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2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412.842
页数: 7
页码: 282-288
摘要: 碌曲县总工会1960年8月成立,时称洮江县总工会。1962年撤销洮江县,恢复碌曲县,称碌曲县总工会。“文革”中工会组织瘫痪。1971年县委机构恢复后,县总工会得以重新建立。到1973年6月,全县恢复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0个,工会会员156人,会员占职工总数的56.9%,到1995年全县有工会组织78个,全县有职工2220人,其中建有工会组织的职工1756人,有会员1563人,会员占职工总数的74.41%,占建会职工总数的80.64%。县总工会第一次代表会,1973年8月23日至26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1人,特邀代表8人。县总工会第二次代表会,1978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46人,特邀代表5人,列席代表6人。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团县委在青年团员中宣
关键词: 工会 群众团体 碌曲县

内容

第一节 工会
  一、工会机构
  碌曲县总工会1960年8月成立,时称洮江县总工会。1962年撤销洮江县,恢复碌曲县,称碌曲县总工会。“文革”中工会组织瘫痪。1971年县委机构恢复后,县总工会得以重新建立。到1973年6月,全县恢复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0个,工会会员156人,会员占职工总数的56.9%,到1995年全县有工会组织78个(其中工会委员会21个),全县有职工2220人,其中建有工会组织的职工1756人,有会员1563人,会员占职工总数的74.41%,占建会职工总数的80.64%。
  二、历次代表大会
  县总工会第一次代表会,1973年8月23日至26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1人,特邀代表8人。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国民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县总工会第二次代表会,1978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46人,特邀代表5人,列席代表6人。会议听取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为完成工人阶级新的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报告。县总工会第三次代表会,1984年6月27日至30日召开,会议代表80人,特邀代表6人,代表中,妇女代表占15%,少数民族代表占35%,会议听取了县工会《振奋精神、立志改革、努力开创碌曲县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县总工会第四次代表会,1989年5月21日至23日召开,会议代表88人,实到代表80人。会议听取了县工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团结全县广大职工,为全面开创碌曲县工会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大会表彰奖励了一批先进基层工会工作者和工会积极分子。县总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1992年6月25日至27日召开。大会应到代表59人,实到51人。
  三、工会工作
  县总工会自建立起,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世纪60年代,带领职工投身”三大革命“(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中,工人阶级吃苦在先。改革开放初期,广大职工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争当新长征突击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广大职工克服困难,为国分忧,工会组织也在企业改革、扭亏为盈中发挥自己的作用。1991年,县总工会深入县食品公司开展帮扶工作。通过调查,找出了该公司存在着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松散、浪费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县工会帮助企业整章建制,在职工中开展“厂兴我荣,厂亏我耻”的活动,抓收购、抓管理、调整人员,使该公司到年底超额完成了收购任务。1994年,县总工会再次走进县食品公司帮助工作,为企业扭亏增盈献计献策。随着企业亏损,职工工资不能按月发放,造成职工生活困难,县总工会坚持在困难企业中对特困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1995年,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共拿出10000余元,对50多户职工进行困难补助。县总工会还发动职工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粮、捐物,1992年甘肃省古浪县发生6.6级地震,为了使灾区人民迅速重建家圆,恢复生产,县总工会在县直机关职工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共捐款5540元,捐粮840斤,衣物280多件。依照工会法,及时足额的收解工会经费。在收解经费中,县总工会在大力宣传工会法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少、欠、漏”缴上,采取疏通渠道,理顺关系,重点把关,全面收缴,保证及时足额上缴工会经费。连续五年超额完成了州总下达的任务。碌曲县地处边远,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县总工会想职工所想,经常组织职工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县总工会成立多年,一直挤在县委的一间办公室,1993年,争取资金14万元,建成一座两层14间小楼房,改善了办公条件,建立了文化娱乐场所。
  第二节 共青团
  一、共青团机构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碌曲县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6月,时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9年碌、玛两县合并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洮江县委员会”。1962年恢复“共青团碌曲县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县委瘫痪,1970年团县委恢复。团县委基层组织。1952年有1个团小组,团员4人,1955年有团支部两个,团员44人。1957年团员发展到187人,西仓、双岔、郎木寺成立了区团委并配备专职团干。1959年洮江县时期,全县有9个团委,6个总支,机关支部22个,农村牧区新组建团支部51个,全县团员总数为1810人,比1958年增长了5倍。1962年恢复碌曲县后,有团支部45个,团员444人(其中支边青年109人)。1965年基本实现了社社有团委,队队有支部,村村有小组。1995年全县有团员954人,团总支支部115个。
  二、历次代表大会
  共青团碌曲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9年9月5日召开,大会听取和讨论了团县委《关于三年来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的意见》的报告,选举16人为团县委委员。共青团洮江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61年5月召开,选举祁昌太为书记。共青团碌曲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2年3月20日召开,出席代表52人,列席12人,会议通过了共青团碌曲县委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共青团碌曲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5人,常委7人,候补委员2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四次代表大会,1964年8月17日在尕海举行,会议听取了《在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照耀下,为青年革命而奋斗》的报告,选举新的团县委委员15人,常委7人,书记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72年12月24日召开,出席代表67人,列席代表3人,会议通过了第四届团县委作的工作报告,选举第五届团县委委员17人,常委7人,书记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78年7月11日召开,出席代表100人,特邀代表10人,会议听取和讨论了《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奋勇前进》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1人,常委6人,书记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七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2年6月2日召开,出席代表114人,特邀代表8人,会议通过了《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为“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人,常委7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八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6年5月17日召开,出席代表80人,会议通过了团县委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委员会委员17人,常委7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九次团员代表大会于1989年5月17日召开,出席代表87人,列席代表3人,特邀代表20人,大会听取了《团结奋斗,建功立业,在碌曲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九届委员17人,候补委员3人,常委7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十次代表大会于1992年5月21日召开,出席代表70人,列席代表18人,会议听取了《团结奋斗,再创新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谱写新篇章》的报告,选举产生第十届委员17人,候补委员3人,常委7人,副书记2人。共青团碌曲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995年9月20日召开,出席代表51人,会议听取了团县委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委员18人,常委7人,候补委员3人,书记、副书记各1人。
  三、共青团工作
  建政初期,团县委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注重青年团员的思想建设。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团县委在青年团员中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组织青年学习团的知识,教育青年采取新的生产方式搞好牧业生产,提倡定居放牧,搭修棚圈,储备冬草,保护和合理使用草场,不越界放牧,提高警惕,严防匪特等。人民公社化后,团县委组织青年、团员学文化办业余学校。1959年全县建立业余学校(含玛曲)232所,12610名青年参加学习。各级共青团组织还发动青年团员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开展红旗竞赛,1959年在生产战线上涌现出青年红旗单位29个,红旗手135人,标兵22人。1963年青年团员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学雷锋活动。在“农业学大寨”中,青年团员在草原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中,组成各种青年突击队、铁姑娘队,苦活累活抢着干。1977年至1979年,团县委组织青年团员揭批“四人帮”,召开批叛会100多次,成立青年理论小组154个,参加团员735人。1979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全县涌现出7个红旗突击队,3名新长征突击标兵,38名新长征突击手,其中团州委表彰3名,团省委表彰1名。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级共青团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团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种草种树,开展学习张海迪活动,鼓励青年勤劳致富,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90年代,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少年先锋队
  少先队组织。1957年全县在校学生157人,其中有少先队员18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大办教育,1959年,洮江县有各类小学34所,在校学生4416人,其中少先队员798人,少先队大队10个,中队49个,小队110个。大队辅导员4人。1962年恢复碌曲县后,全县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762人,少先队员455人,大队7个,中队17个,小队47个,辅导员20人。1965年全县在校学生1475人,少先队员1318人,占学生总数的89.36%。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组织为“红小兵”所取代。1974年,全县44所小学全部建立了红小兵组织,时在校小学生2912人,其中红小兵1450人,占小学生总数的51.1%。1978年8月,根据共青团甘肃省委《关于恢复少先队名称的决定》,全县各小学重新组建少年先锋队。1979年,全县44所小学,有少先队员1785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5.2%,聘请辅导员56人。1995年,全县有少先队员586人,辅导员12人。
  少年先锋队工作。1966年前,少先队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爱人民、爱祖国、爱毛主席、爱劳动和爱科学的五爱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参加生产劳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1960年,西仓小学办起了红领巾农场。三年困难时期,少先队种菜、挖蕨麻、搞小秋收。农业学大寨时,红小兵积极参加各项生产劳动。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争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我为队旗添光彩”以及学习赖宁活动。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唱革命歌曲和体育运动会等活动。1995年,县城关小学少先大队被团省委、省少工委评为“雏鹰大队”,受到表彰。
  第三节 妇女组织
  一、妇联机构
  1955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妇女工作组,时有妇女干部2人。1956年3月成立“碌曲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后改称“碌曲县妇女联合会”。文革前期妇联因受到冲击而瘫痪。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设立妇女组。1973年恢复碌曲县妇女联合会。妇联基层组织:1962年,县妇联开始建立基层妇代会,到1964年,全县7个乡,27个公社,93个生产队都成立了妇代会,时有基层妇代会53个,主任36个,委员163人,1973年,县妇联在各社队的基层组织得到恢复。
  二、历次代表大会
  碌曲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56年3月22日至24日召开,代表33人,列席代表12人,会议听取了《关于碌曲县三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选举妇联委员8人。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57年12月6日至10日召开,代表34人,县妇联作了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妇联执行委员33人。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59年9月1日至3日召开,会议听取了县妇联作的《洮江县一年零八个月的工作报告》。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64年5月召开,会议听取了妇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的妇联领导机构,选举妇联委员11人。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73年4月6日至10日召开,出席代表86人,会议听取了《沿着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前进》的报告,会议按老中青三结合原则选举委员25人。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1979年6月8日至11日召开,出席代表90人,县妇联作《全县各族妇女动员起来进行新长征》的报告。会议选举妇联委员15人,常委7人。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83年4月26日至28日召开,出席代表98人,县妇联作《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会议选举妇联委员15人,常委9人。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26日召开,出席代表95人,会议听取了县妇联《以改革为动力,开拓妇女工作的新局面》的报告,选举委员13人,常委7人,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93年5月19日至21日召开,出席代表77人,县妇联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有利时机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的报告,选举委员15人,常委7人。
  三、妇女工作
  碌曲县的妇女占到总人口的50%以上,个别历史时期接近70%,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汉族妇女在旧社会遭受封建压迫一样,藏族妇女也不能享有同男子一样平等的社会地位,解放前在民事案件中,按藏族习俗,打死人要赔偿命价,但如果打死女人,仅赔男人的一半了事。县政权建立后,妇女工作受到政府的重视。县妇联在成立的几十年间,加强对妇女的思想教育,政治上引导妇女积极介入,生产上调动妇女的积极性,生活上关怀和体贴她们,使广大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50年代,结合社会主义教育,县妇联采取多种形式在妇女中进行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政府、爱国守法、增强民族团结、发展生产、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克服封建残余思想、提倡男女平等教育,提高了妇女的觉悟、调动了她们的积极性,一批妇女加入了党团组织,参加了政府工作,走上领导岗位。到1959年,全县各公社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妇女任队长的占90%以上,尕海公社有社队干部44人,其中妇女40人,在平叛反封建斗争中,一些妇女积极协助部队搜捕叛匪,西仓有个青年妇女检举坏分子10人,有9人在确凿证据下被政府逮捕。为了支援解放军,职工家属为部队洗衣服,烧开水,做袜子,县直机关家属为战士做袜子1000多双。妇女积极参加农牧业生产,1956年8月,西仓加禾村的妇女们组织起全县第一个长年互助组。从内地来的汉回族妇女为藏族妇女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使粮食产量有了增长。藏族妇女发挥自己在修棚搭圈、接羔育羔等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幼畜的成活率,公社化后,全县共办托儿所16个,入托孩子2250个,幼儿园47个,有幼儿3773人,食堂414个,敬老院19个,老人526人(洮江县数字)。妇联在妇女中宣传贯彻婚姻法,宣传妇幼保健知识,组织妇女办夜校学习文化。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缺乏法制观念,结婚、离婚不办手续,女的一般14~15岁、男的15~16岁就成婚,有的结婚几年,甚至有了小孩才办手续,有些婚姻家庭基础松散,结合随便,早婚、私婚、重婚等现象较多。生孩子三天后就参加劳动,给妇女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妇联举办学习班在妇女中推行新法接生,实行产后休息40天,宣传妇幼卫生知识等,增强了妇女的身心健康。60年代前期,妇女工作注重民族干部的培养和加强各级妇女组织建设,到1961年,全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共有女干部83人,其中民族妇女干部51人,占民族干部131人的39%。在牧区妇女也和男子一样,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行使自己的职权,1964年,全县有公社党支部书记30人,其中妇女15人,占总数的50%,有社长41人,其中妇女10人,占总数的26.9%;有生产队长147人,其中女性74人,占总数的50.3%;有女党员152人,占党员总数的36.4%;有女团员246人,占团员总数的55.4%。妇联还注重典型的示范作用,1965年5月,县妇联发出了《在全县展开的向模范家属马桂兰学习的通知》,甘南州妇联将这个通知及马桂兰的先进事迹在全州进行了转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妇联在妇女中开展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自(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教育妇女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和“三八红旗手”竞赛。广大妇女转变观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实现自身价值。1993年,全县搞第三产业经济实体的320户,经商妇女100人,她们中间有的开饭馆、缝纫部、百货商店,年均收入6000余元,玛艾乡的首富毛毛,1982年以500元为本开始做小生意,如今已发展到近百万元资产。一些女强人在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一、贫下中农协会机构沿革
  碌曲县劳动农牧民(即贫农、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1965年1月26日成立,1973年9月第三次劳动农牧民代表大会后始称碌曲县贫下中农协会。1983年12月28日,根据上级有关机构改革精神,撤销碌曲县贫下中农协会,同时也撤销了基层贫协组织机构。
  二、历次贫协代表会
  1965年1月15日至26日,召开了碌曲县第一次劳动农牧民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128人,列席代表25人。大会听取了碌曲县委的工作报告,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大会选举产生了碌曲县劳动农牧民协会筹备委员会,选出委员15人,常务委员7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并选出了出席甘肃省第二次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的代表5人。1965年12月1日至5日召开了碌曲县第二次劳动农牧民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78人,大会听取了碌曲县劳动农牧民协会筹备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1973年9月13日至18日,召开了碌曲县第三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160多人,大会选出了碌曲县第三届贫协委员会,选出委员25人,常务委员7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并选出了出席州首次贫代会代表6人,列席代表3人。1978年5月1日至7日,召开了碌曲县第四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50人,大会听取了碌曲县第三届贫协会的工作报告,全体代表认真学习了华国锋主席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选学了《毛泽东选集》部分章节,学习了贫协条例,传达了省贫协工作会议精神。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