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28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9.2
页数: 2
页码: 339-340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碌曲县碌曲县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开展短期培训,二是派出去学历进修,主要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在职人员。1958年-1995年扫盲教育情况。
关键词: 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扫盲教育

内容

一、职业教育
  碌曲县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开展短期培训,二是派出去学历进修,主要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在职人员。短期培训由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自行安排人数、时间。1971年,贡去乎林场建成小型水电站,西仓公社为解决电工,委托西仓小学、贡去乎小学联合举办了一期90天的农电训练班,8名学员结业上岗。1972年,中共碌曲县委党校先后举办了民办教师培训班、社队会计训练班、农牧机械班,培养了一批小学教师、农牧村会计和农机驾驶员。1982年,党校举办了一期2年时间、有32人参加的少数民族干部文化班。1985年,县文教局在藏族中学举办文艺班,招收11名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牧民青少年边学习初中文化课边学习文艺知识,历时1年,8名学员被选入县文工队。80年代中后期,碌曲中学根据主管部门安排和社会需要,举办了“3+1”财会班等多期培训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按学历晋升工资等政策不断落实,以及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进修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的越来越多,主要方式为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和委托代培进入大专院校接受高等教育。自国家举办成人自学考试后,一些有志青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中等、高等教程,自费参加全国成人自学统一考试,既提高了自己又节约了国家投资。到1995年末,参加自学考试的达240人(次),有4人获取大专毕业证书。县统计局干部高卫国参加自学考试五年,先后取得统计专业中专、大专学历,成为统计单位的专业骨干。对成人教育的发展,县委、县政府采取鼓励性政策措施,中短期培训班结业者,择优录用为企事业技工或半脱产、脱产干部,学历进修的按“3∶3∶4”(即进修学费由县财政补助30%,所在单位补助30%,个人自费40%)比例给予补助,进修期间工资照发,正常晋级。参加自学考试的出外考试期间按出勤对待,单位不得无故阻挠。鼓励高考、中考落榜的应往届中学毕业生自费深造,学成归来后逐步安排就业,与计划内统配生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学历待遇。
  二、扫盲教育
  据1958年民主改革时期调查,碌曲县青壮年文盲占总数的95%,其中妇女文盲者占青壮年妇女总数的100%。1995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8%,妇女文盲率也有大幅度下降。1959年,各人民公社响应和执行中共碌曲县委的号召和指示,在“扫除文盲,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声中,抓住农牧民集中于公共食堂吃饭的间隙开展教字识字活动。双岔、阿拉公社一些生产队利用田间地头工休时间教群众识字,两社70%的生产队行动起来,积极开展扫盲教育。教师多以大队和生产队会计,部分还俗喇嘛、部分小学教师为骨干。1960年,尕海公社加仓、波海等生产队利用妇女擀毛毡,打酥油的集中劳动进行教学识字活动,并把要学的字编成劳动号子,既形象有趣,又便于记忆。1972年,较大规模的扫盲教育在碌曲农牧村兴起,先是玛艾、加格、花格三村依托各自小学现有教师、教室等条件办起了政治夜校,在进行政治形势宣传教育的同时教群众识字。后来西仓根岔,拉仁关则岔等村办起夜校,城关、西仓,双岔3校,利用课余和星期日派出扫盲小组,于路口要道处设卡,凡路人经过都要考字,不识者须学会字后才可放行,1973年大多数政治夜校停办,只有加格队坚持了较长时间,80年代,扫盲教育再次被县委、县政府提到议事日程,陆续办起了郎木寺吉科河、拉仁关乡则岔村、双岔乡久尼村等一批扫盲夜校,授课以藏文为主。1986年,双岔旺藏寺活佛依拉久美在双岔乡二地、尕丁关2村办起农牧民识字班,深入牧户动员120名青壮年参加,经州、县教育主管部门于1987年考核,达到高小文化水平的有102人。1988年,西仓根岔村兴办牧民夜校,入校学员30余人,由西仓寺院派人轮流执教,不仅全部学员脱盲,而且部分学员掌握了初级小学文化知识。1991年后,青年牧民自学之风兴起,到1995年,自学人数在300人以上。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