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408-4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古迹的情况。其中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城堡等。
关键词: 碌曲县 古迹

内容

一、古文化遗址
  通过1984年夏季对碌曲县洮河沿岸和1988年白龙江上游两次文物普查,甘南州考古队考古发现在碌曲县一河一江流域遗存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充分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碌曲草原就有人类的活动。
  (一)青禾坪遗址
  位于双岔乡青禾村,台地东南临洮河,距村庄约250米。遗址南断面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自然断崖面,下层为通过村内土路,均有灰层和夯土残墙。上层断面灰层呈黑灰色,内含炭粒烧土、烧骨、寺洼陶片等,长8米、厚1.7米,距地表2.5米。上层断面灰层13米,下层断面灰层29米,色呈黄褐色,发现有土著、寺洼陶片。灰层呈黑灰色,土质松软,有烧土、炭粒、烧骨灰层、厚35~55厘米。为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残留土墙长22米,高1米,夯层分别为4.5、10、15厘米,顶端保留较好,夯层用灰土筑成,含有碳粒、兽骨等。采集到轮制陶片,有泥质黑灰陶、火候较高。夯窝只有一种,为平头圆形夯,直径3-4厘米。此段夯土墙为古遗址被破坏后新筑的,从时代上讲要晚的多。
  (二)麻尕遗址
  位于阿拉乡麻尕村,东北部小坪上隔一小沟与村子相望。台子东临洮河,北接麻尕沟,有公路绕台子北部经过,北距阿拉乡约半公里。台子上有大量寺洼文化陶片,在土层中发现红烧土和草拌泥,还发现有建筑物装饰残片,夯土残墙,绳纹灰陶片和兽骨。遗址南北宽60米,东西长20米,灰层在耕土层下35~50厘米之下,灰层厚50~60厘米,灰质松软,发现有寺洼文化陶片,在台地上,还发现有石斧、石片、石磨盘残片和齐家文化陶片。
  (三)粮站沟台地遗址
  粮站沟台地距碌曲县城0.5公里。前临烈士陵园,背靠沟拉山,在西陇沟之滨。在粮站沟台遗址采集了大量石器,有石斧、石杵、石铲,还有许多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陶制品残片,亦有少量汉魏遗物。
  二、古城堡
  (一)姜卡日古城
  为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所建洮源县城,位于今拉仁关寺院后山阴坡,详情待考,唐玄宗天宝15年(公元742年)即赤松德赞继位吐蕃赞普时废县建置,将县城改为驿站。晚唐时期,随着唐蕃道的衰落而废弃。又有传说姜卡日城在拉仁关乡唐科村境内。
  (二)漒川城
  又名磨盘城,位于今尕海乡尕秀村境内一独立红砂岩山峰上,状似磨盘而得名。前凉时设漒川护军。西秦时设置了漒川郡,此城扩建后为郡治,据《方舆纪要》载:“漒川城,在洮州卫南。东晋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姚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元熙元年(公元419年)复遣将攻之,利和奔仇池(今甘南州舟曲县和陇南地区),因而置益州镇漒川,此地,亦谓之南。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西秦征南将军吉毗镇南,陇西人辛澹占据山城,逐之,辛澹旋奔仇池,炽磐因移置梁州于南,亦即此城矣,又一说为辛澹据城逐走吉毗,吉毗奔仇池。7年(公元430年)没于吐谷浑,城遂废。
  (三)呼尔城
  又名尕古乎尔城。据《元和郡县志》载:“广恩镇,在(临潭)县西一百八十里”,唐时临潭县为今卓尼县属地羊巴村,故向西一百八十里即今碌曲县西仓乡乎儿村。此镇为唐时所设广恩县驻地。
  (四)西沧州城
  位于今碌曲县西仓新寺境内,北周所置阴谷县,武帝天和五年(公元570年)改置宕昌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县,地属宕州,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良恭,在今宕昌县东。唐时(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曾于今碌曲县西仓置西沧州并筑城。吐谷浑据地后,州城废弃。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
青禾坪遗址
相关地名
麻尕遗址
相关地名
粮站沟台地遗址
相关地名
姜卡日古城
相关地名
漒川城
相关地名
呼尔城
相关地名
西沧州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