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29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防疫
分类号:
R199.2
页数:
10
页码:
354-363
摘要:
本章记述了碌曲县卫生防疫的情况,其中包括了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计划免疫等。
关键词:
卫生
防疫
卫生管理
内容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一、鼠疫
鼠疫是由鼠类动物传染给人的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据《鼠疫》(纪树立主编、1988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书介绍,碌曲县在1905年、1910年、1923年、1929年、1930年、1932年、1940年均有疑似鼠疫病的流行,病例少则数人,多则40余人。解放前西仓寺院亦有类似鼠疫的流行病例。据《甘南州卫生志》介绍,1940年8月中旬至8月底,因剥食旱獭引起鼠疫,受传染的3人全部死亡。1961年甘肃省自然疫源调查队在碌曲县双岔公社大庄村背后的山坡上捡到自毙旱獭1只,从其骨髓中分离出鼠疫杆菌一株,从而以科学方法证实该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判定疫病地面积458公顷。自1961年至1976年10年间,党和政府组织科学工作者先后进行过7次灭獭拨源工作。经过努力,到1985年,自然区旱獭密度由原来的0.15只/公顷降到0只/公顷,盗洞率由开头的48.58%降为零,1986年,双岔乡大庄485公顷疫源地正式通过国家和省级考核验收,达到了“稳定控制”标准。1988年在1987年对疫源监测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为时2个月的灭獭拨源和鼠疫监测。达到“稳定控制”标准以后,防鼠工作侧重于源区监测,1987—1995年监测工作每年都在进行。1994年,监测范围扩大到甘、青、川边界一带,监测结果表明,大庄自然鼠疫源地及甘、青、川边界地带的鼠疫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达到“稳定控制”标准以后,县委、县政府继续重视对防鼠工作的领导,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与县卫生防疫站,不间断地进行以“三报(报死旱獭、报不明原因的高烧病人、报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三不”(即不剥食旱獭,不接触病死旱獭、不猎獭)知识为中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使防鼠疫工作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麻风病
1.麻风病在碌曲的流行。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程较长,尚无特效疗法。麻风病曾在全县7个乡的45个自然村流行,系甘肃省麻风病高发地区之一,其中双岔、西仓、阿拉3乡属于甘南州8个重点发病乡之列,以双岔乡为发病人口最多。据了解,双岔乡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年代末的30年中,19个自然村中有18个自然村有麻风病流行,30年累计死于麻风病111人。尕丁关村南木交一家4口均死于麻风病,二地村其毛他一家4口患麻风病,3人死亡,所剩一名幼女在解放后被政府收住麻风病院治疗。碌曲县城以东的洮河沿岸地区流行麻风病由来已久。据有关资料介绍,历代以来,甘南藏族群众多有往返于印度经商和从事宗教活动,而印度是世界上麻风病高发国家,屡有被传染者返回。民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地方军阀对麻风病人实施枪杀、活埋等惨无人道的灭绝政策,致使部分藏族患者凭借语言与生活习俗相同而流入夏河、碌曲县的半农半牧地区,先是流浪,继而定居。关于双岔乡麻风病的流行,境内洮河沿岸有种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部分地区发现麻风病患者便要驱逐出部落,双岔就是那些被驱逐者的聚积生活区,日益增多的麻风病患者生儿育女,一代一代延续下来。麻风病大量流行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封建迷信是麻风病大量流行的思想基础。人们认为,患麻风病是“神灵的惩罚”或“鬼怪作崇”,所以麻风病人死后只能水葬,不能天葬升天,患者与家人同吃同住,讳疾忌医,死后尸体投入洮河,任其漂流,死者的衣物由亲友穿用,为麻风病的流行传播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境内本来地处高寒,四季潮湿,加之群众居住的土木结构房屋多是高大而封闭,阴暗潮湿,光线不足,不通风,空气不畅,人畜同居,为病菌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再次,麻风病的传染多在体质差、抵抗力弱的情况下发生。据1971年6月调查,从1941年至1970年先后死亡的111名患者,贫下中农达94人,占死亡人数的84.68%;1971年有患者53人,其中贫下中农44人,占83.54%,土官头人等富裕户没有患麻风病的患者,由此可见,贫困也是麻风病传播的条件之一。从发病年龄上看,一般在20岁左右,被传染者多在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少年儿童时期。据统计,从1949年至1987年底,全县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170例,其中男102例,占60%,女68例,占40%。藏族发病169例,占99.4%,回族1例,占0.6%;牧民164例,干部及工作人员2例,和尚3例,学生1例。确诊前病期3年以内者62例,4—6年者72例,7—9年者19例,10年以上者17例,发病年龄以19—40岁者居多,共137例,占80%。报病发现96例,普查55例,线索调查发现17例,普通门诊发现2例。
2.麻风病的防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四十多年来,省、州有关部门在物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业务上具体指导,县委、县政府将防治工作纳入总体规划,提出把防病治病同治穷致富目标结合起来的方针,每年召开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防治。解放以来,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先后采取普查线索调查,疫点调查、高危人群调查及报病等多种形式,边发现边治疗。共开展过滤性普查两次,累计调查21000多人次,线索调查及迁回性调查始终未断,累计调查12000人次,特别是1982年以后,建立了以院外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建立健全了基层防治网。1987年以前对患者采取以单疗为主,1987年以后全面实施联合化治疗。使治疗覆盖率达100%,规划率100%,治愈率达93.75%。与此同时,自1987年以后,还对所有麻风病人每年进行临床、细菌监测复查,对其家属与高危人群进行体查,累计检查达4500多人次。由于人民政府的积极防治,麻风病在境内流行范围从解放初的7个乡45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数的47.8%)缩小到1969年的34个自然村(占自然村数的35.78%),1991年底缩小到2个乡的3个自然村,下降幅度为91.2%,1992年底以后流行范围缩小为零。
三、麻疹
麻疹是危害儿童的传染性疾病。1955年5月至6月间,双岔土房发现麻疹流行,碌曲卫生所组织巡回医疗小组前往防治,在21天内扑灭了麻疹流行。据统计发病人数203人,其中男188人,女15人,死亡8人。1962年至1963年间先后发生麻疹病人21人。1974年,全县发生大面积麻疹流行,自4月下旬从郎木寺公社开始发现麻疹,迅速波及全县,至8月上旬共发现麻疹病患者170例,其中死亡6例。1979年部分牧民赴青海塔尔寺朝拜受传染,引起麻疹流行,全县发生304例,死亡7例,主要发生在尕海、双岔两个公社。1981年,部分牧民去西藏朝拜染上麻疹,途中患病8人,死亡1人,这次虽未造成大面积流行,但在6个公社均有零散流行。1983年5月,双岔公社毛日、电塘两个生产队发生麻疹流行,毛日队发病21人,死亡2例,电塘队发病29人。1983年全县发生麻疹142例。
1985年4月,玛艾乡花格村发现4例麻疹病人。麻疹的防治,自50年代起步,80年代进一步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坚持做好麻苗接种,使麻疹自80年代后期起,再未发生过较大范围的流行。从历年监测麻疹抗体水平看,抗体阳性率及平均抗体滴度均比较高,机体已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
四、结核病
结核病即肺结核在县境内的调查防治,始于70年代中期。1975年4月份以前在全县进行了结核菌试验,全县共检查898人,观察790人,阳性者164人,阳性率达20%,1984—1990年先后进行过6次调查,其中规模较大的普查、线索调查达4次。1984年查出阳性病人19人,复查17人,复查率89%,其中阴转12人,阴转率为63.12%,复阳5例,复阳率26.31%,死亡2例,占10.53%。1985年查出阳性病人25人,复查22人,复查率86%,其中阴转15人,阴转率为60%,复阳7人,复阳率为26%。1987年对全县三分之一人口进行结核病线索调查,共查出可疑病人158人,同时对双岔乡部分村的1520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确诊病人23人。1988年全县4个结核病点的6000余人进行了线索调查,拍片29人,痰涂20人,并对1987年查出的23人进行了规则治疗。1989年再次对全县三分之一人口进行结核病人群线索调查,调查人数为8851人,调查发现可疑病人36人,呈阳性病人2例,诊断I组结核病人2例。同年9月,县卫生防疫站组织结核病复查小组到双岔乡进行了为期8天的复查,1987年确认的23例中有一例死亡,复查率为90.90%。1990年8月中旬,由10人组成的结核病普查小组到阿拉、双岔两乡进行了为期10天的结核病普查,共了解线索病人78人,胸部透视68人,拍片18张,查痰54份,其中查出阳性痰片7张。90年代,结核病防治得到了进一步重视。1994年,碌曲县被列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防治结核病项目的县之一,县政府成立碌曲县结核病控制领导小组,制定了《碌曲县控制结核病实施方案》,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了结核病防治组,开办了结核病门诊部,并对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结核病防治专干进行了培训。1994年7月1日,结核病控制项目正式启动,截止11月底,共接诊103人次,胸透103人次,痰检59人份,其中初次涂阴4人份,复治涂阳7人份,涂阴6人份,共接受治疗病人20人,项目实施组到双岔乡设诊治点。1995年完成就诊病人177人,胸透177人,痰检103人,拍片42人,查治肺结核病人17人,临床治愈12人。
五、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境内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之一。该类疾病是由于卫生条件差、食物污染或变质等因素引起的传染病。据有关资料显示,1958年,全县曾一度流行细菌性痢疾,先后发病340人次,7名小孩因未及时治疗而死亡。1981年全县发生182例,县医院和各乡卫生院住院病人中细菌性疾病患者101例,死亡1例。1982年共发生353例,占同年流感、百日咳、麻疹、传染性肝炎、猩红热等6种病1134例的31.84%,发病率1.13%。1984年,全县发生1329例传染病,其中痢疾316例。1985年发病114人。1970年至1989年20年间,全县发生细菌性痢疾3469例,发病率为792.91/10万,死亡20例。1991年至1994年共发生114例。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增强了预防意识,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六、百日咳
百日咳在境内的流行性发生,以1975年为甚,1984年其次。1975年2月,玛艾公社发现百日咳病人,后相继在全县流行,其中以双岔公社毛日大队发病人数最多,截至6月24日,共发生百日咳病人177人,死于合并肺炎1人,青禾大队发病85人,死于合并肺炎3人。毛日大队177人中有168例为15岁以下少年儿童。1984年全县发病38例,其中玛艾乡红科大队发生百日咳32例,死亡3例。1985年以后,经过以百白破三联疫苗等药物预防接种,全县再未发生过大面积流行性发病。
七、伤寒
解放前至20世纪50年代的发病情况,因无记载而没有确切数据,1959年,医务人员预防注射伤寒疫苗,计2831人,使伤寒发病率由93%降到65%,劳动出勤率由65%提高到98%。1960年,是自1954年以来疾病流行最严重的一年,1至2月份以伤寒、流感、痢疾最为突出,发病人数达1210人。自此以后,由于积极预防,伤寒均未有较大的流行性发病。1986年至1995年,全县累计伤寒发病27例,其中以1992年发病率较高,全年共发生伤寒病患者14例。
八、天花
在县人民政府建立以前,天花在境内广泛流行,危害甚烈。民国十九年(1930年),双岔地区的恰日、大庄、九尼、二地等村庄天花流行,仅二地一个村就发病62人,其中死亡42人。解放后,通过对牧民儿童免费种痘,控制了天花的流行。
九、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境内的常见病。由于高寒阴湿,特别是冬春季节,气候变化无常,流行性感冒时有发生。据记载,1958年了2月、3月、9月、10月间全县各公社的村庄部落均有流感发生,卫生医疗机构组成巡回医疗小组,先后扑灭流感880人次,其中死亡2人。1959年,全县患流感病者2896人次。1978年11月,碌曲县城关中、小学部分学生患流感,卫生防疫部门对912名学生投服钙克斯片防治,控制了疾病传播。1980年1月,县城暴发流感,前后历时20余天,总发病人数达951人(不完全统计),占当时县城总人口的43.23%,在发病人群中,中、小学学生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673%,其次是干部职工,占21.5%,再次是家属和学龄前儿童,占11.23%。1982年,县直机关发生流感,有病人575人,其中1—3月龄幼儿发病362例,10—11月龄幼儿发病213例。1983年为810例。1984年县城流感102例。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地甲病在境内分布较广,洮河沿岸的西仓、双岔和阿拉3个乡较为严重。解放前,地甲病长期存在,对牧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甚至连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家庭全家患有这种疾病。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地甲病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先后进行过多次调查与抽样调查和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1955年调查到甲状腺肿大病人125人,至1956年治愈16人。60年代起开始大范围的普查,较大规模的防治从70年代起步。70年代先后进行过四次普查,据统计,1972年,全县共有地甲病患者351人。1973年,卫生防疫部门在县直机关干部和家属中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进行详细调查,在受检的854人中检出患者256人,占受检人数的29.9%。1974年,县地方病防治小组利用两个月时间,基本摸清了阿拉公社、双岔公社的洛措大队、拉仁关公社的唐科大队患地甲病情况,共检查2759人,患病人数达846人,其中阿拉公社患病人数524人,双岔公社洛措大队患病人数226人,拉仁关公社唐科大队患病人数96人,患病率依次为35.9%、27.93%、19.5%。洮河下游患病率高于洮河上游。发病率最高的是阿拉公社的吉扎生产队,为68.1%。1980年8月,先后对阿拉、双岔两个公社、西仓公社贡去乎大队、碌曲县中学、城关小学等9个学校和部分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及家属3170人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抽查,查出患者1470人,占调查人数的46.43%,其中男性患者占40.27%,女性占59.73%。其中阿拉公社成人患病率居第一位,双岔公社其次,各地在校儿童发病率普遍偏高。1981年全县普查6505人,查出患者2564人,占普查总数的39.42%。1984年在全县普查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受检11058人,查出地甲病患者1191人,总患病率为10.77%,较1980年下降21.72%。缺碘是地甲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地方病防治小组在对患者采取注射碘油,投放碘片方法治疗的同时,在全县推广食用加碘食盐。1974年,阿拉、双岔、西仓3个公社加碘量为万分之一,牧区公社与县城加碘二万分之一。自1982年7月份起,供销社坚持出售加碘盐,地方病防治办公室督促检查,随后指定专人进行碘盐监测。至1984年,地甲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12月,经州地甲病考核验收工作队抽查验收,患病率下降到4.35%,达到了控制标准。1986年对607人进行抽查,患病13人,占2.14%。从此以后,地甲病防治工作主要是加强对全民食用碘盐的监测和管理,1995年,在做好该项工作的同时,对阿拉、双岔和西仓、县城7~14岁的750名儿童甲状腺肿大现状及碘油胶丸投服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县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28.61%,患病率为10.8%。甲状腺肿大及患病率有明显回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牧业用盐冲击市场,其次是销售的食盐碘浓度不足。
二、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全身性软骨变形的地方性骨关节病。碌曲县的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洮河沿岸的西仓、双岔和阿拉3个乡,这3个乡与卓尼县的藏巴哇、扎古录、柏林乡为甘南州大骨节病的主要病区。大骨节病的防治起步较晚,1977年,在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协助下,州县地方病医务工作者普查时,在阿拉、双岔和西仓3个乡查出疑似大骨节病患者237例。1979年县防疫站对47例患者进行拍片,1980年在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协助下,初步确诊为大骨节病。1981年省地方病研究所大骨节病防治队和州、县卫生部门对一些重症病人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双岔、阿拉乡5个自然村的368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共查出大骨节病患者152例,检出率为41.30%,拍片161人,查出大骨节病患者75例,检出率为46.57%,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分别为101例和51例。1983年8月省地方病研究所普查确定,分布在西仓、双岔、阿拉3个乡的大骨节病患者共272人,患病率分别是西仓1.8%,双岔5.42%,阿拉10.04%,平均5.61%。普查队还抽拍15岁以下青少年右手X线片65张,检出阳性病人19例,检出率为29.23%。1985年,再次对39个自然村的6480人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实检6046人,受检率为93.3%,患者514人,患病率为8.5%,患病人数比1983年增加242人,普查同时还对病区3~13岁儿童拍片74张,可疑病人9人。1986年,县防疫站在州站协助下,对双岔、阿拉两乡的31个自然村进行了普查,其中双岔乡普查15个自然村,3005人,实查2822人,普查率达93.91%,查出大骨节病人219人,患病率为7.76%。阿拉乡共查16个自然村2137人,实查1993人,普查率达93.26%,查出大骨节病人225人,患病率占11.28%。根据全国大骨节病科学考察经验,为防治大骨节病,从1983年8月起,开始对病区15岁以下儿童和病人制服亚硒酸钠片,为了做好防治工作,县卫生局与乡村医生分别签订了“防治大骨节病责任合同书”,县地病办和卫生防疫站为监督单位。“合同书”规定成年病人每次3片,10岁以上儿童每次2片,9岁以下,6个月以上每次1片,10天一次。必须送药到手,服药到口。乡村医生每月报酬8~10元不等,对投服率高者每月奖励4元。据统计,1984年投药110268人次,发放报酬1059元,奖励156元。1985年病区15周岁以下儿童及病人3237人,共投服116532人次。1987年,病区15岁以下儿童2801人,病人514人,服药者3315人。自1987年下半年起,改10天投服1次为1月投服1次,全年应投服73921人次,实际投服58363人次,投服率为78.95%,1990到1992年采取对大骨节病监测点实施监测防治。1993年共投服亚硒酸钠片2210人次,投服率98.98%,经考核,基本达到预防目的。
三、性病
性病俗称花柳病或干气病。在漫长岁月里,由于陈规陋习的影响,性生活紊乱,使此病得以蔓延,由于缺医少药,一旦染病只好任其恶变,造成生育能力低下,婴儿成活率下降,成为历史上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解放前至20世纪60年代前期,性病为境内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地方病之一。1954年,碌曲县卫生所就开始调查诊治性病。1955年,碌曲县卫生所采用洧西林、金必碘石霸等药物共治疗性病患者111人,其中梅毒84人,淋病27人。1956年采用苏联方法治疗性病100余人。1957年,卫生部门组成4人性病调查组,在第二季度进驻郎木寺斯日卡哇部落进行化验、物理诊断调查,以求得掌握可靠数据的性病发病率。全年安排治疗120人。1959年,州卫生防疫部门对来自德乌鲁市与洮江县部分地区198名藏族牧民做康氏沉淀试验,其中呈阳性的106例,发病率为53.53%,1959年,全县显发性梅毒占到调查人数的5.0%,防治3428人。同年10月县卫生局组织一支性病防治队,先后在尕海、阿木去乎防治,至年未治疗5000余人。1960年在阿木去乎、西仓、双岔、科才4个公社进行性病检查8672人,治疗病人1761人。1961年又发现梅毒患者36人。1964年,省卫生厅派来民族医疗队,对双岔、玛艾、阿拉3个公社重点进行了性病普查治疗和麻风病流行调查,共调查5427人,占3个公社总人口的80.8%,检出性病患者643人,其中患梅毒544人,患淋病99人,选点调查的双岔公社受检2370人,抽血化验1113人。确诊性病患者为266人,患病率31.2%。在调查诊治的同时,政府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婚姻法,提倡一夫一妻制,开展移风易俗教育,亦使性病传播得到控制。自60年代后期,性病通过治疗逐年下降,不再成为境内的主要地方病。
四、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牲畜是布病主要传染源。全州布病普查始于1958年,70年代至90年代,碌曲县又先后进行过几次普查和调查。从发病的总体情况来看,牧区发病率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牧区的女性发病率又高于男性,碌曲县牧区男性发病率为2.39%,女性为5.79%。原因主要是牧区直接接触牲畜较多的挤奶等劳务均由妇女所承担。1972年,全州人类布病普查发现,碌曲、玛曲、夏河三县共有布病患者1075人。1982年9月,县卫生防疫站对县城有关畜产品屠宰人员及玛艾大队、加格大队留守冬房帐圈的部分老人和学生165人进行检查,检出阳性病人34人,占检查人数的21%,其中男18人,占阳性率53%,女16人,占阳性率46%。1993年,县卫生防疫站采取询问症状、检查体格、布病皮试筛选方法,对可疑及皮试阳性者采血作血检(SAT)试验,综合对双岔乡、玛艾小学及县藏族中学的学生人群256人进行诊断,检出病人39人,患病率3.99%,查出玛艾小学患者1人,藏中学生皮革强度大,感染率高,血检(SAT)阳性5份,且均有临床表现,双岔乡的感染率最高,其病因可能是人畜接触机会较多。布病的防治始于50年代,进入80年代后,广泛开展了防治宣传,加强防治措施,在病区采取以注射布氏杆菌疫苗、投服布病药丸,气雾免疫及多种中西、中藏医综合疗法。1972年,州畜牧兽医站主持,州卫生防疫站参加组织的工作组,对碌曲县尕海公社的加仓、前进、郎木寺公社的贡巴、波海、尕尔娘等大队及李恰如牧场的人和牛、羊全部进行了羊型五号苗的气雾免疫。加强对牲畜有病的防治,切断传染源,是防治人类布病的根本措施,自80年代初,对畜类布病防治进一步加强,1983年,州上下达给碌曲县290000头(只)牲畜气雾免疫任务,实际完成330729头,超额13.12%,密度达到92%,同时对双岔、西仓、阿拉三个公社下达的3000份血检任务超额3.5%完成,阳性率下降到0.48%。1980年,对四个乡的9个自然村的6~8岁的儿童1479人进行了布病抽查,实查1380人,受检率92.44%,发病率为0/十万。经检查验收,达到了国家“基本控制标准”。
第三节 计划免疫
一、计划免疫
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之前,全县的计划免疫由甘南州卫生防疫站巡回防治。碌曲县计划免疫工作的规范化是从1978年开始。1978年全县24个大队的5389名0~12岁的儿童全部建立了预防接种卡,各医疗单位都指定专人兼搞传染病的管理和计划免疫,大多数大队的赤脚医生都能按要求完成各种疫菌苗的接种投服工作。1982年全县共接种投服各种疫苗11842人份,其中公社11522人份,县直机关320人份。四种疫苗接种的情况分别是:小儿麻痹糖丸3224份,牛痘苗2936份,百白二联3140份,麻疹2600份。1983年县防疫站共发放各种疫苗11013份,实际接种8433人份,总接种率为76%。为了保质保量完成麻疹接种,县卫生防疫站还举办了全县麻苗普种学习班。1984年发放疫菌苗4种,6970份,实际接种6169份,总接种率为88.9%,通过整顿接种卡统计出全县0~2岁儿童6561人,卡册使用率在80%以上。1985年进行了两次整卡,建卡6443人,补卡517人,剔卡479人,全县建卡率在90%以上,人卡符合率在95%以上,用卡率在75%以上。1985年接种生物制品5种,计划接种11990人份,实际接种10988人份,总接种率为91.64%,比上年上升3.08%,1986年又进行了两次整卡,建卡6069人,全年使用5种生物制品,计划接种12980份,实际接种11985份,接种率为92.33%。1987年,县政府成立了计划免疫工作领导小组,县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设立了计划免疫组,县医院设立了防保科,各乡中心卫生院设有防保组。计划免疫办公室制定了《实施细则》和《考核条例》,4苗复盖指标分解到组,层层负责,同时把计划免疫任务完成的好坏同工资、奖金、补贴挂勾,医疗和预防工作各占50%比例发工资,超额1例4苗覆盖者奖励劳务费2元,经考核全县4苗覆盖达到了州上规定的指标。1988年,县政府把计划免疫列入各乡政府的目标管理,按照4苗覆盖率达到85%、单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的要求,对计划免疫实行包乡干部责任制。县卫生防疫站举办了一期技术学习班。年终4苗覆盖率达到85.09%。1989年,县防疫站制定了《碌曲县儿童计划免疫保障制度实施细则》。1990年,甘南州儿童计划免疫考核组,于11月对碌曲县的计划免疫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全县8个点,共调查1989年1~11月30日出生儿童56名,建卡率为100%,4苗覆盖率为94.64%。全县0~7岁儿童应入保4337人,实入保3833人,0~7岁儿童入保率为88.88%,实收保偿金35618.83元,全州考评总分109.28分。1995年经省州审评小组对碌曲县1994年计划免疫抽样调查,认为碌曲县达到以乡为单位实现85%的要求。1995年全县新生儿童438人,建卡438人,实入保419人,入保率95.66%。12月龄4苗单项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100%,糖丸100%,百白破99.62%,麻苗98.12%,4苗覆盖率为97.77%。乙肝疫苗接种187人份,流脑疫苗接种582人份,糖丸强化免疫活动中全县适龄儿童投服2335人份,投服率为99.48%。
二、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县人民政权建立后,经过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努力,脊髓灰质炎曾于60年代中期绝迹达10余年。1978年发生5例,经过追访,其原因有的是外地新来本县未能按期服完Ⅲ型药,有的是在畜群漏服药物所致。1991年5月,发现疑似脊髓灰质炎1例。为防止该病流行,卫生防疫站在全县范围对0~4岁5个年龄组儿童进行了脊髓灰质炎疫苗普服,糖丸投服率达95.7%。1992年对全县适龄儿童进行糖丸强化免疫,投服率达93.72%。1993年12月进行了第二轮糖丸强化免疫,投服率为100%。县卫生防疫站还制定了《碌曲县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实施细则及行动计划》。1994年投服率达99.48%,投服儿童2306人。1995年投服率达99.48%。
三、冷链管理
碌曲县的冷链设备建设始于1987年。1987年甘南州卫生局给县防疫站配发了国产普通冰箱3台,进口低温冰箱1台,冰排速冻器2台,冷藏箱18个,冷藏包38个。县卫生防疫站给每个行政村配发冷藏包1个,给双岔中心卫生院配发冷藏箱1个。1992年冷链设备有所增加,普通冰箱增加到5台,煮沸器44个,冰排438个,针管203个,针头1079个,同时增加冷链车1辆。1995年,煮水器增加到67个,针管425个,针头1959个。冷链设备装配后,县卫生防疫站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冷链设备由专人管理。为了提高冷链设备利用效率,有关部门还举办了冷链业务学习班,到1990年,州办学习班1次,为碌曲县培训业务人员23人,县办学习班6次,培训业务人员50人,乡办学习班12次,培训乡村冷链业务人员50人次。冷链设备的良好使用,保证了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进展。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