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2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199.2
页数:
4
页码:
358-361
摘要:
本节记述了碌曲县地方病防治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病、性病、布氏杆菌病等。
关键词:
地方病
防治
碌曲县
内容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地甲病在境内分布较广,洮河沿岸的西仓、双岔和阿拉3个乡较为严重。解放前,地甲病长期存在,对牧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甚至连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家庭全家患有这种疾病。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地甲病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先后进行过多次调查与抽样调查和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1955年调查到甲状腺肿大病人125人,至1956年治愈16人。60年代起开始大范围的普查,较大规模的防治从70年代起步。70年代先后进行过四次普查,据统计,1972年,全县共有地甲病患者351人。1973年,卫生防疫部门在县直机关干部和家属中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进行详细调查,在受检的854人中检出患者256人,占受检人数的29.9%。1974年,县地方病防治小组利用两个月时间,基本摸清了阿拉公社、双岔公社的洛措大队、拉仁关公社的唐科大队患地甲病情况,共检查2759人,患病人数达846人,其中阿拉公社患病人数524人,双岔公社洛措大队患病人数226人,拉仁关公社唐科大队患病人数96人,患病率依次为35.9%、27.93%、19.5%。洮河下游患病率高于洮河上游。发病率最高的是阿拉公社的吉扎生产队,为68.1%。1980年8月,先后对阿拉、双岔两个公社、西仓公社贡去乎大队、碌曲县中学、城关小学等9个学校和部分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及家属3170人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抽查,查出患者1470人,占调查人数的46.43%,其中男性患者占40.27%,女性占59.73%。其中阿拉公社成人患病率居第一位,双岔公社其次,各地在校儿童发病率普遍偏高。1981年全县普查6505人,查出患者2564人,占普查总数的39.42%。1984年在全县普查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受检11058人,查出地甲病患者1191人,总患病率为10.77%,较1980年下降21.72%。缺碘是地甲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地方病防治小组在对患者采取注射碘油,投放碘片方法治疗的同时,在全县推广食用加碘食盐。1974年,阿拉、双岔、西仓3个公社加碘量为万分之一,牧区公社与县城加碘二万分之一。自1982年7月份起,供销社坚持出售加碘盐,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督促检查,随后指定专人进行碘盐监测。至1984年,地甲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12月,经州地甲病考核验收工作队抽查验收,患病率下降到4.35%,达到了控制标准。1986年对607人进行抽查,患病13人,占2.14%。从此以后,地甲病防治工作主要是加强对全民食用碘盐的监测和管理,1995年,在做好该项工作的同时,对阿拉、双岔和西仓、县城7~14岁的750名儿童甲状腺肿大现状及碘油胶丸投服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县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28.61%,患病率为10.8%。甲状腺肿大及患病率有明显回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牧业用盐冲击市场,其次是销售的食盐碘浓度不足。
二、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全身性软骨变形的地方性骨关节病。碌曲县的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的西仓、双岔和阿拉3个乡,这3个乡与卓尼县的藏巴哇、扎古录、柏林乡为甘南州大骨节病的主要病区。大骨节病的防治起步较晚,1977年,在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协助下,州县地方病医务工作者普查时,在阿拉、双岔和西仓3个乡查出疑似大骨节病患者237例。1979年县防疫站对47例患者进行拍片,1980年在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协助下,初步确诊为大骨节病。1981年省地方病研究所大骨节病防治队和州、县卫生部门对一些重症病人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双岔、阿拉乡5个自然村的368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查出大骨节病患者152例,检出率为41.30%,拍片161人,查出大骨节病患者75例,检出率为46.5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分别为101例和51例。1983年8月省地方病研究所普查确定,分布在西仓、双岔、阿拉3个乡的大骨节病患者共272人,患病率分别是西仓1.8%,双岔5.42%,阿拉10.04%,平均5.61%。普查队还抽拍15岁以下青少年右手X线片65张,检出阳性病人19例,检出率为29.23%。1985年,再次对39个自然村的6480人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实检6046人,受检率为93.3%,患者514人,患病率为8.5%,患病人数比1983年增加242人,普查同时还对病区3~13岁儿童拍片74张,可疑病人9人。1986年,县防疫站在州站协助下,对双岔、阿拉两乡的31个自然村进行了普查,其中双岔乡普查15个自然村,3005人,实查2822人,普查率达93.91%,查出大骨节病人219人,患病率为7.76%。阿拉乡共查16个自然村2137人,实查1993人,普查率达93.26%,查出大骨节病人225人,患病率占11.28%。根据全国大骨节病科学考察经验,为防治大骨节病,从1983年8月起,开始对病区15岁以下儿童和病人制服亚硒酸钠片,为了做好防治工作,县卫生局与乡村医生分别签订了“防治大骨节病责任合同书”,县地病办和卫生防疫站为监督单位。“合同书”规定成年病人每次3片,10岁以上儿童每次2片,9岁以下,6个月以上每次1片,10天一次。必须送药到手,服药到口。乡村医生每月报酬8~10元不等,对投服率高者每月奖励4元。据统计,1984年投药110268人次,发放报酬1059元,奖励156元。1985年病区15周岁以下儿童及病人3237人,共投服116532人次。1987年,病区15岁以下儿童2801人,病人514人,服药者3315人。自1987年下半年起,改10天投服1次为1月投服1次,全年应投服73921人次,实际投服58363人次,投服率为78.95%,1990到1992年采取对大骨节病监测点实施监测防治。1993年共投服亚硒酸钠片2210人次,投服率98.98%,经考核,基本达到预防目的。
三、性病
性病俗称花柳病或干气病。在漫长岁月里,由于陈规陋习的影响,性生活紊乱,使此病得以蔓延,由于缺医少药,一旦染病只好任其恶变,造成生育能力低下,婴儿成活率下降,成为历史上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解放前至20世纪60年代前期,性病为境内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地方病之一。1954年,碌曲县卫生所就开始调查诊治性病。1955年,碌曲县卫生所采用洧西林、金必碘石霸等药物共治疗性病患者111人,其中梅毒84人,淋病27人。1956年采用苏联方法治疗性病100余人。1957年,卫生部门组成4人性病调查组,在第二季度进驻郎木寺斯日卡哇部落进行化验、物理诊断调查,以求得掌握可靠数据的性病发病率。全年安排治疗120人。1959年,州卫生防疫部门对来自德乌鲁市与洮江县部分地区198名藏族牧民做康氏沉淀试验,其中呈阳性的106例,发病率为53.53%,1959年,全县显发性梅毒占到调查人数的5.0%,防治3428人。同年10月县卫生局组织一支性病防治队,先后在尕海、阿木去乎防治,至年未治疗5000余人。1960年在阿木去乎、西仓、双岔、科才4个公社进行性病检查8672人,治疗病人1761人。1961年又发现梅毒患者36人。1964年,省卫生厅派来民族医疗队,对双岔、玛艾、阿拉3个公社重点进行了性病普查治疗和麻风病流行调查,共调查5427人,占3个公社总人口的80.8%,检出性病患者643人,其中患梅毒544人,患淋病99人,选点调查的双岔公社受检2370人,抽血化验1113人。确诊性病患者为266人,患病率31.2%。在调查诊治的同时,政府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婚姻法,提倡一夫一妻制,开展移风易俗教育,亦使性病传播得到控制。自60年代后期,性病通过治疗逐年下降,不再成为境内的主要地方病。
四、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牲畜是布病主要传染源。全州布病普查始于1958年,70年代至90年代,碌曲县又先后进行过几次普查和调查。从发病的总体情况来看,牧区发病率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牧区的女性发病率又高于男性,碌曲县牧区男性发病率为2.39%,女性为5.79%。原因主要是牧区直接接触牲畜较多的挤奶等劳务均由妇女所承担。1972年,全州人类布病普查发现,碌曲、玛曲、夏河三县共有布病患者1075人。1982年9月,县卫生防疫站对县城有关畜产品屠宰人员及玛艾大队、加格大队留守冬房帐圈的部分老人和学生165人进行检查,检出阳性病人34人,占检查人数的21%,其中男18人,占阳性率53%,女16人,占阳性率46%。1993年,县卫生防疫站采取询问症状、检查体格、布病皮试筛选方法,对可疑及皮试阳性者采血作血检(SAT)试验,综合对双岔乡、玛艾小学及县藏族中学的学生人群256人进行诊断,检出病人39人,患病率3.99%,查出玛艾小学患者1人,藏中学生皮革强度大,感染率高,血检(SAT)阳性5份,且均有临床表现,双岔乡的感染率最高,其病因可能是人畜接触机会较多。布病的防治始于50年代,进入80年代后,广泛开展了防治宣传,加强防治措施,在病区采取以注射布氏杆菌疫苗、投服布病药丸,气雾免疫及多种中西、中藏医综合疗法。1972年,州畜牧兽医站主持,州卫生防疫站参加组织的工作组,对碌曲县尕海公社的加仓、前进、郎木寺公社的贡巴、波海、尕尔娘等大队及李恰如牧场的人和牛、羊全部进行了羊型五号苗的气雾免疫。加强对牲畜有病的防治,切断传染源,是防治人类布病的根本措施,自80年代初,对畜类布病防治进一步加强,1983年,州上下达给碌曲县290000头(只)牲畜气雾免疫任务,实际完成330729头,超额13.12%,密度达到92%,同时对双岔、西仓、阿拉三个公社下达的3000份血检任务超额3.5%完成,阳性率下降到0.48%。1980年,对四个乡的9个自然村的6~8岁的儿童1479人进行了布病抽查,实查1380人,受检率92.44%,发病率为0/十万。经检查验收,达到了国家“基本控制标准”。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碌曲县地方性甲状腺肿...
相关专题
碌曲县大骨节病防治情...
相关专题
碌曲县性病防治情况
相关专题
碌曲县布氏杆菌病防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