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卷 民俗方言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409
颗粒名称: 第三十卷 民俗方言志
分类号: K892.4 42;H17
页数: 24
页码: 485-505
摘要: 本卷记述了甘肃省碌曲县民俗方言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民俗 方言 碌曲县

内容

第一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
  藏族的婚姻保持着传统的婚嫁习俗。旧时藏族的婚姻与汉族类似,一般凭媒撮合,有身份的人家父母包办现象较为严重,一般群众较为自由。姑娘长到十七八岁时,就要由父母给她们行“上头”礼,表明她们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恋爱。恋爱在牧场、农田、节日、庙会等集会期间进行。当找到如意人后,按习惯由男方委托亲朋好友向女方家求婚。提婚时,男方送女方家一条哈达,带上两瓶酒,若女方接受哈达,启开瓶盖喝酒,表明应允这门亲事,若不接受礼物,则表示婚事不成。如家长不同意,男女双方可请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主持结婚,但也有少数人为此远离父母而组成家庭。婚事确定后,再选择吉日完婚。结婚仪式牧区与半农半牧区不大一样。在牧区结婚这一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去一套漂亮的藏式优质新式服装,以及装饰品如手镯、戒指等,以便新娘过门时打扮用。有的地方也送现金彩礼,但数额不大。结婚这天,亲朋全来庆贺,主人备酒款待,虽不像汉族大摆宴席却也十分热闹。结婚的日子,新郎带哈达和礼物等去新娘家迎嫁,女家招待茶点并送亲,新娘到家后撒糌粑祭神祈福,请喇嘛念太平经,“煨桑”三圈后举行开灶礼,由一妇女领着新娘在灶里生火,锅里盛满牛奶并放进红枣和茶,奶沸后新娘用铜勺子舀起,洒一点在火焰上,表示新娘开始了新的生活。新郎盛满一碗(一对新碗)牛奶敬客人,客人依次轮尝一口,新郎新娘也喝一点。仪式完毕后欢宴贺客,先敬茶点,新郎向贺客敬酒,客人们唱起祝福歌曲,后端上羊肉(主食)。宴席之后年轻男女开始歌舞,直到深夜方休。婚后三日,新郎、新娘出门拜亲友互送哈达,几天后女家迎女回娘家。结婚前,家长即给新婚夫妇准备了房子或帐篷,并分给他们一部分牲畜和土地,婚后便组成了小家庭与父母分居,但也有不分居的,一般小儿不与父母分居,继承遗产。半农半牧的双岔、阿拉一带,一般不许男方派人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骑马到半路迎接,全村人在村头燃起一堆火迎候。迎亲队伍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人要唱下马歌,并献上哈达,然后女方亲人中的长者献祝酒词,并从大门、中门到屋门依次以唱入内。娘家送亲的人坐右面,新娘由男方伴娘作陪坐左面,开始喜宴。这时村中的青年男女爬上屋顶(这一带屋顶为平面),从天窗唱歌祝贺,接着将酒坛子口用绳子拴牢,上面系上各色绸缎、虎豹皮、水獭皮、哈达等吉祥之物,从天窗吊下,同时抛洒青稞,唱着祝福歌曲,以烘托气氛。酒坛落地后,主人将酒倒入坛内,然后把酒坛、油饼、肉、水果、喜糖等送到屋顶,向大家致谢。此后,两家亲人对唱,每唱一首歌要敬献哈达并送钱给对方,对唱有时要持续到半夜方休。次日清晨太阳出山时分,新娘由伴娘陪伴,到村头背水,这时,村人都去观看新娘风姿。午饭后,新娘随娘家人回娘家休息几日,尔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婆家。藏族夫妇离异后,子女归女方扶养。
  藏族素有赘婿之风,有的人家将儿子或者送寺院当僧人,或者给他人做上门女婿,而把姑娘留在家里,为姑娘招女婿,上门女婿不受歧视,也不存在更名换姓的问题,在财产继承上儿子与上门女婿都有平等权利。入赘需向女家赠良马一匹,作为成亲的彩礼。
  境内的汉族、回族,过去的婚配形式,亦与内地的汉、回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终身大事,父母为儿女择偶的标准,讲究“门当户对”,即社会、经济地位相当,后政府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之风始行。现在,各民族大多实行自主婚配,近年来,各民族青年男女相互恋爱婚配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多数家庭则不予干涉,少数父母虽不乐意这类婚事,却终不能阻其成姻。
  第二节 家庭
  藏族家庭以男性为中心,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尚有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现象存在。过去,婚前男女社交比较自由,但婚后家庭观念很严,不能随便再交朋友。家庭规模较小,家中平均有2~3个孩子,长大后一般家中只留一个,其余或出家为僧或当上门女婿,一般长子留家,有时也看谁的体质好,谁靠得住就留谁,不重男轻女,过去由于佛教盛行,寺院林立,僧徒众多,也有许多家庭在子女中只留一个男孩在家,其他的男孩都送到寺院当僧人,人们认为,当僧人是一种荣耀和义务,家中出了一个僧人,比献一个大金塔还好,送去当僧人的都是聪明健康、五官端正的男孩。入寺僧人不能结婚,影响后代繁衍,使人口发展缓慢。
  藏族习俗认为,生孩子不干净,不能在房内生产,让孕妇到偏房、草垛里生孩子,脐带用刀子割断,后在门上插上柏树枝,客人看见树枝便不入户。生男3日生女2日亲友都来贺喜,并送酒和茶,哈达缠在婴儿身上。藏族妇女生孩子后没有“坐月子”的习惯,只要身体稍能活动就下床干活。解放前婴儿成活率很低,群众中流传着“只见娘怀儿,不见儿走路”的歌谣。
  在藏族的家庭分工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挤奶、背水、打酥油、烧茶、抬粪、放牲畜、擀毡等较多的家务劳动均由妇女承担。男子则从事运输、或做靴子、缝皮袄衣服、间或放牧、打猎等,与汉族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相反,藏族家庭似乎是女耕男织。
  解放后,藏族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家庭习俗也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了较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旧的习俗在逐渐消失;第二,入寺僧人较之旧时大量减少,家庭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增长和提高;第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妇女的劳动量在逐步减轻,社会地位也在受到重视提高;第四,生育卫生条件有了改善,婴儿成活率大幅度提高;第五,在家庭劳动分工中,女重男轻的不合理现象有了改变,男子较之于过去,承担了较多的劳动。
  汉族与回族的家庭此不赘述。近年来,随着各民族之间的通婚,复合家庭,即由两个不同民族通过婚姻组成的家庭增多。这类家庭在生活方式上,多采用汉族的,同时又相互尊重各民族的习惯,如遇汉族与回族、藏族与回族通婚,则尊从回族风习。复合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民族成份时,一般选择少数民族,这是因为党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子女,在就业、升学等方面给予了较多的优惠之故。
  第二章 姓名
  第一节 姓氏录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先秦时,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男系称氏,妇系称姓。氏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而有名。姓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可通婚姻,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上古时代的姓是用来表示母系血统,氏则源于男系,是用以区别贵贱和子孙所由出生的。秦汉以后,姓与氏已无区别。姓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碌曲县内仅有部分人有姓,各少数民族凡有姓者,均以汉字从父为姓,从母为姓者,仅为个别。1994年汉族为158姓,藏族43姓,回族20姓,其他少数民族6姓。
  汉族姓氏:
  张王李赵 马满罗杨 谢倪白祁 唐刘肖史 周金齐吴
  卢尤乔鲁 曹邢陶曾 何庆梁徐 韩杜魏牛 冉胡秦康
  邵石黄袁 漆尚郭贾 陈蔡雷姬 孙彭薜蒋 牛吕尹夏
  寇解雍后 苟权苏强 侯许程达 焦潘房陕 谈卜蒙丁
  裴奚严师 翟海党穆 姜铁陆崔 夹孔宋熊 路贺田沈
  宁江童庹 冶殷范仇 黎向孟邓 董段汪莫 邱轩辛林
  龚于任紫 褚盛骆郑 闫类本牟 他吴武岳 历施屈佘
  申闵庞潭 怡冯皇甫 钱芝祖廖 栾窦车梅 虎蔺
  藏族姓氏:
  李杨王姬 黄安余乔 马申赵韩 包芦严金 郭石张周
  曹雷徐姜 付陈何康 朱谢高贾 刘罗倪牛 慈尤祁毛
  卢奚许
  回族姓氏:
  马丁赵敏 单黎喇蒋 陕折穆鲜 买拜付翁 勒冶汤海
  其他民族姓氏:
  土族:鲁王 满族:徐姜 蒙族:马 撒拉:马
  第二节 藏族人名
  每个民族在取名上都有其显著特点。民族人名,既反映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又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及美学情趣。过去藏族人家生了孩子,必须请活佛喇嘛卜卦取名,故藏族的名字,表现藏传佛教内容的因素极为突出。解放后,碌曲县境内,随着民族成份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藏族的取名习俗有了较大的改观,汉族的姓氏,取名的方式特点,亦为部分藏族所吸取,于是,出现了大量有汉族姓氏的藏族,或者亦汉亦藏的名字等,这种新的社会民俗现象的出现,表现了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新形民族关系。
  藏族姓名传统习俗:
  藏族人名有两个特点,其一,姓氏没有延用,藏族早期有姓氏,有的人在本人名字前面冠以部分家族地域、职务、官位等名称,如字妥·允丹贡布,间隔号前为其家族名称,后面为本人名字,但随着佛教的宏扬,姓氏逐渐消失,不再延用。其二,和佛教有密切关系,藏族僧俗男女名字,各有成式,此式沿续千载,历经不衰。僧侣的名字约有百余,大致为:其一,以佛、菩萨的名字取名的,如桑吉(吉祥)、强巴(弥勒)、嘉样(文殊)、卓玛(度母)、堪照(空行)、等,其二,以吉祥或吉祥物及法器取名的如扎西(吉祥)、坚参(经幢)、尕藏(幸运)、多尔吉(金刚)等,其三,以佛教述语取名的,如三木旦(禅定)、慈智木(戒律)、金巴(施舍)、毛兰木(祈愿)、旦巴(佛教)、贡去乎(宝)、益西(智慧)等,其四,以日月星辰和海洋取名的,如尼玛(太阳)、达哇(月亮)、嘉木措(海洋)等。藏族僧尼名字,也有的被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族、满族、裕固族、土族、纳西族等僧侣所使用,。藏族俗人男子的名字,亦以佛教吉祥语或护法神为名者居多,与僧人名字区别甚小。藏族俗人妇女名字的取法,与男子基本相似,但有些名字为妇女所专用,如旺姆(权威)、央金(妙音)、卓玛(度母)、拉姆(仙女)等。绝大多数妇女的名字后面缀有“吉”、“姆”、“措”、“玛”、“先”等,这些类似词尾性质。妇女名字有单独使用,亦有复合使用的,有些音节也为妇女所专有。由于名字大多取佛、菩萨、护法神、自然物等名称,这样,名字的重复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村庄、寺院有许多生存于同一空间的人,使用同一名字的人很多,为了交际方便,人们常常根据某个人的身材、长相、嗜好、特长等特征,在他的名字前冠以绰号,以示区别。所以,绰号在局部范围被使用,尤以寺院为多。藏族俗人男女的名字,还有一种简略的称谓法,即爱称,即以某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为头,再在后面分别加上“尕”、“考”、“洛”、“布”等字。如尕尔藏称尕尔尕,仁青称仁考,扎西称扎洛等。
  藏族姓名的新风习俗:
  解放后,碌曲境内藏族的人名称谓,出现了新的情况,部分藏族开始使用姓氏,部分藏族使用汉字姓名,部分藏族人名亦汉亦藏。使用姓氏的藏族,有些是从原来的汉藏杂居省县来碌曲工作的藏族,他们在原籍时,祖上已经开始使用姓氏,有的是两个民族通婚后,其子女开始使用父母一方的姓氏,有的是把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依汉字谐音作为姓,其子女从此沿袭,有的则是汉族或其他民族的人将藏族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按汉族习惯称为姓的,这种称谓并非经过本人允许,但后来自己默认,社会公认,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作为姓氏开始使用了。在藏族中,亦有部分人因自幼生活在汉族较多的地方,或者少年时被送到城市就学,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因而使用了汉族姓名。最后一种情况是两结合的称谓,如“王扎西”“马才让”等这是典型的民族结合式姓名。
  第三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衣食
  一、服饰
  碌曲藏族多喜欢穿身袖肥大的羊皮袄,这种羊皮袄左衽没有钮衽钮扣,用红布或红绸做带,穿时将腰带系在腰间,能起到钮扣的作用。男女所用的款式基本相同,只是女人穿着时下摆与脚踝相齐,男人则将衣襟下摆提高到膝部,喜欢长筒马靴。男服以无布面的羊皮袄居多,领和袖口多以豹皮作饰,妇女的皮衣则专用红蓝布沿边。就皮袄来说,牧区与半农半牧区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妇女的皮袄着装,牧区妇女皮袄有羊皮袄、羊羔皮袄两种,且右袖长,一般不套手,袖子上用虎、豹和水獭皮及普鲁等装饰,一则漂亮,二则显得富有,十分独特。洮河沿岸的半农半牧区妇女皮袄种类较多,有羊皮袄、山羊皮袄、牛犊皮袄、羊羔皮袄等,一般周边用红、蓝、黑、黄、绿等五种布条装饰彩边,包括领口和袖口,最下边还用羔皮装边,很有特色。一般冬季着羊犊皮袄,春秋着山羊或羊羔皮袄,夏季着牛犊皮袄。此外还有普鲁、绸制、布制、毡制等伴袄。帽子有狐皮帽、毡帽、礼帽、右热等。妇女在头饰方面,多喜戴红珊瑚、黄腊玉(即琥珀,以晴黄色为贵)等,把珊瑚串结起来戴在头上,尤其为年轻妇女所喜爱。牧区妇女流行发式是“碎辫子”型,即把头发梳辫成许多碎辫子,下面接上黑线或红绿等色丝线,有的长至脚踝。头上多以琥珀玛瑙、银元等物装饰。未婚女子只能梳两根辫子,上饰红布块,缀红珊瑚数行。
  以上所述为碌曲藏族的传统服饰,这种服饰局限于乡间闾里。在城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藏族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已多穿汉式服装,许多人对民族服饰仍然十分珍爱,他们专门缝制有精致的藏服,平时藏在衣柜,待节日或重要活动时穿上。在乡村,亦有部分藏族牧民,因受汉族影响,出于生活方便,有时穿着汉衣。农村牧区的藏族青年,因接受新事物快,新潮时装早已为他们所采用。
  二、饮食
  解放以后,碌曲藏族的饮食习俗,有了较大的变化,肉乳食品和酥油糌粑为藏族日常主食,繁杂多样的米面菜肴也同样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随着现代文明的进一步推进,城镇藏族居民的饮食结构已和过去不同,禁忌日趋淡漠,调制食品开始占有主要地位,只有农村牧区,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习惯。
  (一)饮茶
  喝茶是藏族的生活习俗,藏族喝茶绝非品茗,而是为了健康的需要,“不得茶,因以病”。大约在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盛行于藏区,他们饮茶,主要是松藩茶、茯茶,不象通常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将大叶散茶用石臼捣碎,然后在铜锅里旺火烧成褐红色的茶汁,再用这种茶汁调制成其他种类的上好茶。碌曲藏族用茶,最喜欢奶茶和酥油茶,将茶汁倾入铜壶,调入鲜奶,放入适量的食盐,叫奶茶,奶茶是藏族家家户户终年常备的饮料。酥油茶需将熬好的茶汁倒入特制的山木桶内,再投入酥油、食盐、反复搅动,提打,使酥油和茶水融为一体,色呈乳黄即可,若遇寒冷季节喝碗酥油茶或奶茶,浑身热气顿生。寺院僧人终日坐禅诵经,就是靠茶来止渴提神。
  藏族喝茶不使用瓷制的茶壶和带把茶杯,无论喝茶用餐,都用精致的烧瓷碗,最讲究碗帮描龙绘风或画有八宝、八吉祥、雄狮图案的碗,而且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用碗各有固定,不得乱拿。还有一种用木头雕琢的碗,散热慢,不易烫嘴,携带轻便,有的还镶以银衬或雕花银边,美观而实用,更为藏族所喜爱。
  (二)饮酒
  藏族对酒多有偏爱,尤其爱喝青稞酒,双岔、阿拉一带有酿制青禾酒的传统,逢年过节均要酿制。喝酒时不摆菜肴,不兴猜拳行令,饮者端起斟满酒的龙碗,边说边饮也有的唱歌,在歌声中饮酒。
  (三)乳制食品
  藏族的乳制品有鲜奶,窝奶(酸奶)、酥油、奶酪(曲拉)。每当牧草萌发,牛羊肥壮的季节,鲜奶源源不断的产生,藏族人用鲜奶制成各种乳制品以便食用。窝奶产生于一千多年以前,据说,此品可清肥增寿,化食催眠,生发美容,尤其是盛夏季节,吃一碗加糖窝奶,令人入目生津。酥油藏语称“玛尔”是滋补之品,润喉利肺,营养丰富。
  (四)肉制食品
  藏族的肉制食品,主要有“手抓”羊肉、干肉、灌肠、熏腊肉等。风雪高原的藏族人靠牛羊肉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每当农历十月,畜群转入“冬窝子”(即冬季牧场)这是牛羊膘肥丰满的大好时节,牧民们便成批地屠宰牲畜,以为过冬之用。这就是碌曲藏族所说的“宰冬肉”,届时邻里间变工互助,一派欢乐气氛,一头几百斤重的牛或一只几十斤的羊,不用尖刀抹脖子,只消一条细皮绳缠住它的口鼻,瞬间牲畜窒息而死。于是剥皮开膛,挖肠取肚,其操作熟练,游刃有余,如同“庖丁解牛”一般。不消十几分钟,便冲洗收拾干净,然后将胴体对折成肉块,用羊皮包裹,或放进库房自然冷冻,或搬入帐房码齐。倘若夏天,可塞进干牛粪堆里,食时新鲜如初。生活在碌曲县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在当地牧民宰冬肉的同时,形成了买冬肉的习惯。六七十年代的城镇干部职工,每年每家可买冬肉达三百余斤。90年代,尽管牛羊肉的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买冬肉的习惯,依然不衰。
  “手抓”就是将带骨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少许即可捞出供食,因为要用手抓着吃,所以称之为“手抓”,吃“手抓”必须一手执刀,一手抓肉,大口大口的咀嚼,才有味道。据《健康报》载:吃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要比吃煮过头的肉更利于人体健康。
  干肉是在冻冰季节,将牛羊肉剔骨后阴干,干肉多生食,如需饭内下肉时,待饭熟了,才将切好的肉丁放进去,藏族群众秋冬多吃鲜肉,春夏一般吃干肉。
  灌肠,将碎肉伴面、血灌入牛羊肠子内然后煮熟,一般有血肠、面肠、肉肠、肝肠之分。它只是煮一两个开,就及时出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既可滋补强身,又能一饱口福。
  伐子是将肉末、内脏杂碎,佐以调料,用羊肚子包裹,然后下锅煮熟食用。
  烤猪是将猪的口鼻用皮绳勒系,使其窒息,再用刀放血,经明火燎毛刮洗,然后开膛切割,烹饪,色味均美,“蕨麻猪”的肉最为上品。
  腊猪肉是将宰后的生猪,除去内脏剔骨,胴体撒上盐和花椒,再放到缸里,或挂在梁上,任风吹烟熏。吃时味稍辣而不腻。
  (五)面米食品
  面粉和大米,是牧民所喜爱的食物。解放前,由于交通闭塞,牧区糌粑面食奇缺,每当秋末冬初,藏族牧民赶上大批牦牛到临潭旧城、临夏等地,以皮、毛、酥油、药材换取青稞、茶、布及各种日用品,人称“卓瓜驮子”。大米除了熬成奶粥、肉粥还做成一种叫做“蕨麻哲则”的干饭。面粉可做成面片、长面、烤饼油炸馍等。
  酥油糌粑,酥油糌粑吃时碗里放少许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再加上一些干酪(曲拉),用手拌着吃,由于吃法简单,携带方便,是藏族农牧民必备的主食,农区因酥油不多,吃时将炒面捏成勺子形状,舀上预先制好的一碗辣子,蒜葱捣成糊状的汤或臊子,俗称“辣子尕勺”相伴,吃糌粑时,如能将酥油、炒面、白糖等掺和在一起,香甜如饴。
  藏包做时肉馅用两把腰刀,前后交错切割,不断地浇水,然后伴以调料、牛羊油等,再用面叶包起。包子包好后,即可上笼蒸或水煎,这种包子皮薄馅大,汤满油多,色味俱佳。
  蕨麻哲则是将大米煮七八成熟,捞出后用冷水冲去面汁,拌以酥油,放在笼内蒸熟,另将蕨麻煮熟,食时如贵客,必须将大米饭和蕨麻分别盛于两个盘内,普客则在一个龙碗内将大米饭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浇上酥油,味道隽永,百食不厌,被视为上等膳食。
  在汉族衣食,回族饮食给藏族以一定影响的同时,藏族的衣食,也给汉族、回族以一定的影响,藏靴深得汉回等民族喜爱,藏族的奶茶、窝奶、酥油糌粑、手抓等饮食,亦为久居藏地的汉回等族所乐于享用,一些藏族人常把酥油糌粑、窝奶,当作礼品送给汉回朋友,对方收到十分感激。
  第二节 住行
  一、居住
  碌曲藏族有聚族而居的习惯,村寨大约于明代形成,有一个部落为一个村寨,亦有几个部落为一个村寨的。每个自然村,十户乃至几十户不等。洮河沿岸传统居民为碉房,现多建楼房或土平房,牧区无林,解放前以居住帐蓬为主,亦有部分定居建有土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郎木寺、尕海、玛艾和拉仁关乡的牧民,开始建有砖木结构的现代瓦房。牧民新村已开始在高原雪域出现。除了上述民居外,还有少量传统的板屋民居,主要分布于白龙江源头一带。
  帐蓬,帐蓬俗称“毡帐”、“旗帐”,现代多称“牛毛帐房”。牛毛帐房的原料是用牦牛毛捻成粗毛线,土法织成毛单再拼缀在一起,质料结实,遮雨御寒性能好。支搭时以两根碗口粗的椽为柱子,中间用一根“梁”架起帐幕,四周系以粗毛绳,拉紧用木橛钉在地上。为使帐围抬高,每条毛绳又用木杆支撑。还有黑顶白边和用纯白色的棉布帐蓬,是作旅行和“浪山”用的。沿边用蓝布缉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普遍喜爱的是“五幅捧寿”图,还有“祥云”纹,佛八宝中的“盘长”等。黑白对比强烈,清新典雅。帐房只有一个出入口,一般向南开的。大户人家的帐房有10米长,5米宽。帐顶留有方孔天窗,通风走烟,以毛单苫盖,昼启夜闭。有一种半永久性的帐房,四周用草皮垒成短墙,有的把晒干的牛粪沿帐蓬垒成墙壁,这样可以增加避风力。帐房中间置一长方形土炉,下面开有小洞,是灰烬的出处。形状如城垛似的“三角”锅架(藏语称“嘉玻”)上,放两三口做饭熬茶用的平底锅。旁边放着带盖的木匣子,里面放着糌粑、奶酪、酥油,用起来很方便。入口的一边堆放干牛粪,另一边是灶具,还有酥油桶,剪下来的羊毛,熟好的皮子,有时挂一张帘子把这一部分遮住。柱头挂有马具和腰刀。对门靠帐边摆着木箱和牛皮包,里面装着衣物、粮食。两房铺设毛毡羊皮睡垫,男左女右,帐蓬最里边是祭坛,供着佛像。帐外地上钉着许多毛绳,是拴牛犊用的。离帐房不远处栽一根木桩,拴着藏狗。如果有孩子结婚立家,就要编织新的帐蓬,立新户头。在一个住地,每户之间不能太近,距离以能大声呼应为限,以便不使牛羊混淆,同时也有足够的牧草啃食。因此牧村一般只有十户左右。游牧生活常迁徙不定,故用具以木铜器为多。
  板屋也有人叫“木楞子”,一般用原木(圆形、半圆形、方形、矩形不等)互相垂直咬接,叠垒架成井字形的建筑墙体,建筑学称为“井干式”,与这种类型伴存的还有用立柱架空楼居的“干栏式”建筑。井干栏式建筑是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二者都源于穴居和半穴居。板屋顶的板面上边,既不抹泥,也不布瓦,仅用一些乱石压住板块,以防风吹板动,板屋具有就地取材,吸热保暖、抗寒性强、适应气候、减少震害等特点。
  碉房,藏族的传统住房为碉房,俗称“墙包房”,碉房顾名思义即形似碉堡之房,从外面看不见一根木头,以石砌墙,窗户少而小。现在,除寺院建筑外,这种形式的房屋已逐渐减少。碉房是藏族先民根据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的建筑形式,它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卵石,毛石和土层砌筑外墙,为了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石墙砌筑时逐层迭砌,交错搭接,用小石泥浆胶结,内壁平直,外形方整,棱角突出,收显分明,形成上小下大的平顶式木石结构,这种石砌墙由于刚度好并有隔热防寒和施工方便的特点,而逐渐成为石墙承重梁墙体系,这种“累石为室”的办法,尤其适应河谷山地分层台筑的建设,成为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切木囊”系藏语,为楼房之意。碌曲县城以东的双岔、阿拉一带林区,一般房屋宽大,每户既修有开天窗的“齐木囊”,四周土墙,开洞为门,墙壁装板,冬暖夏凉,一般作冬季住宿,接“齐木囊”外修筑二层木楼,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圈,一般作夏季住宿。房屋建筑多用木头,此种民居建筑,一般院子较小,有一条走道直通内屋。内屋多为两大间,一间为锅灶,一间为住房,有连锅的暖炕,房内周围放碗架,面柜等器物,正中间置佛龛,屋里有天窗而无壁窗,光线较暗,设有木板楼梯或独木梯通楼上,楼上有房廊,阁楼里光亮洁净。房内的天花板和板墙,全为木制,即所谓“外不见木、内不建土”的建筑。
  二、行旅
  碌曲藏族行旅,多以马代步,无马骑牛。解放前没有公路,运输商品,搬迁牧地,全依牦牛。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国道“213”线经县城至郎木寺,乡乡通有公路,汽车、拖拉机遍布草原,牧民行旅,物资运输,已多为现代化工具,方便迅速。六七十年代,许多农牧民都已经购置了自行车,80年代,摩托车也大量为牧民所有,马、牦牛已退居“二线”,于局部范围使用,不再是主要的行旅、交通、运输工具了。
  第四章 信奉习俗
  第一节 礼仪节庆
  一、礼仪
  藏族是个勤劳朴实、粗犷强悍的民族,藏族热情好客,特别注重礼仪,来往过客,无论相识与否,只要你推门而入,主人则为来者熬茶,端出酥油糌粑。客人到门,主人趋出返让,绝不怠慢,端饭,斟茶,敬酒用双手平端,表示礼貌,放在客人面前的茶,应随喝随添,常饮常满,敬酒须敬三杯,不敬双杯,客人接酒后,应先以无名指沾酒向天际弹酒三滴,喝三小口再一气喝干,在正式宴客的场合,主人站在一旁弯腰恭请,自己不吃,谦逊备至。作客用餐则注意嚼不满口,咬不作响,喝不出声,拣食不越盘。款待客人是“手抓”,多的是胸叉和胁条肉,若是端来一盘肥美的羊尾巴,尾梢还留一绺白毛,那你就是这家最尊贵的客人了。
  藏族信奉藏传佛教,藏族是个全民信教民族,藏族的礼仪丰富多彩,既有对人的礼仪,又有对佛的顶礼,对人的礼仪又常常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高原雪域,人与佛并存,对佛的顶礼仪轨的使用频率与其隆重的程度,往往超过了对人的礼仪。
  活佛坐床典礼,是碌曲县佛教寺院中的重大宗教仪式,也是碌曲县的重大事件,大典的当天,该寺及教区、属寺载歌载舞,一派节日气氛。在坐床典礼上,活佛转世灵童首先向佛祖及各教派传承祖师献哈达,尔后再进行其他活动。活佛坐床后,正式启用前辈活佛的大印,并开始学习经典,直到学业合格圆满到一定年龄即可正式主持教务。
  哈达属于藏传佛教寺院的一种礼敬法器,后发展为整个藏民族的一种普遍而又最崇敬的礼节,哈达一般为白色丝织品,对上尊者必须以献哈达表示敬意,向大活佛献哈达,必须弯腰低头至九十度,双手捧哈达过头顶,献于活佛座前,对长辈或一般活佛则同给大活佛相似,只是弯腰幅度不大,对平辈,只要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手腕即可,对小辈或下属一般献哈达,如果要献可以将哈达搭在肩上,献哈达时,对方可奉还一条哈达,也可将原哈达回敬。
  酒前弹指,是以右手无名指蘸少许酒汁,向空中连弹三下,代表向佛、法、僧三宝致意。
  叩拜,五体投地的叩拜,又称“等身礼”,是藏传佛教徒对佛的祈祷方式,叩拜时,双手合掌高举触额部颈部和心部各一次,然后双膝跪地,全身俯伏,两手前伸,额触地面。进入寺院附近,每每可以看见藏族群众对佛行的这种最为虔诚的等身礼,一般叩头三次即可。
  煨〓是用松柏枝焚起烟雾,是告于天地诸神的一种仪式,也是藏区常见的一种对佛法的礼敬,据说,在煨〓过程中松柏燃烧所产生的香气,是对菩萨、护法神和山神的献供祭祀。因此,信徒们以这种香味儿作为敬天、地诸神的一项礼品,希望神会因愉快而降福。
  二、节庆
  (一)洛萨尔节,又称新年。碌曲藏族的习惯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初一日晨,家家煨〓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用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其它供品,以预示来年的丰收,常常是长者先起来,女主人从外面背回一桶“吉祥水”,喂饱牲畜后唤醒大家,男女老少全换新衣后一家人开始吃聚餐过年,此时长辈逐个祝“洛桑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这一天全家都不出门,妇女有回娘家的习俗,群众性的活动安排在初三。
  (二)毛兰经节,是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五日举行的盛大法会,为各寺院的一个重要法会。寺院诵经,祈愿年内牲畜平安,五谷丰登,其中正月十三日瞻佛,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的酥油花供,十六日的转香巴佛,最为隆重,前来叩拜燃香的人,十分众多。
  (三)萨噶达瓦节,碌曲县称该节为四月“娘乃节”,4月14-15日举行。这天是佛祖释迦弁尼成佛和圆寂日,家家户户斋戒不举炊火,不说话交谈,以示纪念,大多到寺院进行礼拜,烧香,转经轮等佛事活动。
  (四)唱山会,是郎木寺院规模较大的法会之一,也是该寺中最为热闹的节日,唱山会6月举行,时间持续7天。
  (五)香浪节,“香浪”,藏语意为“采薪”,这是流行于甘南一带藏族的传统节日。相传,每年盛夏,僧人外出为自己采伐烧柴时,因为路途遥远,当天不能返回,于是在外露宿数日,劳动之余,悠闲自得,游山玩水,由此相沿成俗,不但寺院僧人过此节日,群众也于其时郊游,近年来,碌曲县的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也随藏族过此节日,香浪节没有具体时日规定,一般在农闲牧暇的七八月进行,此时,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山清水秀,羊肥牛壮,是草原上最美的季节,各族群众便不约而同的带上帐蓬、锅灶、香食、美酒,过十天半月野外生活而后返回家中,香浪节期间,机关单位有的放假几天。
  (六)插箭节,是藏族民族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由祭祀仪式衍化而成的节日,该节实为祭祀山神,只有成年男子参加,藏族信奉象征性的地方神,属原始多神教的一种信仰,山神藏语称“拉卜则”,它通常为一丛状物,用木杆、木片制作成箭镞或刀状,插成一丛,用栅栏围定,外垒以石块,上缚条形方形经幡,缠以羊毛、羊毛线等物。各地插箭是祭祀本地方山神的一种群众性活动。插箭由部落村庄按俗成方式进行。插箭之日,清晨每户派出壮年男子骑马聚到山头的箭垛前,煨〓是仪式的前奏,人们将家中带来的香柏枝、糌粑、牛奶、干鲜果品等添入燃起的〓火上,围绕煨〓台以时针转三圈,高呼保护神的名字,借升腾的烟雾将各户对神的敬意传达出去,当海螺声响起时,人们便向保护神行叩拜礼,并将印有战马的纸符抛向天空,顿时山野纸符飘舞,景象壮观,插箭开始由僧人诵经,地方长官致祭,献哈达,绕“拉卜则”石堆转数圈,然后礼成。
  (七)尕扎节,是郎木寺西仓寺院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7月举行,节日期间举行跳神舞,辩论讲经大型佛事活动,和尚们互相提出疑难问题进行辩论,讲经答辩方式决定和尚的晋级,该节实为鼓励僧众钻研经典的节日。
  第二节 丧葬、禁忌
  一、丧葬
  碌曲人口不足三万,然丧葬形式却有较多种类。且不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丧葬形式,就是同一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亦有不同的丧葬方式。居住在城镇的汉族,部分人沿袭附近州县汉族的丧葬习俗。老人病逝在床上落气,洗浴、剃发、穿上老衣后停尸中堂,停柩期间,孝子披麻戴孝,日夜守服,除吊唁、举行祭奠外,还清“阴阳”诵经,进行“超度”,出殡时,祭奠者焚纸烧香,撰祭文诵读以表哀思。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家属、部分汉族,逝世后在家停柩二至三天,设灵堂,死者单位及亲朋好友多送挽联、花圈举行追悼会,以示哀悼。近年来殡葬改革,也有外地干部为将其骨灰送回原籍,将遗体送往自治州府合作火化。碌曲县境内的回族丧葬与临夏等地的回族丧葬相同。
  藏族的丧葬形式较多,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近年来,亦有部分工作人员,按照时尚仪式丧葬,即进行开追悼会,送花圈等活动。藏族传统的丧葬形式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另外还有塔葬等。
  塔葬、火葬,活佛、高僧一般实行火葬。在死者刚刚气绝,即用布或腰带捆缚成盘坐式,两臂弯曲两手合掌,置入一木制塔形的棺木中,然后砌一座宝瓶式的炉子,下有炉齿,将柏木按一定要求劈碎置入其中,放上酥油或浇上清油,上层置放死者,然后点火,火化完毕后,拣拾一些骨灰盛入匣内永久祭奠,或装入骨灰盒中再进行埋葬。
  天葬,在病危时即请喇嘛念经。人死后,将尸弯起,用其生前的腰带将死者捆缚,用哈达包住口,放在屋内或帐蓬的一角,用白布或衣物遮盖外后。点酥油灯祭奠,停尸三至五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祈祷死者升往善地。并向寺院发放布施,由寺院诵经超度,尸前供祭品,全家哭拜,亲友带祭礼吊丧,后择吉日出殡。送葬都在凌晨,在操天葬者(藏语称“惹甲巴”)的主持下,将死者用牛或马驮于规定之天葬场孳台上,然后在附近烧松柏香堆,撒上二荤三素糌粑,浓烟骤起,以唤秃鹫来食。这种鸟形似老鹰,比鹰大些,禁止猎取,整个尸骨全部被秃鹫食完,就意味着死者已经“圆满”,如不被食,便将尸体用刀、斧砍割成小块,骨头咂碎待食之,后将头脑盖带回砸啐用泥捏成塔作为纪念,有的放在嘛尼台上。送葬时,家人亲属要回避,不能前往。藏族一般服丧49天。服丧期间不能穿花丽衣服,妇女不带首饰、不出远门。五岁左右以下幼儿死后,不适宜天葬。
  水葬,县城以东的洮河沿岸葬俗,将尸体投入河中以行送葬。
  土葬是对有患有传染病者采取的丧葬形式,一般埋的很深,以防传染。
  二、禁忌
  藏族素有养狗习俗。藏区的狗个大体肥,凶猛异常,令人望而生畏。藏族养狗为生活、生产所需,狗可看家,放牧,有贼防贼,有狼驱狼,人称为“卫士”。行旅遇狗,只准吓跑,不准打狗份狗,更不准打死。去庭院帐蓬,如遇狗扑面而来,可唤主人看狗不可追打,俗语有“打狗欺主”之说,主人听到狗吠,也会将狗撵开。藏族最忌打秃鹫。进入村庄经过嘛呢堆,插箭处时,不得在上面行走,不得搬动上面的石子等。走亲访友时,若遇门口插有柏树枝条,或挂上一条红布,则表示因家中有重病人或产妇“坐月子”,告诉来人不能直接进屋。若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须先在门外歇息片刻,由主人燃好一小堆火,客人先将火踩灭跳过去,方能入内。在房内或帐蓬里,男左女右分坐,不能随意乱坐。藏族群众忌讳提及家中亡故亲人的名字,也忌呼父亲的名字。不论农区或牧区,最忌在锅灶前或火塘边烤脚、烤鞋袜。忌讳随便触摸寺院或家中的佛像,酥油灯,或摸别人的头顶。寺院经堂、佛殿内不能吸烟,不许揭佛像上的哈达,不准讲秽言污语。喝水时,不能随便拿碗从水桶舀水喝,更不准用水勺直接饮水,必须用勺子取水,倒在碗里再喝。献哈达时,必须弯腰,双手平伸,表示恭敬,一般献哈达也不须搭在客人脖颈上,而是献到寺中即可。
  第五章 方言
  碌曲藏语属安多语群,其发音轻柔,干脆、直爽,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书面语中的后置字在方言中发音不清,在碌曲各乡中,语言也有不同的地方,只是部分词发音语气、语调略有不同,但不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藏语语音
  一、方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规律
  第二节 藏语词汇
  一、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在语言文字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碌曲藏语言也是如此。
  第三节 藏语语法
  碌曲方言中除过去式,命令式时态度变化明显外,未来式和现在式都基本上用过去式来表达,它们之间的时态度不太明显。
  一、讲解、说
  二、垒
  三、写
  四、切、割
  五、办、做
  六、交送给对方
  第四节 谚语、歇后语
  一、谚语
  (一)生活道德谚语
  碌曲县境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尤以藏族谚语最为丰富多彩,流行于当地的谚语,具有句式短小、词文精炼、比喻生动、富有哲理、形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并被广泛运用,藏族人民往往以掌握谚语的多少以及在语言表达中能否贴切运用来判定一个人有无口才,甚至把它作为衡量才智的标准,就其反映内容,大致可分为赞美歌颂、实践经验、团结友谊、讽刺劝戒、道德处世、爱情婚姻、农牧气象等,句式上以两句构成的最多。
  话要想着说,糌粑嚼着咽。
  利嘴万事通,智慧似日月。
  心口犹如茶和奶,心性犹如锁和钥。
  给人让利誉,苦难留自己。
  学海需苦渡,享乐无所识。
  如若高兴让万利,如若矛盾争寸钱。
  与一人不和他人错,与众人不和自己错。
  黄河要从源头清,水清显见金鱼游。
  树多能挡风,人多能圆事。
  虽是同父性各异,虽是同枕梦各异。
  别贪富豪财,别听凶人言。
  缺点要说,歪枝要吹。
  不见要登高,不知要问人。
  想办众事心要宽,牵引烈马绳要长。
  若想丰收年,从耕上好肥。
  和气村庄常平安,知足家庭常幸福。
  世上无一完美人,林里无一没枝树。
  世界上没有不学的智者,草原上没有不吃草的牛羊。
  老虎守着林,野牦牛守着山。
  农牧好比蓬和绳,僧俗好比衣和领。
  不爬峻险的石山,不抵坦荡的平川。
  害人等于害自己。
  心事不与父商量,饿了不向母求食。
  额顶白云,步量大地。
  一切自由为幸福,受他之治为痛苦。
  做事要三思,盲从生百错。
  不误时间行于事,不误时间毅于徒。
  不为说古的老人,不为论今的智者。
  直不过顶梁柱,稳不过支柱石。
  不懂多问老年人,不见要登大山顶。
  过河要有渡口,射箭要有靶标。
  鸡蛋易碎,兔皮易破。
  众人之中莫多言,铁匠铺里莫闲手。
  众人口舌毒,众人之手金。
  说出口的话,要用行动去实践,穿过眼的针,要用线头来补填。
  集中智慧可以得到办法,坚持实践可以完成事业。
  走三步能成三件事,坐着等能使人饿死。
  没有受过痛苦,分不清苦乐;没有翻过高山,到不了平原。
  仇敌再凶得用计谋伏,生命再贵也能舍得出。
  家庭最要紧的是母亲,人生最要紧的是学问。
  喜欢的事情爱说,疼的地方爱摸。
  智慧要从幼年时积累,骏马要从马驹时骑练。
  修饰自己的外表,不如充实自己的头脑。
  镜子能照出你的外貌,生活能窥察你的灵魂。
  不要埋怨镜子能照出你脸上的纹斑,不要疾恨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
  阴云见不得太阳,谎言经不起思量。
  洪水没来前要打坝,豺狼没来前要立栅。
  胆小鬼有武器也无用。
  在勤奋者的手里,石头也能放光彩;在懒汉者的手里,金子也会生锈。
  善于体察别人长处的,不会原谅自己的缺点。
  (二)气象谚语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必定有大雨。
  翻跟头云跑南或跑西下大雨。
  星星眨眼,星星密,月亮发毛要下雨。
  月亮姜斗,晒得牛吼。
  月亮磐场要刮风,太阳磐场必下雨。
  星星见雪,打搅一月。
  云跑南,水翻山,云跑北,干炒麦。
  前月下了廿七,后月蹬了两脚泥。
  四月八的刀(霜),五月八的蛟(大雨)。
  九对九,冻死狗。
  早雨不下,晚雨不晴。
  今晚冷,明天晴。
  早冷午热,(下午)不是雷雨便是雹。
  早上凉嗖嗖,午后冰雹打破头。
  三天不下雨,人累马热便是雹。
  日出红天照,不是雷雨便是雹。
  降雹早,来年伏里冰雹少。
  日晕雨,月晕风。
  云往东,一场风。
  早霞当日晴,晚霞次日阴。
  春季午热天气变,夏季午热天转晴。
  日出热又闷,当日雨来猛。
  东风吹南风接天就阴,北风吹西风接天就晴。
  阴历十月冷,来年风雨顺。
  春雨早,暴雨多。
  二、歇后语
  酥油里抽毛 容易
  狗咬汽车 多管闲事
  公牛的脾气 够犟
  秋后的芫根 长不了几天
  狗肚子里装酥油 坏得快
  马碰上扇匠了 自认倒霉
  猪尿脬打脸 臊气难挨
  羊羔过洮河 不知死活
  放牛人甩抛嘎 实(石)在
  黑夜里捉虱子 顺着捋
  恶狼钻到羊群里 准没好事
  阴天里晒皮袄 白搭
  阴天里碾青稞 白费功夫
  瞎子念报纸 问题多
  六月天下雪 不稀奇
  羊群里的骆驼 显眼
  叫花子串帐房 走一步算一步
  帐房家的狗 只认自己人
  懒哈蟆挡汽车 自不量力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