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与侵袭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碌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25200202200000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禽寄生虫与侵袭病
分类号: Q958.9
页数: 3
页码: 121-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碌曲县畜禽寄生虫与侵袭病的情况。其中包括家畜寄生虫区系调查、寄生虫的危害及防治等。
关键词: 碌曲县 畜禽 寄生虫

内容

一、家畜寄生虫区系调查
  调查资料表明碌曲县共有各类家畜寄生虫40属(种),其中,绦虫类8种(莫尼茨绦虫、无卵腺绦虫、曲子宫绦虫、束尾生蚴、多头蚴、棘球蚴、细颈束尾蚴、猪史尾蚴),吸虫类有4属(种)(牛、羊肝片吸虫、矛形腹腔吸虫、前后盘吸虫、小肠吸虫),焦虫类1种(绵羊泰勒氏焦虫),线虫类15属(种)(猪蛔虫、小肠吸虫、焦虫类1种(绵羊泰勒氏焦虫),线虫类15属(种)(猪蛔虫、猪缧因线虫、猪后园型线虫、结节线虫、奥斯特他线虫、细颈线虫、毛园线虫、毛首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夏柏特线虫、羊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美丽蔺线虫、丝状网尾线虫,原园肺线虫),蜘蛛、昆虫类12属(种)(痒螨、疥螨、硬蜱、软蜱、羊彝蝇、牛皮蝇,、伤口蛆、虱蚊、螫蝇、马胃蝇、蠕形蚤)。1、据郎木寺、尕海、玛艾、西仓、拉仁关、阿拉6乡绵羊抽样调查发现绵羊寄生虫共有29种。其中吸虫类4种、线虫类11种、绦虫类4种、肺线虫2种、蜘蛛昆虫类有8种。2、据西仓乡山羊抽样调查,发现山羊寄生虫共有14种,其中线虫7种、绦虫3种、肺线虫2种、吸虫1种、蜘蛛昆虫1种。3、据郎木寺、尕海、玛艾、拉仁关四乡及李恰如种畜场,牛抽样调查,寄生虫共有12属(种),其中线虫6种、吸虫2种、蜘蛛昆虫2种。4、据玛艾乡加格村合作猪抽样调查猪的寄生虫共有6属(种),其中线虫4种、绦虫类2种。
  二、寄生虫的危害及防治
  近年来,通过业务部门的大力宣传,示范和药物效果对比试验,使牲畜驱虫工作逐渐被广大牧民群众认识和接受,群众把驱虫药叫“长膘药”,牧区春、秋两季的计划性驱虫工作已成为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打开了畜禽寄生虫病防治的新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使用一批新特药物—抗蠕敏、虫克星、驱虫王、林丹乳油、倍硫磷等有效地防治了家畜寄生虫病,使严重危害我县家畜的六种寄生虫病大为减轻。1.绵羊消化道线虫病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是寄生在绵羊消化道的毛园科、钩口科、毛线科、圆形科、毛首科等多属(种)寄生性蠕虫所引发的疾病的总称,广泛流行于全县各乡、村,尤其以玛艾、尕海、西仓3乡最为严重。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消瘦、贫血、胃肠炎、腹泻、浮肿等,尤其在春季缺草时羊只大量感染使乏弱羊只雪上加霜,导致死亡。1976年至1980年郎木寺乡贡巴村共发病75940只,死亡70只,致死率0.88%,玛艾乡发病99661只,死亡2953只,致死率2.96%,拉仁关乡玛日村共发病1422只,死亡120只,致死率8.44%,西仓乡1978年共发病385只,死亡186只,致死率48.2%。防治:定期进行驱虫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50年代使用硫酸铜、硫化二苯胺,六七十年代使用敌百虫,八九十年代相继使用四咪唑,左旋咪唑、抗蠕敏、虫克星驱虫,取得了良好效果。
  2.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羊肝脏、胆襄、胆管产生毒素所引发的疾病,1979年—1980年春,尕海乡加仓村羊发病2355只,死亡206只,致死率8.76%,1977年至1979年尕海乡秀哇村羊发病8705只,死亡634只,致死率7.28%,1980年牛发病860头,死亡43头,致死率5%,拉仁关乡1976年至1980年牛发病2181头,死亡130头,致死率5.96%,羊发病454只,死亡103只,致死率2.98%,防治:五六十年代用四氯化碳,六氯乙烷,70年代用硝氯酚,80年代推广应用抗蠕敏。1985年至1987年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主持,甘南州牧研所协助,在碌曲县尕海乡等地开展了羊肝片吸虫病综合防治试验,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即病原学、流引病学、免疫学诊断方法、驱虫药物筛选试验。计划性驱虫与经济效益测定试验,收到满意效果。1986年—1987年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专家与州牧研所袁正林等人在碌曲县尕海乡对绵羊肝片吸虫病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绵羊肝片吸虫季节动态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感染可能存在三种方式,即清净越冬螺感染,当年新生螺感染,带虫越冬感染,提出了安全放牧时间及防治的四点建议。
  3.肺线虫病
  肺线虫病是由网尾科和原园科的线虫寄生虫在牛羊气管和细支气管所起,在我县分布广,呈地方流行性。大型肺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22%~40.8%和1~234条,小型肺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分别为69%~93.8%和1~1956条,常与其他寄生虫混合感染,在春季引起牛羊发病死亡,主要症状为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和流鼻。1983年至1984年碌曲县因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死亡1550只。防治:六七十年代用敌百虫、四咪唑,80年代用抗蠕敏、左旋咪唑、虫克星口服防治该病。
  4.泰勒焦虫病
  泰勒焦虫病是由泰勒虫寄生于动物红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引起的疾病,以高热,贫血,出血及体表淋巴结肿胀为特征。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区域性,仅在拉仁关乡则岔村和阿拉乡田多村流行。据调查则岔村于60年代初发生,田多村于1974年发生,一般在3—5月份,羊只发病以2—4月的羔羊和1—1.5岁的幼龄羊感染严重并造成大批死亡。传播媒介为育蜱属。拉仁关乡则岔村1976年至1980年发病1049只,死亡407只,致死率33.8%,阿拉乡田多村1976年至1977年发病389只,死亡195只,致死率50.3%。防治:用驱虫王、虫克星或在发病季节前用低浓度的林丹乳油洗刷羊体杀灭畜体蜱,消灭传染源。
  5.疥癣病(螨虫)
  疥癣病是由螨虫侵袭皮肤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肤炎症、剧痒、全身衰竭及接触性传播为特征,主要感染马、牛、羊家畜,不分年龄大小种类性别均可发生,但瘦弱畜、幼畜易受侵袭,死亡也较多见。1976年至1980年西仓乡共发病牛1372头,死亡282头,致死率20.5%;拉仁关乡共发病牛1074头,死亡88头,致死率8.19%,马发病514匹,死亡17匹,致死率3.3%,1983年羊发病3.2万余只,发病率9%,死亡210只,致死率0.6%,牛发病9100头,发病率8%,死亡180余头,致死率1.9%。1984年,羊发病1.8万只,死亡205只,牛发病7800余头,死亡82头。防治:1963年,甘肃省畜牧厅拔专款在尕海乡修建了一座羊药浴池,用可湿性“六六六”粉开始药浴羊只。1979年,修建药浴池3座,开展绵羊、牛犊疥癣的“六六六”粉蝇毒磷药浴工作。1980年7月1日李恰如种畜场建成一座药淋装置,投入使用,每小时可淋药羊1000只,提高工效4~5倍。1985年建起固定式大型药淋装置两座,活动式药浴喷淋装置两台,1983年至1985年药浴牛1658头(次),羊183104只(次)。
  6.牛皮蝇蚴病
  牛皮蝇蚴病是由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皮下组织所引起的疾病。除牛以外,马、山羊、人也偶有感染。拉仁关乡1976年至1980年发病牛2068头,死亡38头,致死率1.84%,玛艾乡1976年至1979年发病牛6261头,死亡86头,致死率为1.37%,阿拉乡1976年至1980年共发病牛1477头,死亡79头,致死率0.53%,西仓乡1976年至1980年共发病牛2768头,死亡78头,致死率2.8%。1985年至1987年,州牧研所在尕海乡进行了几种药物驱除牛皮蝇的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亚胺硫磷及倍硫磷的五种剂型,对牦牛及皮下蝇驱除效果较好,使感染强度由12.8下降到0.21,虫体下降率98%,驱净率达到76%~91%,试验证明9月—10月份为最佳驱虫时间。防治:五六十年代用敌敌畏六六六粉,来苏尔局部涂擦,1975以来试验、推广应用倍硫磷肌肉注射驱杀牛皮蝇蚴。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碌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碌曲县志的情况。其内容包括建置沿革志、地理自然志、经济计划志、农林志、工业志、水利电力志、交通志、邮电志、商贸流通志、粮油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碌曲县
相关地名