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十三卷 旅游体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10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三卷 旅游体育志
分类号:
F592.742;G812.742
页数:
10
页码:
381-390
摘要:
本卷记述了碌曲县旅游体育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旅游资源、学校体育等。
关键词:
碌曲县
旅游
体育
内容
第一章 旅游
第一节 旅游管理
碌曲县旅游事业管理局
碌曲县旅游事业管理局,1994年成立。碌曲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未能得到开发利用。1987年7月,时任中共甘南州委副书记的贡卜扎西赴则岔考察。1987年8月,贡卜扎西向中共甘南州委,州政府提交了《关于开发则岔自然风光旅游区的建议》,同时《甘南报》刊登了贡卜扎西关于则岔风光的图片和记者吴春刚撰写的有关则岔自然风光的纪实性报道。1991年8月,碌曲县人民政府在则岔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期间,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顾金池亲临视察。旅游业开发之初,县农林局管理全县旅游事业和则岔石林自然风光旅游点,管理尕海侯鸟自然保护区。1994年县旅游局成立后,旅游业有了专门管理机构。经过多年建设,到1995年已建成宾馆、招待所81处,餐馆食堂80处,具有接待3000游客的能力。
第二节 旅游资源
一、则岔村石林风光
则岔村位于碌曲县城东南方向52公里处,为拉仁关乡所辖。则岔系藏语,部落名。则岔为西仓十二部落之一部,由三个小部落组成,据村民们说,则岔的先民来自四川省若盖尔县的热河东坝,据今约有百年历史。则岔石林位于则岔村南约1公里,海拔3250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地质学家探明,大约在两亿年前,则岔一带还是波涛起伏的大海,随着印支期构造运动,海水退出,陆地暴露,之后又经燕山期、喜玛拉雅期复杂的地质构造一褶皱断裂,使地壳不均衡上升,加之流水侵蚀,便形成了石林的奇特地貌。
“高无隐寺玲珑塔,低无楼台亦无亭,则岔山水何所有,神功鬼斧天削成”梁旺俊《则岔诗组》),则岔风光纯属自然景观。自西仓乡贡去乎向南溯河而上20公里可达则岔。入得则岔沟,但见垂柳葱郁,遮天蔽日,一带清流,潺潺而来,一条小道,诿迤而上。再行瞬间,亦是牧区景象,黑庐白帐,牛羊遍野。至则岔南行不远即达石林。1500座仪态万端的石山令人目不暇接。石林域内,山环水旋,气象峥嵘。漫步其间,古松参天,翠柏昂然,薄雾流岚,花香袭人,最另人感叹的是千姿百态、形神兼备的石峰造型。西天圣地:几组山峰组成西天境域,神秘而幽雅,似乎是等待信男善女前来朝圣。张果老醉卧神仙境:几组山峰酷似张果老醉酒,背靠着极乐世界。骆驼峰:似一骆驼昂首挺胸。虎头峰:似一只威武雄壮的老虎蹲在石门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企鹅峰:又名姊妹峰,三座石峰形似企鹅奔走。蛤蟆石:似一只蛤蟆蹲立石阶,硕大的肚腹一鼓一收。一箭穿:一座石峰中间有个洞,从中可窥见一线蓝天,传说是格萨尔王射水怪时用箭射穿的。寿星石:似一位长发白须、面目慈善的老者。另有将军石、仙女石、猴子望月、拜佛石、龙探头、马鞍石、天外来客、送子观音、人面兽身像、长城炮台、和尚诵经、猛狮追羊、大象喝水、老太太拜祖、断臂维纳斯、猪八戒、孙悟空等,这些形态各异的岩石,以其神奇而精美的外观,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在则岔石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石门”。石门,藏语称“直合果”,是则岔风景区的第一景观。石门长约150米,高百米有余,最宽处十余米,窄处仅数米,入门仰视,危崖耸立,枯松倒挂,可见一线天外,乱云飞渡,苍鹰盘旋。低头俯视,一脉清溪从中渡过,有栈道可通,人过峡中,滴水灌顶,三伏天亦有寒风透脊之感。关于石门的来历,在藏族同胞中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很早以前,这里有个恶水湖,妖魔常于此兴风作浪,危害四方人畜,格萨尔王征战至此,挥剑劈石,决除恶水,从此,这一带山清水秀,牛羊兴旺。牧人们说,绝壁上的马蹄印,就是格萨尔王的铁骑踩下的,崖壁低处的一个青色石柱,据说是格萨尔王拴马的地方。除了上述景观,石林沟口的仙人洞,则又为一景,藏语称其为“德茂去乎乃”,意即极乐胜地。沿藏式木梯可人洞口。洞内湿而凉爽,宽敞处可容数十人,狭窄处仅容1人且须匍匐而行。洞内除了许多悬垂的钟乳石和与之呼应的石笋外,还有神话传说中白度母的华盖、大象的肝肺、牙等化石。洞内黄土土质细腻、粘性强,可捏成各种形状,干后坚硬如石,当地牧人常嚼食其土,口味甜淡,疑属观音土之类。错娄沟的三处瀑布,银光闪烁的瀑流激起片片水雾,清冽凉爽,沁人心脾。则岔沟黛色参天,紫果云杉为其主要树种,云杉、杂灌与草场相互交错,织出二幅美丽的画卷。除了常见的狼、狐狸、野兔、艾虎等野生动物外,还栖息着国家及甘肃省明令保护的雪豹、猞猁、甘肃马鹿、岩羊、藏原羚、斑羚(青羊)、林麝、石貂、水獭、毛冠鹿、苏门羚、金睢、兀鹫、兰马鸡、雪鸡、斑尾榛鸡、环颈睢等近二十余种珍稀野生动物。
二、尕海湖自然风景区
尕海湖本名“姜托塘”,藏语高寒湖的意思,位于碌曲县城西南50公里处的尕海滩,湖水面积6000亩,水深1~2米,为甘肃省第一大高原淡水湖。尕海滩,面积350平方公里,为甘南州第二大草滩,海拔3428~3472米,年均气温1.1℃,年降水量637毫米,其中一半集中在6至8月份,年蒸发量1150.5毫米,没有绝对无霜期。尕海草原属高原草甸类,土壤肥沃,牧草种类多达上千种,牲畜可食用的近800种,平均每平方米牧草达40种以上,8.6亩草场可载1个羊单位,比全国牧场平均高1倍多,被誉为亚洲最好的牧场之一。传说尕海湖是一个女神的化身,是亚洲一大山神的大臣的妻子,当时山神派大臣来管辖这片草原,使得尕海这片草原水草丰茂,生灵兴旺。大臣之妻对尕海滩情有独钟,后来,大臣离开尕海滩,妻子却留在这儿化作一汪清泉。尕海湖又是候鸟理想的栖息地,1982年4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尕海候鸟自然保护区。尕海候鸟自然保护区是全省四大鸟类保护区之一,是甘肃省海拔较高的淡水湖泊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分四个部分,1、郭茂滩温水水域核心保护区,2、尕海湖水域核心保护区,3、加仓村温泉水域保护区,4、实验区。保护区面积16.2万亩。这里不仅是国家二类保护鸟类-天鹅南迁北返的主要栖息地,同时栖息着国家三级(鸟类)保护动物灰鹤、鸬鹚、斑头雁、赤麻鸭、针尾鸡、绿翅鸭等多种候鸟,南迁北返的天鹅为100只左右。
1996年夏秋之交,一个由80多只黑颈鹤组成的特大黑颈鹤繁殖种群在尕海湿地登陆。消息传开,在整个西北迅速引起震动,一支由12名鸟类专家、教授组成的综合考察队立即来到尕海考察。黑颈鹤是目前地球上仅存的15种鹤类中最频危最珍贵的一种,全世界大约仅有1000只,被我国政府列为一级重点野生动物,国际上也将其列入频危物种“红皮书”。科学家认为,尕海湿地气候温和,水泊连天,芳草芨芨,沼泽地众多,是黑颈鹤集体“休假”和繁殖的理想之地。可能是黑颈鹤群飞抵该地区上空时,偶然发现这一生存宝地,才临时决定在这个风景秀丽之处“生儿育女”的。面对烟波浩淼的尕海湖,面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世代居住的藏族先祖创作出许多神奇的故事。传说在很遥远的古代,有一种妖魔出没于尕海湖,兴风作浪伤害牧民,有个藏族青年决心为民除害,他在湖边等了39天,水妖出现后他便与之厮杀,取得了胜利。青年用生命换取了太平,牧民们从此每年夏天都要举行一次运动会以示记念。1986年夏,尕海湖中多次出现一种两栖怪兽,这种怪兽鹿头、猪尾、头上无角、身披白毛,体格约有三岁牛犊大小,见人和牲畜既不进攻也不惊恐。目击者达七八人之多,尕海候鸟保护站藏族干部塔义从望远镜观察到一次。
三、佛教圣地郎木寺
走进郎木寺,青山绿水,苍松翠柏,红墙金瓦,云雾缭绕,僧侣成群,法号声声,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此为佛国一村镇,户户尽是红衣人,岁岁阿弥陀佛事,代代追求美善真”(梁旺俊《走进郎木寺》)。郎木寺位于兰郎公路终端的甘川边界,西距白龙江源头十公里,是甘南与川北著名的旅游胜地。郎木寺本称章吉,远古时代就是陇右通河首,河湟下益州的要冲。藏传佛教著作中称此处为圣地,被认为是吉祥天母显灵之处,是莲花生大师降伏魔类的地方。传说很久以前,章吉北边的加不日山林中窜出一只母虎,以红石崖山洞为窝,凶猛异常,为害不浅,人们遂惊呼红石崖一带为“德仓”,“德仓”是藏语虎窝的意思。后来,有个名叫苟什德·丹巴拉卜吉的大师来到这里,降伏恶虎消除了灾患。据说,今红石山崖上的巨大印痕,就是当年苟什德·丹巴拉卜吉降虎时留下的脚印。距德仓不远处,有一小巧玲珑景色奇特的石山,称作乃特合山,山麓亦有一石洞,称作巴尔旦洞,洞内有一天然生成的岩石,酷似仙女,婷婷玉立,藏语称之为“郎木”,“郎木”是女神的意思。自从章吉地方出现了“德仓”和发现了“郎木”岩洞后,人们就用“德仓郎木”一名来称呼章吉地方了。明朝后期,一些僧人开始在德仓郎木地方结庐住洞研修佛理,清雍正九年(1731午),托拉·阿旺跋藏在德仓郎木的白龙江南岸修建了一座静修院,他圆寂时将静修院献给了洛藏丹悲坚赞大师,这座静修院的修建,当是德仓郎木地方有寺院的开始。乾隆十三年(1748),河南蒙旗亲王旺舒克喇布坦与卓尼土司护印人仁钦华宗,尊请出生于双岔部落的赛赤坚参桑盖大师,在加不日山前的扎西地方建寺弘法。其时,四川若尔盖十二部落洪布为阻碍蒙旗势力伸入川北草地,也大力扩建白龙江南岸的静修院。这样,在这虎穴女神之地,便出现了两座寺院竞争修建的状况。经过一百多年断断续续的修建,德仓郎木地方河阴与河阳两座大寺群落全部建成。因两寺所在地称作德仓郎木,外地人皆称这两座寺为德仓郎木寺,简称郎木寺。实际上河阴的寺称为格尔底寺,河阳的寺称为赛赤寺。格尔底寺在修建过程中势力发展迅速,后成为川北草地最有影响的寺,鼎盛时寺内喇嘛达1200人,直接管辖着寺周围12个村庄和草地北部的三个大部落,辖寺有20多座,对外则号称有108个辖寺。赛赤寺与格尔底寺隔白龙江相望,极盛时喇嘛有千人之众,直接管辖着寺周围的塔哇、甲科等村庄和赛赤、双岔两个大部落,辖寺有5座。格尔底赛赤两寺依山而建,寺后林木葱郁,寺前碧水萦绕,景色奇秀。寺内殿堂僧舍接连,沿山层层叠叠,错落有序,气势宏伟。两寺各有经堂、昂欠18座,僧舍数百间,多用片石砌成,外涂红色颜料,在绿荫衬托下,显得壮严肃穆。经堂昂欠内部多饰以彩绘,富丽堂皇,金碧辉映。所有佛门柱均系精雕细刻而成,工艺十分精湛。两寺各存有大量的经籍、佛像、唐卡、金银器皿、玉器及象牙、珊瑚饰物。德仓郎木寺两寺建成后,声名远播域内外,甘、青、川三省的朝圣者纷至沓来,西藏赴内地的活佛喇嘛亦多歇脚于此,洮州、岷州、河州、松潘一带的回商汉匠及藏族手工业者纷纷迁居于此,使寺前很快发展成为工商集镇。因寺院知名度高,所以靠寺而兴的工商集镇也被称作郎木寺。
“文革”期间,郎木寺地方的这两座寺院几乎被夷为平地,寺内的佛像、珍藏散失一空。1981年,国家拔款并由群众自愿集资,开始了两寺的重建工程。经过十多年的修建,两寺已具有相当规模,流落民间的部分珍藏也陆续回归寺院。如今的郎木寺,已成为域内外游人青睐的览胜游地。每年夏季,来郎木寺观光游览的车辆不绝于道,除了众多的国内游客外,肤色不同的外国宾客也屡有所见。宏伟的寺院群落,令人深思的神话传说,白龙江源头的碧水银波,郁郁葱葱的松林灌丛,峥嵘的岩石奇洞,银光闪烁的远山雪峰,还有那些以板代瓦的独特民居,熙熙攘攘的甘川汇合小街景令人叹为观止。
四、草原风光
碌曲县草原以高山草原和高寒草甸为主,每年夏秋百花盛开,绿草如茵,蓝天白云,雪山草地,以及成群的野驴、野牛、藏羚羊、旱獭等珍稀动物,星罗棋布的帐房,黑色的牦牛,雪白的羊群,组成独特的草地风光。在碌曲草原,引人入胜的是尕海滩、贡巴滩、晒银滩和果芒滩,人称四大草滩。尕海滩位于县城西南52公里处,是碌曲县的牧业基地,为甘南州第二大草滩。贡巴滩距尕海滩12公里,面积约二十万亩,贡巴滩因甘肃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贡巴大队而著名。果芒滩和晒银滩位于尕海滩附近。果芒滩,藏语音译,意为泉水多的地方。果芒滩南与尕海滩相对,北与晒银滩相望。整个草滩山环水复,溪流密布。晒银滩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前凉时在此设立漒川城并驻有漒川护军。晒银滩山势嵯峨,草地绵延,既有军事要塞的险峻,又有如茵草地的秀美。
五、其他旅游景点
1.李恰如天池。在碌曲县境内距尕海湖西南20公里处的尕尔加山峰中,有处高原湖泊,被称之为李恰如天池,面积百亩,周围没有林木,状如巨型石盆盛水,湖水满则溢水出盆下泻数米,形成瀑布,气势非常壮观。
2.郎木寺温泉。地处白龙江源头,泉水在西倾山分支经哈拉卜哉底下露头,因泉水终年恒温8℃,从不结冰,故称温泉。
3.多松多村千年古柏群。1999年秋,高级农艺师植物专家皇甫友贵带领兰州大学化学系三名采集植物标本的博士研究生到碌曲县双岔乡多松多村附近进行野外考察,发现该村附近海拔2800米的洮河岸边的柏树林是一处罕见的千年古柏林,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该林占地面积约1.5公顷,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树达53株,这些古柏树高在15~18米之间,依据古柏树年轮推算,树龄在1000-1700年之间,虽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郁郁葱葱,显示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据初步鉴定,这种古柏属于柏科圆柏属植物,称为大果圆柏,又叫西藏圆柏,分布于我国青海省南部、西藏南部、东部和甘肃南部、四川省西部等地,而年代如此久远且集中连片的古柏林却十分罕见。
第二章 体育
第一节 机构
一、碌曲县体育运动委员会
碌曲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973年8月25日成立。此前无专门机构,遇有各类体育运动会及有关事宜,由政府抽调人员负责进行。县体委1995年有职工4人,其中中专3人,高中1人,省体校毕业1人,甘南师范体育班毕业1人。
二、县体育运动协会
1988年以前没有体育运动协会组织。1988年以后,县直机关有少数单位开始成立体育运动协会。到1995年,先后成立的有:碌曲县邮电局体育运动协会,1988年7月成立,由5人组成;县卫生系统体育运动协会,1990年6月成立,由6人组成;县银鹰体育运动协会,1988年7月成立;县老干部体育运动协会,1989年成立。
三、体育设施、经费、裁判员
到1995年,全县有篮球场13个,其中有水泥灯光球场1个,小足球场2个。农牧村有简易篮球场28个,田径运动场1个。体育经费由县财政划拨,1975年至1979年每年6000元,1980年至1982年每年7000元,1984年10000元,1986年10000元,1988年至1993年每年9000元。碌曲县获篮球国家二级裁判员的有王作霖、唐涛、王晓剑3人,获篮球三级裁判员的有韩建国、张振科、李建国、刘卫东、敏宗智、杨加洛、刘志军、罗爱昌、李巨通、石玉海,获国家田径二级裁判员的有王春梅,田径三级裁判员有乔卓玛、唐涛,获国家足球二级裁判员的有唐涛,获足球三级裁判员的有韩建国、汪建华、董国兵、施宝成。
第二节 学校体育
一、业余体校
碌曲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1974年6月成立。学校有专职教练员1人,兼职教练员3人。教练项目有田径、小篮球、小排球,训练对象为县中学、城关小学、玛艾小学的少年儿童。1974年12月招收学员82人,其中田径班10人,篮球班24人,排球班24人,足球班24人经费由体育事业费支出。
二、中小学体育竞赛
1972年至1990年举办全县性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3届,足球赛8届,篮球赛4届,参加运动会970人次,其中少数民族500人次。从1956年6月至1974年8月,先后参加了甘南州在合作镇召开的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体育运动会及建州10周年全州民族运动会,我县运动员分别参加了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摔跤、赛马、拔河、射击、射箭、马术、举重、象棋、自行车、技巧、武术、击剑、网球、羽毛球等项目。比赛中碌曲县知识青年卢亚军分别以58.65米的成绩取得了少年男子投弹第1名,以29.49米的成绩取得了少年男子铁饼第1名,并以38.25米的成绩突破少年男子标枪的记录, 刘文学以12.22米的成绩获少年男子铅球第1名。
1977年8月30日至9月5日,碌曲体委承办了全州青少年射击运动会。1978年7月碌曲县运动员参加了卓尼县承办的全州少年田径运动会,1979年5月参加了在合作举办的全州田径运动会,1980年2月参加了在合作举办的全州中长跑、投掷比赛,1981年6月参加了在临潭举办的全州青少年田径运会。
第三节 职工体育
一、军队体育活动
驻桥头部队,县武装部、县武警中队经常派代表参加县上举办的各类体育活动与比赛,从1975年至1995年,先后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和比赛达70多次,参加人员累计5万人次。
二、老年人体育活动
老年人的体育活动在县老干局、老年人体协组织下经常开展,先后举办过老年人迪斯科学习班1次,开展运动会3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80%以上。
三、职工体育活动
自1973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全县职工篮球运动会4届,县级机关运动会18届,参加的单位有7乡2场,开展项日有篮球、排球、足球、象棋、台球、乒乓球、男女集体拔河、爬山、赛跑、射击、中长跑、自行车、广播体操,参加的运动员达8万人次。
第四节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一、赛马
藏区赛马的产生在民间有三种说法。一说在很早以前,华热部有英勇善战的13兄弟,尤其是最小的弟弟更是聪明,在一次保卫本土安全的战斗中,他们率领华热108个部落英勇冲杀,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后来,人们为了记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每年举行赛马会,并取前13名给予奖励,但给第13名特加1条哈达,以表示对小弟弟的崇敬。又一说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室文成公主,并在拉萨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就有赛马项目,松赞干布也和群众一道参加赛马活动,赛后发现松赞干布名列第13名,公主在群众欢呼中特给松赞干布献了1条哈达,表示敬重和祝贺,从此这一活动便流传至今。最后一说,华热部落有著名的13战神,他们跟随格萨王战斗,驱逐了盘踞当地的妖魔和霍尔军队,并救出了珠姆,后来13战神留驻此地帮助华热保卫本土,发展生产,因此,每年举行赛马会,并对前13名给予奖励,表示对13战神感恩戴德永世不忘的感情。
赛马有两种,即走马和跑马,走马是侧步快速走动,要求在100米或200米的距离中步伐不乱,快而稳健,稳中求快,跑马亦称奔马,以交叉高速奔驰,以快取胜,距离约5公里以上。赛马有乘马越野、乘马捡哈达、旋马射击、乘马射击举红旗、乘马跨障碍物等。赛马大都在气候温暖山清水秀牛羊肥壮的夏秋季举行,时间3-7天不等。每年赛马会期间,也是祭山神的日子,赛马的骑手大都为少年,腰系红或绿绸带,两头缀后,头裹绸巾,当信号发出后,骏马立刻向前冲去,这时骑手要控制马速,不让马随心所欲地疯跑,快到终点时,放开马辔,挥动马鞭,全力冲刺。
二、赛牦牛
赛牦牛活动在碌曲草原久兴不衰,现在从单一速度赛,发展到骑牦牛打抛尕,追牛到套牛,训服野牦牛等。
三、摔跤(藏族式摔跤)
摔跤在藏区比较兴盛,在节假日和盛大集会都有这个项目。摔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式,没有任何规定,可用勾脚绊脚,只要摔倒即可;另一种是固定式,这种方式,必须赤脚,不能用腿、脚勾绊对方,比赛时双方各系不同颜色的腰带,相对而峙,评判者宣布比赛开始,双方用手抓住对方腰带,握对方腰部以上部位,然后各自用力摔、拉、起、提,谁先使对方身体有两个部位着地,谁就为胜者。
四、拔腰
拔腰在草原到处可见,它不受条件和地方的限制,随时可以活动,其方法是双方可用单手或双手相抱其腰,先被拔起来者(双脚离地)为输。
五、大象拔河
大象拔河是一种双方伏地力量与技巧相配合的项目,模仿大象的样子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拔河在长15米、宽4米的平地上进行,场地中央划一中心线,中心线左右各划一条线,两线以中心线为轴,左右等距,这两条线称界河线,用具是一条长约10米,直径3至4厘米的绳,绳子两端各连有一直径约1.50米的大直环,套环用布条和毛巾缠包,在绳子中间系一条标志带。比赛前,参赛者背对而立,各将绳的套环套在脖颈上,绳从颈下过腹穿档,两手两脚着地,形如大象,裁判人员将绳的标志带置于中心线正中部位。听到发令后,比赛双方各自用颈部力量,手爬脚蹬向前方强拉,谁先将绳的标志带拉过界河线谁就得胜。相持时间为5分钟时,判为平局,一般以3赛3胜决定胜负,大象拔河有单、双、3、4人4种形式。
六、举皮袋
举皮袋是青年男子比力量的一项体育竞赛。赛前,在1块平地上放3种斤数不同的大皮袋(内装砂等物,斤数150斤、180斤、250斤),比赛时看谁能在3次内把最重的抱起扛过肩者为胜,凡获得优胜称号者称为大力士。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