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科技成果
分类号: G322.742
页数: 5
页码: 375-379
摘要: 为探索甘南半细毛羊的杂交方式与培育措施,1978年由甘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郭念刚主持,碌曲县畜牧站陆仲麟、李恰如种畜场马希文参加,进行省列半细毛羊杂交培育课题试验。试验基地设在李恰如种畜场、贡巴大队和夏河县桑科种羊场。在李恰如种畜场和贡巴大队先后安排了七种杂交组合的对比试验,使用种公羊为茨盖、罗姆尼、边区莱斯特,通过对种公羊适应性的观察,说明在甘南地区培育茨盖型半细毛羊是可能的。截至1985年,整个基地共选育出半细毛改良羊7789只。该成果于1984年6月通过省级鉴定,1985年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关键词: 机构 科学技术 碌曲县

内容

一、省列半细毛羊杂交培育课题试验
  为探索甘南半细毛羊的杂交方式与培育措施,1978年由甘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郭念刚主持,碌曲县畜牧站陆仲麟、李恰如种畜场马希文参加,进行省列半细毛羊杂交培育课题试验。试验基地设在李恰如种畜场、贡巴大队和夏河县桑科种羊场。在李恰如种畜场和贡巴大队先后安排了七种杂交组合的对比试验,使用种公羊为茨盖、罗姆尼、边区莱斯特,通过对种公羊适应性的观察,说明在甘南地区培育茨盖型半细毛羊是可能的。截至1985年,整个基地共选育出半细毛改良羊7789只。杂种羊体质结实,抗病力强,耐粗放管理,适宜于放牧饲养,生产性能比藏羊有明显提高,茨盖藏母羊体重46公斤,剪毛量2.61公斤,毛长9.38厘米,细度58支,繁殖成活率平均68.81%,比当地藏羊高4.43%。李恰如种畜场提供的经验是:要给杂种羊修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产羔育羔棚圈,并在越冬渡春期给予必要的补饲。该成果于1984年6月通过省级鉴定,1985年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牦牛商品生产技术研究
  “牦牛商品生产技术研究”是甘南州科委1984年重点研究项目,也是部列重点研究项目“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研究”的子项目。课题由碌曲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李恰如种畜场承担。课题组从高寒牧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产实际出发,采取了四条措施:第一,引进西黄公牛与牦牛杂交,生产含四分之一西门达尔牛血液的改良犏牛。1984年5月从临夏引进6头西X黄牛杂种公牛,投入李恰如牧场育成的150头育龄母牛群,四年共生产含1/2西门达尔牛血犏牛276头,四年平均受胎率、产犊率、繁殖成活率分别为79.5%、60.09%、45.87%。第二,改革畜产品加工方法,提高产品经济价值,提高了“牧区生产干酪素工艺流程”。该项研究通过制造干酪素,乳清饮料和乳清补饲料,将牦牛鲜乳产地加工利用技术系列化,将鲜乳全部加工利用,成倍的提高了鲜乳的经济价值并充分利用了资源。第三,合理淘汰、改善牛群产业结构,扩大出栏率,商品率由原来的11%提高到15%。第四,加强放牧、越冬等方面的管理。通过以上综合措施,使李恰如牧场每头存栏牛所创收入由原来的38元,提高到1985年的55元,经济效益提高了44.4%。该课题于1988年结束并通过甘南州科委鉴定,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羊肝片吸虫病综合防治试验
  1985年-1987年,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主持,甘南州牧研所袁正朴等人协作,在碌曲县尕海乡开展了羊肝片吸虫病综合防治试验。连续两年开展了使用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诊断方法,驱虫药物筛选试验,计划性驱虫与经济效益测定试验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明确了我国肝片吸虫染色体数目n=10、3n=30,为国内首次报道;青海蔓卜螺作为肝片吸虫中间宿主在甘肃首次报道;首次应用国产可利卡对绵羊进行系统的驱虫试验,为肝片吸虫幼虫期驱虫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手段。两年共驱虫绵羊66005只(次)、牛3705头(次),使社队增收43.3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试验于1988年7月14日通过了省级鉴定,其成果荣获199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家畜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1984-1986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协助甘南州牧研所,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应用“丙硫苯咪唑”进行了一系列驱虫及驱虫后经济效益的测定。结果表明:10-15㎎/Kg的剂量和5㎎/Kg的剂量分别对绵羊肝片吸虫和和捻转血牙线虫等有很高的驱除效果。每只羊可增加收益7.84元,效果明显。项目还引进了“间接血凝法”,进行肝片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应用10%的有亚胺硫磷乳油剂、33%可湿性亚胺硫磷粉剂和倍硫磷的多种剂型进行了杀灭牛皮蝇蚴的疗效试验,获得较好的效果。该项目于1987年通过了省科委的鉴定,获1988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布氏杆菌羊型5号苗气雾免疫试验和推广
  1971年甘南州畜牧站在碌曲县郎木寺公社贡巴大队,对70只藏系绵羊进行5号苗气雾免疫,并对其中的47只成年羊进行了效果测定,发现绝大部分羊只已获得免疫改造,26只试验羊在69天后进行血清学检查,有22只转为阴性。可见羊体内凝集素的消失是比较快的。1971年8月下旬,郎木寺公社贡巴、波海两大队对25,884只绵羊进行了免疫,此后该项免疫在全州推广,基本控制了牛、羊布病的流行,同时也使人间布病得到控制。1985年12月19日,“羊型5号苗气雾免疫的试验推广”通过了甘南州畜牧局主持的鉴定。其成果荣获1988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六、羊群小搬圈,培育割草场
  1962年开始,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在碌曲县郎木寺和尕海公社,对羊群座过圈的草场进行观察测定,1965年在两个公社测定样方413个,1966年系统总结了贡巴牧民培育草场的实践,总结出“羊群小搬圈、培育割草场”的经验。亩产鲜草由原来的279公斤,增加到1,410公斤,提高4.6~7.1倍,经过施肥后的草场,草层中禾草的比例由原来的28%增加到88.8%,成为草层的主体,禾本科牧草的营养由原来的50.28%增长到97%,反映了草地牧草植被组成的改善和牧草品质的提高。这一培育割草场的方法,便于群众掌握和应用,1970年始在全州推广,已成为培育草场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成果获1978年甘肃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七、氟乙酰胺喷洒草场灭鼠试验
  1975年,州牧研所曹希敏牵头,在碌曲、玛曲、夏河三县草原站的协助下(碌曲县草原站师金龙参加了试验课题),参照青海的方法,在三县的五个公社、三个牧场进行了600亩的小区试验。随后又完成了12.4万余亩的灭鼠试验。结果证明对高原鼠兔杀灭率达95%以上,对中华鼢鼠杀灭率达90%以上。最小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0.493毫克。喷药后13天鼠兔死亡率为37.5%。15天后无鼠只死亡,并试验绵羊58只,牦牛12头,持续十天,亦无中毒死亡现象。证明残毒期为15天。1975年以后将上述成果进行了大面积应用,效率均为95%以上。其成果获1978年甘肃省科技成果奖。
  八、高寒牧区饲草青贮
  1974年-1977年,由李恰如种畜场科技人员汪玺、马希文和甘南州畜牧站刘树仁完成本课题。高寒牧区饲草青贮是将青刈燕麦草、禾本科牧草及芫根等整株装窖压实密封,从而保持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适应性,以解决冬春牲畜的补饲问题。该项目总结了高寒牧区饲草青贮的经验,获1978年甘南州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九、天然草场综合治理与人工、半人工草场建设
  1984年-1986年,由县草原站王安禄主持完成本项目,先后药物灭鼠3万多亩,人工捕捉鼢鼠47.5万多只,建立人工草场3,280亩,亩产鲜草716~830公斤,围栏补播草场5.69万亩,在天然草场的治理中起了示范作用,获1988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碌曲县综合牧业区划
  1981年-1984年,县经计委主任任顺成和魏效义,完成了碌曲县综合牧业区划。区划基本查清了全县自然资源和数量、质量、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和利用现状,查清了人口、劳力、人才、资金、能源、乡村工副业和商品生产等社会资源,总结了建政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展牧业的途径和措施。经甘南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验收,达到国家区划委员会规定标准,该项成果获1988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一、牧业商品化经济技术研究
  1984年-1992年,为了探索甘南州退农还牧地区畜牧业商品经济模式,甘南州科委在西仓乡进行了省列课题“甘南州退农还牧地区畜牧业商品经济开发研究”。西仓乡是全州36个退农还牧乡之一。课题组采取了五条措施,第一、以退耕围栏种草为中心,走以草促牧,以草兴畜的路子;第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控制牲畜疫病的发生;第三、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强化商品意识,走科学养畜的路子;第四、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单畜产值,变头数畜牧业为效益畜牧业;第五、转变观念,依靠牧草季节优势,大兴牛羊育肥,发展商品畜牧业。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牧业比重加大,1991年全乡总收入比1983年提高了3.5倍,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9.36%,其比重提高24.2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有了提高,主要生产指标的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州同类地区平均发展水平;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优势得到发挥;群众生活改善,对国家贡献增大,1991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13元,比1983年增长2.6倍;思想观念更新,商品意识增强。
  十二、四月龄断奶羔羊屠宰试验
  为了探讨在甘南高寒牧区生产肥羔的经济可行途径,县牧医站、李恰如种畜场,于1980年8月31日至9月1日,在李恰如种畜场进行四月龄断奶羔羊屠宰试验。试验羔羊除藏羊外,其余都是4月10日产羔,随母羊放牧均无特殊培育,8月27日断奶分群,8月31日屠宰试验。试验表明,甘南高寒牧区进行肥羔生产是可能的,边区莱斯特X藏、边区莱斯特X茨新藏、杂X藏、茨新藏杂交的羔羊,都具有较高的屠宰率、净肉率,边区莱斯特公羊配的三种杂种后代具有较高的胴体重。
  十三、消灭中华鼢鼠的试验研究
  中华鼢鼠对畜牧业生产危害相当严重。为了找出高效、低毒、省工、节料灭除鼢鼠的可行办法,县草原站,于1980年在玛艾乡进行消灭中华鼢鼠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1、8种饵料(即萝卜、青菜、菠菜、芜青、葱、豆子、蕨麻、杂草)鼢鼠均取食,但喜食性不一。特别喜食蕨麻,其次为杂草;2、在不同鼠药毒杀力试验中,“206”、甘氟、磷化锌、氟乙酰胺对鼢鼠均有较强的毒杀力;3、4种鼠药各自的最佳适用浓度是:“206”为0.3%,甘氟为0.1%,磷化锌为3%,氟乙酰胺为0.2%;4、投饵方法以插洞层面为最好;5、药物灭除方法简便,适于大面积灭鼠。
  十四、羔羊育肥试验
  1984年9月21日,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从李恰如种畜场的断奶羔羊群中抽样,取半细毛杂种羔羊30只,土种羔羊15只,分为5组,每组6只杂种羔羊,3只土种羔羊,通过对断奶羔羊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以不同的补饲标准进行育肥,以便探索出经济可行的育肥方法。5组羔羊混合放牧,每日采食约9-11小时,10月12日始,每日放牧4小时,收牧后分圈喂养,第一组喂充足的干青草,无精料;其余4组除喂食充足干草外,每羊每日各依组次分别提供混合精料100克、300克、500克、750克。各组羊的小圈面积、结构、座向相同,有圈无棚舍,饲养55天屠宰。试验结果表明杂种羔羊的各项指标都显著高于同组土种羊,就其成本核算比较,杂种羔羊肉以第一组为最高。其他4组杂种羔羊肉成本价相近,但质量以第四、五组为最好。试验说明:1、在高寒牧区枯草期用断奶后再育肥的方法生产肥羔效果不佳,从成本、质量、效益方面比较,青草期生产乳肥羔最为理想;2、在相同条件下,半细毛杂种羔羊的育肥能力、保膘能力、胴体质量均优于土种羔;3、防寒保暖工作极为重要。
  十五、使用化学药物防除野燕麦的推广
  1979年-1981年,鉴于野燕麦草对于农作物造成的严重危害,县农牧局与西仓、双岔、阿拉三个公社,开展了用燕麦敌1号、2号、燕麦灵和燕麦隆4种化学药品防除野燕麦草的推广工作。1979年29个生产队的2725亩农作物,使用上述4种化学药品,灭草效果为60%~99%,增产41.4%~162%,总增产粮食理论数16.89万斤。1980年10444亩农作物防除野燕麦,平均灭效84.9%,平均每亩增产55斤,总增粮食理论数5294万斤。
  十六、牧民定居点建设试验示范及推广
  1987年,由甘南州科委承担,县人民政府协助,进行甘肃省科委下达的“高原牧民住房设计试验示范”。试验在海拔3500米的尕海乡加仓村两个村民小组进行。课题示范户为12户牧民,设计修建了砌石墙基、水泥空心砖墙体、屋架梁机瓦屋面、纤维板吊顶、地面加防潮保温处理的牧区新型住宅,计30.5间,632.45平方米,户均52.7平方米,其中一户为太阳能房,建筑面积75平方米,室外温度在摄氏零下24℃时,暖廊温度仍可达摄氏8℃左右。县人民政府将该试验成果在全县牧区进行推广。在以后的4年时间,玛艾、郎木寺、尕海、拉仁关四个牧业乡共建成新式住宅1560间,23475平方米,总投资127.9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9.19万元,占15%,群众自筹108.74万元,占85%。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