牧业行政村。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限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结构单一,全村经济发展缓慢。
  5.城东社区
  城东社区隶属于玛艾镇,成立于2003年11月。辖区面积1.122平方千米,周长5650米。城东社区居委会管辖区域为县城以东十字路口至洮河桥(华格桥)为界,县人民会堂以东,洮河桥(华格桥)以东至玛艾砖瓦厂、污水处理厂范围内的居民居住区。城东社区按照以房管人,把辖区划分为8个片区,每个片区有1名自管小组组长,组长由居民担任;8名片区负责人,由社区职工担任。社区管辖常住户数为783户,人数为2756人;流动人口为173人;低保户为201户,476人;残疾人65人;社区管辖行政事业单位45家。社区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5人,其中女党员2人。辖区党员205人;工作人员13人,社区主任1人,正式职工6人,男职工3人,女职工3人;45岁以上3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4人,高中学历1人。
  6.城西社区
  城西社区成立于2003年11月,辖区面积2.6平方千米,2010年,社区在册职工11人,支部在册党员6人,城镇居民1258人,流动人口186人,城镇低保161户402人。2009年开始,社区办公用房借用于县委组织部老干局房屋,面积72平方米。
  四、西仓乡
  (一)乡情概况
  西仓乡位于碌曲县境东北部,距县城8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洮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属半农半牧区,总面积2.37万公顷,其中草场总面积2.2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79万公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全乡有3393公顷林地明晰产权,耕地面积620公顷,种植中藏药材约99.3公顷(当归、党参、黄芪等),培育优质苗木2.3公顷(云杉等景观苗木)。境内有麝、鹿、水獭、旱獭、大黄、当归等野生动植物分布,主要牧养牦牛、藏羊,种植青稞、小豆、油菜等农作物。到2010年,各类牲畜存栏45472头(只、匹)。其中,牛7637头、羊37154只、猪481口,出栏率达23.24%。
  辖区内有藏、回、汉3个民族居住。2010年全乡总人口为2622人,藏族占总人口数的85.54%。辖有3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468户。
  乡境内集高山、河流、草原、湿地为一体,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独特、宗教氛围浓郁。特别是因贡去乎村民小组位于则岔石林国家级自然保护风景区入口处,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迷人,成为中外游客观光拍照、旅游住宿的理想之地。
  1956年,成立西仓区(西仓乡辖区为原西仓部落区域)。1958年,撤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是年末与光明(今拉仁关乡)公社合并,称西仓公社。1961年,西仓公社分为西仓乡与拉仁关乡,西仓乡下辖新寺、唐龙多和贡去乎3个人民公社。1966年,将西仓乡更名为红星乡。1968年,恢复西仓乡名称,并成立西仓乡革命委员会。是年底将西仓乡与3个乡属公社(新寺、唐龙多和贡去乎)分别恢复为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1984年初,再改公社为乡。西仓乡党政机关所在地距县城7.5千米,在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充分整合有限资源,建立3办4中心(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经财政服务中心、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
  截至2010年,全乡实现农牧业增加值609.4万元,同比增长10%,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26.9%、28.9%、2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规划期间的1050元增加到现在的1622元,已基本解决668人的温饱问题。牧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和提高。
  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儿童入学率达97.5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新的突破,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工作狠抓疫病预防控制和儿童计划免疫,使儿童计划免疫率达到100%,牲畜疫苗注射覆盖率达97.3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5%,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70%。行政村、自然村通电率达到100%。
  封山育林面积和森林管护面积达到100%,3个村均实施禁牧休牧项目,减轻草场的载畜量。
  (二)行政村简况
  1.新寺村
  新寺行政村辖团结、加科、耿萨、加格、阿拉5个村民小组,全村草场面积1.3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09万公顷,林地面积2521公顷,耕地127公顷。到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238户1191人,其中团结村民小组72户338人,加科村民小组27户136人,耿萨村民小组55户256人,加格村民小组52户286人,阿拉村民小组32户175人。
  至2010年,耿萨、加科、加格及阿拉村民小组均已实现村道硬化。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实现自来水入户,并实现通电、通电视、通移动电话等。2005—2010年,依托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发展中藏药材种植,依托藏传佛教寺院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结合本村实际发展蔬菜大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2.唐龙多村
  唐龙多行政村辖下唐龙多、曹沟、尖板、尕果、呼儿5个村民小组,全村草场面积5100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4700公顷,林地面积540.19公顷,耕地156.47公顷。截至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103户678人。其中,唐龙多村民小组27户182人,曹沟村民小组共28户186人,尖板村民小组28户175人,尕果村民小组共11户87人,呼儿村民小组9户48人。
  到2010年,唐龙多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用上安全水源,并实现通电、通电视、通移动电话等。
  3.贡去乎村
  贡去乎行政村辖贡去乎、多拉、麦日、则岔4个村民小组,全村草场面积5500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600公顷,林地面积273.27公顷,耕地146.24公顷。截至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127户685人。其中,贡去乎村民小组农牧户13户63人,多拉村民小组农牧户32户158人,麦日村民小组农牧户37户208人,则岔村民小组农牧户45户256人。
  到2010年,贡去乎村4个村民小组均已实现村道硬化或村道铺沙。并已全部实现自来水入户和通电、通电视、通移动电话等。2005年以来,依托则岔石林景区建设大力发展藏家乐旅游服务业,并结合本村实际发展藏羊、牦牛养殖业,同时鼓励部分群众发展中藏药材种植、蔬菜大棚及育苗,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五、拉仁关乡
  (一)乡情概况
  拉仁关乡党政机关驻地在碌(曲)则(岔)公路距县城约25千米处。乡政府原驻地在拉仁关寺院所在地,2000年6月迁至现址。拉仁关乡辖区为原拉仁关部落区域,1956年为西仓区所辖,1958年成立光明人民公社,是年末归属于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设拉仁关乡,辖唐科、玛日、尕秀、旧寺等4个公社,1966年尕秀公社划归尕海乡。之后更名为红卫乡,1968年恢复原名称,成立拉仁关乡革命委员会,年底恢复人民公社与生产大队体制。1984年初设立乡政府,时辖唐科、玛日、则岔3个村民委员会,6个自然村,有3个乡属机关单位(学校、兽医站、卫生院)。全乡总面积7.69万公顷,其中草场面积7.21万公顷、耕地100公顷、森林4751公顷,博(拉)碌(曲)公路从境北经过。2010年,全乡共546户2927人,常住居民为藏族和回族,藏族人口281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6%。畜牧业是基础产业,全乡畜牧业增加值达2454万元。拉仁关乡有干部职工45人。
  拉仁关乡位于县境东部,处于洮河南岸之高山峡谷区,毗邻北有西仓乡、东南双岔乡、南有尕海乡,境内平均海拔3000米,年平均气温为3.6℃,高寒阴湿、长冬短夏,是典型的高寒牧业区。
  拉仁关乡地形开阔平坦,地势较高,滩地平均海拔3000米,周围山脉一般都在3500米。山势坡度小,地表起伏不大。
  拉仁关乡为纯牧业区,牧养牦牛、绵羊,产大黄、秦艽、羌活、贝母等药材。境内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则岔石林风景区。则岔风景区十八道湾是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有药材基地1个,种植药材3.33公顷;1个合作社苗木种植基地为1公顷,种植苗木1.5万株;有牧家乐合作社25家和1个南木特藏戏团。有青稞种植基地100公顷,年产量2.5万多千克。有各类牲畜99975头(只),其中牛36964头、羊63011只、牛羊培育基地8个。
  (二)行政村简况
  1.玛日村
  位于拉仁关乡东南部,距乡政府60余千米,距离国道213线21千米,距离县城83千米,海拔2800—3000米,属高寒阴湿地带。土地总面积1.66万公顷,其中草场总面积1.52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1.33万公顷,森林面积0.15万公顷。
  全村共137户763人。其中:低保户45户171人(一类6户21人;二类12户40人;三类18户68人;四类9户42人;五保户共有12户17人),新农合、养老保险参保率均为100%。
  全村有各类牲畜21195头(匹、只),其中:牦牛9515头、藏羊11514只,马166匹,人均占有牲畜量为56头(匹、只)。村级“两委”班子齐全,有村干部5人。全村有党员46人,其中女党员7人,占党员总数的15.2%;30岁以下5人,占党员总数的10.8%;30至60岁31人,占党员总数的67.5%;60岁以上的10人,占党员总数的21.7%。村委会驻地察科河通自来水、通公路,公路沿线约45户人家通电,大部分牧场使用光伏电源。移动通讯基本实现全覆盖,部分家庭接通“村村通”,其余家庭通过太阳能光伏电源和地面卫星接收器可以收看电视,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有硬化篮球场地1处,村级卫生室1处3间60余平方米,寄宿制完全小学1所,有教师12人,学生50人,学校占地面积为1988平方米,校舍面积为980平方米。
  2.唐科村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12千米处,是全乡人口最多,区域面积最广的一个行政村,平均海拔高达3200米,土地总面积2.84万公顷,其中草场面积2.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61万公顷,耕地总面积100公顷,林地面积1400公顷。2010年底,全村共有281户1363人,存栏各类牲畜28587头(只、匹),其中藏羊10439只,牦牛17996头,马152匹。无畜户77户。参加新农合人数129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836人;唐科村共有低保户77户、297人,其中一类12户40人;二类15户60人;三类48户190人;四类2户7人;唐科村共有残疾人17人;五保户5户7人。
  唐科村有党员67人,其中女党员17人,占唐科村党员总数的25.3%;30岁以下3人,30—60岁56人,占党员总数的89.6%;60岁以上8人,占党员总数的10.4%。村委会有自来水,其他各村民小组均无安全饮水设施,电力设施不足,唐科村沿途地区牧民均无法正常用电,拉仁关寺院、乡中心小学均在唐科村。2010年底,学校有教师18人,其中党员人数12人、30岁以下7人、30岁以上5人,有学生100人,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硬件设备齐全,师资配备合理。
  唐科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其中游牧民定居工程,在村委会附近实施,涉及唐科村群众100户,每户建筑面积84平方米。
  3.则岔村
  地处碌曲县东南部,碌则公路沿线,距县城51千米,距乡政府约25千米,境内平均海拔3000米,平均气温3.6℃,是典型的高寒牧业村。该村地处则岔石林景区中心,则岔旅游景区修建有备马厅、乘马驿站、跑马场及人工栈道等设施,每年旅游观光的游客人数达15万人次,旅游服务业已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村总面积为3.19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00公顷,草场总面积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62万公顷。2010年,全村共有164户、820人,有牲畜21709头(只、匹),其中,牦牛16095头,藏羊11439只,马175匹。
  则岔村有党员54人,其中女党员16人,占党员总数的29.6%;30岁以下的4人,占党员总数的7.4%;30—60岁的41人,占党员总数的76%;60岁以下的9人,占党员总数的16.6%。
  则岔村共有低保户52户176人,其中一类11户35人;二类19户62人;三类17户64人;四类5户15人;残疾人17个;五保户7户9人。
  村委会驻地及周边有2处集中自来水取水点;察可合牧场和偏远小部分牧场不通电;碌则公路直达村委会驻地。咱呢、察科河、也而高牧场无便道。
  六、双岔乡
  (一)乡情概况
  双岔,系藏语译音,意为“桥边”,后演变为部落名称。双岔乡为单一藏族住居的人口大乡,属半农半牧区,是省列的重点贫困乡之一。全乡下辖4个行政村,既毛日村、洛措村、青科村和二地村,19个村民小组。截至2010年底,全乡共有人口899户4928人。全乡总面积887.6平方千米;森林面积8500公顷;天然草场总面积3.8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96万公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全乡有376.67公顷林地产权明晰,耕地总面积976公顷。2010年末各类牲畜存栏2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为29.84%,商品率24.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520元。
  双岔乡位于距碌曲县城55千米的洮河沿岸,海拔2930—3800米,东邻阿拉乡,南与卓尼县车巴乡接壤,西南与西仓乡毗邻,北与夏河县吉仓乡、阿木去乎乡相连,碌博公路纵贯全境。
  双岔乡地处碌曲高原林区地带,气候高寒阴湿,属石碛中山区地形,西高东低,地势稍低,山势陡峭,梁谷相间,洮河以北山脉属西倾山余脉,洮河以南是阿米文布勒山,各山谷受山洪冲积影响,在出口地带,形成许多面积较小的冲积扇,坡度在10度左右,谷地宽约30—100米,沿洮河两侧受曲流和泥沙淤积作用,形成一片片宽窄不一,面积不大的河滩。
  双岔乡位于青藏高原地带,属高原湿润气候区,高海拔、缺氧、寒冷、温差大、强太阳辐射,年平均气温3.6℃,全年各月份气温以七、八月份最高,年平均降雨量465毫米,无绝对无霜期,自然条件较差。
  全乡行政区域范围内,地表约有三分之一被森林覆盖,其余植被为疏密不等草本植物,从而致使草场面积匮乏,草场牲畜荷载量小,在牲畜不断增加过程中造成草场严重沙化,使草场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泥石流等洪涝灾害较为频发。乡境内有丰富的森林、水利、野生动植物、中药材、优质矿泉水等多种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鹿、麝、水獭、旱獭、大黄、丹参、秦艽、羌活及麝香等。特产蕨麻猪以肉质鲜嫩而著名。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油菜、马铃薯等。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建有大庄、多松多水电站,已投入使用。
  (二)行政村简况
  1.毛日村
  位于洮河岸边,距离乡政府10千米,距离县城约45千米,是一个半农半牧村,下辖恰日、毛日、电塘3个村民小组,至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234户1376人。有低保户68户329人,五保户6户7人。村党支部有班子成员5人,村委会有班子成员5人,全村有党员41名(预备党员3人),其中男36人、女5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10人,36—55岁的18人,56岁以上的1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6人。毛日行政村有团支部、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机构,村级活动室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为卫星模式,设备齐全。有农家书屋1个,共有图书8200多册;村级卫生室1所,卫生员1名。村级活动室成为村民议事、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党员群众和文化娱乐中心。全村有草场面积1.21万公顷,村级集体林地面积8100公顷,耕地236.67公顷。
  全村畜牧业以养殖良种犏雌牛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青稞、油菜等。2010年修建完成村道硬化。2009—2010年全村完成集体林权改革,毛日村集体林权改革林地面积为144.53公顷。2009年县政府在毛日村实施游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先后共新建游牧民定居点234户,工程总投资达585万元,建设过程中对整个工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每户修建砖木结构住房,已全部实现入住。2010年修建完成毛日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项目,使全村234户1376人以及各类牲畜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2.洛措村
  洛措村为半农半牧村,位于洮河岸边,乡政府驻地对面,距离县城55千米,下辖大庄一、大庄二、尕丁关、洛措、吉尼和多松多6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278户1702人。其中低保户106户442人,五保户14户15人,残疾人29人。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为100%,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村党支部有班子成员5人,村委会有班子成员5人,全村有党员52名(预备党员3名),其中男44人、女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7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45人。村级配套组织有团支部、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村级活动室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为宽带模式,设备齐全,有农家书屋1个,共有图书近千册,发挥了活动室的村民议事、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党员群众和文化娱乐“四大中心”作用。全村有耕地310.67公顷;森林面积3800公顷,其中森林林改面积192.13公顷;天然草场1.2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0.66万公顷。各类牲畜有3000多头(只、匹)。农牧民群众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作物主要有青稞、油菜。
  3.青科村
  青科行政村为半农半牧村,位于洮河岸边,距离乡政府11千米,距离县城约45千米,下辖压藏、青科、更地、更古和加热布5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191户959人。其中有低保户73户320人,五保户13户14人。村党支部现有班子成员5人,村委会现有班子成员7人,全村有党员45名(预备党员3人),其中男39人、女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41人。全村有草场面积0.61公顷,林改森林地面积206.27公顷,耕地274.67公顷。全村以养殖犏雌牛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农作物有优质青稞、油菜等。
  青科村在2009年开展实施灾后重建项目,对青科村因地震造成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的十多户家庭实施重建项目。2009—2010年对青科村更地、加热布两个村民小组实施易地搬迁项目。
  4.二地村
  二地行政村为半农半牧村,位于乡政府驻地旁边约500米处,下辖九尼、二地、尕尔加、依拉和贡去乎5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村共有农牧户176户891人,其中有低保户72户314人,五保户8户10人。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为100%,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全村耕地总面积210.13公顷,每年种植青稞125.33公顷,油籽57.07公顷,其他农作物27.73公顷,集体林地面积193.73公顷,草场面积6985.53公顷。各类牲畜4158头(只、头、匹)。群众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村党支部有班子成员5人,村委会有班子成员5人,全村党员41人,团支部、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治安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等村级配套组织健全。村级活动室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为宽带模式,设备齐全,有农家书屋1个,共有图书上千册,是村民议事、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党员群众和文化娱乐中心。
  七、阿拉乡
  (一)乡情概况
  阿拉乡位于县境最东部,距县城73千米,离合作市56千米,为原阿拉部落区域,阿拉乡的名称沿用阿拉部落的名称。乡党政机关旧址在阿拉丁古寺,2001年,搬迁到现址阿拉桥头。阿拉乡地处碌曲县城以东73千米的洮河沿岸,与夏河县、合作市、卓尼县接壤,碌博公路从阿拉乡境内穿过,乡政府驻地为阿拉桥头。
  阿拉乡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属高原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5℃,无霜期短。乡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有鹿、麝、马鸡、秦艽、大黄、丹参、沙棘等。特产鹿茸、麝香,以盛产蕨麻猪而闻名。境内地势较低,山势陡峻,沟谷狭长,属石碛中山区,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为2750—2980米,年降雨量425—589毫米,夏季气候宜人,素有“碌曲小江南”之美称。
  阿拉乡属于半农半牧乡,全乡地域面积20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874米,草场面积为1.8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8700公顷,森林面积1.33万公顷,耕地面积810公顷;下辖3个行政村17个村民小组,即:田多行政村(田多、田后、九青、立池、玛尕)、博拉行政村(博拉、吾乎扎、牙日、巴尔扎、加吾尕、拉也)、吉扎行政村(吉扎沟、加热、巴吾、立多、扎咱、苏乎达)。截至2010年底,全乡共有人口468户3051人,均为藏族人口。人口出生率为9.52%,自然增长率为2.22%‰,计划生育率为100%;全乡各类大小牲畜存栏15130头(只、匹),其中牛6090头、羊5987只,马163匹,猪2890头,总增率1.13%,出栏率55%,商品率70%;境内有2座藏传佛教寺院,丁古寺僧侣86人,吉仓寺僧侣58人,共计144人。全乡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由于受气候、交通、信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全乡经济发展缓慢,农牧民群众收入很低,年人均纯收入为1560元。是碌曲县5乡2镇中的省列重点贫困乡之一。
  全乡草场面积约1.8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8667公顷,林地1.13万公顷、耕地面积806.67公顷,境内河流纵横,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和畜牧业是全乡的支柱产业,主要养牦牛、藏羊、蕨麻猪,尤以犏雌牛为主的奶牛养殖为特色;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当归和云杉苗木。
  根据生态放牧的要求,阿拉乡扶持引导农牧户调整产业结构,主攻犏雌牛养殖产业,并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蕨麻猪养殖和苗木培育等特色产业。到2010年,全乡建立蕨麻猪养殖基地16个,规模为80—300头;犏雌牛养殖基地17个,规模为50—180头;云杉苗木基地为1.33公顷;扶持成立3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二)行政村简况
  1.田多村
  田多村辖有田多、田后、玛尕、立池、久青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田多村行政区域面积64平方千米,草场面积867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733公顷,林地面积4667公顷。
  截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农牧户179户、1181人,其中低保户46户230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75户1155人,参合率达100%;参加新农保175户614人,参保率为100%;全村有耕地面积261公顷,其中青稞种植面积达121公顷,油菜115公顷,其他农作物25公顷,优质牧草67公顷;各类牲畜4770头,牛2972头,其中奶牛2029头,牦牛880头,羊1246只,猪533只,马19匹;全村有党员40人,其中,女党员13人,初中以上学历的有7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5名,60岁以上的13名,贫困党员12名,村“两委”班子12人。农牧民群众收入以种养业为主,畜牧业的年收入129.91万元,种植业的年收入106.29万元,劳务输出37.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
  1996年以来,田多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改善,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5个自然村户户通电、户户通电视、户户通电话、户户通自来水。除玛尕、田后为沙石路外,其他村道路面均已水泥硬化。
  2.博拉村
  博拉村辖有6个自然村(博拉、吾乎扎、牙日、加吾尕、巴尔扎、拉也)。博拉村行政区域面积68.06平方千米,草场面积6267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933公顷,林地面积309公顷。
  截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农牧户147户,978人,其中低保户57户329人,占总户数的38.78%;有五保户5户5人,占总户数的3.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143户947人参合率96.8%;参加新农保的有143户609人,参保率62.26%;全村耕地面积230公顷,种植油菜65公顷,青稞120公顷,豆类24公顷,洋芋4公顷,青饲料24公顷;各类牲畜存栏4257头(只、匹),其中牛2633头(奶牛1200头,牦牛1433头),羊561只,猪1063头;全村有党员43人,其中女党员9人,初中以上学历的9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6人,60岁以上的9人,贫困党员5人,村“两委”班子共12人。群众收入主要依靠畜产品出售和劳务创收,畜产品出售年收入107.2万元,劳务创收43.9万元,种植业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年人均纯收入1048元。
  2010年时,博拉村每户均已实现“四通”(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且通过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及村道硬化,农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吉扎村
  吉扎村辖有6个自然村(吉扎沟、立多、苏达、巴吾、扎咱、加热)。吉扎村行政区域面积54.6平方千米,草场面积3733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400公顷,林地面积3200公顷。
  截至2010年底,全村共有农牧户143户897人,其中低保户62户311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875人,参合率达100%;参加新农保763人,参保率为100%;耕地面积291.4公顷,其中青稞种植面积达136公顷,油菜57公顷,其他农作物32公顷;各类大小牲畜存栏2945头(只、匹),其中牛1795头,其中奶牛1000头,牦牛头羊795只,猪748只;全村有党员35人,其中女党员5人,初中以上学历的有4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6名,60岁以上的4名,贫困党员2名,村“两委”班子3人。群众收入以畜牧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年收入117万元,种植业年收入124万元,劳务输出58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650元。2010年,吉扎村基本实现“四通”,所有通村道路完成水泥路面硬化。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上限1996年,下限至2010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区划、畜牧业、农林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粮油购销、供销、招商引资、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管理、城乡建设、国土管理碌曲县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