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2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艺
分类号: I2
页数: 3
页码: 393-3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文艺的情况。其中包括校园文艺、专业文艺团体、电影、民歌、舞蹈、藏戏等。
关键词: 碌曲县 文化艺术 文艺

内容

一、校园文艺
  中、小学专门开设有音乐、美术、手工制作等课程,坚持在每学期举办大型活动,小学1~2次,组织演出的节目有独唱、男女声二重唱、合唱、小品和舞蹈、诗朗诵、演讲比赛等。中学2~3次,主要活动有文艺晚会、书画作品展览、歌咏比赛、锅庄舞比赛、卡拉OK大奖赛等,同时各学校还积极参加元旦、“五一”、“七一”、国庆和全县性较大的公共演出活动节目。县藏族中学于1994年投资40万元,修建了建筑面积564平方米的礼堂,购置了灯光、音响、表演服装。碌曲县中学创办校刊《知识火花》,鼓励学生开展诗、词、散文、小说、杂文等创作与交流,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
  二、专业文艺团体
  碌曲县文工队成立后,针对当时文化生活单调、节目种类少的状况,专门组织力量,整理、翻译、移植了大量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排练演出。1975年11月,参加甘南州群众文艺调演获得成功,被甘南州革委员会授予“‘乌兰牧骑’式文工队”称号。1982年初,排练演出了藏戏《松赞干布》,并在5月召开的全州文代会上获得藏戏演出二等奖,全州专业文艺调演中获得精神文明奖,舞蹈《快乐的擀毡姑娘》,表演唱《扎西进城》分别荣获演出二、三等奖。年底出席了“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被文化部树立为“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县文工队还经常下基层进行文化辅导。1976年至1980年,共派出60多人次,对7个公社的大部分大队,驻军部队,县城中小学和团县委等辅导文艺演出,受训者500余人,经过专业辅导的西仓、尕海、郎木寺公社全部成立了业余宣传队。
  三、电影
  1957年,刚刚成立的两支电影队(组)配合全县中心工作,用简单的放映设备下乡进村巡回放映革命故事片,幻灯片和电影图片展览,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当年放映场次达190场。1964年,为了解决农牧民群众听不懂电影汉语配音的问题,试搞藏语现场配音,使群众第一次看上了用藏语言配音的电影。1965年,在夏河县电影队的协助下现场配音《天山的红花》取得了较好效果。1966年以后,除放映8个“样板戏”外还放映《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苦菜花》、《天山的红花》、《农奴》、《英雄儿女》等藏语录音影片。1978年秋以后到1995年,电影工作在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过程中,放映影片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娱乐性增强,在上映故事片的同时,加映科教片。1990年夏,县电影放映站与县科学技术协会合作,专场上映了《高牧农业》、《牧业现代化管理》、《生物工程》、《荒漠化治理》等科普电影。1957-1974年,电影下乡进村免费放映,1975年到1980年,每场收费5元,1981年开始提高收费标准,每场10元,1982年每人0.3元,1995年县城每票收费1元,乡村每人收费0.5~0.8元。
  四、民歌
  碌曲民间弹唱由来已久,建政后,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牧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牧村的热情高涨,便有个别牧民操琴弹唱,抒发内心喜悦。1987年,由玛艾乡中心小学教师仲格加和13名牧民自发组织民间弹唱队,每逢节假日到各牧点演出。弹唱队主要用藏语演唱,乐器以龙头琴、吉他为主,不少节目为自编自唱。碌曲境内民间民歌有“勒”和“拉伊”情歌、山歌,演唱时依不同场合伴有舞蹈。
  “勒”,意为酒歌,每逢节日聚会或喜庆时演唱,独唱或对唱,歌词内容丰富,词语华丽,以赞颂祝福祈愿为主要内容,演唱时,为助兴而特邀的歌手手持哈达酒具,站在聚会场正中,纵情放歌,高潮时宾客也为之伴唱伴舞,先唱后饮,酒歌相融,歌罢歌手可将手持的酒具交给任何一位,继续进行,其歌词有固定的,也可根据聚会内容即兴创编。如在喜庆聚会中勒《唱歌要在众人中唱》歌词大意是:
  唱歌要在大佛前唱,
  虔诚地磕着响头唱;
  唱歌要在首领前唱,
  恭敬地献着哈达唱,
  唱歌要在众人中唱,
  欢快地沿着舞场唱。
  “拉伊”曲调高亢、自由,其内容多为歌唱爱情,多在山野牧场唱,唱时要远离帐篷和长辈,曲调悠扬动听,歌词生动浪漫。
  《情投在一个枕头上》的大意是:
  熟识的檀香树林,
  飞来陌生的布谷;
  说什么陌生不熟识,
  降落在枝头唱三唱。
  熟识的大村庄里,
  有一位陌生的姑娘;
  说什么陌生不熟识,
  情投在一个枕头上。
  五、舞蹈
  “卓”,意为圆圈或“锅庄”舞,是流传在藏族地区的一种古老歌舞,在碌曲县境内广泛流行,它的表演方式是男女围成圆圈,歌舞同步进行,女的动作小而含蓄,男的动作大而奔放。基本手势是随步伐而自然摆动,规范起来后有“前后甩手”、“单手统袖”、“双手绕花”等动作。锅庄舞刚开始时动作平稳缓慢,舞姿矫健豪迈,曲调深情委婉,进行到中间时,舞步和曲调逐渐加快,转为中板舞,舞姿粗犷奔放,曲调激昂热烈,结束时为快板舞,挥舞衣袖,飞腾旋转,热情激荡,进入舞蹈的高潮阶段,锅庄的内容多以颂扬宗教、歌颂生活、祝福父母、热爱家乡为主,舞曲以赞颂开场,最后以祝福收尾。锅庄舞在表演形式上比较灵活,草滩,庭院,广场,舞台等均可为场地,人员可少可多,十人,数十人,上百人甚至千人均可进行表演。佛教舞蹈-法舞,藏语称“羌姆”是碌曲各寺院每年法会的主要活动,“羌姆”(俗称“跳神”)是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主要有《毛兰木羌姆欠》、《夏羌(羌姆)》、《时轮羌姆》等,《毛兰木羌姆欠》是在每年正月十五法会的法舞,《时轮羌姆》是在每年三月十五法会期的法舞,《羌姆》是每年七月初法会的法舞。除郎木寺外,其他寺院只有《毛兰木羌姆欠》,《毛兰木羌姆欠》为全寺僧众参与的活动,场面较大。
  六、藏戏
  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很早就传入碌曲,50代初在双岔、阿拉有不少村戏班子,文革中禁演,“文革”结束后,双岔乡旺藏寺活佛依拉久美开始在二地,九尼村排演,到1982年,他组织的藏戏演出队先后排练演出了传统藏戏《智美更登》、《松赞干布》、《诺桑王子》等。
  七、工艺美术
  县境内的民间工艺美术有唐卡、堆绣和酥油花。唐卡属于藏族佛画艺术,碌曲各寺院都有大量的唐卡。堆绣是用各色绸缎剪贴缝缀,以棉毛填充的绣制艺术,碌曲各寺院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的“晒佛”仪式所用佛像中就有上述两种作品。酥油花是酥油彩塑的俗称,表现题材多为佛教或历史故事,还有花卉鸟兽果蔬等,酥油花以其质感,色质俱佳,人物、鸟、兽、花草栩栩如生而著称,但制作颇为艰辛。碌曲县各寺院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举办形式不同的酥油花展示活动。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