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市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16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市场管理
分类号: F203.9
页数: 2
页码: 220-2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市场管理的基本情况。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管理的任务是维护国家政策的实施,缩小市场范围,禁止粮油上市。“人民公社化”限制家庭副业,强调“一大二公”,致使市场萧条,“文革时期”把家庭副业、手工业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关键词: 碌曲县 工商管理 市场管理

内容

碌曲的藏族牧民无经商习惯,解放前,牧民所需日用品和畜产品的购买出售,大多到附近的临潭、夏河乃至临夏等地。解放后,国营、集体商业网点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工业品和农副产品主要采取统购统销方式与农牧民交换,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境内的集市贸易还没有形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造成了各种商品尤其是民族日用品极缺,当地的土特产和畜产品难以销售出去,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初期,针对碌曲县无集贸市场,牧民缺乏商品意识的现状,政府积极宣传党的“开放搞活,发展商品经济”的富民政策。1979年12月31日至1980年1月1日,工商等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在甘川交界的郎木寺乡开展了集市贸易,据统计,每天参加集市的客商达5000人之多,上市商品约五、六百种,日成交额3万元左右。1983年逐步建立和壮大的县城关农贸市场被评为全州“文明市场”。1985年8月20日至24日,县政府在郎木寺乡举办了碌曲县物资交流大会。参加交流会的外地客商119户,本县工商户38户,摊位157处,上市资金达26万元,客商最多时达1.1万人次,成交额70.82万元。随着商品流通的日趋活跃,建立规范的交易场所,以改变在马路边摆摊设点以街为市的状况。1988年,县工商局在县城礼堂门口东西两侧修建了10间165平方米临时售货棚,解决了10户个体户无经营场所的困难。1989年,县工商局筹集资金20.1万元(其中社会集资18.9万元),修建铺面1438平方米。到1990年,全县建成了城关、郎木寺两处综合贸易市场,12年累计投入市场建设资金38.5万元,市场建设面积2177平方米。1990年上市商品成交额132.6万元,人均集市贸易成交额521.17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7%。集市贸易在民族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拓宽了流通渠道,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为全县人民提供了27.5%以上的蔬菜和食品。1991年,全县共有固定摊位203个,固定工商户155户,市场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1991年市场建设总投资51万元,建设面积3084平方米。1993年,县政府成立了市场建设领导小组。县工商局向社会集资52万元,修建了占地760平方米的城关综合市场东营业楼。郎木寺3户牧民投资30万元,修建营业用房353.7平方米。1994年县工商局又集资18.76万元,修建了占地588平方米的城关综合市场西营业楼。1993年至1995年,社会各界共投资120万元,建成营业用房5663平方米。多年来,碌曲县市场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看,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市场条件差,底子薄,设施简陋,尤其是畜产品没有固定交易市场,自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管理的任务是维护国家政策的实施,缩小市场范围,禁止粮油上市。“人民公社化”限制家庭副业,强调“一大二公”,致使市场萧条,“文革时期”把家庭副业、手工业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管理遵循“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按照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政策,以《甘肃省城乡集贸市场管理基本规范》为标准,对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各种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以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通过10年的市场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了市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市场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治理,维护市场秩序,净化交易环境;查处各类违法案件,打击投机倒把和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1991年设立了市场管理办公室,在综合市场设立公平秤、公平尺,制定了度量衡器具检查、卫生、信誉卡制度。1994、1995年分别在城关、郎木寺市场开展了“规范化市场”达标活动,通过各项措施,使市场秩序基本扭转,管理规范,服务文明。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