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民族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9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民族溯源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3
页码:
460-4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志中的民族溯源,包含了碌曲古代各民族,碌曲现代各民族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碌曲县
民族志
民族溯源
内容
第一节 碌曲古代各民族
一、戎族
戎族是活跃于我国西周春秋时期的西北古代民族。戎族属于汉藏语系,与羌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戎的存在,古籍中曾有记载,《诗经》“出车”篇有“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序》也认为“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第1页杨建新著),“昆夷”即指戎。自古迄今,人们对戎的存在不容置疑,但是,对于戎的具体所指,它是不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史记》将戎放在《匈奴列传》中,把戎与匈奴归为一类,著名学者王国维所写的《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司马迁的观点。许慎的《说文》以羌为西戎牧羊人,把戎归于羌,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亦认为西戎主要是指羌人部落。另一种有普遍性的看法,就是把戎看作对西方民族的泛称。一些近代学者的研究表明,戎族确实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共同体,而且是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强大民族,只是到了春秋战国之际,戎族势力日衰,逐渐融于华夏或者其他诸族。西北汉族的形成,正是戎族部落大量与这一带的华夏族融合形成的。戎族的社会始终保留浓厚的宗法氏族部落的组织和制度,宗法组织支配着整个社会,成为管理社会的主要力量。从文化类型与社会经济生活来看,戎族自有其不同之处。《左传》记:姜戎子驹支对范宣子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左传》还记载,戎亦为“披髭”民族。《墨子·节葬篇》记载,“秦之西,有义渠之同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认为义渠是戎。从活动方位来看,戎族主要活动于我国西部。故称西戎。据《尚书·禹贡》记载,戎族的织皮、昆仑、析支、渠搜等主要部族,生活在今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南部。碌曲县的郎木寺乡地当白龙江源区,古代正是西戎腹地。据史学界考证,今郎木寺依然存在的板屋,就是戎族习俗在建筑方面的遗留。由此可见,戎族当是曾经生活于碌曲境内的古代民族之一。
二、羌族
羌族是曾经生活于我国西部的古代少数民族。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这段话认为:南方的三苗在舜时西迁,成为以后的羌族,又认为三危“在河关西南”,河关在今甘肃临夏与青海交界处,其西南即在今青海河曲,也就是阿尼玛卿山,西倾山及其以北地区。这里正是秦汉时期羌族活动的中心。据邓全运先生考证,碌曲县境内西倾山脚下的尕海湖一带,曾经是钟存羌人的生存憩息之地。“钟存”系羌族支系名称。羌族主要从事牧业。《后汉书·西羌传》说赐支河曲的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这些都是符合碌曲地区特点的。从语言上说,羌人属汉藏语系。习俗方面,《后汉书》记载,其妇女“被发覆面”,实行火葬,其婚嫁,“父没则妻其后母,兄亡则纳其嫂”。秦汉时,羌族社会仍以氏族部落组织为其社会基本结构。
三、吐谷浑族
吐谷浑族是诞生于我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少数民族。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原驻辽东,后迁阴山(今内蒙古境内)的鲜卑族慕容氏之一支,在其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乘“永嘉之乱”西渡黄河,于甘青交界一带拓疆安居。传至第三代,吐谷浑之孙叶延,少读诗书,颇知礼仪,“自谓公孙之后(其曾祖徒河涉归曾随司马昭破辽东公孙渊,立有战功,被封为昌黎公),得以王父字为氏”(见《魏书,氏等传》)。叶延以祖父名为其族名。至此,这个原来只有1700户的鲜卑部落,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便以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姿态屹立于中国西部。公元417年,阿柴即吐谷浑王位,自称威王。这时,吐谷浑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称强国。据《宋书》记载,吐谷浑所开辟的疆域“自枹罕以东千余里暨甘松西至河南,南界昂城、龙涸、自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甘松即指今甘肃陇南专区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白龙江以北地区。“白龙江以北”与“洮水西南”恰好包括了今碌曲县境。吐谷浑族从事畜牧业。所谓“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好射猎,以肉酪为粮”。他们特善养马,驯养的名马称为“青海骢”,传说是波斯马与青海湖的龙交配而成,能日行千里。“青海骢”也就是现今河曲马的先祖,碌曲县为河曲马的中心产地之一。吐谷浑族保留了原始的部落习惯法,“杀人及盗马死,余则征物以赎罪”。妇女“装饰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后,缀以珠贝,以多为贵”。语言上保留了原来的鲜卑语。“缀以珠见,以多为贵”这一点与近代藏族常以悬挂诸多珠宝以显示富有的习惯十分相似。
四、吐蕃族
吐蕃族是成长于西藏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从他古代主要活动的地域来讲,不属于西北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吐蕃是由羌族演化发展而来。东汉末年,部分羌族起义失败队伍远徙到康藏高原,他们与西藏山南地区在几千年前就有的氏族始部落融汇在一起,《后汉书·西羌传》称这些居民为“发羌”。经过400余年的发展,于公元6世纪,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统一了当地,雅隆部落首领也就成了该地部落联盟的首领,号称“赞普”。到公元7世纪,第27代赞普松赞干布,雅隆部落逐渐兼并了苏眦、羊同诸部,统一了西藏地区,于唐初建立了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博”意为苯教统属之地。也包含有农业的意思。唐朝以后将居住在西藏的“博”王朝称为吐蕃。吐蕃即“博”一词的音译。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吐蕃军征服了甘、青、川的吐谷浑等部族,接着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从西到东,迁移其部,镇守占领之地。此后,吐蕃将士及传教僧侣开始涉足碌曲。
第二节 碌曲现代各民族
一、碌曲藏族及其形成
唐朝以后被称作“吐蕃”的民族也就是藏族。“西藏”、“藏族”这个称呼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吐蕃王朝兴起后,于公元713-公元742年,击败了安多一带的吐谷浑部族,进而向东派遣兵马镇守边防,时今碌曲境内也来了一些兵马部散居于县内各地。这些人可以被认为是碌曲藏族的先祖。尔后,陆续有吐蕃将领兵士与传教者来到碌曲,他们在这块辽阔的草地上生息繁衍,子子孙孙,发展至今。碌曲藏族的形成大抵有三种情况:第一是自8世纪以后陆续从西藏、青海等地迁来的吐蕃人;第二是在吐蕃政治统治和藏传佛教影响下逐渐改变了语言习俗而成为藏族的当地土著;第三是经过联姻而成为藏族的其他民族。这后一种情况是现代藏族队伍壮大的情形之重要的方面,由于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优惠政策的出台,使得经过联姻的家庭,其后裔大多选择了依从藏族的族籍。自20世纪80年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原为汉族的人,追溯到先祖中曾有联姻,于是也将族别由汉族改为藏族。
二、汉族
解放以前,碌曲县境内很少有汉族。仅有的个别汉族,或者是作为工匠服务于寺院,或者是经商贸易。汉族以较多的数量进入碌曲,是1953年以后的事情。碌曲县的汉族来源主要是:第一,建立人民政权时,党和政府派来的干部、职工、各类科技知识分子;第二,于碌曲驻军服役后转业分配到地方的复转军人;第三,党和国家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而历年分配的各类大、中专学生;第四,上述人员的亲属子女;第五,从内地招工分配到碌曲用于林业、公路等建设的各类职工及其亲属子女等。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碌曲县共有汉族2590人,主要集中在县城,另外各乡驻地、双岔林场也有部分。
三、回族
回族迁入碌曲县先于汉族。早在清朝时临夏等地的回族,就开始来碌曲从事民族贸易,到解放时,回族在县境内几处地方人数有了较大增长,形成了回民村的规模。碌曲县回族的来源主要有:第一,从临夏等地迁入县境内从事经商、生产的,这类人占碌曲回族的大多数;第二,被分配到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各类知识分子及其亲属子女等。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共有回族1370人,分布情况为:郎木寺乡277人,其中加科村民小组215人,西仓乡278人,其中团结村民小组272人,拉仁关乡149人,全部集中在唐科村委会第4村民小组,玛艾乡村委会106人,县城关503人。
四、其他民族
碌曲境内除了前述的3个民族外,还有满族、土族、蒙古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和土家族等7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人数极少,都是在解放以后迁入碌曲,主要分布在县城和个别乡。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