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劳动效益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1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劳动效益管理
分类号: F273
页数: 2
页码: 187-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邮电企业劳动效益管理。
关键词: 碌曲县 邮电 企业管理

内容

邮电企业目建立时起,就注重劳动管理和企业经营效益。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主要突出政治管理。1959年,邮电局推行两参一改二结合(即管理人员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改善企业管理)方针。1961年,为了确保邮电通迅质量,县邮电局在配备各科室班组长同时,建立了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各基层各工科、各人员之间的交接签收登记制度,加强了职工的责任心。1964年7月,根据省邮字(64)第552号通知,开始实行“邮政通信质量管理办法”。经过三个月的试行,邮政工作未发生1~2级差错,日戳清淅,信函清洁,脱班、漏班、交换丢失、积压毁损等事故再未发生。职工以“三老四严”的态度对待差错真实填报原始记录。“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管理不严,劳动纪律松懈差错漏洞层出不穷。1972年,根据省邮电局通知,县邮局在7月至8月间开展了为时20天的大检查,查出在10个方面存在着问题,其中错装、金额不符等差错经常发生。1971年1月至1972年7月共收寄包裹5007件,其中错收282件。通过检查,县邮电局重新建立制定出9种制度,即一是各类人员生产岗位责任制,二是交接验收平衡合陇制度,三是业务检查制度,四是时限频次制度,五是原始记录登记统计制度,六是查验处理业务档案制度,七是汇兑检查制度,八是邮袋管理制度,九是“三送四收”制度。县局营业时间由原来每天6小时改为8小时。县城至双岔邮班由周六班改为每日班,并由早上8点出班改为10点出班,当天信报全部带走,4个公社,14个大队,40个生产队的信报均提前r天。1979年,对企业进行整顿,制定了《劳动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从1982年4月起,又对企业进行了一年半的整顿,这次整顿首先从全面实行经济责任制入手,建立健全各类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1983年4月,《碌曲县邮电局经济责任制试行方案》由职代会讨论通过。1983年12月,经上级业务部门的检查验收,颁布了《企业整顿验收合格证》。1984年,将县城经双岔至阿拉的邮班承包给县局待业青年和当地牧民,县城至双岔投递点5处,交换点2个,为逐日班。双岔至阿拉投递点15处,周6班。邮班承包节约了经费,消除了人为脱班,提高了经济效益。1987年,根据上级安排,对班组所全面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10月,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县邮电局实行局长负责制。在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了经营责任考核办法,企业实施综合考核,将业务总量、通信总量、业务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作任务、服务质量等项考核指标分解下达到各班组、所,使责、权、利相结合。1991年,开展了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1992年,认真落实了“三到一挂”制度,邮政方面,加强邮件验收和处理规格,加强城乡投递管理和机要文件保密,宣传和发展用户使用邮政储蓄,集邮和快件业务,电信方面对市话装拆机,移机和排除故障以及话务员接话时序制定了时限,保证顾客随叫随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县邮电局坚持以长话为基础,以邮政储蓄为主导,全面发展邮电业务,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