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卷 广电科技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300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卷 广电科技志
分类号: G229.274.2;G322.742
页数: 12
页码: 369-380
摘要: 本卷记述了1960年~1995年甘肃省碌曲县广电科技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广电 科技 碌曲县

内容

第一章 广播电视
  第一节 机构
  碌曲县广播事业管理局
  1969年6月成立碌曲县毛泽东思想广播站,隶属县革委会政治部,主要任务是开展广播网络建设和时事政治的广播宣传。1972年,碌曲县毛泽东思想广播站改称碌曲县广播站。1975年11月成立了碌曲县广播事业管理局,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1985年8月,改为碌曲县广播电视事业管理局。到1995年,县广播电视局内设机构有行政办公室、事业股、机务股、线务股和编辑部。
  第二节 广播电视管理
  一、宣传管理
  自县广播站成立到1975年,凡在广播站自办节目中播出的内容须经县革委会政治部审查,未经批准,在转播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时间内不得无故停止转播或插播其他节目内容。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后至1995年,县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电视有线台播出节目由局长亲自审查,按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1台、2台节目,并制定转播制度,未经领导同意和政策许可,在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1台新闻播出时间不得无故停止转播或插播其它节目。各乡放大站非客观原因不得随意停止转播由县广播站转播的新闻节目,自办节目稿件未经审定不得播报。
  二、计划管理
  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以后,制定发展计划,实施长远规划。1976年,编制出1976-1985年广播事业发展计划,在国家资金扶持下,对全县广播设施进行了改造和维修扩建,进一步加强了工作力度和人员培训,按期开办自办节目。1980年,编制出碌曲县广播电视事业1981-1990年发展规划,建成了电视差转台,各乡卫星地面收转站。1990年、1991年,相继编制出碌曲县广播电视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规划,到1995年底,县有线电视台建成,有线电视加密频道开通,部分村建成了卫星地面收转站,县调频广播转播台也正式开通。
  三、技术与设备管理
  电视差转台和卫星地面收转站的建设,由县广播电视局机务股具体负责,先勘测选点,后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场强收测,经技术领导小组验收后交付使用,严格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未经行政审批由用户私自安装的卫星地面接收装置要通过技术验收合格后补办审批手续。有线电视用户在新开通时,须向有线电视台一次性缴纳300元的初装费和90元的加密费,自开通之日起,每月缴纳收视维护费8元。对破坏广播电视线路和器材等设备的,一经发现勒令赔偿,情节严重的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查处。1976年4月下旬,玛艾砖瓦厂将县城至玛艾公社机关驻地、碌曲县公路段至花格大队2条广播线路的69根线杆砍运,并将广播线、瓷瓶一并拉走,县广播站发现后及时向革委会汇报。1974年7月16日到8月,县广播站对全县农牧村广播网进行普查,全面掌握了广播网的宣传、设备、线路、资金管理方面的情况。1984年6月,根据国家广播电视部《关于农村有线广播标准化、规格化调查的通知》,县广播局对全县所有广播设备进行了调查。1993年7月,根据甘南州广播电视局的要求,县广播电视局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县卫星地面收转站接收天线进行了调整,以确保中央1、2台电视节目正常转播。1994年3月、8月,根据上级要求,县广播电视局派专人对全县17处卫星地面接受台(站)进行重新登记注册报审,对不合格者责令停止收转,进行了整改。为了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优质地播出和正常转播,先后制定了值班、安全播出、设备检修等各项规章制度,并确定每星期二为检修日,使设备、线路和台、站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正常化、制度化轨道,县、乡站(台)设备完好率逐年提高,事故停播率得到有效控制。
  四、音像市场管理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音像制品纷纷进入碌曲县文化市场。1985年6月25日,县政府成立了音像制品管理领导小组,是月底,在全县开展的文化市场大检查中,收缴黄色录音带100多盒,清查升级的录像带24盒,禁放录像5盒。1987年7月2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物活动的通知》精神,对全县音像制品进行了大检查,共查缴海外录像带32盒,录音带27盒。对全县营业性录像放映点重新核发了许可证。1988年12月24日,县广播电视局会同县工商局在县城各音像出售、放映点进行检查,收缴录复制录音带25盒,假冒劣质录音带162盒。1992年9月,在全县秋季“扫黄”“打非”行动中,对县、乡11处放像点进行多次突击检查,查缴非法录像带221盒,查封放像机4台,同时对放像点,音像销售点进行清查和重新登记注册。1994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县委宣传部、政法委和文教局、广播电视局、工商局、公安局等联合,分别于11月1日、11日、21日在县乡开展了3次集中打击活动,查缴非法放映录像带227盒,查封放像机4台,并对非法放映者和非法录音带销售者进行了严肃处理。到1995年,全县共核查、办理许可证的录像放映点11个,在各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累计清理查缴非法录音带300多盒,非法录像带307盒,净化了音像市场,维护了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 广播
  一、农牧村有线广播
  碌曲县初建时,由于地处草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急需通过广播、收音机等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教育。1959年8月,洮江县着手筹建广播站,是年10月1日正式开机转播上级广播电台节目。1969年6月成立广播站,配备有275瓦扩大机,706.20千瓦发送机,430型收讯机各1台,3000瓦发电机组2台,主要转播中央和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每天播音240分钟,其中转播节目180分钟,自办政治节目40分钟,自办文艺节目20分钟,到年底,架设公社广播专线11杆公里,建成小片广播网24处,有各类喇叭55只,24个大队办起收音室,12个生产队通了广播。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逐步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的安排精神,70年代初郎木寺、尕海公社和贡去乎林场广播放大站相继建成。1970年,全县24个大队全部建成了收音站,新架广播专线24杆公里,用半导体收音机带喇叭54只,入户喇叭安装数275只,有各类收音机172台。广播网建设投资总额6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拨款3万元,集体自筹3万元。到1978年,全县共建成公社广播放大站7个,队、场放大站(宣传站)2个,架设广播专线118杆公里,安装入户喇叭2485只,广播入户率48.8%。在线路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金的原则,从利用电话线路同杆线载波传输26.36杆公里,逐步发展到以木杆为主自架广播专线,80年代发展为木杆和水泥杆相结合,局部线路完全使用水泥杆,到1982年架通了县城至西仓、则岔等水泥杆专线30多杆公里。在网络建设上,针对牧区地域辽阔、游牧不定的实际,重点发展小片广播网。在郎木寺、尕海、玛艾、拉仁关4个牧业公社坚持以公社放大站为主,架设公社放大站至驻公社各单位和公社驻地村的广播专线,带少量用户,并仍以半导体收音机为主收听节目。在半农半牧区,对已建小片广播网进行改造,逐步并入大网,无条件并网的仍以小片网形式运行。到1979年底,全县有小片广播网16处,安装高音喇叭48只,公社至生产队广播专线长度达108.15杆公里,入户喇叭1814只。有线广播在县、乡党政机关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工作,开展宣传教育,丰富干部群众精神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自然灾害和管理不严,特别是1990年以来,全县农村广播网线路损坏,喇叭不断减少,广播事业出现滑坡。仅1978年8月的一次特大水灾,洮河沿线广播线路破坏85杆公里,冲走线杆183根,经抢修恢复线路80杆公里。1981年以来,4个纯牧区牧民随畜群跟牧,原居住点广播网线路管理出现空档,断线倒杆现象严重,有些被人为拆除,有些因年久不能及时更换,线杆腐烂,无力更换,在沿河三社线路破坏更为严重,加之大部分入户喇叭长期风吹日晒雨淋,数户不响甚至全村不响。1982年6月-8月间,双岔公社洛措、毛日2个大队有线广播线路被多次人为破坏,损失严重。1984年6-7月间,洮河暴涨,西仓、双岔、阿拉三乡广播线路再次遭受洪水破坏,冲倒水泥杆、木杆109根,损失广播线12盘及其他器材。到1995年,全县12个村通广播线路,占村总数的50%,村民小组49个,占村民小组总数的53%,县城至乡政府机关广播专线水泥杆10杆公里,乡至村民小组广播专线33.5杆公里,高音喇叭60只,入户喇叭315只,小片广播网5处。
  二、调频广播
  1994年9月27日,省广播电视厅与州委、州政府研究决定建设碌曲县调频广播转播台。1995年6月,省、州、县共同筹资7万元,用于调频广播转播台基础设施建设,是年7月正式开工,30米自立式铁塔钢筋混凝土基础和调频机房建成,并在达邹山架起高30米的自立式铁塔,1995年10月1日两个台正式开播。300瓦调频广播转播台每天转播中央广播电台和县广播站自办节目335分钟,50瓦调频广播台每天转播甘南广播电台节目510分钟。调频广播覆盖人口7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使广大城乡听众收听到音质清晰的中央广播电台、甘南广播电台和县广播自办藏汉语调频广播节目。调频广播台工程建设总投资3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州投资27万元,县财政配套3万元。
  三、广播宣传
  碌曲县广播站建站以来,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全省联播节目、对农村广播和甘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作为必转任务,全天播音335分钟,其中转播中央台、省台、州台节目225分钟,自办节目80分钟。60年代至80年代初,县广播站没有专职编播人员,自办节目时办时停。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调配了编、采、播、译人员,加强了编播力量,在转播好上级电台节目的同时,县站开办了定期的自办节目,用藏汉两语播出,节目设有本县新闻、报纸摘要、法制宣传讲座、文学、音乐、歌曲、一周要闻等栏目,年播出稿件达300多篇。在自办节目中全体编、采、播、译人员,始终坚持从碌曲县的实际出发,结合各个时期中心工作,及时宣传党的各项政策,促进党的政策的贯彻落实,引导干部群众治穷致富。为加强法制宣传,县站采取办讨论讲座、办专题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介绍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律观念。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在自办节目里,大量报道机关、牧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显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介绍乡规民约、开展建设“文明村”和“五好家庭”活动,促进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根据群众需要,办好文艺节目,县站经常播出藏族民歌、藏语文学和说唱节目,同时播放各个时期流行乐曲和革命歌曲,组织力量录制本地民歌,积极参加了全国第五、八、九次藏语文艺广播会议,录制和交换了大量文艺节目,丰富了广播内容。自1973年1月开始,在自办节目中播送碌曲县气象站提供的天气预报。1983年12月,县广播站编采人员向西藏广播电台所投20篇广播稿件中有12篇被采用,超额完成了甘南州对台办公室分配的对外宣传组稿任务,被西藏军区政治部和西藏广播电台评为对外宣传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奖励。1984年7-8月,四川藏学教授毛尔盖桑木旦来碌曲讲学,县广播站录制《藏文文法概论》录音带40盒,在自办专题节目中播放近2400分钟。1986年1月,县委宣传部与县广播电视局开展优秀通讯员评选活动,并对评选出的5名优秀者给予奖励。1987年7月、1988年8月和1992年9月,先后有3次3人参加了第2次第六次第十次全国藏语广播节目交流大会。据统计,1974年全年自办节目播出广播宣传稿件133篇,到1986年,每年自办节目播出广播宣传稿30多篇,比1974年增加132.33%,稿件质量和播音水平均有很大提高。1989年4月,县委宣传部与县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全县通讯员培训班,表彰奖励了1988年度全县优秀广播节目和稿件作者。1990年7月,县广播站记者张忠益因积极为西藏广播电台采稿投稿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西藏自治区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和西藏广播电台的表彰奖励。
  第四节 电视
  一、电视差转
  1978年2月,甘肃省广播电视厅为了解决兰州市和定西、临夏、甘南等地(州)人民收视电视难问题,在兰州市大尖山兴建了大功率电视转播台,向全省中、南部地区提供电视信号。从1979年5月开始,县广播局组织技术人员在以县城为中心的各个山头收测电视信号,是年6月在桥头达邹山收到了从大尖山发射的电视信号接收点,使县城和玛艾公社干部职工、居民及加格、花格、玛艾三个大队牧民第一次看上了电视节目。是年9月和1988年12月,西仓尕海加仓2个二级差转台相继建成。1981年6月,碌曲县自行设计高17米的三角形避雷铁塔在达邹山差转台架设。1990年8月,更新了达邹山差转台避雷设备。1992年,省广播电视厅给达邹山差转台配发50瓦差转设备1套,解决了原设备功率低而陈旧老化的问题,州财政拨专款3万元对达邹山差转台输电线路进行了技术改造,保证了电力正常供应。西仓和加仓2个二级差转台由于图像效果不清,加之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兴起而于1989年12月和1991年10月撤改。
  二、卫星电视地面收转
  根据碌曲县地域辽阔,群众居住分散的现实,广电工作坚持“四级办电视、四级办广播、四级混合覆盖”的发展方针,按照先城镇后农村的建设原则,采取国家投一点,上级补一点,地方挤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从1986年开始着手县、乡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建设。1986年初,省广播电视厅和州广播电视局同意并决定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建设碌曲县县城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86年5月20日,直径6米的接收天线、50瓦功率发射机和接收机等设备调试成功,并在1顶帐蓬内临时向县城居民转播信号。是年9月下旬,土建工程竣工,各类设备搬入机房,正式开机转播。在建设中,县政府拨专款7万元,省广播电视厅提供价值10万元设备,州广播电视局提供价值3000元的标准铁塔1座。1989年8月1日,县政府投资5万元,安装开通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县城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建成开通,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建设。在国家投资引导下,逐步富裕起来的农牧民渴望看上电视节目,为了加快碌曲电视事业,广播电视工作者爬山涉水,先后攀登海拔3500米的阿拉山、拉十则山,加布日长山、双龙卡山,高茂梁和才宝山寻找卫星电视最佳信号源,开始在各乡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建设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987-1995年间,先后建成郎木寺乡、双岔乡、阿拉乡、尕海乡、拉仁关乡,西仓乡、贡巴村,加仓村、尕尔娘村和秀哇村等10个乡、村站,发射机总功率110瓦。同时,李恰如种畜场、县文教局、双岔水电站、尕海煤矿和则岔石林旅游接待站自筹资金各建成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座,发机功率10瓦。1988年8月,在甘南州3米卫星电视地面接受站评比中,郎木寺站被评为先进集体。
  三、有线电视
  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满足广大干部职工和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碌曲县于1994年上半年开始规划建设县城区域有线电视台。1994年7月,县政府成立了有线电视筹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入网、设备选型、资金落实和施工单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论证,8月中旬,在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省天线公司与县广播电视局合作建设。经过3个月建设,完成了前端主机安装调试、线路设计、用户入网等工程任务,入网用户达800户。1995年8月,架通了县城至花格村的有线电视网络,花格村入网用户40余户,同时积极向边缘村户延伸有线网络,新增入网用户100余户,使县城区域95%的住户入网。1995年底,有线电视入网用户900余户,架设主杆线路6杆公里,向用户转播中央一、二、四套、云贵、四川、山东、青海、浙江8套电视节目和1暂空1路做为闭路信号。整个系统工程总投资40余万元,除县财政补贴3万元外,用户自筹31万元,其余由银行贷款解决。
  第二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机构
  碌曲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碌曲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年8月5日成立。碌曲县科学技术协会1983年10月成立,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办公,1985年各乡成立科普协会,时有会员200人。
  第二节 科技成果
  一、省列半细毛羊杂交培育课题试验
  为探索甘南半细毛羊的杂交方式与培育措施,1978年由甘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郭念刚主持,碌曲县畜牧站陆仲麟、李恰如种畜场马希文参加,进行省列半细毛羊杂交培育课题试验。试验基地设在李恰如种畜场、贡巴大队和夏河县桑科种羊场。在李恰如种畜场和贡巴大队先后安排了七种杂交组合的对比试验,使用种公羊为茨盖、罗姆尼、边区莱斯特,通过对种公羊适应性的观察,说明在甘南地区培育茨盖型半细毛羊是可能的。截至1985年,整个基地共选育出半细毛改良羊7789只。杂种羊体质结实,抗病力强,耐粗放管理,适宜于放牧饲养,生产性能比藏羊有明显提高,茨盖藏母羊体重46公斤,剪毛量2.61公斤,毛长9.38厘米,细度58支,繁殖成活率平均68.81%,比当地藏羊高4.43%。李恰如种畜场提供的经验是:要给杂种羊修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产羔育羔棚圈,并在越冬渡春期给予必要的补饲。该成果于1984年6月通过省级鉴定,1985年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牦牛商品生产技术研究
  “牦牛商品生产技术研究”是甘南州科委1984年重点研究项目,也是部列重点研究项目“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研究”的子项目。课题由碌曲县畜牧兽医工作站、李恰如种畜场承担。课题组从高寒牧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产实际出发,采取了四条措施:第一,引进西黄公牛与牦牛杂交,生产含四分之一西门达尔牛血液的改良犏牛。1984年5月从临夏引进6头西X黄牛杂种公牛,投入李恰如牧场育成的150头育龄母牛群,四年共生产含1/2西门达尔牛血犏牛276头,四年平均受胎率、产犊率、繁殖成活率分别为79.5%、60.09%、45.87%。第二,改革畜产品加工方法,提高产品经济价值,提高了“牧区生产干酪素工艺流程”。该项研究通过制造干酪素,乳清饮料和乳清补饲料,将牦牛鲜乳产地加工利用技术系列化,将鲜乳全部加工利用,成倍的提高了鲜乳的经济价值并充分利用了资源。第三,合理淘汰、改善牛群产业结构,扩大出栏率,商品率由原来的11%提高到15%。第四,加强放牧、越冬等方面的管理。通过以上综合措施,使李恰如牧场每头存栏牛所创收入由原来的38元,提高到1985年的55元,经济效益提高了44.4%。该课题于1988年结束并通过甘南州科委鉴定,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羊肝片吸虫病综合防治试验
  1985年-1987年,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主持,甘南州牧研所袁正朴等人协作,在碌曲县尕海乡开展了羊肝片吸虫病综合防治试验。连续两年开展了使用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诊断方法,驱虫药物筛选试验,计划性驱虫与经济效益测定试验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明确了我国肝片吸虫染色体数目n=10、3n=30,为国内首次报道;青海蔓卜螺作为肝片吸虫中间宿主在甘肃首次报道;首次应用国产可利卡对绵羊进行系统的驱虫试验,为肝片吸虫幼虫期驱虫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手段。两年共驱虫绵羊66005只(次)、牛3705头(次),使社队增收43.3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该项试验于1988年7月14日通过了省级鉴定,其成果荣获199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家畜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1984-1986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协助甘南州牧研所,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应用“丙硫苯咪唑”进行了一系列驱虫及驱虫后经济效益的测定。结果表明:10-15㎎/Kg的剂量和5㎎/Kg的剂量分别对绵羊肝片吸虫和和捻转血牙线虫等有很高的驱除效果。每只羊可增加收益7.84元,效果明显。项目还引进了“间接血凝法”,进行肝片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应用10%的有亚胺硫磷乳油剂、33%可湿性亚胺硫磷粉剂和倍硫磷的多种剂型进行了杀灭牛皮蝇蚴的疗效试验,获得较好的效果。该项目于1987年通过了省科委的鉴定,获1988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布氏杆菌羊型5号苗气雾免疫试验和推广
  1971年甘南州畜牧站在碌曲县郎木寺公社贡巴大队,对70只藏系绵羊进行5号苗气雾免疫,并对其中的47只成年羊进行了效果测定,发现绝大部分羊只已获得免疫改造,26只试验羊在69天后进行血清学检查,有22只转为阴性。可见羊体内凝集素的消失是比较快的。1971年8月下旬,郎木寺公社贡巴、波海两大队对25,884只绵羊进行了免疫,此后该项免疫在全州推广,基本控制了牛、羊布病的流行,同时也使人间布病得到控制。1985年12月19日,“羊型5号苗气雾免疫的试验推广”通过了甘南州畜牧局主持的鉴定。其成果荣获1988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六、羊群小搬圈,培育割草场
  1962年开始,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在碌曲县郎木寺和尕海公社,对羊群座过圈的草场进行观察测定,1965年在两个公社测定样方413个,1966年系统总结了贡巴牧民培育草场的实践,总结出“羊群小搬圈、培育割草场”的经验。亩产鲜草由原来的279公斤,增加到1,410公斤,提高4.6~7.1倍,经过施肥后的草场,草层中禾草的比例由原来的28%增加到88.8%,成为草层的主体,禾本科牧草的营养由原来的50.28%增长到97%,反映了草地牧草植被组成的改善和牧草品质的提高。这一培育割草场的方法,便于群众掌握和应用,1970年始在全州推广,已成为培育草场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成果获1978年甘肃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七、氟乙酰胺喷洒草场灭鼠试验
  1975年,州牧研所曹希敏牵头,在碌曲、玛曲、夏河三县草原站的协助下(碌曲县草原站师金龙参加了试验课题),参照青海的方法,在三县的五个公社、三个牧场进行了600亩的小区试验。随后又完成了12.4万余亩的灭鼠试验。结果证明对高原鼠兔杀灭率达95%以上,对中华鼢鼠杀灭率达90%以上。最小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0.493毫克。喷药后13天鼠兔死亡率为37.5%。15天后无鼠只死亡,并试验绵羊58只,牦牛12头,持续十天,亦无中毒死亡现象。证明残毒期为15天。1975年以后将上述成果进行了大面积应用,效率均为95%以上。其成果获1978年甘肃省科技成果奖。
  八、高寒牧区饲草青贮
  1974年-1977年,由李恰如种畜场科技人员汪玺、马希文和甘南州畜牧站刘树仁完成本课题。高寒牧区饲草青贮是将青刈燕麦草、禾本科牧草及芫根等整株装窖压实密封,从而保持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适应性,以解决冬春牲畜的补饲问题。该项目总结了高寒牧区饲草青贮的经验,获1978年甘南州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九、天然草场综合治理与人工、半人工草场建设
  1984年-1986年,由县草原站王安禄主持完成本项目,先后药物灭鼠3万多亩,人工捕捉鼢鼠47.5万多只,建立人工草场3,280亩,亩产鲜草716~830公斤,围栏补播草场5.69万亩,在天然草场的治理中起了示范作用,获1988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碌曲县综合牧业区划
  1981年-1984年,县经计委主任任顺成和魏效义,完成了碌曲县综合牧业区划。区划基本查清了全县自然资源和数量、质量、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和利用现状,查清了人口、劳力、人才、资金、能源、乡村工副业和商品生产等社会资源,总结了建政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发展牧业的途径和措施。经甘南州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验收,达到国家区划委员会规定标准,该项成果获1988年甘南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一、牧业商品化经济技术研究
  1984年-1992年,为了探索甘南州退农还牧地区畜牧业商品经济模式,甘南州科委在西仓乡进行了省列课题“甘南州退农还牧地区畜牧业商品经济开发研究”。西仓乡是全州36个退农还牧乡之一。课题组采取了五条措施,第一、以退耕围栏种草为中心,走以草促牧,以草兴畜的路子;第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控制牲畜疫病的发生;第三、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强化商品意识,走科学养畜的路子;第四、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单畜产值,变头数畜牧业为效益畜牧业;第五、转变观念,依靠牧草季节优势,大兴牛羊育肥,发展商品畜牧业。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牧业比重加大,1991年全乡总收入比1983年提高了3.5倍,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9.36%,其比重提高24.2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有了提高,主要生产指标的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州同类地区平均发展水平;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优势得到发挥;群众生活改善,对国家贡献增大,1991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13元,比1983年增长2.6倍;思想观念更新,商品意识增强。
  十二、四月龄断奶羔羊屠宰试验
  为了探讨在甘南高寒牧区生产肥羔的经济可行途径,县牧医站、李恰如种畜场,于1980年8月31日至9月1日,在李恰如种畜场进行四月龄断奶羔羊屠宰试验。试验羔羊除藏羊外,其余都是4月10日产羔,随母羊放牧均无特殊培育,8月27日断奶分群,8月31日屠宰试验。试验表明,甘南高寒牧区进行肥羔生产是可能的,边区莱斯特X藏、边区莱斯特X茨新藏、杂X藏、茨新藏杂交的羔羊,都具有较高的屠宰率、净肉率,边区莱斯特公羊配的三种杂种后代具有较高的胴体重。
  十三、消灭中华鼢鼠的试验研究
  中华鼢鼠对畜牧业生产危害相当严重。为了找出高效、低毒、省工、节料灭除鼢鼠的可行办法,县草原站,于1980年在玛艾乡进行消灭中华鼢鼠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1、8种饵料(即萝卜、青菜、菠菜、芜青、葱、豆子、蕨麻、杂草)鼢鼠均取食,但喜食性不一。特别喜食蕨麻,其次为杂草;2、在不同鼠药毒杀力试验中,“206”、甘氟、磷化锌、氟乙酰胺对鼢鼠均有较强的毒杀力;3、4种鼠药各自的最佳适用浓度是:“206”为0.3%,甘氟为0.1%,磷化锌为3%,氟乙酰胺为0.2%;4、投饵方法以插洞层面为最好;5、药物灭除方法简便,适于大面积灭鼠。
  十四、羔羊育肥试验
  1984年9月21日,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从李恰如种畜场的断奶羔羊群中抽样,取半细毛杂种羔羊30只,土种羔羊15只,分为5组,每组6只杂种羔羊,3只土种羔羊,通过对断奶羔羊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以不同的补饲标准进行育肥,以便探索出经济可行的育肥方法。5组羔羊混合放牧,每日采食约9-11小时,10月12日始,每日放牧4小时,收牧后分圈喂养,第一组喂充足的干青草,无精料;其余4组除喂食充足干草外,每羊每日各依组次分别提供混合精料100克、300克、500克、750克。各组羊的小圈面积、结构、座向相同,有圈无棚舍,饲养55天屠宰。试验结果表明杂种羔羊的各项指标都显著高于同组土种羊,就其成本核算比较,杂种羔羊肉以第一组为最高。其他4组杂种羔羊肉成本价相近,但质量以第四、五组为最好。试验说明:1、在高寒牧区枯草期用断奶后再育肥的方法生产肥羔效果不佳,从成本、质量、效益方面比较,青草期生产乳肥羔最为理想;2、在相同条件下,半细毛杂种羔羊的育肥能力、保膘能力、胴体质量均优于土种羔;3、防寒保暖工作极为重要。
  十五、使用化学药物防除野燕麦的推广
  1979年-1981年,鉴于野燕麦草对于农作物造成的严重危害,县农牧局与西仓、双岔、阿拉三个公社,开展了用燕麦敌1号、2号、燕麦灵和燕麦隆4种化学药品防除野燕麦草的推广工作。1979年29个生产队的2725亩农作物,使用上述4种化学药品,灭草效果为60%~99%,增产41.4%~162%,总增产粮食理论数16.89万斤。1980年10444亩农作物防除野燕麦,平均灭效84.9%,平均每亩增产55斤,总增粮食理论数5294万斤。
  十六、牧民定居点建设试验示范及推广
  1987年,由甘南州科委承担,县人民政府协助,进行甘肃省科委下达的“高原牧民住房设计试验示范”。试验在海拔3500米的尕海乡加仓村两个村民小组进行。课题示范户为12户牧民,设计修建了砌石墙基、水泥空心砖墙体、屋架梁机瓦屋面、纤维板吊顶、地面加防潮保温处理的牧区新型住宅,计30.5间,632.45平方米,户均52.7平方米,其中一户为太阳能房,建筑面积75平方米,室外温度在摄氏零下24℃时,暖廊温度仍可达摄氏8℃左右。县人民政府将该试验成果在全县牧区进行推广。在以后的4年时间,玛艾、郎木寺、尕海、拉仁关四个牧业乡共建成新式住宅1560间,23475平方米,总投资127.9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9.19万元,占15%,群众自筹108.74万元,占85%。
  第三节 科普工作
  一、科普宣传
  50年代中后期,县、乡人民政府就开始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影、广播、会议等简易方法,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启发群众破除迷信。六七十年代科普宣传的重点主要是生活常识,医疗卫生、牧业机械、科学养畜、畜禽疫病防治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普宣传得到重视。县科委、科协、各乡场的科技组织和一些专业部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十几年来,全县的科普宣传主要方式是:一、发资料、办简报。仅1988年就向牧民群众赠送技术资料6000余册。二、自办科技文化流动站。流动站举办科普讲座,展览科技成果图片,播放藏语录音,提供致富信息。三、建立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站。1989年,县科委、科协在县城建立了科技咨询站,作为实施“星火”计划,开展“四一”燎原活动的措施之一。四、放映科普幻灯、电影,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60年代科技部门和文化部门互相配合,利用幻灯宣传农牧业生产科学知识,70年代开始放映科教影片,县广播站设有“致富信息”专题节目,1980年,县广播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8次。1991年至1995年的5年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普及宣传活动31次,宣传面达3.36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4次,观看人数5420人次,印发各种科技简讯、图书资料等2.05万册(份)。
  二、技术培训
  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工作始于60年代。几十年来,每当遇有科技成果、专业技术工作需要推广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时,负责业务工作的部门大都先举办学习班,培训骨干。县内的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农牧业机械、畜牧生产、疫病防治、草原灭鼠等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才受到了重视,培训工作加快了步伐,培训人员的业务范围,已由原来局限于基本生产生活方面扩大到各个方面,各种专业、各个层次、各种不同方式的技术培训班接连不断。1983年6月,县防疫站举办了县直机关饮食服务行业学习班。从1985年开始,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有:风力发电、专业户科学养殖、太阳能、农牧机械食用菌栽培、黄连素加工、胆红素技术、藏香藏毯制作、企业管理、家电维修、针织柳编、广播电视维修、畜产品加工等。1985年-1991年7年时间,全县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余期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500余人次。1991年至1995年,采取集中办班,示范指导和项目培训等措施开展科技培训63期,投入培训经费25万元。
  三、群众性科普活动
  试验田与牧业样板,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以粮为纲”思想指导下,为推广农耕技术总结生产经验建立试验田,“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试验田以“样板田”、“丰产田”的名称出现,面积由小到大。在牧业生产方面,以典型引路,树立样板,然后推动整体工作,已成为县政府以行政手段指挥生产的方式。6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抓贡巴样板取得了成效,到
  70年代,贡巴大队成为甘肃省学大寨先进集体。1964年尕海公社建立了“恢复鼠害草原植被样板田”,受到省畜牧厅的重视。1965年4月,省畜牧厅开始建立“尕海草原建设综合样板”。同年,县委将郎木寺公社贡巴大队、尕海公社秀哇大队作为绵羊改良基地,进行绵改试验。这些群众性的科学试验活动,对农业、畜牧业技术的推广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进入80年代后,农牧区的生产体制有了根本性的变革。“人民公社化”时代的“试验田”、“样板田”为新的形式“科技专业户”所代替。县内的科技专业户主要有“绵羊改良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奶牛专业户”、“羔羊育肥专业户”、“养猪专业户”等,李恰如种畜场所进行的科学试验工作,开始也都以专业户的方式进行。1994年,全县有各种类型的科技专业户达100余户。西仓乡根岔村的育肥专业户,1984年、1985年两年秋季购进300只5月龄杂种羔羊,开展季节性育肥生产,平均每只育肥羔羊获利40~80元,达到了成活率高、周转快、效益高的目的,建立四级兽医科普网。由于畜牧业是支柱产业,“文革”时期,生产大队设有兽医室,基本上做到了一般疫病不出村,报告疫情不过夜。家畜疫病的防治,尤其是用中草药防治,在五六十年代乃至70年代蔚然成风。1958年公社化时,群众对管理大群牲畜缺乏经验,病畜和健康混群放牧,造成了大面积疫情的发生,这时群众性的搜集、挖掘、总结传统的中兽医疗法兴起,到1960年形成了一些较为完整的藏药疫病疗法。70年代兴起的“赤脚兽医”和群众一起,挖采自制中草药。1975年,尕海公社的赤脚兽医采集草药达100余种,1800斤,自制藏药散剂,还编写了一本题为《尕海地区草药》的藏文资料油印成册。玛艾大队赤脚兽医配制的“槟硫散”对防治绵羊滴虫病有一定的疗效,1978年冬他们又炮制出4个型号的藏药用于绵羊驱虫。科技扶贫,1985年以后,科技扶贫工作被明确提出。1987年-1989年,3年扶贫1236户,脱贫率达85%以上。科技扶贫在乡村已成为风气,一个村民引进一个科学办法致了富,其他村民也就跟着干起来治穷,全县性的羔羊育肥就是最为明显的一例。从1991年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为宗旨的“1230”工程计划启动。“1230”即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每人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全县推广30项实用技术项目。到1995年,全县推广22项实用技术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28.5万元,有483名科技人员参加,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164.61万元。新能源技术推广普及,
  1985年省、州科委、省州太阳能研究所确定碌曲县为“高寒地区太阳能推广试范基地”。同年,省能源研究所为碌曲培养了4名太阳能利用专业技术人员。1987年县科委从有关部门抽出10人派出学习太阳能、风能技术。到1992年,全县有被动式太阳能房22户,其中民宅太阳房11户,大型公用建筑11幢。公用、民宅各有10户被州城建环保处评为“太阳能利用光荣户”和“太阳能利用光荣单位”。到1995年,碌曲县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建筑面积达9333.28平方米。1985年9月,县政府向县科委下达了开展风力发电的推广应用任务,县科委派人前往酒泉学习后购回风力发电机于1986年投入使用。后该项技术在全县推广,1986年,全县共有风力发电机10台。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