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46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资源
分类号: P96
页数: 10
页码: 39-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6-2010年碌曲县自然资源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等。
关键词: 碌曲县 自然环境 资源

内容

一、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碌曲县土地总面积52.98万公顷(其中青海省占9.55万公顷,碌曲实际占有43.43万公顷),农用地面积51.9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建设用地面积1836公顷;未利用地面积23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4%。
  全县耕地面积27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2%,耕地全为旱地。
  全县林地面积8.2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35%。
  全县草场面积39.34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其中天然草地37.67万公顷,人工草地1.67万公顷。
  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97公顷,其中建制镇用地25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724公顷,独立工矿用地24公顷,特殊用地97公顷。
  全县交通运输用地730公顷。全县建设用地中水利设施用地4083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718公顷。湖泊水面2263公顷,水库水面46公顷,水工建筑用地8.25公顷,内陆滩涂41.25公顷。
  全县未利用地中荒草地258公顷,河流水面1065公顷,湖泊水面56.72公顷,滩涂230.85公顷。
  (二)矿产资源
  县境内累计发现各种矿产点20多处,包括3处煤矿;7处铁矿;2处锑矿;4处金矿和5处未经开发利用的非金属矿产地。除拉尔玛金矿属一处中型矿床外,其余都有是小型矿床(点)。经统计,全县共发现有铁、汞、锑、砷、石灰岩、大理石、泥炭、岩金等矿藏1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金、铁、锑、泥炭、煤5种,已开发利用的有岩金和煤两种。其中岩金储量居全州第三位,泥炭储量居全省首位。优势矿种有泥炭、水泥灰岩、岩金等;岩金、锑、铁、砷开发潜力较大。
  现已探明或基本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有7处,其中做过地质普查工作的有4处,分别是碌曲县青稞崖金矿、碌曲县忠曲金矿、拉尔玛金矿、碌曲县莫南—加托海三处泥炭矿。做过详查地质工作的3处,分别是碌曲县扎根恰惹铁矿、碌曲县阿拉锑矿、尕海煤矿。
  (三)水资源
  1.地表水
  (1)河流
  洮河 发源于碌曲县西南西倾山的东麓与其支脉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洮河发源于鲁恰卜直合的石岩下,鲁恰卜直合即李恰如山,为西倾山支脉。洮河干流河道长673千米,在碌曲境内流程长146千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也是县境内最大的河流。
  从上游依次流经碌曲县的玛艾、西仓、拉仁关、双岔、阿拉5个乡镇的14个行政村,有大小支流78条,较大的支流有周科河、科才河、阿尼库曲、卡隆果河、热乌括曲等。洮河常年流量在2平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103平方千米,落差424米,平均坡降2.9%‰,冬季结冰期在4个月左右,多年平均径流量17.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5.3立方米/秒,汛期洪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洮河在县境流域面积内,各小支流经滩地草原,地势较平,坡度小,水势平缓。洮河初分南北两源,北源称为代富桑雄曲,以李恰如水源为主;南源出于西倾山北麓,称恰青河,藏语称代桑曲,两源汇合,东流44千米后,在李恰如牧场附近又汇入野马滩河折向北流,方称洮河。洮河折向北流至玛艾镇境内的青走道约90千米。流经尕海滩、晒银滩等地草原,其间虽有山峰丘陵隔阻,但河岸开阔,水流平缓,河道弯度较小,落差不大,河床宽20—90米,水深1—2米。洮河经青走道后折向东流,经碌曲县城玛艾、西仓乡政府驻地新寺后河道进入山区,弯道变大,比降增高。在拉仁关乡东贡去乎折向东北,进入低山峡谷区,河道亦出现大弯,河岸变窄,流速、比降值均增大,流速每秒达2米左右。在流经双岔、阿拉2乡辖地后出碌曲县境,青走道至此段流程80余千米。
  洮河在境内的大小支流有78条,主要的有5条:
  周科河 又名周曲,洮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碌曲县境西倾山东麓及郭莽梁,自南向北横穿县境,流经尕海滩、郭莽滩、晒银滩,流经途中,不断汇入三大草滩的众多水源,水势渐次增大。全长86.1千米,落差510米,多年平均流量9.8立方米/秒,流域面积1224平方千米,平均比降6.69‰。
  科才河 又名科曲,洮河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夏河县科才乡的万钦卡。分2源,并行南流穿越科才盆地后于科才乡政府附近汇流,再向东进入碌曲县境玛艾镇红科地区汇入洮河。科才河流经地区全为草原地带,全长66千米,落差850米,多年平均流量为8.49立方米/秒。
  阿尼库河 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贡巴境内,初向东北流,于唐科以北折向南流,在玛日以南汇入日瓦河后,复向东北流,进入高山峡谷地带,于多拉村东注入洮河。
  卡隆果河 洮河南岸一级支流,河长46.5千米。落差760米,多年平均流量3.03立方米/秒。“卡隆果”藏语意为河源于“古城沟顶”,古城疑指拉仁关乡唐科附近地处唐蕃古道通线上的洮源城。
  热乌括曲 洮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镇郭莽梁,从才波杂干西麓流经朗木寺镇的贡巴、文巴、波海后向东流,在贡去乎村南5千米处与则岔河汇流,于贡去乎村西注入洮河。全长77.6千米,落差825米,多年平均流量11.12立方米/秒。
  黑河 发源于四川省若尔盖县,流经碌曲郎木寺尕尔娘村,境内河段长27千米,后经玛曲县汇入黄河。黑河流经县内波额藏草原,地势平坦,落差为0.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3.6立方米/秒,结冰期为4.5个月,流域面积111平方千米,其主要支流为翁尼曲河,水流较短。
  白龙江 属长江水系嘉陵江的一级支流。藏语称“舟曲”,意即为“龙江”。史料记载名称各异,《禹贡》称桓水,《水经注》称垫江;《舆图》称香水河;《明一统志》称白龙江。白龙江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镇郭莽梁东峰德合拉卜哉北麓的曲哈尔登西南约2千米处。分南北两源,源头相距3千米,平行流至郎(郎木寺)—玛(玛曲)公路与兰(兰州)—郎(郎木寺)公路交叉处汇合流入四川境内,东流至巴塘复入州境进入迭部县境内。白龙江在县境内流经长度为14千米,从源头到出境处总落差440米;平均坡降32‰,流域面积81平方千米。因发源于泉水,在县境内段冬季不结冰,多年平均流量1.3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0.411亿立方米,流域内有天然草植被,以下河流进入砂砾岩深谷河槽,输沙量较小。
  (2)湖泊
  尕海湖 尕海湖距碌曲县城52千米,在国道213线400千米处,是甘南州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当地牧民群众称其为“神湖”。尕海湖由发源于郭莽梁南山的琼旦曲、翁尼曲、多木且曲3条河流流入低洼地与泉水汇聚成湖,湖四周形成大片沼泽。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超载过牧等因素的影响,尕海湖曾在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干涸,牲畜饮水遇到困难,湖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鸟数量明显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坏。2002年下半年,为尽快恢复尕海湖水面和生态环境,碌曲县人民政府筹集30万元专款,由水利部门在尕海湖出水口修筑一座长174米、底宽15米、顶宽6米、高7米的梯形滚水坝,还在滚水区以外的坝顶覆盖一层厚厚的草皮,防止雨水冲刷,同时修建一条4.7千米长的引水渠,将忠曲河水引进尕海湖进行生态补水。2003—2004年,县人民政府利用军牧场机构撤销之机,将尕海湖区3600公顷集体牧场兑换为国有牧场归保护区管理局经营,从根本上解决牧民在尕海湖周边湿地放牧的问题,减少人畜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鱼虾数量倍加恢复,雁鸭类、黑颈鹤等水鸟数量都明显增加,尕海湖面积由480公顷扩大到2175公顷,蓄水量增加到4800多万公顷,湖区周围60%的山泉泉水涌动,恢复“神湖”往日的丰盈与神韵。
  李恰如天池 被当地人称为“哦达哇”的李恰如天池距碌曲县城西南75千米,距尕海至玛曲县公路20千米,天池周围石山环绕,只有一壑可通。天池面积290公顷,池水清莹,珍禽栖息于池周。
  2.地下水
  类型 碌曲县地下水分布广泛,主要有三大类型。(1)松散岩类孔隙水:贮藏在松散的第四纪岩石孔隙中,分布在河谷、沟谷、尕海盆地以及晒银滩、红科、高波等地。地下水靠降水、基岩裂隙和地表供给,以泉或潜流形式排泄至地表,这类含水岩中的地下水很丰富。尕海盆地靠近东部洪积潜水层中,水位埋深一二十米,含水层埋深五六十米,出水量一般可达数千方/日,一般河谷、沟谷地下水潜流和含水层宽度200—300米,含水量厚度5—10米,日出水量达数百方或一二千方。尤其是在河谷岸边出水量更大,但此类型水在县内分布所占的比重极微。(2)基岩裂隙水:贮存在各类基岩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之中,指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下部的含水岩层,它们属于“民间水”类型,为本县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含水岩组。该类地下水主要依靠降水、冰雪融渗补给,沿裂隙通道、以泉的形式排泄,或以潜流的形式进入河谷、沟谷、盆地的孔隙潜水中。它们的贮存与埋藏受降水、地质、地貌、植被条件影响较大,地下的水量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亦较迅速。埋藏深度由裂隙发育程度和地貌条件控制,一二十米至二三十米不等,由于裂隙发育程度不等,地貌条件不同,使其分布很不均匀。(3)岩溶裂隙水:主要指在石灰岩、石灰石与其他岩层互层地区,分布在西倾山、李恰如山、尕海东北部至亚尔玛一带。特点是由一些裂隙和溶洞出水,含水不均,如遇构造导通或切割至含水岩层有较大泉出现,如擦括大泉、老虎洞、中翁溶洞等。其中碳酸盐与一般碎骨岩互层时,常与纯酸盐岩划为并列的两个亚类,此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降水,降水入渗量、运移速度都比基岩裂隙水大,地下水埋藏深度循环深度也较大,可达二三百米,它们由于通道发达,往往集中流动,集中排泄,因此这类含水层的不均匀程度更高。
  水泉 县境内有水泉147处。按其类型,第四系下降泉89个,基岩风化裂隙泉22个,基岩下碎泉23个,基岩断层泉3个,断层泉群2个;第四系泉群4个,基岩下降泉群2个,基岩风化裂隙泉群2个。流量最小有0.001公升/秒,最大的有335公升/秒。
  水质 碌曲县地表地下水平均总硬度13.8度(德国度),最高为19.6度,最低为110.3度,均低于国家规定饮水25度的标准,合格率达98.9%,适宜饮用灌溉。地下水的水化学,已由省水文地质一队编绘出水化学图,地下水质的类型几乎全为HCO3-Ca或HCO₃-Ca-Mg型,矿化度为0.5克/升以下,极少有大于1克/升的,但NO₃离子含量较高。
  3.湿地
  碌曲县湿地资源属一般调查湿地范围,湿地类型主要为沼泽化草甸沼泽湿地和永久性河流湿地两大类型。据2009—2010年甘肃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碌曲县境内湿地总面积57826.6公顷,其中永久性河流143.7公顷、季节性河流1861.4公顷、永久性淡水湖4732.3公顷、沼泽化草甸51089.2公顷。碌曲县境内的主要湿地有:拉仁关滩、尕日娘滩、郭莽滩、晒银滩、尕海滩。此外,在保护区还有忠曲、周曲、擦可河等洮河、白龙江上游发源地的条块状湿地,构成若尔盖湿地尕海项目区湿地资源,境内水资源丰富,湿地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甘肃境内的高原湿地保护区。
  二、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碌曲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属高寒湿润气候,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多变。因此形成以寒温性中生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属于温带森林草原带,植被的垂直分布很明显,有荒漠、草甸、灌木、森林及草甸草原5个植被类型,包括9个群系组和15个群系。其中种子植物466种、8亚种、48个变种、7个变形;中国特有植物如岷江冷杉、云杉、青海云杉、紫果云杉等247种、5亚种、27变形;国家保护的植物有冬虫夏草、星叶草、黄芪和桃儿七4种。森林及防护林造林植物10种;药用植物83种,如红景天、独活等;野果、野菜13种;牧草106种。真菌有8目、23科、42属、68种,其中食用菌43种,食用兼药用菌27种,纯药用菌17种,毒菌3种。
  (二)动物资源
  碌曲县境内共有脊椎动物5纲、26目、58科、280种,其中鱼类9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2种,鸟类246种(新发现91种,来源:湿地展板),兽类41种(发现分布新纪录3种)。中国特有种40种,占脊椎动物种数的20.3%,其中鱼类9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1种,鸟类17种,兽类9种。国家保护种类43种,属于I级保护的有雪豹、林麝、马麝、梅花鹿、黑颈鹤、黑鹳、斑尾榛鸡、雉鹑、金雕、白尾海雕、玉带海雕、胡兀鹫12种,Ⅱ级保护的有青鼬、石貂、水獭、猞猁、兔狲、马鹿、岩羊、盘羊、苏门羚、豺、黄羊、大天鹅、灰鹤、黑耳鸢、苍鹰、雀鹰、大鄠、毛脚鄠、普通鄠、草原雕、秃鹫、高山兀鹫、猎隼、红隼、燕隼、雕鸮、纵纹腹小鸮、灰林鸮、藏雪鸡、血雉、蓝马鸡等3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公约》的种类7种,占保护区鸟、兽总数的14.8%,其中列为公约附录I的有水獭、雪豹、马鹿、苏门羚、盘羊、白尾海雕、藏雪鸡、黑颈鹤等8种,列入附录II的有猞猁、兔狲、黑耳鸢、黑鹳、苍鹰、雀鹰、大鄠、金雕、草原雕、秃鹫、高山兀鹫、胡兀鹫、猎隼、燕隼、红隼、血雉、雕鸮、小鸮、灰林鸮等19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31种,占鸟类种类的21.5%。共有昆虫10目59科283种。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昆虫6目18科56种,这些昆虫在防止森林和草原虫害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
  (一)自然景观
  则岔石林 则岔,藏语称“皂仓”,“皂”意为羚羊,“仓”意为家(另有窝、巢穴之意),可译为“羚羊的家园”。因当年有人以当地藏语方言将“皂仓”音译为“则(ca)岔”,久而久之,就成为通称。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珍禽异兽数不胜数,被人们视为高原精灵和吉祥之物的羚羊漫山遍野,故得名为“则岔”。
  则岔石林位于碌曲县南部,距县城50千米,其地山势巍峨陡峭,石林屹立云中,流水清澈见底,林木茂密葱郁,有众多珍禽异兽栖息出没。1992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自然保护区,199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尕海湖 尕海湖距碌曲县城48千米处,海拔3400米,是甘南州第一大淡水湖,尕海湖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措宁”就是“牦牛走来走去的地方”。丰水季节湖面为670多万平方米,枯水季节为468万多平方米,水最深处约5米。湖四周为优良的天然牧场,河流纵横,植被良好。有各种珍禽异鸟栖息于湖畔。1982年,尕海湖被甘肃省列为湿地类型候鸟保护区,199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人文旅游资源
  1.名镇古刹
  郎木寺镇 古称“南番中心”之称,素有“东方小瑞士”“甘南香巴拉”之美誉,又有神奇“德合仓郎木”天然岩洞及“德合仓郎木赛赤”寺院而蜚声中外。2005年3月,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10月,被中央电视台在一档评选节目中评为“中国魅力名镇”,2006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甘肃省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
  郎木寺院 坐落于白龙江源头——郎木寺镇的郎木寺院位于甘、青、川交界处。藏语全称为“噶丹雪珠皖噶尔卓委琅”,意思为“兜率论修白莲解脱洲”,是西藏自治区哲蚌寺的属寺之一,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创建于1748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历经53任甘丹赛赤(金座)坚参桑格华藏至五世赛赤活佛长达200多年的扩建。已有经堂5座,佛殿27座,佛宫19院,僧舍130余院。还有玛尼经轮房、佛塔、讲经坛、辩经苑等建筑,规模宏大。
  郎木寺院是甘、青、川三省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距碌曲县城90千米、省会兰州467千米,是兰州经甘南到九寨沟旅游的必经之地。
  西仓寺院 距碌曲县城7千米,藏语称“西仓噶丹谢珠曲科琅”,意为“兜率论修法轮洲”,是碌曲县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在安多藏区享有较高声誉。寺院始建于1839年,由第三世德哇仓·嘉央图丹尼玛在西仓十二部落原有的几座小寺院的基础上,合并改建而成,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清道光年间曾两次被道光皇帝特封为“慧觉寺”“智度寺”之名号。
  西仓寺院占地面积261551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3171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建有大经堂1座、佛殿5个、讲经院2处、活佛囊欠3座、佛塔1个、僧舍288处、附属建筑44间。寺内存有第一世嘉木样活佛的座椅、第五世嘉木样活佛所赐的红黑文殊像、第三世嘉木样赐予的鎏金释尊像、第三世德哇仓活佛嘉木样图丹尼玛画像、尕藏青热嘉措像、那塘版本《甘珠尔》大藏经、堪布俄旺图丹嘉措赐的宗喀巴铜像和《释尊本生传记》《宗喀巴八十业绩》《嘉木样活佛本生传》《德哇仓活佛本生传》卷轴画像等文物。寺内设有闻思学院、上下续部学院、喜金刚学院、时轮金刚学院、医学院等6大学院。
  2.民俗节日
  碌曲藏传佛教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传统节日居多,从年初到岁末,大小传统节日不下二三十个。主要的有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洛萨尔节、有正月初三晚至十七日的祈愿大法会,其间十三日展佛,十四日有法舞法会,十五日酥油花供,十六日转香巴佛;农历二月,有措却节;农历四月,有萨噶尔达瓦节、娘乃节;农历五月,有插箭活动;农历六月,有香浪节,民族传统运动会;农历七月,有柔扎节;农历九月,有金刚大法会;农历十月,有燃灯节;农历十一月,有冬季大法会。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1996-2010

《碌曲县志1996-2010》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上限1996年,下限至2010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自然环境·建置区划、畜牧业、农林业、工业、旅游业、商业、粮油购销、供销、招商引资、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工商管理、城乡建设、国土管理碌曲县人民政府、群众团体、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