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图书馆
碌曲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碌曲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卷 交通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105
颗粒名称:
第八卷 交通志
分类号:
F512.742
页数:
14
页码:
163-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交通的情况。其中包括交通管理、古道桥梁、公路桥梁建设等。
关键词:
碌曲县
交通
内容
第一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交通行政管理机构
碌曲县工业交通局
50年代中期县政权建立后未设交通行政管理机构,交通及运输事宜由县委、县政府管理。1959年洮江县在县委设立了工业交通部,在县人委设立了工业交通科。1961年9月,县委工业交通部与县人委工业交通科合并,成立了洮江县工业交通局。1962年恢复碌曲县建置,洮江县工业交通局改称碌曲县工业交通局。1968年碌曲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工业交通工作由县革命委会员生产指挥部管理。1975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恢复了碌曲县工业交通局,简称工交局,为科级单位。1980年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人民政府,工交局为县政府的职能部门。80年代以后,工交局主要管理交通业务和部分工业企业,县属工业企业部分为经计委和其他部门管理。县工交局管理的下属单位企业有:碌曲县县乡公路管理站,碌曲县公路运输管理所、碌曲县运输公司。
第二节 运输、安全管理机构
一、碌曲汽车站
碌曲汽车站1956年成立,时称碌曲汽车代办站,隶属于临夏汽车运输公司所辖。1958年6月4日,临夏汽车运输公司将碌曲汽车代办站移交给新组建的甘南州汽车队(州运输公司),1964年,甘南汽车运输公司将碌曲代办站更名为碌曲汽车站。1995年,碌曲县汽车站占地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站房面积72.12平方米、候车室31.8平方米,行李房面积10.63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200平方米。
二、郎木寺汽车站
郎木寺汽车站。1956年,甘肃省汽车运输公司为了解决司乘人员食宿问题,在兰郎公路终点郎木寺设立了汽车运输站。郎木寺汽车运输站归甘肃省公私合营临夏汽车运输公司管辖。1958年5月7日,临夏汽车运输公司将郎木寺运输站移交给甘南汽车队,即后来的甘南州汽车运输公司。1964年,甘南州汽车运输公司将其所辖的郎木寺汽车运输站更名为郎木寺汽车站。1995年,郎木寺汽车站占地面积5230平方米、站房面积102.63平方米、候车室面积40.26平方米、行李房面积20.79平方米、停车场面积2584平方米、食堂面积82.86平方米。
三、县乡公路管理站
碌曲县县乡公路管理工作站,原为地方公路养护管理站。地方公路的养护与管理,是交通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该项工作的行政管理隶属关系几经变革,60至70年代曾为公路段、经计委管辖。1974年,甘南州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县乡公路管理业务及地方道路工程队又由公路总段划归州工交处管辖,从此理顺了隶属关系,各县地方公路的养护与管理为县交通部门所辖。1980年6月,成立了碌曲县地方公路养护管理站,1990年在原地方公路养护管理站的基础上,成立了碌曲县县乡公路管理站。1995年有职工7人,办公室120平方米、车库168平方米,家属房372平方米、道班房102平方米,双环小车1辆、三轮摩托车1辆,主要管理博碌公路79公里、碌河公路40公里,以及5条乡道31公里的养护工作。
四、碌曲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碌曲县公路运输管理所,简称“运管所””,1983年成立,为县工业交通局管辖的股级事业单位。运管所主要业务是负责管理全县企事业单位的车辆运输与民间个体车辆运输业务,运管所成立之前,车辆管理业务由碌曲县机关企事单位车辆管理办公室简称“车办室”办理,车办室成立于1976年,80年代初撤销,为“运管所”代替。
五、交通警察大队
碌曲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前身是碌曲县交通安全检查点。1974年,甘肃省交通局批复同意成立玛曲交通监理站,负责玛曲、碌曲两地的监理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由于站址设置有异议,监理站的成立问题被拖延下来,在此期间,碌玛两地的监理与交通安全由州监理所流动检查。1979年,甘南州监理所在碌曲县成立了碌曲交通安全检查点,隶属于合作监理站。1982年,甘肃省交通厅批准,成立碌曲县交通监理站,站址设在桥头,时有职工4人,负责办理碌曲、玛曲两地交通监理业务。1987年7月,交通监理机构移交公安机关管理,碌曲县公安局内设交通监理股,对外称碌曲县公安局交通警察队。1992年6月9日,碌曲县公安局交通警察队更名为碌曲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1995年3月,交警大队由股级建制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内设行政股、交管股和车管股,时有交通民警9人,主要承担国道213线碌曲段的交通管理任务。
第三节 交通管理
一、路政管理
路政管理是交通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之一。路政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路权,保护路产,确保公路不受毁坏,安全畅通。管理范围包括路基、路石、桥涵、防护设施、标志号牌、行道树和公路两边用地等。碌曲县自设立交通管理部门和公路养护机构以来,路政管理就被列入议事日程,尤其是70年代以后,路政管理不断地得到完善。路政管理首先是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路政工作主要由交通部门领导,如遇有关事宜需要协调,县政府则予以协调。1989年,县政府成立了路政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路政办公室设在工业交通局,配有两名专职路政干事。其次是贯彻上级领导机关有关路政方面的文件、条例和法规。自县工交局恢复后,凡是上级机关颁布的路政管理通告、条例等,县人民政府和交通业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都互相协调予以落实。1984年7月,省政府召开了路政管理电话会议,之后,县政府召集有关部门对县境内路政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同年8月,县工交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公安局,向县政府提交了《关于贯彻省政府路政管理电话会议精神的报告》,报告提出了7条具体意见,县政府随即予以转发。1985年9月,县工交局,公安局、工商局和县公路段,根据省政府(1983)190号文件《关于公路路政管理的若干规定》精神,结合碌曲县的实际情况,联合向县政府提交了《关于贯彻路政管理的若干规定的报告》,县政府在全县予以转发。第三是加强路政条例法规的学习宣传。学法、懂法,宣传路法,依法管路,是自80年代后期至1995年路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交通部门经常组织路政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学习《甘肃省公路路政管理实施办法》和一系列条例法规,同时,还在每年抽出一段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法规条例宣传,从而,既提高了路政人员的政策法规水平,又增强了公路沿线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护路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在1991年到1995年的5年间,路政宣传累计张贴各类条例布告600余份,张贴标语250余条,出动宣传车100余次,累计往返里程约5000公里。坚持公路巡查是实施路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据统计,自1988年至1995年的八年间,路政人员累计上路巡查998人次,年均124人次;累计出动车辆292车次,年均36车次;累计行程达21200余公里,年均2600余公里,查处蚕食侵占公路以及毁坏公路设施等案件137起。通过巡查,使一些正在发生的违害公路建筑与设施的事件得到制止,使那些已经发生的案件得到查处,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公路设施,保证了公路动脉的畅通。
二、养护管理
境内的道路养护,分国道养护和县乡道养护两类,其中国道养护由碌曲县公路管理段负责,县乡道养护为县交通局负责。1995年,碌曲公路段养护的总里程为120.97公里,其中国道213线331K至432.33K计101.33公里,省道郎玛公路243.46K至259K计15.64公里,县道0公里至4公里计4公里。公路段养护主要是道班养护。碌曲公路段现有桥头、晒银滩、加仓、尕海、贡巴和郎木寺等6个道班。为了养护好公路动脉,1972年4月,甘南州在碌曲县召开了“学习宁夏公路养护经验”现场会。公路总段开始全面整顿,在基层养路道班实行“一长三员”和“一长五员”制度,初步建立了公路养护的检查评比制度,开始做到了生产、财务有计划,有定额,分工具体,责任明确。1973年在“工业学大庆”的推动下,开始在基层道班建立并推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考勤制,质量检查验收制,安全卫生制、工具保管制、劳动定额制、生活管理及路况图表等七种责任制度。责任制提高了劳动效率。1972年被甘肃省邮政局树立为先进集体的贡巴道班,1978年又被交通部树立为先进道班。改革开放以后,干线养护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济责任制,调动了道工的积极性,使养护质量不断提高。到1995年,县交通局负责养护的县乡道路总里程为119公里,其中博碌公路21K至100K计79公里,碌河公路OK至40K计40公里,另有乡道5条31公里,其中双岔寺院至双岔乡政府2公里,立池村至阿拉乡政府2公里,尕果至拉仁关乡政府5公里,县城南至西仓11公里,尕玛路口至李卡如种畜场11公里为各乡场养护。县交通局所辖的县乡公路管理站是负责县乡公路养护的专门机构。碌曲境内县乡公路的养护,主要采取了省拨资金与“民工建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养护。专业养护是道班养护,1992年,县交通局地方公路养护队成立了唐龙多道班,用以养护博碌公路,专业养护的另一形式是采取工程招标的承包责任制。县人民政府历年均对交通部门编制的“民工建勤”计划报告予以批转,各乡政府基本能够完成建勤任务。交通部门在民族地区落实“民工建勤”,首先是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使民族干部,特别是乡政府的民族领导干部提高对“民工建勤”的认识;其次是注意在具体落实任务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1994年,交通部门把“民工建勤”改为在公路上“投劳献资”,将往年根据统计报表分解任务的办法改为按劳力状况合情合理分解,并酌减贫困户和五保户的建勤任务,从而提高了牧民群众义务修养公路的积极性。自90年代起,县委、县政府开始将“民工建勤”列入各乡书记,乡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各乡政府又和乡干部村委会签订责任书,做到了自上而下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使“民工建勤”成为县乡村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养护管理形式。据统计,自1988年到1995年8年间,全县累计“民工建勤”91773工日。
第二章 古道桥梁
第一节 古代道路
碌曲境内古代道路的发展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形成的氐羌道,使境内先民与周边各族有了较多的联系。中古时期,吐谷浑西迁到甘、川、青边缘的广大地区,碌曲地区为其政治中心,他们在今李卡如一带的西倾山慕贺川建立总部,为加强与其他兄弟民族的政治经济交往,开拓了南来北往东通西达的吐谷浑道。隋唐时期,碌曲是河曲道的必经之途,唐藩使臣曾频繁还往于该道。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也在不断开拓。尤其是到近代,重要的地理位置,使碌曲成为古洮州和拉卜楞一带向南通往阿坝松潘以远,向西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要道。在漫长的历史上,各族人民开拓的古代道路途经绿曲的有:
一、氐羌道
据史书记载,洮州古为“禹贡雍州之地域,古西羌地也,自秦汉至于魏晋皆诸羌所居”,被现代人称之为氐羌族的道路,就是以古洮州为轴心展开。在古洮州形成之前,这一地带的道路就已经存在,我们可称之为原始氐羌道。秦汉以降的氐羌道,可分为东道与西道,东道自今临潭新城始〈新城古称洪和城,为羌人活动中心〉,沿洮岷古道后经宕昌,西固抵达氐族部落的中心地带武都(今西和县),至清水而越陇坂〈陇山〉进入关中,或由洪和城东行,经铁城,在漳县殪虎桥过漳水达陇西,沿渭水东下至陇坂与前路相接。碌曲为洮西一隅,在氐羌道的西部诸道中,碌曲为其西通河湟,南下益州的咽喉之道。从古洮州出发,沿洮河北岸西行,经加门关,博拉(今夏河境)、拉仁关(碌曲境)、漒川(今碌曲尕海境内)、河曲抵达青海;另从拉仁关向西南经郎木寺可抵四川若尔盖,再行以远,可达益州即今成都。我们介绍的这条氐羌古道,亦可称之为汉羌古道,氐羌道位于西段,为氐羌之主要道路,自汉以降,汉羌各民族在这条道上的活动极为频繁。
二、慕贺川道(吐谷浑道)
吐谷浑与中原政权及西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即以慕贺川为轴心而展开。据史料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政权先后向刘宋遣使达20次,向梁遣史9次,在公元五世纪下半叶至六世纪初的60余年中,向北魏、北齐遣使入贡50余次。在同一历史时期,西域各小朝廷还经吐谷浑所开辟的道路向梁朝进贡。南北朝时期河西走郎交通堵塞,吐谷浑道路便成为中西交通的主干道路和南朝通往西域的国际商道。以慕贺川为中心交叉点的道路,因系吐谷浑所开辟维护,有的志书称其为吐谷浑道,又因吐谷浑的君主曾为夏、宋、齐、梁等政权封为河南王,吐谷浑道又被称之为河南道。吐谷浑河南道的路线是:由慕贺川出发,经浇河(贵德)、同仁、保安、夏河,向东南达于洪和(今临潭新城),经漳县、陇西、平凉、安定(在庆阳至宁夏固原一带),至北魏京城平城(山西大同)。另一终点即由洪和经岷县南下武都,再经阴平至益州(成都),沿江再行即至建康(南京)。
三、洪和经漒川至龙涸道
洪和经漒川至龙涸的古道,是吐谷浑时期形成的联结甘川两省边缘地区的一条通道。该道由洪和城出发,经漒川即今碌曲尕海境内,越强台山(即西倾山)入四川再行即至龙涸。龙涸今称松潘,是四川的西北门户。由龙涸沿岷江而下可到益州,由龙涸循岷江而上,向西北可通青海果洛,再转白兰。这条道路在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为使臣、商贾进入东晋的路线。
四、唐蕃古道河曲辅线
唐蕃古道是地处中原的唐王朝与西藏高原吐蕃王朝间进行政治联系,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被誉为汉藏两族人民友好联系的“黄金桥”,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干线之一。这条古道,从当时唐朝的京都长安出发,经过今甘肃、青海两省,直达吐蕃国都逻些(今拉萨市)等地,把祖国内地与西南、西北边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唐蕃古道以唐代的鄯城县即今西宁市为中联站,鄯城以东至长安的路线(即唐朝版图以内的路线)为东段,鄯城以西至吐蕃国都逻些(绝大部分为吐蕃国域内路线)为西段。东段与唐代长安至河湟的驿道是一致的。《武经总要》等史籍记载,唐长安至河湟的道路走向是:长安(今西安市)、凤翔府(今陕西风翔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渭州(今陇西)、临州(今临洮县)、河州(今临夏市)、鄯州(今青海乐都县)。西段由鄯城出发,经赤岭(今日月山)、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的切吉草原)、黄河沿(玛多县境内)、截支桥、大速水桥后至逻些城。河曲道位于唐蕃古道中间段,其基本走向是:由渭州经岷州、洮州(临潭)、加门关、博拉(今夏河县境内),由博拉向西南行入碌曲县境,溯洮河至拉仁关、尕海至河曲(玛曲县境内);拟或由舟曲、迭部经碌曲、郎木寺至河曲,由玛曲而后至青海果洛再而至都逻些。河曲道事实上是唐蕃古道的一条主要的辅助线,或者称之为唐蕃古道的捷径。吴景敖先生在《西陲史地研究》中写道:“赤水有捷径通拉加寺(今青海同德县境内),路线大致与黄河大峡谷平行,东经和硕特前首旗(今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度冶力关、东下古扎川,以接洮州旧城。或西北出夏河,凡由柴达木盆地走洮河、大夏河及嘉陵江、岷江诸流者,多出此道。”隋唐与西域厌达、龟兹、于阗等之交通,亦利用此捷径也。“唐羌西上,当自今长安,西出陇县、天水、甘谷、武山、陇西、岷县,北至大沟寨……经卓尼、拉力关、以出河源”。“蕃使东下亦必先自洮河上游至甘卜它……,入大沟寨,再经岷县、陇西以出天水……。”作为唐蕃古道的捷径的河曲道,尤其是在唐天宝以后,广泛为唐蕃臣所使用。河曲道在河曲羌(汉谓河曲羌,隋唐称党项羌)时期形成雏形,到金城公主入蕃时,唐与吐蕃又共同拓展,修筑了黄河河曲桥,并置“独山、九曲”二军守护。天宝十四年(755年),吐蕃苏毗王子悉诺逻来贡,唐玄宗命国公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迎于慕贺川(今碌曲县境内)。
五、拉卜楞经郎木寺至松潘道
松潘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所属,在古代,“松潘茶”曾一度闻名于世,拉卜楞寺院及毗邻地区的藏族群众所需大量茶叶,便源源不断地由商贾运来。该道由夏河县拉卜楞镇出发,经桑科、阿木去乎,入碌曲境,经郎木寺,再入四川,翻越大雪山到阿坝藏族自治州首府马尔康后再行即至。拉卜楞至松潘道的另一线路由合作出发,经麦西沟,过洮河,经拉仁关则岔南行。据史料记载:“这条道路也全是草地,道路没有正式开辟,仅有马走成的一条小道,过往行人更是稀少,从拉卜楞出发到松潘其约1000多华里,须走11天,住的是自带的帐篷”。
六、拉卜楞经碌曲至拉萨道
拉卜楞至拉萨道在拉卜楞镇至青海果洛段有两条道可行,其中一条由合作至麦西,经兰甸沟入碌曲县境,沿今县城南端阿米克山向西南达晒银滩、河南蒙旗赛尔龙、越西倾山,再由玛曲县的尼玛龙过黄河,经欧拉入青海果洛与唐蕃古道相接后至拉萨。另一条是由拉卜楞出发,经桑科、科才沟、达参,入玛曲县境内的麦朵塘渡黄河,至欧拉秀玛,再入青海果洛,经玉树那曲到拉萨。拉卜楞到拉萨约3000华里,快走需要三个月,一般行程则需半年。沿该道至拉萨者,多属商贾、僧人和前赴拉萨寺院朝拜的藏族群众,往返需带有帐篷、口粮,特别是在青海果洛等地,大片沼泽地带使行走异常艰辛。
七、旧城经碌曲至同德道
临潭县的旧城,是内地通往川、青、藏的咽喉之道。旧城既是历史上汉藏贸易的主要商埠和集散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边陲重镇。由临潭旧城通往青海同德的古道有南路与北路之分。南路自大花禄渡洮河,由麻路西行,从强仓入碌竹沟,越阿来大勒山,出洛措沟在〈碌曲境内〉至双岔,溯洮河再沿其支流科才河西行,过克其塘,沿洁斗曲河下至青海和硕特蒙古左翼前首旗驻地(今青海省河南县)至同德。北路自旧城出发,经古战、嘉门关、仁站道溯德合曲(博拉河)而上,再经博拉、阿木去乎、尼玛龙、科才沟入青海达参,经河南蒙旗牧地至同德。
八、旧城经碌曲至果洛道
旧城至青海省的果洛,由旧城出发,经嘉门关,过麦西入兰甸沟出桑地沟(碌曲境内),过洮河沿阿米克山南行,经晒银滩至蒙旗赛尔龙。或南越郭莽滩、尕海滩,经措宁(今尕海),入杰木齐可河沟,越西倾山垭口经外思作盖尼玛(今玛曲县尼玛乡),渡黄河至俄拉(今欧拉),西科河至青海果洛州玛沁县,再西行至玛多与古唐蕃大道相接。
九、旧城经郎木寺至阿坝道
旧城至阿坝的古道,亦有南北两路之别,其南路为:由旧城南经拉扎河口,渡洮河自羊巴溯洮河西行至麻路入车巴沟,越两个儿山口入碌曲双岔,经尕秀至郎木寺,再向西南经夏麦、唐昆至阿坝州之马尔康。北路由旧城经嘉门关,沿洮河西行经阿拉、双岔、拉仁关至郎木寺,过夏麦、唐昆(今唐克),越大雪山至阿坝,再南行可达成都。
十、岷州至郎木寺道
岷州即今岷县。由岷县至绿曲县郎木寺之间有一古道。该道自岷县起,南经栗林沟入迭部县境翻铁尺(铁杰)梁,顺腊子沟南下途径腊子口、康多,拐向东经黑多翻加勒克山梁入桑坎沟,经桑藏、班藏、吾乎、黑拉逾才纳拉扎山,向南顺尖尼沟出口到尼傲,再沿白龙江北岸西经卡坎路、尼西峡、谢协寺、电尕寺、益哇沟口后出迭部县境入四川,经降扎、热当坝至郎木寺。
十一、武都至郎木寺道
武都至郎木寺道自武都溯白龙江而上,经两河口、舟曲入迭部县境,然后经洛大、麻牙寺穿九龙峡等地沿白龙江西行至白龙江源头郎木寺。东晋十六国时,吐谷浑王阿柴曾派使臣从白龙江发源地郎木寺沿江而下,经此道通南朝刘宋王朝,被宋武帝于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封为浇河王。
第二节 桥梁、渡口
位于洮河、白龙江源头及其上游地带的碌曲县,有着丰富的河流资源。星罗棋布的河流,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交通上形成天然障碍,给人们的行走造成困难。世居当地的藏族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河流上设渡口,架桥梁,基本上保证了道路的通达。
一、桥梁
碌曲境内的土著先祖与近代藏族,在洮河白龙江上架桥置渡,有着久远的历史。正是这些境内的古代桥梁与渡口,才保证了氐羌道、吐谷浑河南道与唐蕃古道等主要历史名道的畅通。上古时期氐羌道上的原始桥梁模式,尚不清楚。碌曲境内的河流桥梁能够说清道明的,可上溯到中古时期的吐谷浑时代。据史书记载,吐谷浑民族善于作桥,他们把桥叫河历,两岸以石为基节节相次,纵横以木镇压,并以大材巨板铺面,两边施以构栏方成。在洮河上游地段架设的吐谷浑式的桥梁,绵延千年,到20世纪上叶,境内在洮河上的古桥建筑存有:西仓桥、毛日桥、二地桥、玛尕桥、博拉桥,这些桥梁均位于今县城以东的洮河水面上。今县城以西至洮河发源地,因水势不大,河床坦平,没有桥梁。西仓、毛日等处古桥均系于洮河沿岸就地取材而筑成的伸臂木梁桥,建桥首先选择地址,桥址一段选择在河谷狭窄,两岸与河床岩石坚硬的地带,桥墩用木头呈网状叠垒,木头周边接连处凿眼钉以木楔,木头网落空间再用块石填充,两头桥墩直垒至五分之四处,逐惭向河心凸出,使桥墩在顶部形成伸臂状态,然后再用木板铺设桥面。在河谷狭窄处修筑的桥,只需两头桥墩即可,西仓古桥就属于这样的伸臂木梁桥。在河谷稍宽的河石上架桥,需在水中央置一桥墩,中间桥墩的两头是呈尖状,以减少河水的冲击力,桥墩筑法与两头的一样。境内的洮河古桥,除西仓桥外,其它均系置有中间桥墩的桥梁。境内居民,除了在洮河主道上筑桥,在洮河支流上也修筑一些简易的小桥,这些小桥或者以条石、块石垒砌桥墩,再架上木梁、铺上木板;或者竖立排木以形成桥墩,再在排水顶端架木铺板,筑成小桥,以解过河之难。碌曲县地处高寒,隆冬季节,河面封冻,冰层坚厚,在碌曲洮河桥以西及以些小沟河上,自然形成冰桥。尕海沼泽地也在寒冬季节因地面封冻而随意行走。在郎木寺,因白龙江系源头地段,水流不大,用几根粗长的圆木即可搭成便桥。
二、渡口
在境内的洮河水面上,现在架桥的地方,有些曾经是渡口,碌曲境内的洮河沿岸,由于人口稀少,渡口只是设置极为简便的交通设施,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渡口。个别渡口后来改成溜索桥。溜索原为纤维绳,后来发展成铁索钢丝绳,绳的两头悬于河岸,绳索上挂1木桶或其他可供人乘之物,人坐于桶,绳系腰部,促动滑轮以使过渡。
第三章 公路桥梁建设
第一节 干线公路
通过境内与境内相关的国家干线公路主要有国道213线即兰郎公路,其次有省道313线中段即郎玛公路,省道313线东段即两郎公路。干线公路解决了境内与境外东西南北的交通联络问题。横穿县境自省城兰州至郎木寺的兰郎公路,向南伸延可达四川省会成都乃至云南省的昆明直到景洪。国道213线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碌曲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文化的生命线。
一、兰郎公路
兰郎公路以省会兰州为起点,经临夏、合作到碌曲县郎木寺乡政府所在地郎木寺村至,县内段长107.4公里。1988年公路普查后,将兰郎公路命名为国道213线(兰州—昆明—景洪)。
兰郎公路的修建。兰郎公路自临夏至郎木寺段分两段修建,其中夏临段自临夏起,至甘南州夏河县城,全长103公里。1944年1月,国民党政府临洮工务所进行测设,修筑了土方路基。因石方路段未修和缺桥少涵,仍不能通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转来甘肃省代表吴文业、黄正清要求政府拨款修建夏临公路的提案。是年,甘肃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整修夏临公路的决议。1951年4月,省交通厅拨款1500万元,由夏河县对沿线的11座木桥进行修建改造,11月中旬又对部分难行路段进行了整修,此后,人畜即可安全行走。1952年7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拨款正式修建夏临路,8月18日开工,11月10日完工。经过大规模整修,夏临路正式通车。兰郎公路夏郎段的修建。夏郎段起自夏河县,途经完尕滩、阿木去乎、西仓(今桥头)、尕海至郎木寺,全长183.5公里。1952年7月,中央军委指示并拨款20万元修建夏郎段公路,西北军政委员会的交通部遂派出工程队负责修建技术工作,同时要求沿途县、乡人民政府予以协助,以驻军为主修筑。为了适应军事行动的需要,1952年9月1日,甘肃省军区独立团派出一个营的部队,在夏河县完尕滩采取边测边修的方法动工。10月8日,修至西仓洮河沿岸,因天寒地冻而停工。暂修路段长55公里,仅用工程款1.41万元。根据军事行动进展需要,中央军委、政务院要求在1953年务必修通夏河县至郎木寺的公路,并拨出专款30万元。1953年3月9日至6月26日,西北交通部设计公司测量队将西仓至四川阿坝的公路测绘完毕,西北军区遂调派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第二团抢修西仓至阿坝公路。工兵二团于3月9日在西仓动工,3月30日修至郎木寺,7月1日修至四川阿坝。西仓至郎木寺段公路长87公里。其中西仓至分水岭的26公里系就地平整,贡巴至郎木寺的17公里因地形复杂,工程艰巨,曾改线整修多次。至此,兰郎公路临夏经夏河至郎木寺段全部建成通车。
兰郎公路的改善。兰郎公路临夏经夏河至郎木寺段建成后,因技术标准低,多数桥梁涵洞未修,不能维持正常通车。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投资130万元,要求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五等公路技术标准进行重点改善。兰郎公路临夏至郎木寺段的改善提高分两个路段进行,其中临夏至西仓段改善工程,自1953年3月15日开工,到1954年10月8日竣工。国家投资总计180万元,实际支出161.58万元,结余18.42万元。西仓经郎木寺至白河段公路实属简易公路,全长196.2公里,其中西仓至郎木寺87公里。全线路基很窄,弯道小而急,坡度大而陡,因路线多在草滩翻浆地带,行车十分艰难。1954年,国家又投资25万元,对这一路段进行重点改善,主要是裁弯取直,提高和加宽路基。1956年6月,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从夏河县拉卜楞镇迁往合作镇,兰郎公路需要改线。改线后由完尕滩经合作、博拉、阿木去乎、西仓至郎木寺,缩短里程16公里。兰郎公路的初步改善虽然提高了通车能力,但其公路标准等级仍然很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兰郎公路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提高。从1958年到1965的9年时间,兰郎公路甘南境内土门关至郎木寺的237.5公里路段,经过裁弯取直,降低纵坡,拓宽路面,加固和增建桥涵等工程,达到六级公路技术标准。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中,甘南公路总段再次对甘南州境内的兰郎公路进行改善,省交通厅累计投资总额达307.85万元。通过改善和改造,增强了抗灾能力,为铺筑渣油路面,进一步提高技术等级打下了基础。兰郎公路甘南境内渣油路面铺筑于1971年开始,80年代初,兰郎公路的油路化基本实现。兰郎公路临(夏)郎(木寺)段自1944年国民党政府测设修筑至1982年基本实现油路化,经历了近40年时间,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进行了巨额投资。临郎段线路跨越大夏河、洮河、白龙江三大河流,沿途山环水复,地质条件复杂,夏郎段蜿蜒于青藏高原边缘,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气候高寒阴湿,多属翻浆地带,工程十分艰巨,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民族筑路大军,风餐露宿,吃苦耐劳,为国家公路干线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郎玛公路
郎玛公路自碌曲县郎木寺乡政府所在地起,穿过四川省麦西复入甘南州境内的大水,后至玛曲县,全长69公里,其中甘肃境内36公里,四川境内33公里。1988年全省公路普查后,郎玛公路成为省道313线(西河口—阿万仓)的中段,全长70.64公里。1955年6月,甘南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作出了修建郎玛公路的决议。6月22日,夏河养路段派人勘测,是年9月22日,甘南州人民政府在临潭县征集民工200人,玛曲县武装警察中队抽出10名战士给予支援,在夏河养路段的指导和玛曲县人委的组织下开工,是年11月5日竣工。由于条件限制,郎玛公路未能按等级标准修筑,只是作为临时通车的简易便道。根据甘肃省第四次交通会议精神,1956年3月19日,甘南州人民委员会决定投资1.63万元,按简易公路标准整修改善郎玛公路,年终完成整修任务。郎玛公路建成后,未设专门养护机构,由驻军和当地政府在需要时抢修养护。1961年底,碌曲公路段设一机动道班,流动养护全线。1970年6月,玛曲公路段成立后,在郎玛公路上设立了麦西、大水两个固定道班,开始了正常的公路养护维修工作,使郎玛公路不断得到改善提高。
三、两郎公路
两郎公路自甘川公路391公里处的舟曲县两河口(岷江、白龙江交汇处)起,到兰郎公路419公里处相接,南行5公里达郎木寺,全长246公里,其中甘南州境内178公里。1988年全省公路普查后统一命名,两郎公路成为省道313线(两河口—阿万仓)的东段,它东接甘川公路,中连兰郎公路,西达玛曲阿万仓,成为穿越舟曲、迭部、碌曲、玛曲4县的干线公路。解放后,为开发白龙江林业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国家决定修建两郎公路。两郎公路历经10年,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全线分4个路段分期修建。郎降路段的修建。郎降段指郎木寺经四川热当坝至降扎的公路,全长25公里。1953年围剿马良股匪时,由西北军区11师33团与民工抢修施工。舟洛路段的修建。舟曲至迭部县洛大的公路,全长62公里。1956年5月3日动工,1957年1月5日竣工。降电路段的修建,降扎至电尕寺的公路,长52公里,1956年,由甘肃省交通厅公路局按简易公路标准测设,总投资45.91万元。1957年6月19日开工,同年9月25日竣工。洛电路段的修建,洛大经代古寺、旺藏至电尕寺公路,全长93公里。1958年初,成立了洛电公路指挥部,从临潭征集1000余民工于3月10动工,后因社会治安不稳定等原因被迫中断。1959年2月14日重新开工。1960年4月按六乙级公路标准竣工。至此,两郎公路全线贯通。两郎公路建成后,因其技术标准低,抗灾能力差,在雨季经常遭到洪水冲击而交通中断,在以后的30余年间,国家以进行了大量投入,对两郎公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第二节 县乡公路
县境内的县乡公路共有9条,其中县道3条,即博碌公路,尕玛公路和碌河公路,旅游专线1条,即贡则公路,另有总长度为31公里的乡道5条。县乡公路建设始于1958年开始的博碌公路建设。因国家经济困难,博碌公路时修时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80年代后期,县乡公路进入建设高潮时期。1984年,国务院为了帮助老、少、边及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利用国家库存的油粮、棉、布,以“以工代赈”的方法,扶植这些地区发展经济,特别是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甘南州抓住机遇,利用“以工代赈”投资,进行县乡公路建设。碌曲县的县乡公路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5年到1987年3年间,国家为碌曲县的县乡公路建设“以工代赈”总投资为385.73万元,其中实物折价263.03万元,配套资金122.7万元,其中养路费占81.699万元,财政拨入40万元,能源资金1万元。共发放粮食961.111万斤,折价148.345万元,棉布56.207万米,折价76.33万元,棉花19.178万斤,折价38.351万元。“以工代赈”扩建碌河公路28公里,改建博碌公路48公里,整修博碌公路34公里,整修碌河公路16公里。另有总投资278.55万元的尕玛公路,总投资80余万元的玛艾洮河桥(包括县城洮河南9.8公里的河南公路),西仓桥加固和908.3米引道工程亦属于“以工代赈”资金工程。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扶植,使碌曲县的县乡公路建设得到了发展。县乡公路建设促进了农牧业机械和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据统计,全县大中小拖拉机、载重汽车等各类运输工具,从1982年的60台(辆),增长到1987年的96台(辆),增长了6.3%。公路的畅通,使劳动力得到了合理利用,牧民中的个体户逐年增长,畜产品的内销外运,既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牧民人均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博碌公路
博碌公路的修建。博碌公路以夏河县博拉乡博拉村为起点,向南伸延,途经夏河县麦西乡、下巴沟,入碌曲县阿拉乡后溯洮河自东向西而上,经双岔、拉仁关、西仓、玛艾等乡,于碌曲县城西端4公路处与213国道相接,全长108公里。博碌公路分两期修建,第一期于1958年以“民工建勤”形式修建。施工从兰郎公路351.5公里处(即桥头)开始,按六乙级标准修至贡去乎,长30.5公里。时因投资困难而中断。1965年春,碌曲县人民委员会报请甘南州人委和甘肃省计划委员会批准,进行博碌公路续修工程。续修路段长77.5公里,工程预算47.6万元。同年7月,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分两次拨款47万元。1965年,5月开工,1965年12月竣工。博碌公路的改善。博碌公路建成后,由于公路标准等级低,荷载能力差,桥涵均为临时式,每遇大雨,交通阻塞。1985年,经甘肃省交通厅批准,博碌公路局部路段改善被列入“以工代赈”项目。改善工程由碌曲县工交局组织实施,采取分期投资,逐段改造办法进行,截止1990年共改造路段45公里,总投资200.43万元。
二、尕玛公路
尕玛公路自碌曲县尕海乡政府附近的兰郎公路接起,经李卡如牧场、忠克山、尼玛至玛曲县城,全长53.3公里。从甘南藏族自治州府合作至玛曲县,早先要绕道郎木寺,行程235公里,给玛曲县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20世纪80年代初尕玛公路建设被列入议事日程。尕玛公路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由甘南州交通局公路工程队技术指导,玛曲县人民政府主持施工。1986年5月10日开工,1987年10月竣工。
三、碌河公路
碌河公路自碌曲县桥头以北的213国道起,经境内玛艾乡红科村委会、河南县的赛尔龙乡抵达青海省的河南县,全长100公里,其中碌曲至甘青交界处约40公里,另外60公里系青海省境所辖路段。从碌曲县至河南县原有1条便道,为了加强两省经济文化交流,省州交通部门决定用“以工代赈”资金维修拓展碌河公路。1986、1987年两年间,先后下达“以工代赈”投资83.51万元,修建4级公路28公里。
四、贡则公路
贡则公路以碌曲县西仓乡的贡去乎村为起点,到拉仁关乡的则岔村终止,全长23公里。贡去乎至则岔原是一条山沟便道,只能供人畜行走,则岔村的牧民与外部联系十分困难。随着对则岔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1988年上半年,县工交局对贡去乎至则岔的人行便道进行了整修,使其初具公路规模。1991年,县人民政府筹措资金10万元(其中省经济计划委员会投资7万元)用于维修扩建则岔旅游专用公路,贡则公路由县工交局承建,1991年5月15日开工。在扩建过程中对主要险段进行了改建和拓宽,对急弯作了缓冲处理,公路路面加宽到4至4.5米,同年7月25日竣工。
第三节 桥梁建设
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河流交错却桥梁无几,沿岸居民“一声能叫喘,见面得半天”。在没有桥梁地段,人们或者拖着马尾泅渡,或者抱着牛皮袋过河,牧场搬迁季节,牧民们便将大小牲畜赶进河中,破浪漂渡。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解决牧民过河难的问题。碌曲县现代桥梁建设,始于1953年的碌曲洮河木桥的修筑,六七十年代相继建成的钢筋混泥土桥梁有碌曲洮河桥和阿拉洮河桥,现代桥梁建设发展较快的时期是1985年到1995年,共建成桥梁14座,总计长度为672.93米,其中钢索吊桥4座,建成涵洞145道,这期间建成的大型桥梁是玛艾洮河桥。
一、碌曲洮河桥
碌曲洮河桥的修建和加长。碌曲洮河桥位于碌曲县城西4公里,兰郎公路351.5公里处,这里崇山峻岭,地理形势险要,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通往四川、青海和州内主要畜牧业基地及迭部林区的咽喉地段。碌曲洮河桥是洮河上游第一桥,也是兰景公路的主要桥梁之一。桥梁建成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骑兵连驻守至70年代中期,桥梁周围地带亦被人们称之为桥头,桥头作为地名,亦因碌曲洮河桥而著名。
碌曲洮河桥初建时为八字撑架支撑堡栏式乱石墩木桥。西北交通部设计公司设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二团承建,1953年3月7日开工,月底竣工。桥梁使用后,发现原设计对排水量估计不足,建造长度不够,致使南石桥台被洪水冲刷下沉。工兵二团虽多次加填石料,终不见效。为保证通车,决定在改善兰郎公路西仓至白河路段时加长1孔,预算投资5.21万元。加长工程由兰郎公路西白段工程队承担。1954年7月3日开工,9月7日竣工,桥梁实际加长15.9米,实际投资3.92万元。洮河桥的修建和加长,满足了行车和排洪的要求,保证了道路的畅通。碌曲洮河桥的改建。原建木桥到1962年已维持通车9年之多,其间虽经多次加固,更换桥面,但上部主要构件开始腐朽,下部墩台及基础构造松散,出现局部损坏。每逢洪水期,漂流物经常阻塞桥孔,致使桥身受冲击而摇摆,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加之,建桥处河面较宽,水流湍急,如一旦因桥垮而交通中断,短时难以恢复。1962年,甘肃省交通厅决定改建碌曲洮河桥,改建工程由甘肃省交通厅基建工程处第四工区施工,1964年4月中旬开工,1965年8月竣工。改建后的碌曲洮河桥属永久式桥梁,对确保兰郎公路的畅通起了重要作用。
二、阿拉洮河大桥
阿拉洮河大桥位于博碌公路29公里处,距离碌曲县城75公里。阿拉洮河桥原为木排架桥,因年久失修,木材腐烂,至70年代初已难以继续使用。1973年,甘南州革命委员会决定修建永久式大桥,由大夏河林业总场投资40万元,甘南公路总段负责测设,甘肃省地质6队给予无偿钻探,提供地质资料。甘南州革命委员会从碌曲县、州农机厂、甘南铜矿、白土坡电站等单位抽调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组成阿拉洮河大桥工程指挥部,甘南州交通局地方道路工程队负责施工,1973年6月开工,1974年9月21日竣工,工程实际支出34.5万元,节约投资5.5万元。
三、玛艾洮河大桥
玛艾洮河大桥,位于县城中心地段南侧的县财政局与玛艾乡花格村委会之间。该处原有桥梁为玛艾洮河铁索桥,系解放后所架,该桥桥墩由块石垒砌而成,4根铁索悬定于两岸,桥面由木板横排固定而成,两侧各有铁索1根作为护栏。玛艾洮河铁索桥建成后,解决了县城南北两岸过河难的问题,但由于只能供人畜使用,加之年久失修,行人通过时,桥体晃动剧烈,很不安全。1987年碌曲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建玛艾洮河大桥,1987年6月1日开工,1988年11月1日竣工,总造价为54.11万元。玛艾洮河桥主体工程竣工后,次年又进行了引道工程,引道工程总投资175916.98元,引道工程于1989年8月20日开工,1989年12月10日完工。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