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5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规模
分类号: C924.2
页数: 5
页码: 428-4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人口规模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历代人口总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变动。
关键词: 碌曲县 人口 人口规模

内容

第一节 历代人口总量
  一、古代人口
  由于地处偏僻,先民们逐水草而居,历史上虽数易归属,历代朝廷鞭长莫及,未能对碌曲实行有效管理,因而人口没有统计数据。据资料记载: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碌曲西仓土官及唐隆郭哇共辖帐房(牧户)1800多户,4000余人。双岔土官共辖土房(农户)200户,帐房(牧户)400户,2500余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碌曲划归洮州厅管辖,总人口数不详。
  二、现代人口
  民国时期,境内主要有藏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居住,人口为10000多人,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双岔土官所属部落,由农民、牧民两部分组成,农区分布在洮河沿岸,牧区主要在尕海滩;二是唐隆郭哇部落;三是西仓土官所属部落,亦分为农区、牧区两部;四是郎木寺所属牧区。1953年碌曲行政委员会成立时,境内总人口为14314人。其中:藏族14174人,汉族59人,回族81人,共2500多户。后人口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总人口为25804人,总户数达5314户,总人口比1953年增长80.27%,总户数比1953年增长107.58%。在5314户中,家庭户5211户23944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98.6%、92.79%,户均4.6人。集体户103户1860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94%、7.21%,同1953年的户均5.6人相比下降了21.7%。呈现出家庭户数不断增长,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的趋势。进入60年代后,全县人口发展速度较为平稳。1973年比1964年净增人口3953人;1982年比1973年净增人口4225人;1990年比1982年净增人口3312人,这一时期人口增长14.7%,比前2个时期的27.48%和23.13%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全县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后,一些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措施逐步取得的成效。
  第二节 人口分布
  一、民族人口分布
  碌曲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体,藏、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县份。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境内汉族人口只占0.41%,主要居住在西仓乡新寺村和郎木寺乡郎木村。在拉仁关唐科、西仓新寺、郎木寺郎木村有81名回族定居。1964年至1990年26年期间,随着人民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族别增加较快,双岔乡境内有了回族居住。在县、乡机关汉族人口增多,另外还有满族、东乡族、蒙古族、撒拉族和土族、土家族、保安族等,但人数较少。彝族主要分布在郎木寺。
  二、地域分布
  全县45.63%的人口分布在玛艾、双岔两乡。各乡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在1990年分别是:玛艾乡占28.41%,双岔乡占17.23%,郎木寺乡占13.58%,尕海乡占12.99%,阿拉乡占10.65%,西仓乡占9.10%,拉仁关乡占8.03%。
  第三节 人口密度
  碌曲全境系少数民族边远牧区,地广人稀,民国及民国以前历代人口密度因缺少史料而无法推算。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68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平均每平方公里2.70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加0.02人/平方公里,增幅率0.7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4.24人,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时增加1.54人/平方公里,增幅为57.04%。主要原因是由于此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来碌曲经商、做工人口历年增加所致。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平均每平方公里4.87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时平均每平方公里4.24人增加0.63人,增幅为14.86%,人口密度变化不大。各乡人口密度在1980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最高的乡是阿拉乡,每平方公里平均为14.38人和15.72人,人口密度最小的乡是尕海乡,平均每平方公里为1.51和1.68人,即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人口极其稀少。
  第四节 人口变动
  一、出生与出生率碌曲县自1953年建政到1995年43年间,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出生率高峰期,年平均出生率为30.83‰。第二个阶段从1958年至1962年为出生率低谷时期,年平均出生率为17.31‰,比第一个高峰期下降13.52个千分点。第三个阶段从1963年至1978年为出生率高峰时期,年平均出生率为42.78‰,出生率比第一个高峰期高11.95个千分点。从1979年至1989年为第四个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县展开,人口出生率开始稳步下降,年均出生率为21.25‰。从1990年至1995年为第五个阶段,受第二阶段人口出生率高峰影响,在这一时期出生的人陆续进入育龄期,全县人口出生率进入第三个出生率高峰期,年平均出生率为22.46‰,仅比1972-1979年的出生率低12.29个千分点。据统计,除1953年至1962年9年间出生人数外,1962年至1995年34年内出生20528人,净增人口11678人,平均每年净增343.47人。
  二、死亡与死亡率
  由于高寒阴湿,交通不便,环境、卫生、保健、医疗条件较差,就医困难,在全州范围内属传染病的高发区,据1984年调查,全州传染病死亡率为1.86/10万,碌曲县为12.66/10万,高出6.81倍。建县以后,除1958年至1962年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都处于下降状态。与1953年的死亡率17.66‰相比,1995年的死亡率为7.11‰,43年间下降了10.49个千分点。其中婴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是人口总死亡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死亡率为9.68‰,属全州最高,其中阿拉乡人口死亡率为18.42‰,属全县最高。据统计资料显示,1962年至1995年全县死亡人口为6817人,人口死因构成占前9位的依次为: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衰老、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外伤、中毒、意外死亡和其它疾病等。
  三、人口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西仓、郎木寺等地的回族人口因为躲避战火来此定居,在拉仁关乡唐科因西道堂建立商行,回族在这里以经商为生定居。建政以后,由于建设需要,当地驻军中复员或转业军人和分配的机关干部及其家属大量迁入,使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末,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社会主义建设”号召,一大批河南知识青年来到碌曲支援地方建设,之后又有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迁出返回原籍。在1964年至1977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碌曲插队落户,被安置到牧区参加生产劳动,80年代初相继离开碌曲被招工进城或返回原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人口迁移高潮,临夏、四川等地的商贩来碌曲经商,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从外省、外地区前来谋生的手工匠人,如木匠、鞋匠、裁缝、钟表修理、开饭馆、搞建筑等,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年男女,也有携家带口的。由于国家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每年都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被分配到碌曲落户,或被录取和应征入伍而迁出碌曲。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