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古道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11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古道桥梁
分类号:
U41;U44
页数:
5
页码:
167-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古道桥梁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道路、桥梁、渡口等。
关键词:
碌曲县
古道
桥梁
内容
第一节 古代道路
碌曲境内古代道路的发展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形成的氐羌道,使境内先民与周边各族有了较多的联系。中古时期,吐谷浑西迁到甘、川、青边缘的广大地区,碌曲地区为其政治中心,他们在今李卡如一带的西倾山慕贺川建立总部,为加强与其他兄弟民族的政治经济交往,开拓了南来北往东通西达的吐谷浑道。隋唐时期,碌曲是河曲道的必经之途,唐藩使臣曾频繁还往于该道。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也在不断开拓。尤其是到近代,重要的地理位置,使碌曲成为古洮州和拉卜楞一带向南通往阿坝松潘以远,向西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要道。在漫长的历史上,各族人民开拓的古代道路途经绿曲的有:
一、氐羌道
据史书记载,洮州古为“禹贡雍州之地域,古西羌地也,自秦汉至于魏晋皆诸羌所居”,被现代人称之为氐羌族的道路,就是以古洮州为轴心展开。在古洮州形成之前,这一地带的道路就已经存在,我们可称之为原始氐羌道。秦汉以降的氐羌道,可分为东道与西道,东道自今临潭新城始〈新城古称洪和城,为羌人活动中心〉,沿洮岷古道后经宕昌,西固抵达氐族部落的中心地带武都(今西和县),至清水而越陇坂〈陇山〉进入关中,或由洪和城东行,经铁城,在漳县殪虎桥过漳水达陇西,沿渭水东下至陇坂与前路相接。碌曲为洮西一隅,在氐羌道的西部诸道中,碌曲为其西通河湟,南下益州的咽喉之道。从古洮州出发,沿洮河北岸西行,经加门关,博拉(今夏河境)、拉仁关(碌曲境)、漒川(今碌曲尕海境内)、河曲抵达青海;另从拉仁关向西南经郎木寺可抵四川若尔盖,再行以远,可达益州即今成都。我们介绍的这条氐羌古道,亦可称之为汉羌古道,氐羌道位于西段,为氐羌之主要道路,自汉以降,汉羌各民族在这条道上的活动极为频繁。
二、慕贺川道(吐谷浑道)
吐谷浑与中原政权及西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即以慕贺川为轴心而展开。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政权先后向刘宋遣使达20次,向梁遣史9次,在公元五世纪下半叶至六世纪初的60余年中,向北魏、北齐遣使入贡50余次。在同一历史时期,西域各小朝廷还经吐谷浑所开辟的道路向梁朝进贡。南北朝时期河西走郎交通堵塞,吐谷浑道路便成为中西交通的主干道路和南朝通往西域的国际商道。以慕贺川为中心交叉点的道路,因系吐谷浑所开辟维护,有的志书称其为吐谷浑道,又因吐谷浑的君主曾为夏、宋、齐、梁等政权封为河南王,吐谷浑道又被称之为河南道。吐谷浑河南道的路线是:由慕贺川出发,经浇河(贵德)、同仁、保安、夏河,向东南达于洪和(今临潭新城),经漳县、陇西、平凉、安定(在庆阳至宁夏固原一带),至北魏京城平城(山西大同)。另一终点即由洪和经岷县南下武都,再经阴平至益州(成都),沿江再行即至建康(南京)。
三、洪和经漒川至龙涸道
洪和经漒川至龙涸的古道,是吐谷浑时期形成的联结甘川两省边缘地区的一条通道。该道由洪和城出发,经漒川即今碌曲尕海境内,越强台山(即西倾山)入四川再行即至龙涸。龙涸今称松潘,是四川的西北门户。由龙涸沿岷江而下可到益州,由龙涸循岷江而上,向西北可通青海果洛,再转白兰。这条道路在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为使臣、商贾进入东晋的路线。
四、唐蕃古道河曲辅线
唐蕃古道是地处中原的唐王朝与西藏高原吐蕃王朝间进行政治联系,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被誉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联系的“黄金桥”,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干线之一。这条古道,从当时唐朝的京都长安出发,经过今甘肃、青海两省,直达吐蕃国都逻些(今拉萨市)等地,把祖国内地与西南、西北边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唐蕃古道以唐代的鄯城县即今西宁市为中联站,鄯城以东至长安的路线(即唐朝版图以内的路线)为东段,鄯城以西至吐蕃国都逻些(绝大部分为吐蕃国域内路线)为西段。东段与唐代长安至河湟的驿道是一致的。《武经总要》等史籍记载,唐长安至河湟的道路走向是:长安(今西安市)、凤翔府(今陕西风翔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渭州(今陇西)、临州(今临洮县)、河州(今临夏市)、鄯州(今青海乐都县)。西段由鄯城出发,经赤岭(今日月山)、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的切吉草原)、黄河沿(玛多县境内)、截支桥、大速水桥后至逻些城。河曲道位于唐蕃古道中间段,其基本走向是:由渭州经岷州、洮州(临潭)、加门关、博拉(今夏河县境内),由博拉向西南行入碌曲县境,溯洮河至拉仁关、尕海至河曲(玛曲县境内);拟或由舟曲、迭部经碌曲、郎木寺至河曲,由玛曲而后至青海果洛再而至都逻些。河曲道事实上是唐蕃古道的一条主要的辅助线,或者称之为唐蕃古道的捷径。吴景敖先生在《西陲史地研究》中写道:“赤水有捷径通拉加寺(今青海同德县境内),路线大致与黄河大峡谷平行,东经和硕特前首旗(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度冶力关、东下古扎川,以接洮州旧城。或西北出夏河,凡由柴达木盆地走洮河、大夏河及嘉陵江、岷江诸流者,多出此道。”隋唐与西域厌达、龟兹、于阗等之交通,亦利用此捷径也。“唐羌西上,当自今长安,西出陇县、天水、甘谷、武山、陇西、岷县,北至大沟寨……经卓尼、拉力关、以出河源”。“蕃使东下亦必先自洮河上游至甘卜它……,入大沟寨,再经岷县、陇西以出天水……。”作为唐蕃古道的捷径的河曲道,尤其是在唐天宝以后,广泛为唐蕃臣所使用。河曲道在河曲羌(汉谓河曲羌,隋唐称党项羌)时期形成雏形,到金城公主入蕃时,唐与吐蕃又共同拓展,修筑了黄河河曲桥,并置“独山、九曲”二军守护。天宝十四年(755年),吐蕃苏毗王子悉诺逻来贡,唐玄宗命国公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迎于慕贺川(今碌曲县境内)。
五、拉卜楞经郎木寺至松潘道
松潘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所属,在古代,“松潘茶”曾一度闻名于世,拉卜楞寺院及毗邻地区的藏族群众所需大量茶叶,便源源不断地由商贾运来。该道由夏河县拉卜楞镇出发,经桑科、阿木去乎,入碌曲境,经郎木寺,再入四川,翻越大雪山到阿坝藏族自治州首府马尔康后再行即至。拉卜楞至松潘道的另一线路由合作出发,经麦西沟,过洮河,经拉仁关则岔南行。据史料记载:“这条道路也全是草地,道路没有正式开辟,仅有马走成的一条小道,过往行人更是稀少,从拉卜楞出发到松潘其约1000多华里,须走11天,住的是自带的帐篷”。
六、拉卜楞经碌曲至拉萨道
拉卜楞至拉萨道在拉卜楞镇至青海果洛段有两条道可行,其中一条由合作至麦西,经兰甸沟入碌曲县境,沿今县城南端阿米克山向西南达晒银滩、河南蒙旗赛尔龙、越西倾山,再由玛曲县的尼玛龙过黄河,经欧拉入青海果洛与唐蕃古道相接后至拉萨。另一条是由拉卜楞出发,经桑科、科才沟、达参,入玛曲县境内的麦朵塘渡黄河,至欧拉秀玛,再入青海果洛,经玉树那曲到拉萨。拉卜楞到拉萨约3000华里,快走需要三个月,一般行程则需半年。沿该道至拉萨者,多属商贾、僧人和前赴拉萨寺院朝拜的藏族群众,往返需带有帐篷、口粮,特别是在青海果洛等地,大片沼泽地带使行走异常艰辛。
七、旧城经碌曲至同德道
临潭县的旧城,是内地通往川、青、藏的咽喉之道。旧城既是历史上汉藏贸易的主要商埠和集散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边陲重镇。由临潭旧城通往青海同德的古道有南路与北路之分。南路自大花禄渡洮河,由麻路西行,从强仓入碌竹沟,越阿来大勒山,出洛措沟在〈碌曲境内〉至双岔,溯洮河再沿其支流科才河西行,过克其塘,沿洁斗曲河下至青海和硕特蒙古左翼前首旗驻地(今青海省河南县)至同德。北路自旧城出发,经古战、嘉门关、仁站道溯德合曲(博拉河)而上,再经博拉、阿木去乎、尼玛龙、科才沟入青海达参,经河南蒙旗牧地至同德。
八、旧城经碌曲至果洛道
旧城至青海省的果洛,由旧城出发,经嘉门关,过麦西入兰甸沟出桑地沟(碌曲境内),过洮河沿阿米克山南行,经晒银滩至蒙旗赛尔龙。或南越郭莽滩、尕海滩,经措宁(今尕海),入杰木齐可河沟,越西倾山垭口经外思作盖尼玛(今玛曲县尼玛乡),渡黄河至俄拉(今欧拉),西科河至青海果洛州玛沁县,再西行至玛多与古唐蕃大道相接。
九、旧城经郎木寺至阿坝道
旧城至阿坝的古道,亦有南北两路之别,其南路为:由旧城南经拉扎河口,渡洮河自羊巴溯洮河西行至麻路入车巴沟,越两个儿山口入碌曲双岔,经尕秀至郎木寺,再向西南经夏麦、唐昆至阿坝州之马尔康。北路由旧城经嘉门关,沿洮河西行经阿拉、双岔、拉仁关至郎木寺,过夏麦、唐昆(今唐克),越大雪山至阿坝,再南行可达成都。
十、岷州至郎木寺道
岷州即今岷县。由岷县至绿曲县郎木寺之间有一古道。该道自岷县起,南经栗林沟入迭部县境翻铁尺(铁杰)梁,顺腊子沟南下途径腊子口、康多,拐向东经黑多翻加勒克山梁入桑坎沟,经桑藏、班藏、吾乎、黑拉逾才纳拉扎山,向南顺尖尼沟出口到尼傲,再沿白龙江北岸西经卡坎路、尼西峡、谢协寺、电尕寺、益哇沟口后出迭部县境入四川,经降扎、热当坝至郎木寺。
十一、武都至郎木寺道
武都至郎木寺道自武都溯白龙江而上,经两河口、舟曲入迭部县境,然后经洛大、麻牙寺穿九龙峡等地沿白龙江西行至白龙江源头郎木寺。东晋十六国时,吐谷浑王阿柴曾派使臣从白龙江发源地郎木寺沿江而下,经此道通南朝刘宋王朝,被宋武帝于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封为浇河王。
第二节 桥梁、渡口
位于洮河、白龙江源头及其上游地带的碌曲县,有着丰富的河流资源。星罗棋布的河流,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交通上形成天然障碍,给人们的行走造成困难。世居当地的藏族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河流上设渡口,架桥梁,基本上保证了道路的通达。
一、桥梁
碌曲境内的土著先祖与近代藏族,在洮河白龙江上架桥置渡,有着久远的历史。正是这些境内的古代桥梁与渡口,才保证了氐羌道、吐谷浑河南道与唐蕃古道等主要历史名道的畅通。上古时期氐羌道上的原始桥梁模式,尚不清楚。碌曲境内的河流桥梁能够说清道明的,可上溯到中古时期的吐谷浑时代。据史书记载,吐谷浑民族善于作桥,他们把桥叫河历,两岸以石为基节节相次,纵横以木镇压,并以大材巨板铺面,两边施以构栏方成。在洮河上游地段架设的吐谷浑式的桥梁,绵延千年,到20世纪上叶,境内在洮河上的古桥建筑存有:西仓桥、毛日桥、二地桥、玛尕桥、博拉桥,这些桥梁均位于今县城以东的洮河水面上。今县城以西至洮河发源地,因水势不大,河床坦平,没有桥梁。西仓、毛日等处古桥均系于洮河沿岸就地取材而筑成的伸臂木梁桥,建桥首先选择地址,桥址一段选择在河谷狭窄,两岸与河床岩石坚硬的地带,桥墩用木头呈网状叠垒,木头周边接连处凿眼钉以木楔,木头网落空间再用块石填充,两头桥墩直垒至五分之四处,逐惭向河心凸出,使桥墩在顶部形成伸臂状态,然后再用木板铺设桥面。在河谷狭窄处修筑的桥,只需两头桥墩即可,西仓古桥就属于这样的伸臂木梁桥。在河谷稍宽的河石上架桥,需在水中央置一桥墩,中间桥墩的两头是呈尖状,以减少河水的冲击力,桥墩筑法与两头的一样。境内的洮河古桥,除西仓桥外,其它均系置有中间桥墩的桥梁。境内居民,除了在洮河主道上筑桥,在洮河支流上也修筑一些简易的小桥,这些小桥或者以条石、块石垒砌桥墩,再架上木梁、铺上木板;或者竖立排木以形成桥墩,再在排水顶端架木铺板,筑成小桥,以解过河之难。碌曲县地处高寒,隆冬季节,河面封冻,冰层坚厚,在碌曲洮河桥以西及以些小沟河上,自然形成冰桥。尕海沼泽地也在寒冬季节因地面封冻而随意行走。在郎木寺,因白龙江系源头地段,水流不大,用几根粗长的圆木即可搭成便桥。
二、渡口
在境内的洮河水面上,现在架桥的地方,有些曾经是渡口,碌曲境内的洮河沿岸,由于人口稀少,渡口只是设置极为简便的交通设施,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渡口。个别渡口后来改成溜索桥。溜索原为纤维绳,后来发展成铁索钢丝绳,绳的两头悬于河岸,绳索上挂1木桶或其他可供人乘之物,人坐于桶,绳系腰部,促动滑轮以使过渡。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