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础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28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基础教育
分类号: G639.2
页数: 4
页码: 336-339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碌曲县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发展概述、城关小学、玛艾中心小学、碌曲县中学、碌曲县藏族中学等。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小学 中学

内容

一、小学
  (一)发展概述
  1956年,为了解决碌曲县人民政权建立后干部子弟的教育问题,在碌曲县人委机关驻地西仓加禾村占用西仓洪布大院开办临时识字班,抽调机关干部轮流教学,由人委文卫组具体负责管理,入校学生10余名,除干部子女外还有邻村回族群众子弟。1957年,国家拔款新建10间土木结构校舍,成立西仓新寺小学后,县人委机关搬迁,在县城修建校舍6间成立碌曲县城关小学,在郎木寺加科村新建校舍10间成立郎木寺小学。3所小学当年秋季开学,由来自西北民族学院和夏河师范学校的8名毕业生担任教师,首批招收学生141名,生源除机关班干部子女外尚有部分汉、回、藏儿童。1958年初,西仓新寺小学校舍在叛乱中被焚毁。同年夏,人民公社成立,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突出抓教育,在全县各公社、村开展了“诉无文化之苦,说封建迷信之害”宣传教育运动,相继兴办起阿拉丁古小学、双岔毛日小学、拉仁关旧寺小学、尕海波海小学和科才小学,学校总数增至8所,新增的5所小学除波海小学以帐篷为校舍外其余4所均占用寺院僧舍办学,还选聘3名僧人当教师。1959年,县社两级组织为了解决发展中人才奇缺的问题,在全县掀起兴办帐蓬流动小学的热潮,在国家支援下克服种种困难,短期内郎木寺公社尕尔娘村、贡巴村、尕海公社秀哇村、尕秀村、加仓村、李恰如、玛艾公社玛艾村、花格村、加格村、拉仁关公社唐科村、则岔村办起帐篷小学11所,西仓公社贡去乎村,唐龙多村,双岔公社洛措村,阿拉公社吉扎村等占用民房、僧舍办起小学5所。至此,全县办起的小学总数达24所,在校学生达1845名,教师人员近50名(其中公派教师35名,民办教师10余名)。1962年,根据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精神,碌曲县在教育界实行“精兵简政”,缩减了加仓、贡巴、加格、花格等6所小学,近20名教师被精简,在校学生锐减到689人,玛艾小学在校生仅剩7名。1963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教育补助的支持,到1965年,教师增至64人,在校学生1433人,其中藏族学生1233人,占学生总数的86.04%。“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波及到学校,1967年“停课闹革命”,1968年混乱状态有所改变,但学校普遍没有教学计划,教学主要内容是《毛主席语录》、《人民日报》社论,是年底各校才恢复使用甘肃省统编小学教材。1969年,贫下中农(牧)代表进驻学校参与学校管理,按照“就近入学”的要求,各村办学,遍地开花,因陋就简,新办村校17所,到1970年底全县各类小学有51所,在校学生188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5%。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流动性大,辍学流失多。1978年至1982年,将8所小学改扩建为寄宿制小学,后重新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了不具备办学条件的8所村校。1983年至1985年,再次撤并9所村校。继而将投资重点转移到实现“一无两有”方面,先后排除危房600多间,新建校舍1000多间,增添桌凳400多套,各中心小学配备了电视机、放像机和收录机。从1991年开始,学校建设向“六配套”发展。到1995年,碌曲县各级各类小学31所,其中六年制小学1所,五年制小学14所,三年制小学16所,走读小学23所,寄宿制小学8所。
  (二)重点小学简介
  1.城关小学
  城关小学1957年成立,是碌曲县唯一的一所普通类完全制小学,采用甘肃省统编教材,用汉语授课,学制6年。1960年学校迁建至洮江县机关驻地尕海秀哇村,原址作为分校,实行一校分地教学。1962年,恢复碌曲县,撤销尕海分校,时有教室678平方米,教师食堂4间60平方米。1963年附设初中班。1967年撤销初中班。1969年8月,碌曲县革委会决定,将城关小学与县中学合并为九年制学校(小学五年,中学四年)。1973年,与碌曲中学分设,成为独立的五年制完全小学,1980年恢复六年学制。1987年组建了校委会,1988年制定了《班主任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建立了教师工作业务档案,确立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年,采取引进外地(兰州)试卷进行统一考试办法,以统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从而将竞争机制引入小学教育,提高了教学质量。1990年,学校党支部倡导班主任工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1990年,城关小学被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994年被甘南州教育局,团州委和州少工委树立为“两五”建设示范学校。从1961年到1995年,共招收学生2217名,毕业2208名,升入初中2167名,升学率98%。1995年末,城关小学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1720平方米,有教师32人,设有12个班级,在校学生408人(其中藏族学生121人)。
  2.玛艾中心小学
  玛艾中心小学,1959年成立,时为帐蓬小学。1964年在热哇道(红科沟口)建成土木结构校舍20余间,成为一所寄宿制小学。1972年学校迁址玛艾根萨。1983年定为五年制寄宿小学称玛艾中心小学。玛艾中心小学坚持以藏语为主,以藏语授课,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量化指标管理,从入学率、巩固率,教学质量和合格率4项目标责任入手,把“德育为首,育人为先”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83年至1995年,共招收学生1850名,毕业337名,先后考入州县藏中291名,升学率达86.3%,曾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1992年荣获甘南州教育局、州劳动人事局等先进集体称号。1995年,玛艾中心小学占地面积约15亩,建筑面积1718平方米,砖木结构教室、校舍和其他用房建筑面积1707平方米。有教师20人,其中藏族17人,学历达标者19人,大专以上3人,小教高级职称6人,在校学生320名,藏族学生占100%,适龄儿童入学率75.3%,巩固率90%,置备各类教具、活动设施器材13(箱、台),各类图书1095册。
  二、中学
  (一)发展概述
  1963年秋,碌曲县城关小学附设2年制初中班,城关小学首批11名毕业生升入初中就读。1964年,中学生增加到25名(其中藏族学生11名)。1966年,第一届10名学生初中毕业。是年,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碌曲县中学。1967年,4栋24间土木结构校舍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城关小学附设初中班剥离并入中学。1970年,设立高中部,招收高中一年级学生23名。1969年至1976年,全县兴起大办中学热,西仓、郎木寺、双岔、阿拉、尕海、青禾、贡巴7所小学先后附设初中班,时称七年制学校,郎木寺小学在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升格为九年制学校。在这7所学校中只有郎木寺、西仓和双岔、阿拉学校各有少量中学教师,其他课程和其他4校的全部中学课程均由小学教师担任,限于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7校附设中学班于1978年至1981年间相继撤销。1982年,碌曲县藏族中学初创开学,与县普通中学并列发展。1987年秋,藏族中学设立高中部,成为民族类完全中学。
  (二)中学简介
  1.碌曲县中学
  1967年3月18日,县人民委员会根据甘肃省教育厅批复研究决定成立碌曲县中学。是年秋,24间教室竣工,从县城关小学接管了初中3个班级49名学生和10名教师。1968年3月,成立碌曲县中学革命委员会,由县人武部军代表任主任。1969年8月,县革委会决定将碌曲中学与城关小学合并,组建成九年制学校,新建教室、办公室等8栋48间,共1080平方米。1970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1973年,根据县革委会决定,碌曲中学与城关小学分设,撤销九年制学校编制,实行分校办学。1977年,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并在高中段实行文科、理科分科教学。1978年和1982年,分2次对学制进行了改革。1975年、1979年两年里,建成教师住宅房26间。1983年,13间414平方米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建成。1990年,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325平方米的被动式太阳能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碌曲中学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各民族招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1976年全县小学教师师资紧缺,县中学担当起培训教师的重任,举办师范班1期,招收各民族高小、初中毕业生36名,经过两年培训全部毕业上岗执教。1989年,面向社会招收30名初中毕业生,举办了1期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1989年,在校学生33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28%,到1995年末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上升到43.6%。80年代,学校加强了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校务会议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28年间,碌曲中学初中招生1725人,毕业1374人,考入中专111人,考入技校37人;高中招生885人,毕业765人,考入大学63人,中专114人,技校8人,为高、中等院校和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1986年,学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教育战线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称号。1995年,碌曲中学占地面积57亩,建筑面积5187平方米,有教师30人,工勤人员4人,在校学生197人,室藏图书14258册,各类教学、活动设施基本齐备。
  2.碌曲县藏族中学
  碌曲县藏族中学1982年成立。是年调配教师职工12人,首招初中生40名。1985年秋教学工作开始从以汉语授课为主转向藏语授课,教学大楼也破土动工。1986年11月,第一座3层1500平方米,投资37万元的教学楼竣工投入使用。1987年各年级教学全部实现了用藏语授课,秋季设立高中部始招收高中新生。自1985年起以降低分数段办法扩大招生,1988年,在校学生240人。1990年,首届27名高中毕业生中有25人考入大专院校,升学率96%。是年,2层使用面积580平方米的太阳能取暖宿舍楼开工建设并于1991年建成。1991年至1992年,建成教学、办公楼一座,并扩建校舍1339平方米,学校基本建设初具规模。自1990年开始,加强了对藏族教育研究、探讨和经验交流,多次组团赴外地、外省参观访问和考察学习,提高了办学质量。1994年11月18日,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来校视察,并指示县委、县政府“要把藏中办成甘肃民族地区的一所样板学校”。同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1995年5月,校长于国良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末,有教职工50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30人),在校学生473人(其中初中生248人,高中生125人),占地面积58亩,建筑面积5637平方米。自建校到1995年,共招收初中生623人,高中生215人;培养出毕业生初中500人,高中156人;考入中专205名,大专101名,本科24名。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