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卷 宗教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98
颗粒名称: 第二十九卷 宗教志
分类号: B929.2
页数: 14
页码: 471-484
摘要: 本卷记述的是碌曲县宗教志情况包括宗教源流、藏传佛教、 伊斯兰教,寺院简介、佛教寺院、清真寺,宗教事务管理、宗教政策、以寺养寺等。
关键词: 碌曲县 宗教

内容

第一章 宗教源流
  第一节 藏传佛教
  一、藏传佛教的传入
  据史料记载,藏传佛教传入碌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末,唐仪风元年(公元676年),吐蕃进攻鄯、廊、河、叠诸州(碌曲亦在其内),信奉笨教的吐蕃士兵将苯教带到碌曲。唐王朝为加强唐蕃往来,在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42年-公元797年)执政时期就开始设置驿道驿站,从京都长安出发,百里一站,设陇县、天水、甘谷、宝山、陇西、岷县,一直到碌曲(碌曲县拉仁关寺院后山尚存驿站遗址)。这时碌曲的兵民开始修建了藏传佛教的拉康进行小型的宗教活动。南决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蒙古王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派其子阔端与八思巴公元(1235年-公元1280年)前往北地弘法,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开始兴盛。
  二、教派
  藏传佛教在历史变革中由笨教演变发展成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公元842年)反佛抑笨,下令禁止佛教,封闭寺院,强迫僧人还俗,焚毁佛教经典,僧人四散,其中不乏智者来到安多地区弘法传教,创立教派。后笨教吸收佛教部分内容,改佛经为笨经,成为类似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笨教若干仪式和内容也被藏传佛教所吸收。碌曲最早信仰笨教,后相继改宗宁玛派教和格鲁派,并以格鲁派为大一统教。
  (一)笨教是原始宗教之一,尊崇天、地、日、月、星、山川、河流等,主要的宗教活动是祭祀、敬神、驱邪、占卜、囊灾等,教徒留长发盘头,田黑布包,故称“黑教”,可娶妻在家修行,称为居士。
  (二)宁玛派,按藏语音译也叫“娘玛”,教徒叫“娘玛哇”。该教尊莲花生(八世纪印度僧)为祖师,教仪上重密轻显,主要宗教活动是诵经发咒,在家修行,可娶妻成家,师徒、父子传承。教徒一律着赤红衣帽,故称“红教”。碌曲郎木寺院曾尊从宁玛教派后改宗格鲁教派,现仅有红教徒3人。
  (三)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15世纪初,由宗喀巴(公元1357年-公元1419年)创立,因僧人戴黄色僧帽而得名“黄教”。宗喀巴主张僧侣严守戒律,独身不娶,脱离农事,严格寺院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弘倡显宗与密宗两者并重之,强调显密兼修,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宗喀巴圆寂后,该派势力逐渐扩大,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又经达赖喇嘛三世锁南嘉措(公元1543年-公元1588年),达赖六世阿旺罗桑嘉措(公元1617年-公元1682年)和班禅四世罗桑却吉坚赞(公元1567年-公元1662年)、班禅五世罗桑益希(公元1663年-公元1737年)等弘倡传承,藏传佛教格鲁派取得蒙藏佛教首领地位,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格鲁派寺院众多,在碌曲有郎木寺院、西仓新寺、拉仁关旧寺、毛日寺院、旺藏寺院、多松多寺院,丁古寺院、吉仓寺院等。
  三、碌曲县藏传佛教寺院的体系与规模
  自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拉卜楞寺院创建后,碌曲的藏传佛教寺院在政教上有了明显的辖属关系,分成拉卜楞寺院属寺、郎木寺院及其属寺和西仓新寺及其属寺三大部系。属于属寺的有西仓寺院、拉仁关寺院。郎木寺院的属寺有旺藏寺院、丁古寺院、吉仓寺院。属于西仓寺院的属寺有多松多寺院、毛日寺院。藏传佛教在碌曲经过600多年的变革传承,发展到20世纪,体系日臻完善,规模恢宏,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寺院文献典籍丰富,寺院分设闻思(显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经学院。闻思学院系统学习《声明学》、《星象学》。闻思学院(修习显宗)学级:一是修习《集美学》、《现观庄严论》、《律学》,二是修习《因理论》、《中观论》、《中论》,三是修习《悟慧论》、《俱舍论》。可考取然江巴、尕仁巴、多仁巴学位,还可投考密宗学院的俄仁巴学位。密宗学院专事研究衣著,诵经音律、腔调、坛城彩粉画规、乐器吹奏、施食制作、八种法塔画规,息、增、怀、伏四业仪规,法会修供、奉诵《四家合注》、举行法会和酬补仪轨、开光仪轨、胜腔乐、密集、大威德自入法会,举办抛食子、建坛城、施供法事活动和大回遮法行仪规。时轮学院研习举行时轮金刚、四比卢遮那现证佛、普明三尊佛自入法会,举行烧施及龙王施供仪规,研习举办舞步、坛城彩粉画规、潜心学习专用明学、诗学、星象学、藏文语法、天成体梵文和马都文等。医学院专门研修《医学四续释难》等藏医学典籍。修习临床实践经验,藏药炮制技术及采集辩认方法、生长、分布等基本规律。印经院研习刻制经版,印经,内设刻经师,执事僧。1958年建政时,境内有藏传佛教寺院8座,僧人1736人,建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和关心藏传佛教事业,从1981年至1995年,国家补助建寺经费37.1万元,木材600方,提供金银2400多两,发放宗教人士抚恤金86460元,寺院自养补助费57万元。
  第二节 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
  据《洮州厅志》(卷八)记载:“沐英,征西将军,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蕃族三副使等叛据麟七站地,英奉太祖命提军旧城,寇遁去,追擒三副使,筑城东笼山,设卫戊兵守之,六月班师以功封平西候”。沐英,回族,所留屯田戊兵多为回族军士(临潭新城南门河村尚有沐英后裔),并在临潭新城修建了西门清真大寺,其分支中的一部分在碌曲西仓地方建寺一处,其时只有格底目一个教派。明末清初,甘南伊斯兰教内部发生了分化,由原来的格底目一个教派分成依赫瓦尼、西道堂和旧格底目三派。在碌曲西仓所建的寺仍为格底目。到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临夏伊斯兰教的马来迟在甘南一带播教,影响所至碌曲。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临潭新城的马启西(公元1857年-公元1914年)创立了西道堂教派,后经教主丁全功、马明仁经营,西道堂发展商号15座,商队11支,建立农场12处,牧场5处,林场13处,势力范围达到碌曲。
  二、教派
  (一)西道堂西道堂是公元1891年创立于临潭县的一个伊斯兰教教派,创始人马启西,经名以海牙,字公惠,另字慈祥,号西极园,祖籍临潭县流顺乡汪家咀村,幼入私塾,应试中秀才,后潜心研读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刘智(约公元1655年-公元1745年)等人的汉文伊斯兰教著作。公元1891年始,马启西先后在家中和达于沟拱北讲学,设立“凤山金星堂”,讲解“四书”“五经”并传教。光绪二十七年(1901)马启西脱离拱北,在自己家里开设经堂,以《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五功释义》、《清真大学》、《清真指南》等著作为依据阐发伊期兰教理。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临潭旧城修建了一座礼拜寺,正式取名“西道堂”,任教主。第一任教主马启西于1914年因涉嫌“白郎事件”被枪杀,后推举丁全功为第二任教主,后亦罹难,教众拥戴马明仁续任第三任教主。1946年马明仁逝世,敏志道接任第四任教主,1957年敏病逝,敏生光继任第五任教主。在马明仁、敏生光任教主期间,建寺播道,发展实业,维系“乌玛”组织。西道堂以《古兰经》“圣训”为基础,倡导“顺主从圣”、“遵经依训”,并以刘智等人“儒论经”的汉文译著为宣传依据,同时,把刘智等先贤学者的学识思想融汇于宗教实践中,在功修上主张教乘和道乘兼有,在宗教礼仪方面,兼收了格底目和哲赫忍耶两派的一些特点,教统结构上具有门宦的特点,实行教主统管制。教主既是领袖,又是道堂内世俗生活上的总管。组织形式分集体户(即乌玛)和个体户两种,个体户散居西北各地,经济独立,生活自主,遇有困难,道堂给予帮助:集体户聚居于临潭旧城西道堂内,集体生活,经营农、林、牧、副、商各业,财产及收入全部归西道堂所有,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西道堂与格底目、依赫瓦尼并称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教众分布于甘、青、宁、新、川等地区。
  (二)格底目 又称“遵古派”、“老教”、“旧派”等,格底目是阿拉伯语,意为“古老”,指保持伊斯兰教传入时期遵行的那部分人。伊斯兰教在甘肃还没有形成教派以前,保持着传入时期的信仰,没有把格底目作为一个派别来称呼。到明末清初以后,伊斯兰教内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参加了门宦,一部分人参加了伊赫瓦尼,另外一部分入主张“按老规矩办”,反对标新立异,在教权组织形式上保持教坊制,与新产生的教派加以区别,成为一个独立的伊斯兰教派别。在教义上,格底目坚信六大信仰(即安拉、天心、经典、圣人、前定、后世),严格履行教法规定的念、礼、斋、课、朝五桩天命功课,注重世俗风习。人临终时要举行念“讨白”(忏悔)仪式,斋月前一月要宰牲念经,转“白拉提”(赎罪),进入斋月后的第十四天要过“女圣节”,第二十七天要“坐夜”,重视古尔帮、开斋、圣纪、阿木拉等节,男子实行“割礼”(现已废除)等仪规。格底目实行单一的教坊制,下设三掌教,即:伊玛目(领拜者)、海推布(教经)、穆安津(召唤礼拜者)。阿訇是清真寺的首领,掌管领拜讲经,主持宗教事务。
  (三)伊赫瓦尼“伊赫瓦尼”是阿拉伯语,意为“兄弟”。创始人马万福(公元1853年-公元1934年),今东乡县果园乡果园村人,幼时习经好学,毕业于白庄拱北。公元1886年去麦加朝觐期间拜师深造,公元1892年回国传教,着手改革教务体制,提出改革十大纲领,撰写了《布华里咱德》经。曾参加过反清起义,起义失败后先后在临夏、陕西安康、新疆哈密、青海西宁传经播道,推行伊赫瓦尼派主张,发展教众,在甘、青两省取得优势地位。伊赫瓦尼派主张诚信和遵行两种信仰法,诚信注重宣传“伊玛尼“,遵行方面强调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
  第二章 寺院简介
  第一节 佛教寺院
  一、郎木寺院
  郎木寺院的建立
  郎木寺即郎木赛赤寺,位于碌曲县城西南100公里的白龙江发源地,甘、青、川三省接壤地带。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由西藏拉萨噶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哇坚参桑格(公元1678年-公元1756年)创建,“文革”中被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复建。建寺时,河南蒙旗(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亲王丹津旺舒克作为檀越(投资或出资)奉献了寺址和“拉德”(香火户)草场。卓尼杨土司莫索贡保(杨汝松)和嘉样诺尔吾(杨冲宵)奉献了卓尼版《甘珠尔》大藏经(新经版首印)、供器、乐器、僧人座垫及一些属寺、庄园、森林、土地等,并承诺作郎木赛赤寺的施主。四川辖麦加、热当坝、郎哇等地呈献了第一批僧源,亦允诺作四季学期的施主。寺属部落双岔农牧区6部、阿拉5部、姜地(江岔)3部、仓儒(迭部县境内)5部、章卫诺姜(迭部县境内)、塔儒贡哇3部、哲隆巴(四川境内)、苏木塔、贡切2部,麦加(四川麦西乡境内)博吾、旺藏、下木果尔、尕尔娘、卡西、文巴(即贡巴四队)、塔哇(即今郎木村)等所属部落在建寺时都给予了大力资助。
  郎木寺院的建筑规模及文物
  1981年寺院批准开放复建以来,经过多年建设已初具规模。解放初现有经堂佛殿13座,其中闻思学院经堂1座,续部学院1座,时轮学院经堂1座,印经院经堂1座,医学院经堂1座,以及弥勒殿、灵塔金瓦殿、护法殿、怙主殿、马头明王殿、狮面母殿、莲花火祖师殿、佛塔殿等,建有大小囊欠20余座,嘛呢经轮房大小20座,僧舍200余院。寺内奉安主要圣物有从印度,尼泊尔、汉藏蒙等地迎请的用金银铜及珊瑚、珍珠、松耳石、檀香木等塑制的大小佛像共4000余尊,还有刺绣、织锦、革丝、布画等“唐卡”佛像800余幅,有金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藏族古今众多贤哲全集、显密二乘大小五明等书籍28000余函,木刻印经板6000余块,大小佛塔70余座,还有第七世达赖喇嘛先后赐予的第二、三世赛赤活佛的封诰.印信、文书、华盖、马旗等。
  郎木寺院的组织系统
  郎木赛赤寺院政教管理组织完备,设有核心领导大活佛1人,下辖中上层活佛7人,堪布3人,派往外寺的法台6人,磋庆喇嘛雄勒巴(大经堂执事)1人,密宗上师1人,持金刚1人,医学上师1人,拉热巴1人,大小领经师8人,格贵(执法僧)4人,大小吉哇(财务管理)23人,印经院领头1人,磋都(议员)4人,更察布(寺院代表)3人,聂哇(保管)1人,总计58人。
  建政前郎木赛赤寺院辖属寺11座,以委派法台,执事僧等形式进行管理。
  法会
  郎木寺院的法会主要有:祈愿大法会,正理部法会,五供节,抛尕玛法会等。
  历代转世活佛
  第一世赛赤活佛坚参桑盖。第二世赛赤活佛洛藏参桑盖,公元1757年出生于博拉部落朝套村(今夏河县境内),7岁被认定为上世活佛转世灵童,迎至郎木寺院坐床。曾两次去拉萨,第八世达赖喇嘛赐予封诰、印信、文书及依止圣物等礼品千余件,公元1849年圆寂。第三世赛赤活佛嘉华丹增桑盖,公元1854年生于夏河科才部落。4岁在合作寺院坐床,公元1876年圆寂。第四世赛赤活佛洛藏丹增桑盖,公元1877年生于博拉部落,4岁在郎木寺院坐床,公元1939年圆寂。
  二、西仓寺院
  西仓寺院的建立
  西仓寺院位于碌曲县城以东7公里处。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由拉卜楞寺院四大赛赤之一的第三世德哇仓嘉木样图丹尼玛创建。因西仓寺院是由玛艾寺、拉仁关寺、西仓寺、霍尔尕哇寺、拜日寺、松木替寺、古格寺、阿洒寺、加格寺、麦如寺、年仓寺、曲科尔寺、恰热寺、则岔寺等合并而成,故又称之为西仓新寺。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在第二世嘉木样时期,松木替喇嘛曾向第二世嘉木样请求,将十二部落域内的小寺院合并成为一个总寺。二世嘉木样说:“现在还不到时候,哪儿有地址?”松木替喇嘛答到:“苟什德丹白坚赞曾说,‘嘉苟尔地方好’。但是地名叫‘多代尔塘’”(意思是地名不好。编者注)。二世嘉木样说:“地名没有关系,可以迁移”。后来,玛艾寺阿黎桑洛坚赞又向二世嘉木样请求合并寺院,嘉木样给了同样的答复。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阿洒寺喇嘛洛桑向嘉木样三世请求合并诸寺,嘉木样回答说:“现在时机成熟了,可以合并。”阿洒活佛把自己的静修院和拉德庄园等献给三世嘉木样修建西仓寺院的。筹备工作从此开始。次年,嘉木样再次来到西仓进行佛事活动。各寺喇嘛、西仓洪布和塘隆郭哇等十二部落头人相聚在一起,就西仓寺院修建的有关事宜进行商议,经堂、僧舍等修建工程正式开始。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西仓寺院:“单是白银一项,就花费了两万余两,其他等也用去无数。”
  西仓寺院的建筑规模与文物
  到解放初期寺院建有大经堂1座,囊欠乃群即:吉盖仓、火日仓、阿洒仓、色木召仓、4囊欠,还有十二部落囊欠2处(红布仓,花木吉住所),郭哇仓(唐龙郭哇才巴郎杰住所),还有拉卜楞寺修建的7个囊欠(德哇仓、堪布仓、扎贡巴仓、怒日仓、嘉木样仓,双岔仓,赤哇仓),护法殿1座,噶丹巴佛殿1座,宗喀巴佛殿1座,众神佛殿1座,时轮金刚佛殿1座,姆绸巴佛殿1座,达木智佛殿1座,护神殿1座(郎木护法殿),佛塔2座,讲经院2处,公房、茶房各1处,大喇嘛房7处,小喇嘛房6处,大小囊欠19座,僧舍197处。现建有大经堂1座郎木寺护法殿,乃群护法殿,旦木智佛殿,讲经院2座,嘉木样寝宫1院,活佛囊欠1座。南木赛佛殿1座,霍尔囊欠1座,嘛呢经轮房56、嘛呢经轮191个,僧舍124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的座椅,第五世嘉木样活佛所赐的红黑文殊像,第三世嘉木样赐于的鎏金释尊像,第三世德哇仓活佛嘉样图丹尼玛的画像,尕藏青热嘉措像,那塘版本《甘珠尔》大藏经,堪布俄旺图丹嘉措赐的宗喀巴铜像,佛殿内有《释尊本生传记》、《宗喀巴八十业绩》、《嘉木样活佛本生传》、《德哇仓活佛本生传》卷轴画像等文物。
  西仓寺院的组织系统
  解放前,寺院一切政教事务由拉卜楞寺管理。寺内设赤哇1人,由拉寺派遣,监督宗教活动。设更查布1人(拉寺委派)掌管行政,辖12部落的12名和尚代表,在其领导下共同处理寺内事务。吉哇6人,共同管理寺内经济,寺内共有和尚322人。上述负责人除4名活佛外,其余均为三年一换。公元1933年寺院遭鲁大昌兵烧劫,除大经堂、三座囊欠外,其余建筑焚烧殆尽,后修复如初。1958年“反封建斗争”后处于关闭状态。1963年开放活动。十年动乱中,寺院彻底拆毁。1981年批准复建,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员会。寺管会由7人组成,制订了僧人守则,宗教活动管理制度、政治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文物保护制度、新生入寺制度、管理机构选举办法等8个规章制度,主持宗教活动的人员3名,其中赤哇1名,领经师1名,改贵1名。
  西仓寺院的法会
  农历正月初八、十六日举行“毛兰木”祈愿大法会,四月十三至十六日为斋戒,五月十三至十六日祭山神,六月举行嘛呢静修,九月诵护神经等法会,十月为五供节,宗喀巴大师致祭法会,十二月静修法会。
  历代转世活佛
  第一世德哇仓活佛洛桑顿珠(公元1673年-公元1747年),第二世德哇仓活佛久美隆仁嘉措(公元1748年-公元1778年),少年入拉卜楞寺学法。21岁前往哲蚌寺郭莽扎仓学五部大论,曾获达赖喇嘛和班禅活佛的封诰和文书,公元1777年任西仓寺赤哇职务。第三世德哇仓活佛嘉木样图丹尼玛(公元1779年-公元1862年),(详见人物志)第四世德哇仓活佛隆仁尼玛(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生于卓尼完冒故古俄化村。5岁迎至寺院坐床。第五世德哇仓活佛久美图丹尼玛(公元1875年-公元1899公元),生于上世活佛家。5岁坐床,曾前往蒙区和内地许多地方,后莅临西仓寺,一生著述颇多。第六世德哇仓活佛尕藏青热嘉措(公元1898年-公元1939年),生于青海同仁地区泰萨乔桑家,初任欧拉寺院赤哇,后任西仓寺赤哇。第七世德哇仓活佛嘉样丹贝嘉参(公元1940年-公元1944年),生于曲科尔,5岁坐床。第八世德哇仓活佛嘉样图丹嘉措,1944年生于佐格十二部落的夏麦村。6岁入寺坐床。11岁学习经法到1958年,历任省佛协副秘书长,夏河县人大主任、州政协常委。
  三、拉仁关寺院
  拉仁关寺院位于碌曲县拉仁关乡境内,公元1712年由一世嘉木样弟子云巴降丹巴创建,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被关闭,1961年恢复活动,十年动乱中被拆毁,1981年开放复建。主要建筑原有密宗大殿,乃强护法殿,大藏经佛殿等5座,囊欠、行宫5座,僧舍50余处,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开放后新建经堂、护法殿两座,僧舍43处。主要典籍有《甘珠尔》大藏经3套,《丹珠尔》大藏经1套,《般若波罗密多经》数卷,宗喀巴三师第全集,历世嘉木样全集,贡唐·丹欠准美全集,罗桑尖参桑盖全集,格西·西热嘉措全集等。拉仁关寺院的法会有正月祈愿法会9天,1到8月每月举行胜乐、密集、大威德法会,十月“五供节”等。公元1757年,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吾担任该寺第一任主持。曾任该寺主持的还有:华端哇·贡去乎迪欠(公元1769年任)、嘉堪布·智华光参(公元1786年任)、噶吉畦·贡去乎华增(公元1795年任)、巴琅·贡去乎曲培尊(公元1806年任)、贡唐仓、丹贝准美(公元1822年任)、古盖·久美三智加措、阿木去乎·噶桑嘉样丹增嘉措、喀西·嘎桑丹巴达吉、角热阿·嘉样丹增赤烈、姜绕·尕桑丹曲嘉措、汉仓·尕桑丹曲嘉措、古盖·嘉样旦增嘉措。唐让·尕桑丹贝光。
  四、旺藏寺院
  旺藏寺位于碌曲县双岔乡境内,公元1844年由依拉文布洛桑丹增培措创建,是郎木寺院的属寺之一,原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后改宗格鲁派。当时的建筑规模是:大经堂,不动佛佛殿、马头明王神殿、吉康、法召内官及依拉肉官等建筑,依止圣物有从西藏迎请的檀香木制弥勒佛像,白度母像、文殊像、释迦佛像,药师佛像长寿三尊佛像(无量寿、白度母和尊胜佛母)等一百余尊佛像。有郎木寺第一任法台,第二任法台,第四任法台画像,玉拉第二世和扎西培杰的画像及壁画,卷轴画三百余幅。还有菩提塔,尊胜塔,和好塔、喇嘛灵塔等几十座,华盖、幢、海螺、唢呐、鼓、钹、曼陀罗、宝瓶、金刚杵、响铃、供杯、供灯等。经典文集有:第二任法台文集、降洛班智达文集、《大般若经》、《十万颂》、《禅定经》、《圣贤经》、《贤劫经》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经籍1000余函。1958年寺院关闭,僧人遣散,1963年恢复活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81年批准开放复建大经堂,马头明王殿、旭丹神殿,郎木寺法台内宫、王拉内宫、嘛呢经轮房等。并在寺院周围修建了菩提塔、和好塔、灭魔塔,僧舍35处,郎木寺第五任法台先后从德格、拉萨请置了2套《甘珠尔》大藏经,赐给寺院。1995年有僧人63人,寺管会管理人员5人,主持宗教活动的人员4人,其中活佛1人,持金刚喇嘛1人,领经师1人,改贵1人。
  五、毛日寺院
  毛日寺院位于碌曲县双岔乡境内。由吉美南卡创建。寺院建筑有大经堂,大慈悲法殿,马头明王殿,吉祥天始经堂,邬坚佛殿,祖母殿,辩经场,吉康、净厨、双岔法台内宫、格登内宫、赤康、法台静修内宫,僧舍29处。文物有清嘉靖皇帝曾御赐“依仁寺”匾。1933年寺院遭国民党军阀鲁大昌匪兵抢劫,焚毁建筑及一部分文物,后修整如初。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被拆毁,1981年开放复建。建有大经堂1座,佛殿4座,活佛囊欠1院,茶房1院,嘛呢经轮房4座,僧舍34处,寺内设置续部上学院,执事主要有:赤巴、大小香占、格贵、古察、措都、吉参。寺内设有红教扎仓,依止圣物主要有:檀香木佛陀像,等身量的宗喀巴鎏金像,赤加那巴尊者灵塔、那塘版《丹珠尔》、卓尼版《甘珠尔》大藏经。此外,还有吉祥天女卷轴画,避雷仙女,大法台坚参僧格从甘丹法王处得到的斧杖,赤加那巴尊者赏赐的达赖、班禅圣尊本生卷轴画及胜乐、金刚手、大威德曼陀罗等圣物多件。1981年成立寺院管理委员会,寺管会7人组成,主持宗教活动的5人,其中赤巴1人,翁则1人,改贵1人,喇嘛1人,红教主持1人。1995年僧人65人,红教徒26人,活佛1人。
  六、多松多寺院
  多松多寺院称多松噶丹雪珠彭措热吉林,位于碌曲县双岔乡境内,是碌曲县藏传佛教寺院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始建于公元1277年,创建人娘·贡保洛哲。贡保洛哲是八思巴大师心传弟子,为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的名僧之一。出生在前藏娘道地方。曾拜八思巴大师修行,成为大师的心传弟子被列为四大名僧之一。公元1277年到达碌曲多松多建寺传教。多松多寺院在文革中被毁,1981年寺院经批准重新对外开放复建,有大经堂1座,活佛囊欠1处,公房、茶房各1院,僧舍23院,僧人48人。场所总占地面积12313.33平方米,建筑面积2683.33平方米。创建人贡保洛哲为第一世活佛随他来到碌曲的是他的三个兄弟,居住在寺院附近,后繁衍成为整个村子最早的部落,称为娘科部落。后来又分成内外两族,内族任活佛的温布职务,外族称“措哇西玛”,是最早定居安多地区的藏北牧民之一部。第二世活佛桑吉奥赛尔。第三世活佛娘仓嘎干,曾去拉萨求学,取得“桑普嘎居”学位,建造了许多佛殿,精于刻印及塑像艺术,创建了吉仓寺和江东静修院。第五世活佛朱巴乔尼。第六世活佛丹贝嘉参。第七世活佛丹增加措。第八世活佛洛哲更嘎丹增,出生卓尼恰盖。23岁前往蒙区和前藏弘法修行,清乾隆皇帝赐“呼图克图”名号,为皇上建造了延寿寺,皇上还为他赐予锦旗、印章、匾额并授予“额尔德尼呼图克图”以及“达尔罕昂索”名号。返回时,为本寺迎请了好多依止圣物,金银法器,他与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是莫逆之交,59岁圆寂。第九世活佛俄旺丹贝尼玛,生于卓尼。第十一世活佛名为贡却慈智嘉措。第十二世活佛洛桑慈智嘉措,生于双岔洛措。因其行为散漫被称之为“疯上师”,后被歹徒刺杀。第十三世活佛娘仓洛桑图丹尼玛,生于卓尼车巴沟。第十四世活佛洛桑久美陈勒,公元1867年生于拉仁关。第十五世活佛名为罗桑丹增嘉措,13岁圆寂。第十六世活佛嘎藏更嘎丹增嘉措,1934年生于嘎尔则泰吾村,1960年任甘南州政协委员,1986年被甘肃省佛教学院聘任。
  七、丁古寺
  丁古寺位于碌曲县阿拉乡境内,始建于1734年,由卓尼昂毛、罗藏毛兰木将原有的四处小寺及静修院合并而成,后将寺院献给郎木赛赤,成为郎木赛赤寺院属寺,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闭关,“文化大革命”中拆毁,1981年由碌曲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复建。1958年前建有经堂2座,佛殿3座,活佛囊欠3院,佛塔1座,嘛呢经轮房4处,茶房、公房各1处,僧舍92处,常住活佛1人,僧侣190人,管理宗教事务的执事有赤哇、金刚师喇嘛,大小翁则、格贵、大总管、祭祀总管,长明灯总管,夏令安居总管共10多名,经会执事6人。至1995年,有大经堂1座,僧舍36处,常住僧侣87人。1982年成立寺院管理委员会,由5人组成。有主持宗教活动的持金刚1人,领经师1人,改贵1人,寺内设置下续部学院。寺院在复建期间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照,补助复建资金近8万元,第五世郎木赛赤洛藏南杰·龙仁桑盖赠送了佛像、佛经、佛塔,同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本寺由数寺合并而成,所以依止圣物、供品、用具丰富,在质地造型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但都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坏。历代转世活佛有第一世洛桑丹贝仲美,第二世古肖驾察,第三世洛桑图丹曲吉坚参桑盖(终身住在阿拉吾察寺),第四世洛桑丹贝坚参桑盖。
  八、吉仓寺
  吉仓寺位于碌曲县阿拉乡境内。公元1711年由诛康巴、卓尼阿茂洛桑毛兰木(公元1672年-公元1735年)创建,公元1751年卓尼第十任世袭土司嘉央罗布执政时,吉仓寺被奉献给创建郎木赛赤的坚考桑盖,从此成为郎木寺赛赤寺的属寺。该寺主持由郎木寺历任法台担任。1958年在“反封建斗争”中被关闭,“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拆毁。1981年由碌曲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复建。宗教活动主要遵循郎木寺和拉卜楞寺的各项法规。该寺原建有大经堂1座,怙主殿、马头明王殿各1座,亦巴囊欠、色赤囊欠、吉格囊欠各1座,还有净室、总管府、嘛呢经轮房、僧舍43处等建筑。到1995年,有大经堂1座,活佛囊欠1座,茶房1处,嘛呢经轮房5座,僧舍34处,常住僧侣57人。
  第二节 清真寺
  一、拉仁关清真寺
  拉仁关清真寺始建于1929年,原为临潭西道堂的一个分支寺,1958年建有礼拜堂1座,住房、水房各1处,有阿訇1人,满拉1人,教民40多人。“文革”中被毁,1986年由碌曲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复建。拉仁关清真寺的创建人丁四巴(临潭西道堂信徒)。他是最先到拉仁关地方从事经商活动的商人,由于迎合了当地藏族僧俗群众贸易交流的需要,甚受当地群众欢迎,生意兴隆,受到西道堂总部的赏识,并派员帮助进一步发展商贸事业,后经西道堂总部支持,在拉仁关建立了西道堂固定的商贸活动中心,发展西道堂产业。在贡去乎、立池沟经营林场各1处,在拉仁关寺院经营牧场1处,1929年在西仓建寺1座。拉仁关西道堂寺院的建立,为回、藏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架起了桥梁。西道堂马明仁、敏志道2位教长时来碌曲策划指挥,期间与嘉木样大师、贡唐仓、德哇仓活佛、黄正清及地方首领头人往来密切,建立了友好关系。1931年,教主马明仁率丁佑布等人前往四川阿坝与麦仓头人通过洽谈,确立了永久贸易关系,在当地建立了经营商号,加强了临潭、碌曲、阿坝三地的经贸通商往来。1934年,教主敏志道带领丁佑布、马复林、马仁山等人协助调解碌曲唐隆郭哇与双岔部落头人之间的矛盾。1934年前后,唐隆郭哇与国民党军阀鲁大昌冲突升级,西道堂从中调停,使问题得到解决。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之间长期,关系融洽,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树立了范例。十世班禅大师,嘉木样活佛、黄正清、贡唐仓、德哇仓都先后接见过拉仁关清真寺教职人员。该寺主要宗教活动是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每年秋季的吟礼、每星期五的礼拜。到1995年建有礼拜堂3间,灶房2间,住房3间,其它房屋2间,有阿訇2人,满拉5人,信教群众130多人。
  二、西仓清真寺
  西仓清真寺又称西仓团结村清真活动点,位于碌曲县西仓乡境内,属伊斯兰教格底目派(又称老教派)。该寺始建于公元1885年,主要创建人是蒋来志布,张六哥。原建有礼拜殿、水房、住房、火房等,“文革”中被拆毁,1980年由碌曲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复建,有礼拜殿3间,唤醒楼1座,水房、住房各5间,有阿訇1人,满拉1人,信教群众250人,是当地穆斯林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自批准开放复建后一直实行负责人制,负责人张宗礼,历任县伊协会长、县政协委员、乡人代会代表。主持宗教活动的人员1人(阿訇),主要宗教活动有古尔邦、开斋、礼拜。
  第三章 宗教事务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一、碌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1953年宗教工作始由碌曲县行政委员会管理。1956年宗教工作归中共碌曲县委政法党组同统一战线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1963年在县人民委员会下设宗教工作翻译1名。1966年“文革”开始,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79年县革委会指派出一名专职干部负责宗教工作。1981年1月碌曲县人民政府成立宗教科。1983年始称宗教事务局,1990年更名为民族宗教事务局。
  二、行业协会
  1984年由县委组织部批准成立碌曲县佛教协会和伊期兰教协会,协助政府部门贯彻宗教政策,指导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年“两协”召开了第一届代表大会,推选出协会会长、副会长、委员。佛教协会由23人组成,常务理事11人,理事23人,伊斯兰教协会8人组成,其中常务委员5人,委员8人。1994年9月,“两协”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期间,进行了换届选举,佛教协会15人组成,常务理事9人,理事15人。伊斯兰教协,会5人组成,常务理事3人,事理5人。
  第二节 宗教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碌曲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发动群众,废除一切封建特权,废除了寺院的土地森林、生产资料所有,禁止寺院敲诈勒索群众,规定寺院不得损害生产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不得强迫群众特别是儿童当喇嘛,喇嘛有还俗的自由。废除了寺院的封建管理制度,寺院实行民主管理。遵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依然保护寺院,保障活佛、喇嘛、阿訇等宗教职业者的行教自由,允许他们开展正当的宗教活动,同时尊重和重视宗教界中上层人士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把他们列为统战对象,进行安置。1958年的平叛反封建斗争,发生扩大化问题,1960年12月中共西北局兰州会议和1961年7月中央西北局在兰州召开的“西北地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之后,碌曲县对1958年发生的平叛反封建斗争扩大化问题进行了及时纠正,加强了政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重新安置了一部分宗教人士。1966年文革开始,县内各宗教活动场所被捣毁拆除,大量宗教文物、典籍失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正常的宗教活动被禁止,错误批斗和冲击宗教人士92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始拨乱反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有序地进行落实,对大量的冤假错案彻底进行平反。1981年6~9月,开放了原来的八座藏传佛教寺院和3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增设城关地区伊期兰教活动场所1处,国家投资复建经费21万元,陆续发放补助36.9万元,解决木料600余方,金银2400余两。政治上对宗教人士进行了妥善安置。1991年恢复了中断30年的藏传佛教寺院活佛转世工作。同年10月29日(农历9月22日)拉卜楞寺院四大赛赤之一的第六世萨木察活佛在碌曲电唐村转世并在拉卜楞寺座床,全县举行了盛大的迎送仪式。1994年郎木寺第四世卡西仓和西仓寺院第七世霍尔仓、第六世阿洒仓三位活佛相继转世。县上举行了隆重的迎送和座床仪式,解决经费25300元。从1989年开始,县民族宗教局着力培养新时期的宗教教职人员,到1994年共培训喇嘛2170人(次),平均每个寺院举办学习班2~3期。1994年推荐考入中央高级佛学院2人(活佛),毕业后在寺管会担任要职。1989-1995年共推荐考入省佛学院18名,毕业16名,在校2名。反封建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拆毁后,大部分地址由乡机关使用。寺院开放后,虽然新划了地址,但有些过于窄狭,妨碍了宗教活动。1994年前后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牵头对全县宗教房地产(地产是指寺址地皮)遗留问题进行了3次调查研究,明确产权归属,经过协调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三节 以寺养寺
  1989年,碌曲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根据省、州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宗教活动场所兴办自养的文件指示,于当年3月12日召开了宗教人士座谈会,就宗教活动场所兴办自养问题进行了动员,并研究了自养生产的措施,明确了指导思想。当年各佛教寺院开始行动起来,筹集资金,规划场所。1983年西仓寺院、拉仁关寺院和丁古寺院种植油籽15亩,产量1500多斤。郎木寺院自筹资金6000元,买奶牛30头,缝纫机1台,这几个寺院到年底自养收入5300元,其中1500元发给特困僧人作为生活补贴,3800元提留扩大再生产。到1985年郎木寺院自筹6700元,买奶牛25头,存栏牛107头,自筹20000元,建旅社1处(86年竣工)。1985年开办自养生产的寺院有西仓寺院、郎木寺院、拉仁关寺院、丁古寺院,主要自养项目有种植、养殖两项,总收入1.8万元。1986年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养殖场3处,存栏牛280头,收入17495元,种植油料53亩,收入5580元,创办藏医门诊2处,收入580元,缝纫收入2130元,粮油加工(压面机1台,粉碎机1台)收入180元,商店1处收入504元,运输(解放牌汽车1辆)收入1.4万元,其他(护林工资、劳务、布施等)收入1450元,1986年全年总收入41919元。1995年总收入已达44.95万元。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