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12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电信
分类号:
F62
页数:
4
页码:
183-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电信系统的通信线路和电报电话。
关键词:
碌曲县
邮电
电信
内容
第一节 通信线路
1956年10月,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的长途线路架设竣工,其中合作至碌曲架设4.0毫米铁线2对,碌曲经郎木寺至玛曲架设4.0毫米铁线1对,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的线路全长238.26杆公里。1957年,碌曲县邮政电信局开始建设县内通信线路,1958年,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加快了电信建设步伐,是年,全县增加县内电话线路7条,杆路达191杆公里,线路长达136.9对公里,架通了3个公社,3个农场,1处工矿和7个生产大队的农话线路,立杆46杆公里,修复了洮江至玛曲、尕海至郎木寺的县话、农话2对143杆公里,线路长达143对公里。至1959年底,全县有线电路长达418公里,较1958年的238公里增长了57%。1962年,撤销洮江县,恢复碌曲县建置,时有县内电话线路2条,线路长80.5对公里,以县局、支局、邮电所为交换点,电话线路分布全县。是年,碌曲至玛曲的长途线路加挂4.0毫米铁线1对。1963年7月,根据“甘肃省牧区基本建设座谈会议纪要”精神,省民委分配给甘南地区18万元,专门用于架设农村电话线路,共先后完成的17个项目中,其中有碌曲至玛艾、尕海、阿拉的农村电话线路。同时电话线路的建设维护和更新改造也相继进行。高寒阴湿的自然环境,建政初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都对通信线路的安全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1956年至1957年,通信线路屡遭破坏,尤其是碌曲至郎木寺的通信线路。1958年3月发生的武装叛乱,通信线路成为叛乱分子破坏目标。10月,少数叛乱分子破坏电线杆1240根,剪断电线41000米。电信职工维护线路不仅需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冒着生命危险。1962年上半年,机线职工对137杆公里线路进行了整修。1963年,县城至双岔线路由单线改为双线。1965年对合作经碌曲、郎木寺至玛曲的线路进行大修改道,改道为从尕海沿尕玛公里抵达玛曲,是年,完成市话改建电缆工程1.1公里,整修农村电话线路20对公里。1969年8月12日至9月30日,碌曲至阿拉的农话线路进行了大修,共更换电杆60根。1970年,利用电缆架设的县城市话线路1294.8公尺铅皮多处破裂,雨天漏水,杆根朽蚀,妨碍通讯。3月,在执行“3·30”战备任务中,县邮政电信局在10天之内对全县机线设备逐杆逐段逐机检修,计111.2杆公里,共换栽电杆4根,加固扶正11根,打帮桩6根,调整垂度8处,检修总机3部,单机35部,使机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在战备时期,碌曲县农村电话有较快的发展,至1971年春,先后架通了11个大队的电话线路,计109.5公里。1972年5月,碌曲至尕海架设农话线路1对,全长47.3公里,附挂合作至玛曲长途杆路。1973年,县电信局对全县农村电话杆线设备进行检修,共栽扶直电杆107根,打帮桩54根,更换隔电子162只。1973年10月1日,四川省若尔盖县热当坝至碌曲县郎木寺的电话线路开通,该线路自1965年架设,文革中损毁,线路由若尔盖局架设维护,按两县长话收费。1975年10月,邮政电信局成立了检修指挥小组,由副局长带领机线人员逐杆检查,至年终检修线路115杆公里,帮助10个生产大队整治广播、电话线路120杆公里,使机线设备完好率达到85%以上。1976年根据省局指示,县城至旧寺加挂4.0毫米铁线1对,24杆公里,从郎木寺至尕海煤矿架设4.0毫米铁线1对,16杆公里。1978年,将尕海至郎木寺的木杆改为水泥杆。玛艾公社迁址后,原农话线路县城至桥头归市话,桥头至玛艾2.54杆公里/对公里闲置,根据社队要求,将桥头至玛艾原址线路无偿转让给红科大队,疏通了县城至红科的农话线路。1978年7月9日晚22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通信线路全部中断,合玛专线在距县邮政电信局200米处过河的两条7股钢线被雷电击中,全部长农话引入线起火,真空避雷器烧成一团,12股2.5毫米铁线地线引入线及转电线圈均被烧毁,损坏晶体单路载波机2部,无线报话耳机1对,烧毁真空避雷器9只,转电线圈7米,继电器2只,扳闸7个,分线箱保险丝50米,击穿两个路向的电缆1000米,经全力抢修,很快恢复通信。是年秋,连续三天三夜的大雨致使洮河水瀑涨,造成通信设施重大损失,县城至郎木寺线路冲毁电杆6杆,县城至阿拉69.4杆公里冲毁电杆20根。1979年3月,临夏、甘南两州农话会议后,县邮政电信局从四月中旬,开始全县农话线路进行检查,发现碌曲县存在机线障碍历时长,设备完好率差的现象,农话设备105.8杆公里对175.8公里,合格率仅占60—70%,交换设备4部100门,完好率仅占25%,通过整顿修复,完好率分别达到90%和100%。1979年12月,首次开通了十二路载波机,从此长途电话和农村电话线路经过单线、双线回路传输,变为多路载波电路传输。1981年,县城至双岔农话杆路55根,因腐烂被换成水泥杆,市话换杆95根。1982年,机线职工完成了5.57杆公里、23.02对公里的市话更新改造和碌曲至旧寺30杆公里、60对公里的农话线路换杆大修任务。翌年,自力更生对42杆公里的农话线路进行了大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落实,碌曲县的电信通信建设明显加快。到1983年,全县有长途电话线路4条,市话线路5.6杆公里,架空明线23对公里,电缆2.5皮长公里,农村电话线路继线88.502杆公里(全为水泥杆)180.76对公里。1985年,合作至碌曲增装ZM305—V型十二路载波机1端。1987年9月,甘南州公安专用通信网开通了合作至碌曲专用电路。1989年,市话电缆长3皮公里,线路7.1杆公里,架空明线30对公里,农村电话线路总长103杆公里,其中中继线长度84杆公里153对公里,线条总长度209对公里,线路为架空明线。1990年修复了尕海至李恰如牧场的电话线路。公安机关采用修复的郎木寺至四川热当坝跨省线路破获一起交通肇事案。1991年8月的一天深夜,一辆东风车在兰郎公路的科才路口附近,因违章行驶,撞倒2名儿童,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肇事司机架车逃跑。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与郎木寺、热当坝派出所取的联系,很快将肇事司机辑拿归案。
重大通信线路障碍事故。通信线路遭到破坏的事件屡屡发生。根据已查到的资料,1979年2月9日,县城至双岔线路至西仓段遭到枪击,中断通信40分钟。4月13日,双岔线路因拖拉机犁地撞断电杆,致使通信中断。4月28日,阿拉线路由于牧民修房,私自砍倒角杆1根,中断通信38小时。7月9日,西仓段被人偷割线条1档,长70公尺。7月10日,县城至双岔线路248/86号杆被汽车撞断,中断通信30个小时。1980年3月24日,拉仁关至双岔线路276号杆被人用绳子将线条捆在一起,中断通信460分钟。4月5日,双岔线路490号角杆拉线被汽车撞断,中断通信320分钟。1983年4月4日,拉仁关乡石河地社员偷砍树木,树木压断电线,造成通信中断18小时。1986年8月至1987年3月底,小阿拉至双岔农话线路因改道,通信电杆被炸毁,碰坏累计达30根处,线条拉线被割窃10多处,打坏隔电子200余只,累计障碍3个月之多达13万分钟。1995年元月至6月,县城至阿拉农话线路被盗拉线5条,中断40小时,盗窃电杆1根,中断6小时,砍坏电杆8根,中断10小时。6月8日,在双岔乡毛日沟口案犯盗走线条2档,线长268米,中断功时1740分钟。自七十年代起,因各项工程建设炸山取石、伐木修路炸断线路影响通信的情况时有发生,境内地域辽阔,线路长,维护人员少,隔电子常被打破,造成通话不良乃至通信中断。1978年秋,连续三天三夜的大雨,致使洮河瀑涨,造成通信设施重大损失,市话冲坏电杆3根,郎木寺冲坏电杆3根,县城至西仓、双岔、拉仁关、阿拉4个公社农话杆路冲坏电杆20根。
第二节 电报
1954年,夏河中心邮局在碌曲、郎木寺邮政营业处设立小型无线电台各1部,兰州至郎木寺、夏河至碌曲、郎木寺无线电路开通。1956年开通了合作至碌曲报路。1957年、兰州至郎木寺无线电路关闭。1958年,为了配合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增开兰州至玛曲、玛曲至碌曲无线电路,是年底,全县无线电路有7条。1959年为了改善牧区通信落后面貌,全州设立15W小型无级电台17套,其中洮江县邮电局2套,郎木寺、双岔邮电所各1套,至年终,全县共架设小型无级报话台7部,有6个公社建立了无线通信,全县无线电路发展至12条,比1958年增长58.3%,无线电台的发展满足了党政军的需要,支援了军事行动,有力打击了散匪,使局部地区的叛乱很快得到平息。1960年,兰州至洮江无线电路开通。1963年12月,县邮电局对全县无线电台进行了清理整顿,经过清理县局有55型电台3部,其中县邮电局一部,备用1部,库存发讯机4部,收讯机2部,发电机3部,有无线报务员2人。1970年9月22日,奉邮电部指示,省际、省内无线报路全部关闭,重新调整了无线明台电报电路,碌曲明台报路有碌曲至合作1条。1973年,碌曲至尕海、拉仁关报路开通。1974年,县邮电局与县气象站开通电报电路。1977年,无线报路重新开通。1978年,州邮电局与气象局协议,在郎木寺设租台,分别由当地邮电局电台联系,传递气象台报。1979年,安装了三路载波机。1984年1月,州委机要室至各县机要传真电报电路开通。1988年7月16日由于拉仁关唐科村与青海河南县赛尔龙牧民发生草山纠纷,县邮电局于7月19日在现场安装11—小型(C)无线电台1部,任务完成后撤回。1990年7月28日,碌曲县邮电局电报业务进入全国256自动转报网,同时电路安装使用四路播报机。1991年11月,公众传真电报首次装用电传收发报机1台,大大缩短了发报时间。
第三节 电话
1956年10月合作至碌曲郎木寺的线路开通,碌曲县邮政电信局安装30门磁式交换机1席,装机21户,在当时县所在地西仓架线开通市话。1962年,随着电话线路的建设,县内电话用户发展到38户,全县86%的乡和23%的社队通了电话。1970年至1971年春,全县除尕尔娘大队因距离太远无力投建外,基本上达到了队队通电话。1972年7月,合作至碌曲安装B845C型单路载波机1端。1976年元月,为了适应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需要,便于县委指挥,给各公社配发会议电话机各1套,供电话会议使用。1978年,玛艾公社迁址后,原农话线路县城至桥头归市话。1980年,重新划分市话营业区域,延长营业时间。1980年,有电缆出局120对,市话交换机100门,实用线为98对,用户电话机101部。1983年,全县市话有磁式交换机2部,总容量200门,实占125门,农话有磁式交换机4部,共100门,实占43门。1989年县城市话拥有100门,交换机2台,实占161门,农村电话有20门与30门,交换机各2台,分布在4个邮电所,总容量100门,实占43门。市内有计费电话单机130部,其中属于县财政支付月租费的76部,由各单位自行支付的54部;农村电话有计费电话单机27部,其中财政支付月租费的11部,由各单位自行支付月租费的16部。1990年,县邮电局根据省州局要求成立了整修电信设备领导小组,整治了99%的市话电缆和全部市话杆路,72%的市话用户引入线,95%的农话中继线杆路和全部农话中继线条、农话用户杆路,83%的农户用话线路。是年,县内电话可以直拨国内各城市。1991年安装了高十二路载波机1部。全年市话放号24户,农话放号9户,开通了尕海至李恰如牧场的电话。1993年3月,为了提高农村电话通信质量,碌曲至尕海安装了一台铁三路载波机。1993年至1994年,是碌曲县通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为了尽快实施通信生产楼修建工程,实现长、市话自动化和乡镇电话自动化,县政府成立了通信建设领导小组,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邮电通信生产楼落实资金30万元。是年市话放号44部,农话装机12部,传真机2部,县城市话总数达到237部,城市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5.7部。1994年8月,上级批准碌曲县程控电话立项,机线人员在人员少,力量弱的情况下,苦战2个月,完成了700对电缆放线。工程技术人员在交换机未运到前完成了电源及配套设施安装工作量,主机运到后5天完成任务。1994年10月30日零时,1000门数字程控电话正式开通投入运营,从此,碌曲县开始步入通信现代化时期。是年,市话放号473户。1995年,全县市话用户增长到568户,其中公用代办电话点发展到9处。1995年4月、又先后开通了碌曲至玛曲高口路载波机、合作至碌曲超12路载波机,实用电路达21条。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