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85;K928.7
页数: 5
页码: 405-4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文物古迹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物、古迹等。
关键词: 碌曲县 文物古迹

内容

第一节 文物
  一、馆藏文物
  (一)段羌印信
  1984年夏,甘南州考古队在碌曲境内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玛艾乡粮站沟台地遗址发掘出段羌印信。现收藏于甘南州博物馆。段羌印信原印铜质,印面5.76平方厘米,台高1厘米,上面铸有龟形钮,造型质朴,头颈前伸,背上纹饰简单而洗练,四足下有一道穿孔,可供系带。印面阴文“段羌印信”,四字自右上至左下方顺序排列,字体为小篆,笔法娴熟,结构自然。段羌印信的边缘不光滑。有关“段羌印信”的历史资料,至今未查到,据推断它应当是汉魏时期频繁活动在洮西地区的羌族印鉴。秦汉时期西倾山周围居有钟存先零、烧当、参狼和白马羌,他们时叛时降,常得到封赐,至三国时诸葛亮、姜维常常联合羌人,共讨曹魏,即推测其应为羌人接受收编时凿刻使用之印鉴。
  (二)古代钱币
  1984年甘南州考古队在县城发掘出土汉、唐、宋代钱币一批,现收藏于甘南州博物馆。汉代五株,直径26毫米,厚1.5毫米,穿孔9毫米,字体小篆,钱币为铜绿色。唐代“乾元重宝”,直径24.5毫米,厚1毫米穿孔宽7毫米,字体为正楷书。北宋“祥符通宝”,直径26.5毫米,厚1.5毫米,穿孔宽6毫米,字体正楷;“天禧通宝”直径24毫米,厚1.2毫米,穿孔6毫米,字体篆楷混合;“熙宁重宝”,直径31.5毫米,厚1毫米,穿孔7毫米,字体正楷,色黄与铜绿;“元丰通宝”直径28毫米,厚1.7毫米,穿孔7毫米字体篆书;“元佑通宝”直径24毫米,厚1.3毫米,穿孔6.5毫米,字体篆书,色黑与紫红。
  (三)石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甘南州博物馆李振翼等在碌曲境内普查发掘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主要有:阿拉乡麻尕遗址出土的石斧、石片、石磨盘残块,粮站沟台地遗址出土磨制石斧,长12厘米,宽5.6厘米,厚3.3厘米,砾石质,制造粗糙,刃有使用痕迹;残石杵,长11厘米,径5.3~4.2厘米;砾石舌状器,断裂面有明显经人加工过的痕迹,杵头部有使用痕迹;残石铲,残长10厘米,宽5厘米,厚1.1厘米,页岩质,由自然石加工而成,正面是梯形,有残损。
  (四)陶器
  青禾坪遗址出土寺洼陶片,属泥质黑灰陶,火候高。麻尕台遗址出土的绳纹灰陶片以及寺洼、齐家文化陶片。粮站沟台遗址出土的内外抹光线纹橘红色夹砂陶片,厚0.9、0.95、1.5厘米不等,外壁抹光绳纹,厚0.7~1.2厘米,内外抹光线纹的土黄色陶片,内壁呈灰色砂粒粗大,厚0.1厘米。素面泥质陶片,厚0.7厘米。素面泥质红陶0.1厘米,泥质灰陶有不规则菱形面厚0.9厘米。加砂陶有粗麻纺织纹,外呈橘黄色内橘红色,厚0.8、0.9厘米。素面土红色陶片内外壁均削制,厚0.7~1.3厘米。外壁梭状深沟纹陶片,砂粒外露,外土红色,内橘红色,厚0.9厘米。此外,在碌曲还发现有土著、汉魏时期的陶片。
  二、民间文物
  (一)砖雕狮
  现藏于阿拉乡一户村民家的砖雕狮呈正方形,由青砖雕刻而成。据传说,此砖雕狮为阿拉先民于萨迦时代从居住地迁徙到阿拉时携带而来。原有大小各1对,大的1对在“文革”中被毁,现存1对则为小者。图像为一只上山后俯视的雄狮,阿拉人视其为先民迁居阿拉之历史证物。
  (二)金印封册
  清末光绪帝曾封册西仓洪布金印1方,封册1件。但此金印、封册在“文革”中丢失,下落不明。
  三、寺院文物
  (一)封诰印信
  清嘉庆皇帝御题毛日寺院“依仁寺”匾和封赐第一任主持萨察仓·吉美南卡活佛的“帝师呼图克图”封诰、印信和锦旗等。清光绪皇帝封赐西仓寺院的“般若洲口口”匾额。第七世达赖喇嘛封赐郎木寺院第一世赛赤活佛坚参桑盖的印信,第12世达赖喇嘛封赐郎木赛赤寺院第二世赛赤活佛洛藏坚参桑盖的封诰、印信,西藏地方政府颁赠郎木寺院第三世赛赤活佛嘉华丹增桑盖的文书。
  (二)佛教先哲遗物
  郎木赛赤寺珍藏第七世、第八世达赖喇嘛赐予的依止圣物、华盖、马旗等,从印度、尼泊尔、汉、藏、蒙等地佛教名寺大德贤哲处迎请的用金、银、铜、珊瑚、珍珠、松耳石、檀香木塑制的大小佛像4000余尊,有金字书写《甘珠尔》等四套(每套108卷),弥勒大座佛像两尊,七世达赖所赐白檀香木释迦牟尼像一尊。1982年班禅大师视察时遗留的自用衣物1件。
  西仓寺院珍藏拉卜楞寺章嘉活佛赐予第二世德哇仓活佛“额尔德尼迈于西尔图”堪布封诰及文书,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座椅、第五世嘉木样活佛红黑文殊像,第三世嘉木样活佛所赐鎏金释尊像,第三世德哇仓活佛嘉样图丹尼玛画像,尕藏热嘉措像、堪布俄旺图丹嘉措所赐宗喀巴铜像和《释尊本生传记》、《宗喀巴八十业绩》、《嘉木样活佛本生传》、《德哇仓活佛本生传》及那塘版《甘珠尔》大藏经。
  拉仁关寺院珍藏莲花生大师、六世嘉木样所赐释迦牟尼、弥勒、五世嘉木样、文殊菩萨等佛像和《般若波罗密多经》、宗喀巴三师弟全集、历世嘉木样全集、贡塘·丹贝仲美全集等。
  多松多寺珍藏藏有千万空行母头发和饮光佛舍利的弥勒佛像、掺有第五世班禅大师鼻血塑制的第4尊大弥勒佛像、鎏金释迦金刚座像、药泥塑造的米拉日巴像。
  丁果寺珍藏第三、第五世达赖喇嘛和第四、第五世班禅头发、袈裟、释迦卓尼佛本生唐卡像等。
  四、碑碣
  在拉仁关乡玛日村夏季牧场有一座古碑,古碑北面有藏族群众的供神经台1座,南面山坡有祭坛1座,西面40米处有残碑座1处,碑体已不复存在,据当地牧民说该碑碑文为藏文。古碑石属就近山坡上采取的沉积溶页岩(片子石)凿制而成,碑体埋入地层,用条石夹砌成碑座,碑高1.87米,宽0.69米,厚0.30米,古碑的正面文字,由于年深日久,大多残损,仅存依稀可辩的文字如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排列,“口”为字迹尚存而无法辩认者):
  口口张口口
  口口舍人陈口逵口口(均为石刻)
  碑的左右两侧亦有文字,分石刻(凿刻)和线刻(刀刻)两种,石刻为馆阁体与欧体两种,线刻字体不一。两侧碑文严重剥落,且又重叠刻写排列杂乱,每行独立成文。仅可辩认的文字大多为明时所刻,刻有年号、官衔、姓名、籍贯及留名之事由。
  左侧碑文:天口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二日镇守总兵官云中陈霞 临巩兵备道燕人张栋河州副总兵榆阳周国口标下守备陈国口。榆阳领兵口口周久口经历牛应春,领兵收番剿虏到此
  口书延口口仲馆口李德(石刻)
  领兵指挥金城夏光裕徐鸾 陈卿 千户柳汝口熊宗口(石刻)
  张掖领兵口口范重光(石刻)
  口乐拾年陆月拾玖日到此赵善(石刻)
  丙丁林中桂索正明(线刻)
  固原领兵指挥黄进禄(线刻)
  升日洮州王登务(线刻)
  万历三十年七月守备黄大已孙耀(线刻)
  据当地牧民反映,在碑的左侧原有一行石刻蒙文,后被人刮掉。
  右侧碑文:
  口正领兵口口口口(线刻)
  河州营领兵中军指挥孙希尧 千总指挥妙筹 把总费守约李朝臣 随征指挥杜镇宋邦(石刻)
  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口口口口口(线刻)
  傅号安口
  旨榆林领兵副总兵口口口口中到此(线刻)
  丁丑口王三(线刻)
  碑右侧下部的藏文线刻草书已无法辩认。
  第二节 古迹
  一、古文化遗址
  通过1984年夏季对碌曲县洮河沿岸和1988年白龙江上游两次文物普查,甘南州考古队考古发现在碌曲县一河一江流域遗存有多处古文化遗址,充分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碌曲草原就有人类的活动。
  (一)青禾坪遗址
  位于双岔乡青禾村,台地东南临洮河,距村庄约250米。遗址南断面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自然断崖面,下层为通过村内土路,均有灰层和夯土残墙。上层断面灰层呈黑灰色,内含炭粒烧土、烧骨、寺洼陶片等,长8米、厚1.7米,距地表2.5米。上层断面灰层13米,下层断面灰层29米,色呈黄褐色,发现有土著、寺洼陶片。灰层呈黑灰色,土质松软,有烧土、炭粒、烧骨灰层、厚35~55厘米。为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残留土墙长22米,高1米,夯层分别为4.5、10、15厘米,顶端保留较好,夯层用灰土筑成,含有碳粒、兽骨等。采集到轮制陶片,有泥质黑灰陶、火候较高。夯窝只有一种,为平头圆形夯,直径3-4厘米。此段夯土墙为古遗址被破坏后新筑的,从时代上讲要晚的多。
  (二)麻尕遗址
  位于阿拉乡麻尕村,东北部小坪上隔一小沟与村子相望。台子东临洮河,北接麻尕沟,有公路绕台子北部经过,北距阿拉乡约半公里。台子上有大量寺洼文化陶片,在土层中发现红烧土和草拌泥,还发现有建筑物装饰残片,夯土残墙,绳纹灰陶片和兽骨。遗址南北宽60米,东西长20米,灰层在耕土层下35~50厘米之下,灰层厚50~60厘米,灰质松软,发现有寺洼文化陶片,在台地上,还发现有石斧、石片、石磨盘残片和齐家文化陶片。
  (三)粮站沟台地遗址
  粮站沟台地距碌曲县城0.5公里。前临烈士陵园,背靠沟拉山,在西陇沟之滨。在粮站沟台遗址采集了大量石器,有石斧、石杵、石铲,还有许多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陶制品残片,亦有少量汉魏遗物。
  二、古城堡
  (一)姜卡日古城
  为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所建洮源县城,位于今拉仁关寺院后山阴坡,详情待考,唐玄宗天宝15年(公元742年)即赤松德赞继位吐蕃赞普时废县建置,将县城改为驿站。晚唐时期,随着唐蕃道的衰落而废弃。又有传说姜卡日城在拉仁关乡唐科村境内。
  (二)漒川城
  又名磨盘城,位于今尕海乡尕秀村境内一独立红砂岩山峰上,状似磨盘而得名。前凉时设漒川护军。西秦时设置了漒川郡,此城扩建后为郡治,据《方舆纪要》载:“漒川城,在洮州卫南。东晋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姚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元熙元年(公元419年)复遣将攻之,利和奔仇池(今甘南州舟曲县和陇南地区),因而置益州镇漒川,此地,亦谓之南。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西秦征南将军吉毗镇南,陇西人辛澹占据山城,逐之,辛澹旋奔仇池,炽磐因移置梁州于南,亦即此城矣,又一说为辛澹据城逐走吉毗,吉毗奔仇池。7年(公元430年)没于吐谷浑,城遂废。
  (三)呼尔城
  又名尕古乎尔城。据《元和郡县志》载:“广恩镇,在(临潭)县西一百八十里”,唐时临潭县为今卓尼县属地羊巴村,故向西一百八十里即今碌曲县西仓乡乎儿村。此镇为唐时所设广恩县驻地。
  (四)西沧州城
  位于今碌曲县西仓新寺境内,北周所置阴谷县,武帝天和五年(公元570年)改置宕昌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县,地属宕州,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良恭,在今宕昌县东。唐时(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曾于今碌曲县西仓置西沧州并筑城。吐谷浑据地后,州城废弃。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