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文艺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艺创作
分类号:
I04
页数:
3
页码:
395-3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文艺创作的情况。其中包括文学创作、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
关键词:
碌曲县
文化艺术
文艺创作
内容
一、文学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碌曲县的文学创作,仅限于口头传说。传说内容最为丰富的是神话故事,如关于格萨尔的传说,据说则岔石林中的石门是格萨尔用剑劈开的。格萨尔的传说故事在传说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格萨尔不仅是当地藏族心目中的英雄,格萨尔的故事也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找幸福》是一则反映人们寄托幻想与美好憧憬相结合的民间故事。在县境内藏族民间叙事诗也很流传,如《唐龙郭哇和龙珠措茂》,这是一首反映爱情生活的叙事诗。叙事诗内容比较丰富,除了反映爱情的,还有叙述亲人别离相思的,叙述灾难与不幸的等等。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有些文学爱好者曾对县内农牧区流传的民间文学进行过搜集整理。建政后到文化革命前,不少青年文学爱好者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编写革命故事。“文化大革命”中,文学创作制造出了“三突出”的模式,县内文学创作基本上处于空白,虽然如此,一些知识分子深入生活,探索文学创作路子的努力却没有中断。在双岔乡学校任教九年的魏泉鸣(后调西北民院,任文学系教授,陕西白水县人)在小说创作和民俗研究方面取得了成绩。70年代后期,碌曲县文工队形成了一支创作力量,少数演员演奏员在创作文艺节目台本的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演员雷建政编写出几部话剧剧本,其中一部为甘南州歌舞团排演。雷建政后调甘南州文化局创作室,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劫道》、(作家出版社)。80年代中期,团县委自办文学油印刊物,刊登诗歌、小说、散文、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改革开放后,诗歌、散文与短篇小说创作逐渐活跃,但投稿多限于《甘南报》文艺副刊和甘南州文联主办的《格桑花》。载于《格桑花》1986年三期,由陈绍英创作的《雁鸣石门春》是第一篇用文学作品的形式介绍则岔风光的文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忠益(甘肃正宁县人),1978年8月,整理出《藏族情歌》一部。1993年,县文教局干部骆本华创作的散文诗(二首)获“青年杯”全国精短作品大赛优秀奖。藏族老干部徐世安业余写作不断,曾在《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发表游记、散文4篇。从整体情况来看,县内文学创作仅限于篇幅短小的文学形式,不少在写作上有所成就的人才多在能够有所成就的时候便调离碌曲。
二、音乐舞蹈
碌曲县文工队在1972年成立后的十几年间,先后创作了一批优秀节目。1974年,县人民医院中医大夫赵传荣创作出《草原拥军曲》。1975年秋,县文工队创作了女声二重唱《赤脚医生走万家》,舞蹈《假日》,大提琴演奏员马国琰创作了《昔阳喜讯到草原》(音乐舞蹈)。音乐创作员雷涌泉创作了女声独唱《定要实现大寨县》,这些节目在1975年10月甘南州专业文艺团体调演中获得不同等次的奖项。由于建立了一支从音乐谱曲、文学台本到舞蹈编导的过硬创作队伍,县文工队在10多年间每年能够创作出一台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一些演员台上能唱能跳,台下能编能导。演员张凤英创作的表演唱《牧业机械化就是好》,歌颂了新式农牧机具对农牧业生产的推动作用。由王天义导演并编写文学台本、雷涌泉谱曲的《扎西进城》,通过牧民贡保扎西、才让扎西、尕尔藏扎西、完玛扎西四个牧民赞扬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扎西进城》在1984年甘南州文艺调中演获得创作演出奖。小舞剧《绿色希望》首次把生态环境保护,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推向舞台。由藏族演员贡保措创作文学台本并编舞,雷涌泉作曲的《快乐的擀毡姑娘》也成为州县调演中的获奖节目,由王天义创作文学台本并编舞,雷涌泉作曲的《牧笛》舞,在1983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举办的全国文艺调演中获得一等奖。音乐创作人员雷涌泉多年搜集藏族民间传统音乐,后整理成集。县文工队的创作人员多系汉族,贡保措是位当地藏族演员,最初她只读过两年书,通过自学在音乐舞蹈影视表演等方面取得了成绩。由她搜集整理的藏族民歌,民歌弹唱和歌曲,分别由青海昆化音像出版社、成都唱片公司、西藏音像出版社、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磁带有《慈仁措姆》、《阿姐公主》、《人才嘎》、《百灵之声》、《牧姑娘》等专辑。她曾在电影《奥金玛》、《长河奔腾》、《大漠紫禁令》、《月圆凉州》,电视剧《南来的风》、《不了情》、《高原骑兵》、《尼玛达杰》等剧中担任角色。碌曲县的青藏高原风光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前来拍摄。一些剧组就地取材,吸收当地干部担任角色,使表演艺术得到了发展。1988年,六集电视连续剧《不了情》在碌曲拍摄,藏族女干部英木吉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器乐演奏艺术自70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碌曲县文工队建立后组建了一支一专多能的器乐演奏队伍,与当时其他歌舞团队贪大求洋思路不同的是,县文工队按照乌兰牧骑少而精的方式发展器乐演奏艺术,90年代,梁旺俊在主编碌曲县志的同时,研究探索现代二胡演奏艺术,写出了《现代二胡的演奏艺术》及《新把位在现代二胡艺术中的作用》等,为振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进行探索。
三、雕塑摄影
1988年8月,碌曲中学美术教师俞建中在甘南州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共展出他在5年间潜心创作的书画近200幅,作品以人物彩画为主,用抽象笔法充分展示人体曲线的无限魅力。1993年甘南州建州40周年大庆活动中,由县文化馆朱东方雕塑的白色骏马装上碌曲彩车进入庆典广场,雕塑表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碌曲人民,象奔腾的骏马奋勇前进。
1972年王世豪摄影编辑,甘南州革委会编印的画报专辑《毛泽东思想照亮了贡巴草原》,共编配照片43幅,其中彩色照片14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照像机特别是彩色照像机的普及和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出门照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批摄影爱好者,创作者便应运而生。1988年10月,碌曲县科协举办了1期以科普摄影创作为主题的图片专栏,展出作品47幅,再现了碌曲县科技界在全国科技大会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1994年夏,县政府委托县文化馆制作的碌曲县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展专板,展出彩色照片上百幅,从党建、民族宗教、自然资源、草原风光、旅游景点、文教卫生、畜牧农林、科技体育等多角度反映了碌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