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5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4.2
页数: 3
页码: 430-4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人口变动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出生与出生率、死亡与死亡率、人口迁移。
关键词: 碌曲县 人口 人口变动

内容

一、出生与出生率碌曲县自1953年建政到1995年43年间,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出生率高峰期,年平均出生率为30.83‰。第二个阶段从1958年至1962年为出生率低谷时期,年平均出生率为17.31‰,比第一个高峰期下降13.52个千分点。第三个阶段从1963年至1978年为出生率高峰时期,年平均出生率为42.78‰,出生率比第一个高峰期高11.95个千分点。从1979年至1989年为第四个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县展开,人口出生率开始稳步下降,年均出生率为21.25‰。从1990年至1995年为第五个阶段,受第二阶段人口出生率高峰影响,在这一时期出生的人陆续进入育龄期,全县人口出生率进入第三个出生率高峰期,年平均出生率为22.46‰,仅比1972-1979年的出生率低12.29个千分点。据统计,除1953年至1962年9年间出生人数外,1962年至1995年34年内出生20528人,净增人口11678人,平均每年净增343.47人。
  二、死亡与死亡率
  由于高寒阴湿,交通不便,环境、卫生、保健、医疗条件较差,就医困难,在全州范围内属传染病的高发区,据1984年调查,全州传染病死亡率为1.86/10万,碌曲县为12.66/10万,高出6.81倍。建县以后,除1958年至1962年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都处于下降状态。与1953年的死亡率17.66‰相比,1995年的死亡率为7.11‰,43年间下降了10.49个千分点。其中婴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是人口总死亡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死亡率为9.68‰,属全州最高,其中阿拉乡人口死亡率为18.42‰,属全县最高。据统计资料显示,1962年至1995年全县死亡人口为6817人,人口死因构成占前9位的依次为: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衰老、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伤、中毒、意外死亡和其它疾病等。
  三、人口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仓、郎木寺等地的回族人口因为躲避战火来此定居,在拉仁关乡唐科因西道堂建立商行,回族在这里以经商为生定居。建政以后,由于建设需要,当地驻军中复员或转业军人和分配的机关干部及其家属大量迁入,使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末,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社会主义建设”号召,一大批河南知识青年来到碌曲支援地方建设,之后又有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迁出返回原籍。在1964年至1977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碌曲插队落户,被安置到牧区参加生产劳动,80年代初相继离开碌曲被招工进城或返回原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人口迁移高潮,临夏、四川等地的商贩来碌曲经商,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从外省、外地区前来谋生的手工匠人,如木匠、鞋匠、裁缝、钟表修理、开饭馆、搞建筑等,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男女,也有携家带口的。由于国家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每年都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被分配到碌曲落户,或被录取和应征入伍而迁出碌曲。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