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0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广播
分类号: G229.274.2;G221
页数: 3
页码: 371-373
摘要: 碌曲县初建时,由于地处草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急需通过广播、收音机等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教育。1959年8月,洮江县着手筹建广播站,是年10月1日正式开机转播上级广播电台节目。广播网建设投资总额6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拨款3万元,集体自筹3万元。在半农半牧区,对已建小片广播网进行改造,逐步并入大网,无条件并网的仍以小片网形式运行。到1979年底,全县有小片广播网16处,安装高音喇叭48只,公社至生产队广播专线长度达108.15杆公里,入户喇叭1814只。仅1978年8月的一次特大水灾,洮河沿线广播线路破坏85杆公里,冲走线杆183根,经抢修恢复线路80杆公里。
关键词: 广播 广播事业 碌曲县

内容

一、农牧村有线广播
  碌曲县初建时,由于地处草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急需通过广播、收音机等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教育。1959年8月,洮江县着手筹建广播站,是年10月1日正式开机转播上级广播电台节目。1969年6月成立广播站,配备有275瓦扩大机,706.20千瓦发送机,430型收讯机各1台,3000瓦发电机组2台,主要转播中央和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每天播音240分钟,其中转播节目180分钟,自办政治节目40分钟,自办文艺节目20分钟,到年底,架设公社广播专线11杆公里,建成小片广播网24处,有各类喇叭55只,24个大队办起收音室,12个生产队通了广播。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逐步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的安排精神,70年代初郎木寺、尕海公社和贡去乎林场广播放大站相继建成。1970年,全县24个大队全部建成了收音站,新架广播专线24杆公里,用半导体收音机带喇叭54只,入户喇叭安装数275只,有各类收音机172台。广播网建设投资总额6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拨款3万元,集体自筹3万元。到1978年,全县共建成公社广播放大站7个,队、场放大站(宣传站)2个,架设广播专线118杆公里,安装入户喇叭2485只,广播入户率48.8%。在线路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金的原则,从利用电话线路同杆线载波传输26.36杆公里,逐步发展到以木杆为主自架广播专线,80年代发展为木杆和水泥杆相结合,局部线路完全使用水泥杆,到1982年架通了县城至西仓、则岔等水泥杆专线30多杆公里。在网络建设上,针对牧区地域辽阔、游牧不定的实际,重点发展小片广播网。在郎木寺、尕海、玛艾、拉仁关4个牧业公社坚持以公社放大站为主,架设公社放大站至驻公社各单位和公社驻地村的广播专线,带少量用户,并仍以半导体收音机为主收听节目。在半农半牧区,对已建小片广播网进行改造,逐步并入大网,无条件并网的仍以小片网形式运行。到1979年底,全县有小片广播网16处,安装高音喇叭48只,公社至生产队广播专线长度达108.15杆公里,入户喇叭1814只。有线广播在县、乡党政机关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工作,开展宣传教育,丰富干部群众精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自然灾害和管理不严,特别是1990年以来,全县农村广播网线路损坏,喇叭不断减少,广播事业出现滑坡。仅1978年8月的一次特大水灾,洮河沿线广播线路破坏85杆公里,冲走线杆183根,经抢修恢复线路80杆公里。1981年以来,4个纯牧区牧民随畜群跟牧,原居住点广播网线路管理出现空档,断线倒杆现象严重,有些被人为拆除,有些因年久不能及时更换,线杆腐烂,无力更换,在沿河三社线路破坏更为严重,加之大部分入户喇叭长期风吹日晒雨淋,数户不响甚至全村不响。1982年6月-8月间,双岔公社洛措、毛日2个大队有线广播线路被多次人为破坏,损失严重。1984年6-7月间,洮河暴涨,西仓、双岔、阿拉三乡广播线路再次遭受洪水破坏,冲倒水泥杆、木杆109根,损失广播线12盘及其他器材。到1995年,全县12个村通广播线路,占村总数的50%,村民小组49个,占村民小组总数的53%,县城至乡政府机关广播专线水泥杆10杆公里,乡至村民小组广播专线33.5杆公里,高音喇叭60只,入户喇叭315只,小片广播网5处。
  二、调频广播
  1994年9月27日,省广播电视厅与州委、州政府研究决定建设碌曲县调频广播转播台。1995年6月,省、州、县共同筹资7万元,用于调频广播转播台基础设施建设,是年7月正式开工,30米自立式铁塔钢筋混凝土基础和调频机房建成,并在达邹山架起高30米的自立式铁塔,1995年10月1日两个台正式开播。300瓦调频广播转播台每天转播中央广播电台和县广播站自办节目335分钟,50瓦调频广播台每天转播甘南广播电台节目510分钟。调频广播覆盖人口7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使广大城乡听众收听到音质清晰的中央广播电台、甘南广播电台和县广播自办藏汉语调频广播节目。调频广播台工程建设总投资3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州投资27万元,县财政配套3万元。
  三、广播宣传
  碌曲县广播站建站以来,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全省联播节目、对农村广播和甘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作为必转任务,全天播音335分钟,其中转播中央台、省台、州台节目225分钟,自办节目80分钟。60年代至80年代初,县广播站没有专职编播人员,自办节目时办时停。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调配了编、采、播、译人员,加强了编播力量,在转播好上级电台节目的同时,县站开办了定期的自办节目,用藏汉两语播出,节目设有本县新闻、报纸摘要、法制宣传讲座、文学、音乐、歌曲、一周要闻等栏目,年播出稿件达300多篇。在自办节目中全体编、采、播、译人员,始终坚持从碌曲县的实际出发,结合各个时期中心工作,及时宣传党的各项政策,促进党的政策的贯彻落实,引导干部群众治穷致富。为加强法制宣传,县站采取办讨论讲座、办专题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介绍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律观念。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在自办节目里,大量报道机关、牧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显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介绍乡规民约、开展建设“文明村”和“五好家庭”活动,促进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根据群众需要,办好文艺节目,县站经常播出藏族民歌、藏语文学和说唱节目,同时播放各个时期流行乐曲和革命歌曲,组织力量录制本地民歌,积极参加了全国第五、八、九次藏语文艺广播会议,录制和交换了大量文艺节目,丰富了广播内容。自1973年1月开始,在自办节目中播送碌曲县气象站提供的天气预报。1983年12月,县广播站编采人员向西藏广播电台所投20篇广播稿件中有12篇被采用,超额完成了甘南州对台办公室分配的对外宣传组稿任务,被西藏军区政治部和西藏广播电台评为对外宣传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奖励。1984年7-8月,四川藏学教授毛尔盖桑木旦来碌曲讲学,县广播站录制《藏文文法概论》录音带40盒,在自办专题节目中播放近2400分钟。1986年1月,县委宣传部与县广播电视局开展优秀通讯员评选活动,并对评选出的5名优秀者给予奖励。1987年7月、1988年8月和1992年9月,先后有3次3人参加了第2次第六次第十次全国藏语广播节目交流大会。据统计,1974年全年自办节目播出广播宣传稿件133篇,到1986年,每年自办节目播出广播宣传稿30多篇,比1974年增加132.33%,稿件质量和播音水平均有很大提高。1989年4月,县委宣传部与县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全县通讯员培训班,表彰奖励了1988年度全县优秀广播节目和稿件作者。1990年7月,县广播站记者张忠益因积极为西藏广播电台采稿投稿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西藏自治区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和西藏广播电台的表彰奖励。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