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29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R199.2
页数: 5
页码: 354-3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碌曲县传染病防治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鼠疫、麻风病、麻疹、结核病、百日咳、伤寒、天花等。
关键词: 传染病 防治 碌曲县

内容

一、鼠疫
  鼠疫是由鼠类动物传染给人的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据《鼠疫》(纪树立主编、1988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书介绍,碌曲县在1905年、1910年、1923年、1929年、1930年、1932年、1940年均有疑似鼠疫病的流行,病例少则数人,多则40余人。解放前西仓寺院亦有类似鼠疫的流行病例。据《甘南州卫生志》介绍,1940年8月中旬至8月底,因剥食旱獭引起鼠疫,受传染的3人全部死亡。1961年甘肃省自然疫源调查队在碌曲县双岔公社大庄村背后的山坡上捡到自毙旱獭1只,从其骨髓中分离出鼠疫杆菌一株,从而以科学方法证实该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疫病地面积458公顷。自1961年至1976年10年间,党和政府组织科学工作者先后进行过7次灭獭拨源工作。经过努力,到1985年,自然区旱獭密度由原来的0.15只/公顷降到0只/公顷,盗洞率由开头的48.58%降为零,1986年,双岔乡大庄485公顷疫源地正式通过国家和省级考核验收,达到了“稳定控制”标准。1988年在1987年对疫源监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为时2个月的灭獭拨源和鼠疫监测。达到“稳定控制”标准以后,防鼠工作侧重于源区监测,1987—1995年监测工作每年都在进行。1994年,监测范围扩大到甘、青、川边界一带,监测结果表明,大庄自然鼠疫源地及甘、青、川边界地带的鼠疫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达到“稳定控制”标准以后,县委、县政府继续重视对防鼠工作的领导,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与县卫生防疫站,不间断地进行以“三报(报死旱獭、报不明原因的高烧病人、报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三不”(即不剥食旱獭,不接触病死旱獭、不猎獭)知识为中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使防鼠疫工作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麻风病
  1.麻风病在碌曲的流行。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程较长,尚无特效疗法。麻风病曾在全县7个乡的45个自然村流行,系甘肃省麻风病高发地区之一,其中双岔、西仓、阿拉3乡属于甘南州8个重点发病乡之列,以双岔乡为发病人口最多。据了解,双岔乡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年代末的30年中,19个自然村中有18个自然村有麻风病流行,30年累计死于麻风病111人。尕丁关村南木交一家4口均死于麻风病,二地村其毛他一家4口患麻风病,3人死亡,所剩一名幼女在解放后被政府收住麻风病院治疗。碌曲县城以东的洮河沿岸地区流行麻风病由来已久。据有关资料介绍,历代以来,甘南藏族群众多有往返于印度经商和从事宗教活动,而印度是世界上麻风病高发国家,屡有被传染者返回。民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地方军阀对麻风病人实施枪杀、活埋等惨无人道的灭绝政策,致使部分藏族患者凭借语言与生活习俗相同而流入夏河、碌曲县的半农半牧地区,先是流浪,继而定居。关于双岔乡麻风病的流行,境内洮河沿岸有种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部分地区发现麻风病患者便要驱逐出部落,双岔就是那些被驱逐者的聚积生活区,日益增多的麻风病患者生儿育女,一代一代延续下来。麻风病大量流行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封建迷信是麻风病大量流行的思想基础。人们认为,患麻风病是“神灵的惩罚”或“鬼怪作崇”,所以麻风病人死后只能水葬,不能天葬升天,患者与家人同吃同住,讳疾忌医,死后尸体投入洮河,任其漂流,死者的衣物由亲友穿用,为麻风病的流行传播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境内本来地处高寒,四季潮湿,加之群众居住的土木结构房屋多是高大而封闭,阴暗潮湿,光线不足,不通风,空气不畅,人畜同居,为病菌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再次,麻风病的传染多在体质差、抵抗力弱的情况下发生。据1971年6月调查,从1941年至1970年先后死亡的111名患者,贫下中农达94人,占死亡人数的84.68%;1971年有患者53人,其中贫下中农44人,占83.54%,土官头人等富裕户没有患麻风病的患者,由此可见,贫困也是麻风病传播的条件之一。从发病年龄上看,一般在20岁左右,被传染者多在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时期。据统计,从1949年至1987年底,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170例,其中男102例,占60%,女68例,占40%。藏族发病169例,占99.4%,回族1例,占0.6%;牧民164例,干部及工作人员2例,和尚3例,学生1例。确诊前病期3年以内者62例,4—6年者72例,7—9年者19例,10年以上者17例,发病年龄以19—40岁者居多,共137例,占80%。报病发现96例,普查55例,线索调查发现17例,普通门诊发现2例。
  2.麻风病的防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四十多年来,省、州有关部门在物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业务上具体指导,县委、县政府将防治工作纳入总体规划,提出把防病治病同治穷致富目标结合起来的方针,每年召开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防治。解放以来,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先后采取普查线索调查,疫点调查、高危人群调查及报病等多种形式,边发现边治疗。共开展过滤性普查两次,累计调查21000多人次,线索调查及迁回性调查始终未断,累计调查12000人次,特别是1982年以后,建立了以院外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建立健全了基层防治网。1987年以前对患者采取以单疗为主,1987年以后全面实施联合化治疗。使治疗覆盖率达100%,规划率100%,治愈率达93.75%。与此同时,自1987年以后,还对所有麻风病人每年进行临床、细菌监测复查,对其家属与高危人群进行体查,累计检查达4500多人次。由于人民政府的积极防治,麻风病在境内流行范围从解放初的7个乡45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数的47.8%)缩小到1969年的34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数的35.78%),1991年底缩小到2个乡的3个自然村,下降幅度为91.2%,1992年底以后流行范围缩小为零。
  三、麻疹
  麻疹是危害儿童的传染性疾病。1955年5月至6月间,双岔土房发现麻疹流行,碌曲卫生所组织巡回医疗小组前往防治,在21天内扑灭了麻疹流行。据统计发病人数203人,其中男188人,女15人,死亡8人。1962年至1963年间先后发生麻疹病人21人。1974年,全县发生大面积麻疹流行,自4月下旬从郎木寺公社开始发现麻疹,迅速波及全县,至8月上旬共发现麻疹病患者170例,其中死亡6例。1979年部分牧民赴青海塔尔寺朝拜受传染,引起麻疹流行,全县发生304例,死亡7例,主要发生在尕海、双岔两个公社。1981年,部分牧民去西藏朝拜染上麻疹,途中患病8人,死亡1人,这次虽未造成大面积流行,但在6个公社均有零散流行。1983年5月,双岔公社毛日、电塘两个生产队发生麻疹流行,毛日队发病21人,死亡2例,电塘队发病29人。1983年全县发生麻疹142例。
  1985年4月,玛艾乡花格村发现4例麻疹病人。麻疹的防治,自50年代起步,80年代进一步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坚持做好麻苗接种,使麻疹自80年代后期起,再未发生过较大范围的流行。从历年监测麻疹抗体水平看,抗体阳性率及平均抗体滴度均比较高,机体已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
  四、结核病
  结核病即肺结核在县境内的调查防治,始于70年代中期。1975年4月份以前在全县进行了结核菌试验,全县共检查898人,观察790人,阳性者164人,阳性率达20%,1984—1990年先后进行过6次调查,其中规模较大的普查、线索调查达4次。1984年查出阳性病人19人,复查17人,复查率89%,其中阴转12人,阴转率为63.12%,复阳5例,复阳率26.31%,死亡2例,占10.53%。1985年查出阳性病人25人,复查22人,复查率86%,其中阴转15人,阴转率为60%,复阳7人,复阳率为26%。1987年对全县三分之一人口进行结核病线索调查,共查出可疑病人158人,同时对双岔乡部分村的1520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确诊病人23人。1988年全县4个结核病点的6000余人进行了线索调查,拍片29人,痰涂20人,并对1987年查出的23人进行了规则治疗。1989年再次对全县三分之一人口进行结核病人群线索调查,调查人数为8851人,调查发现可疑病人36人,呈阳性病人2例,诊断I组结核病人2例。同年9月,县卫生防疫站组织结核病复查小组到双岔乡进行了为期8天的复查,1987年确认的23例中有一例死亡,复查率为90.90%。1990年8月中旬,由10人组成的结核病普查小组到阿拉、双岔两乡进行了为期10天的结核病普查,共了解线索病人78人,胸部透视68人,拍片18张,查痰54份,其中查出阳性痰片7张。90年代,结核病防治得到了进一步重视。1994年,碌曲县被列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防治结核病项目的县之一,县政府成立碌曲县结核病控制领导小组,制定了《碌曲县控制结核病实施方案》,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了结核病防治组,开办了结核病门诊部,并对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结核病防治专干进行了培训。1994年7月1日,结核病控制项目正式启动,截止11月底,共接诊103人次,胸透103人次,痰检59人份,其中初次涂阴4人份,复治涂阳7人份,涂阴6人份,共接受治疗病人20人,项目实施组到双岔乡设诊治点。1995年完成就诊病人177人,胸透177人,痰检103人,拍片42人,查治肺结核病人17人,临床治愈12人。
  五、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境内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之一。该类疾病是由于卫生条件差、食物污染或变质等因素引起的传染病。据有关资料显示,1958年,全县曾一度流行细菌性痢疾,先后发病340人次,7名小孩因未及时治疗而死亡。1981年全县发生182例,县医院和各乡卫生院住院病人中细菌性疾病患者101例,死亡1例。1982年共发生353例,占同年流感、百日咳、麻疹、传染性肝炎、猩红热等6种病1134例的31.84%,发病率1.13%。1984年,全县发生1329例传染病,其中痢疾316例。1985年发病114人。1970年至1989年20年间,全县发生细菌性痢疾3469例,发病率为792.91/10万,死亡20例。1991年至1994年共发生114例。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增强了预防意识,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六、百日咳
  百日咳在境内的流行性发生,以1975年为甚,1984年其次。1975年2月,玛艾公社发现百日咳病人,后相继在全县流行,其中以双岔公社毛日大队发病人数最多,截至6月24日,共发生百日咳病人177人,死于合并肺炎1人,青禾大队发病85人,死于合并肺炎3人。毛日大队177人中有168例为15岁以下少年儿童。1984年全县发病38例,其中玛艾乡红科大队发生百日咳32例,死亡3例。1985年以后,经过以百白破三联疫苗等药物预防接种,全县再未发生过大面积流行性发病。
  七、伤寒
  解放前至20世纪50年代的发病情况,因无记载而没有确切数据,1959年,医务人员预防注射伤寒疫苗,计2831人,使伤寒发病率由93%降到65%,劳动出勤率由65%提高到98%。1960年,是自1954年以来疾病流行最严重的一年,1至2月份以伤寒、流感、痢疾最为突出,发病人数达1210人。自此以后,由于积极预防,伤寒均未有较大的流行性发病。1986年至1995年,全县累计伤寒发病27例,其中以1992年发病率较高,全年共发生伤寒病患者14例。
  八、天花
  在县人民政府建立以前,天花在境内广泛流行,危害甚烈。民国十九年(1930年),双岔地区的恰日、大庄、九尼、二地等村庄天花流行,仅二地一个村就发病62人,其中死亡42人。解放后,通过对牧民儿童免费种痘,控制了天花的流行。
  九、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境内的常见病。由于高寒阴湿,特别是冬春季节,气候变化无常,流行性感冒时有发生。据记载,1958年了2月、3月、9月、10月间全县各公社的村庄部落均有流感发生,卫生医疗机构组成巡回医疗小组,先后扑灭流感880人次,其中死亡2人。1959年,全县患流感病者2896人次。1978年11月,碌曲县城关中、小学部分学生患流感,卫生防疫部门对912名学生投服钙克斯片防治,控制了疾病传播。1980年1月,县城暴发流感,前后历时20余天,总发病人数达951人(不完全统计),占当时县城总人口的43.23%,在发病人群中,中、小学学生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673%,其次是干部职工,占21.5%,再次是家属和学龄前儿童,占11.23%。1982年,县直机关发生流感,有病人575人,其中1—3月龄幼儿发病362例,10—11月龄幼儿发病213例。1983年为810例。1984年县城流感102例。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