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宗教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9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宗教源流
分类号:
B929.2
页数:
4
页码:
472-475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碌曲县宗教源流情况包括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传入、教派、碌曲县藏传佛教寺院的体系与规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传入、教派等。
关键词:
碌曲县
宗教
源流
内容
第一节 藏传佛教
一、藏传佛教的传入
据史料记载,藏传佛教传入碌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末,唐仪风元年(公元676年),吐蕃进攻鄯、廊、河、叠诸州(碌曲亦在其内),信奉笨教的吐蕃士兵将苯教带到碌曲。唐王朝为加强唐蕃往来,在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42年-公元797年)执政时期就开始设置驿道驿站,从京都长安出发,百里一站,设陇县、天水、甘谷、宝山、陇西、岷县,一直到碌曲(碌曲县拉仁关寺院后山尚存驿站遗址)。这时碌曲的兵民开始修建了藏传佛教的拉康进行小型的宗教活动。南决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蒙古王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派其子阔端与八思巴公元(1235年-公元1280年)前往北地弘法,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开始兴盛。
二、教派
藏传佛教在历史变革中由笨教演变发展成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公元842年)反佛抑笨,下令禁止佛教,封闭寺院,强迫僧人还俗,焚毁佛教经典,僧人四散,其中不乏智者来到安多地区弘法传教,创立教派。后笨教吸收佛教部分内容,改佛经为笨经,成为类似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笨教若干仪式和内容也被藏传佛教所吸收。碌曲最早信仰笨教,后相继改宗宁玛派教和格鲁派,并以格鲁派为大一统教。
(一)笨教是原始宗教之一,尊崇天、地、日、月、星、山川、河流等,主要的宗教活动是祭祀、敬神、驱邪、占卜、囊灾等,教徒留长发盘头,田黑布包,故称“黑教”,可娶妻在家修行,称为居士。
(二)宁玛派,按藏语音译也叫“娘玛”,教徒叫“娘玛哇”。该教尊莲花生(八世纪印度僧)为祖师,教仪上重密轻显,主要宗教活动是诵经发咒,在家修行,可娶妻成家,师徒、父子传承。教徒一律着赤红衣帽,故称“红教”。碌曲郎木寺院曾尊从宁玛教派后改宗格鲁教派,现仅有红教徒3人。
(三)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15世纪初,由宗喀巴(公元1357年-公元1419年)创立,因僧人戴黄色僧帽而得名“黄教”。宗喀巴主张僧侣严守戒律,独身不娶,脱离农事,严格寺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弘倡显宗与密宗两者并重之,强调显密兼修,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宗喀巴圆寂后,该派势力逐渐扩大,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又经达赖喇嘛三世锁南嘉措(公元1543年-公元1588年),达赖六世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年-公元1682年)和班禅四世罗桑却吉坚赞(公元1567年-公元1662年)、班禅五世罗桑益希(公元1663年-公元1737年)等弘倡传承,藏传佛教格鲁派取得蒙藏佛教首领地位,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格鲁派寺院众多,在碌曲有郎木寺院、西仓新寺、拉仁关旧寺、毛日寺院、旺藏寺院、多松多寺院,丁古寺院、吉仓寺院等。
三、碌曲县藏传佛教寺院的体系与规模
自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拉卜楞寺院创建后,碌曲的藏传佛教寺院在政教上有了明显的辖属关系,分成拉卜楞寺院属寺、郎木寺院及其属寺和西仓新寺及其属寺三大部系。属于属寺的有西仓寺院、拉仁关寺院。郎木寺院的属寺有旺藏寺院、丁古寺院、吉仓寺院。属于西仓寺院的属寺有多松多寺院、毛日寺院。藏传佛教在碌曲经过600多年的变革传承,发展到20世纪,体系日臻完善,规模恢宏,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寺院文献典籍丰富,寺院分设闻思(显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经学院。闻思学院系统学习《声明学》、《星象学》。闻思学院(修习显宗)学级:一是修习《集美学》、《现观庄严论》、《律学》,二是修习《因理论》、《中观论》、《中论》,三是修习《悟慧论》、《俱舍论》。可考取然江巴、尕仁巴、多仁巴学位,还可投考密宗学院的俄仁巴学位。密宗学院专事研究衣著,诵经音律、腔调、坛城彩粉画规、乐器吹奏、施食制作、八种法塔画规,息、增、怀、伏四业仪规,法会修供、奉诵《四家合注》、举行法会和酬补仪轨、开光仪轨、胜腔乐、密集、大威德自入法会,举办抛食子、建坛城、施供法事活动和大回遮法行仪规。时轮学院研习举行时轮金刚、四比卢遮那现证佛、普明三尊佛自入法会,举行烧施及龙王施供仪规,研习举办舞步、坛城彩粉画规、潜心学习专用明学、诗学、星象学、藏文语法、天成体梵文和马都文等。医学院专门研修《医学四续释难》等藏医学典籍。修习临床实践经验,藏药炮制技术及采集辩认方法、生长、分布等基本规律。印经院研习刻制经版,印经,内设刻经师,执事僧。1958年建政时,境内有藏传佛教寺院8座,僧人1736人,建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和关心藏传佛教事业,从1981年至1995年,国家补助建寺经费37.1万元,木材600方,提供金银2400多两,发放宗教人士抚恤金86460元,寺院自养补助费57万元。
第二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
据《洮州厅志》(卷八)记载:“沐英,征西将军,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蕃族三副使等叛据麟七站地,英奉太祖命提军旧城,寇遁去,追擒三副使,筑城东笼山,设卫戊兵守之,六月班师以功封平西候”。沐英,回族,所留屯田戊兵多为回族军士(临潭新城南门河村尚有沐英后裔),并在临潭新城修建了西门清真大寺,其分支中的一部分在碌曲西仓地方建寺一处,其时只有格底目一个教派。明末清初,甘南伊斯兰教内部发生了分化,由原来的格底目一个教派分成依赫瓦尼、西道堂和旧格底目三派。在碌曲西仓所建的寺仍为格底目。到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临夏伊斯兰教的马来迟在甘南一带播教,影响所至碌曲。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临潭新城的马启西(公元1857年-公元1914年)创立了西道堂教派,后经教主丁全功、马明仁经营,西道堂发展商号15座,商队11支,建立农场12处,牧场5处,林场13处,势力范围达到碌曲。
二、教派
(一)西道堂
西道堂是公元1891年创立于临潭县的一个伊斯兰教教派,创始人马启西,经名以海牙,字公惠,另字慈祥,号西极园,祖籍临潭县流顺乡汪家咀村,幼入私塾,应试中秀才,后潜心研读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刘智(约公元1655年-公元1745年)等人的汉文伊斯兰教著作。公元1891年始,马启西先后在家中和达于沟拱北讲学,设立“凤山金星堂”,讲解“四书”“五经”并传教。光绪二十七年(1901)马启西脱离拱北,在自己家里开设经堂,以《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五功释义》、《清真大学》、《清真指南》等著作为依据阐发伊期兰教理。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临潭旧城修建了一座礼拜寺,正式取名“西道堂”,任教主。第一任教主马启西于1914年因涉嫌“白郎事件”被枪杀,后推举丁全功为第二任教主,后亦罹难,教众拥戴马明仁续任第三任教主。1946年马明仁逝世,敏志道接任第四任教主,1957年敏病逝,敏生光继任第五任教主。在马明仁、敏生光任教主期间,建寺播道,发展实业,维系“乌玛”组织。西道堂以《古兰经》“圣训”为基础,倡导“顺主从圣”、“遵经依训”,并以刘智等人“儒论经”的汉文译著为宣传依据,同时,把刘智等先贤学者的学识思想融汇于宗教实践中,在功修上主张教乘和道乘兼有,在宗教礼仪方面,兼收了格底目和哲赫忍耶两派的一些特点,教统结构上具有门宦的特点,实行教主统管制。教主既是领袖,又是道堂内世俗生活上的总管。组织形式分集体户(即乌玛)和个体户两种,个体户散居西北各地,经济独立,生活自主,遇有困难,道堂给予帮助:集体户聚居于临潭旧城西道堂内,集体生活,经营农、林、牧、副、商各业,财产及收入全部归西道堂所有,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西道堂与格底目、依赫瓦尼并称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教众分布于甘、青、宁、新、川等地区。
(二)格底目 又称“遵古派”、“老教”、“旧派”等,格底目是阿拉伯语,意为“古老”,指保持伊斯兰教传入时期遵行的那部分人。伊斯兰教在甘肃还没有形成教派以前,保持着传入时期的信仰,没有把格底目作为一个派别来称呼。到明末清初以后,伊斯兰教内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参加了门宦,一部分人参加了伊赫瓦尼,另外一部分入主张“按老规矩办”,反对标新立异,在教权组织形式上保持教坊制,与新产生的教派加以区别,成为一个独立的伊斯兰教派别。在教义上,格底目坚信六大信仰(即安拉、天心、经典、圣人、前定、后世),严格履行教法规定的念、礼、斋、课、朝五桩天命功课,注重世俗风习。人临终时要举行念“讨白”(忏悔)仪式,斋月前一月要宰牲念经,转“白拉提”(赎罪),进入斋月后的第十四天要过“女圣节”,第二十七天要“坐夜”,重视古尔帮、开斋、圣纪、阿木拉等节,男子实行“割礼”(现已废除)等仪规。格底目实行单一的教坊制,下设三掌教,即:伊玛目(领拜者)、海推布(教经)、穆安津(召唤礼拜者)。阿訇是清真寺的首领,掌管领拜讲经,主持宗教事务。
(三)伊赫瓦尼
“伊赫瓦尼”是阿拉伯语,意为“兄弟”。创始人马万福(公元1853年-公元1934年),今东乡县果园乡果园村人,幼时习经好学,毕业于白庄拱北。公元1886年去麦加朝觐期间拜师深造,公元1892年回国传教,着手改革教务体制,提出改革十大纲领,撰写了《布华里咱德》经。曾参加过反清起义,起义失败后先后在临夏、陕西安康、新疆哈密、青海西宁传经播道,推行伊赫瓦尼派主张,发展教众,在甘、青两省取得优势地位。伊赫瓦尼派主张诚信和遵行两种信仰法,诚信注重宣传“伊玛尼“,遵行方面强调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